《第十课道德品质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课道德品质的形成.ppt(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课道德品质的形成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56页一个司空见惯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成绩最重要还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成绩最重要还是品德最重要?是品德最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56页半年前,一名高二男生奋不顾身地跳进大海,顶着4米高的巨浪,救起了一名溺水的小男孩。半年后,这名成绩在班内只排名30左右的学生却在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复旦附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珍贵的前往美国高中交流一年的机会。昨天,从复旦附中传出的这则关于见义勇为学生赵龙的消息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却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据东方早报2月28日)赵龙胜出,引起争议应属意料之中,许多家长露出的不服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平平
2、。在这个崇尚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几乎决定一切的时代,一个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学生竟能够“战胜”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高手而成为前途灿烂的“交流生”(可能因此会直接被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录取),的确让人很是不适应。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56页赵龙为何能够胜出?学校选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培养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56页品德移情能力的重要性品德心理结构三因素说:品德由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三因素构成。情感情感认知认知行为行为移情能力移情能力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56页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态度的中心成分是情感,当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因
3、此只有认知而无移情能力的人可能在口头上发表品德意见,而不一定有亲社会的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56页。“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56页为什么我们看伤感电影我们也会流泪,就是因为我们的移情,我们会去感受剧中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感。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56页体验老年人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56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清渭无情
4、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56页有了移情能力作中介,我们才可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去体会他人处于困境中那种无助,软弱,苦痛,失败等情感,主动去帮助他人。而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老师的要求)而去帮忙。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56页走过疾病更能体会患者病痛,走过伤心更能体会心理受伤者的感受,走过死亡更能体会活着的意义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56页(一)皮亚杰的品(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德发展观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
5、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56页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56页品德的发展(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56页1.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6、25岁)。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在弹子游戏中常常满足于从弹子本身的多种操作戏法中获得乐趣,极少考虑要在一种统一的规则下获胜。两名3岁儿童玩弹子游戏,很可能会使用各自喜欢的不同的游戏规则。这一阶段的孩子,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接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56页2.第二阶段:权威阶段(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8岁
7、)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规则在儿童看来,代表着权威和神圣,是不可怀疑的、固定不变的。儿童常常依据老师、父母和某个令人敬重的长辈的话来作行动标准。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是强制性的。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56页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自觉意识。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56页第二,从行为的物质
8、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56页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56页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岁)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
9、是正确的。违犯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受惩罚。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在皮亚杰看来,义务的意识,或义务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56页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
10、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56页4.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以后)。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56页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56页皮亚杰考查了儿童对公正、惩罚观念的
11、发展。首先考查了儿童对惩罚的评价。例如,一个母亲要孩子去拿些午餐用的面包,这个孩子没有去拿,结果午餐时没有足够的面包可吃。父亲便考虑了三种惩罚的方法:一是第二天不许他骑木马玩;二是中午不让他吃面包;三是在他需要帮助时而拒绝帮助他,并表示等他肯帮助别人时再给予他帮助。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56页结果发现,年幼的儿童几乎都选择前两种方法,而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第三种。由此,皮亚杰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惩罚一是抵罪惩罚二是回报惩罚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56页皮亚杰研究了儿童对平等的公正的认识。例如“妈妈分给听话的孩子一个大蛋糕”,你是否赞成这种区别对待?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56页
12、结果发现,年幼的儿童大都赞成这种不平等的对待,认为这是公正的,而年长的儿童则认为家长和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当平等的公正与惩罚的公正发生冲突时,年幼的儿童强调惩罚的必要性,他们甚至没有提出平等的问题,而年长儿童则逐渐认为平等的公正比惩罚的公正更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56页皮亚杰还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判断所依据的规则。A一个叫做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盆子,盆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倒了盆子,打碎了15只杯子。B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现在学习
13、的是第29页,共56页皮亚杰发现,7岁以前的儿童所作的判断是以行为或数量上的结果为标准的,例如在前例中,他们会认为约翰的过失更重,因为他打碎了更多的杯子,此时他们尚不能对意图进行鉴别。7岁以后的儿童则不同,他们一般能从他人的意图来考虑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逐渐意识到意图比一个特定行为的后果显得更为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56页(二)柯尔伯格的(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品德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
14、,共56页研究方法:采用品德两难故事讨论故事人物中的道德性质。海因兹与治癌药海因兹与治癌药情境:情境: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可以救她。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 10 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他花 200 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 2000 美元。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的丈夫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它只能筹到大约 1000 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药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海因兹绝望了,闯
15、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56页问题:问题:1.海因兹该偷药吗?问什么应该或者不该?2.如果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3.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4.(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5.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吗?6.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错了或者没错?7.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什么
16、情况下都应该如此?8.怎样把这一点同海因兹事件联系起来?9.药剂师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56页与海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察布朗,在夜间当值完班下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觉得虽当班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56页乔逸十四岁,是学校童子军的小队长,一直希望参加半年后举办的童子军大露营。于是,他不但领来申请表格报名参加,而且省下零用钱准备将来参加时自己支付一切费用。就在乔逸准备启程去露营的前两天,
17、他父亲突然跟他商量,要乔逸把积蓄的美金两百元借给他使用。原因是父亲与友人相约去海边钓鱼,临时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了。乔逸应该怎么做才好呢?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56页柯尔伯格品德两难问题的分类(1)假设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假想的情境提出问题,如“海因兹偷药”的问题便是。这种问题的价值是学生个人没有牵涉或卷入到这一问题之中,因而很乐意进行公开的讨论并概括出其中的原则。(2)以内容为主的问题。这类问题以某一学科中的资料为依据,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问题,是依据美国历史的教材。这类问题的优点是可以引出超越时空的道德问题。(3)真实的或实际的问题。这是日常生活中经
18、常发生的,也是涉及情感的问题。如“学生考试该不该作弊”,“我应该告诉老师我的朋友在考试中作弊吗?”这类问题由于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很感兴趣。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56页柯尔伯格发现,不同年龄的人所作的选择呈现一种系统的随年龄变化的态势。儿童、青少年、成人的选择及原因都是有差异的。柯尔伯格据此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56页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论一是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这个水平有两个阶段。(0-9岁)1、他律的道德阶段,由权威来决定是非正误。凡是能够避免权威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
19、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他们首先判断的是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威。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56页问:海因兹是否可以偷药?答: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要受到惩罚,不可以偷。或答: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可以偷。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56页2、个体主义的工具性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最大限度地符合自己的需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如果其他人也是从这个前提出发而行动的,那么这种设想会强调将互换作为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彼此协调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56页问:海因兹是否可以偷药?答: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不可以
20、偷。或答: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56页二是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9-15岁)3、人际规范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受别人的赞扬。以人际和谐为准则。也称为“好孩子”取向。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56页问:法官应该给海因兹判刑吗?答:他是出于内心的深情来做这件事,是为了救他妻子的性命。他所做的是大多数人都会做的事情。所以不该判。或答: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所以该判。现在学习的是第
21、43页,共56页4、社会系统的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采取普遍的社会成员的观点。认为社会系统是一套公平运用于所有成员的一致的准则和程序。只有当个体的利益与维持整体的社会道德系统相一致的时候,追求个体的利益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儿童会遵守社会规则并要求别人也遵守。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56页问:药剂师有权要价那么高吗?答:无权,对他来说赚取那么高的利润,就是忽视他对别人的责任。问:法官判定海因兹有罪的最好的理由会是什么?答:除了法律,没有什么能够给出最好的理由。否则就法律执行者来说,会导致完全主观的决定。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56页三是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
22、,而是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15岁以上)5、人权与社会福利的道德阶段(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每个人都会选择可以有效维护和保护基本人权和坐观的道德标准来加以评价。社会系统在观念上被看作是一种契约,为了保护权利和改善所有成员的福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加入。社会被认为是以社会合作和协议为基础。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56页问:海因兹可以偷药吗?答: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或答: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
23、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56页6、可普遍性的,可逆性的以及规定的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阶段人们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判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更多的是道德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人们把尊重或关心他人作为其自身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56页例如,海因兹的故事,不受处罚者回答: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24、要受惩罚者回答:海因兹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现在学习的是第49页,共56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50页,共56页(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
25、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现在学习的是第51页,共56页观察学习模仿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该理论对观察学习所下的公式是S-R-ST,其中S表示示范刺激,R代表观察学习者所做出的与示范行为一致的外部行动ST指的是强化刺激。按照强化理论,观察学习被假设为通过分化强化而获得,即观察学习由示范刺激引起,然后观察者做出与示范一致的反应,这一反应如果得到正强化,就得以固巩和保持;如果观察者做出了与示范不一致的反应,又得不到正强化或受到惩罚时,这种反应就被削弱。
26、现在学习的是第52页,共56页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一)家庭环境与品德发展1、家庭环境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与居住条件同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之间在存在显著的相关。家庭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中,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的发展严重的不良影响,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儿童与青少年品德有一定的影响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53页,共56页2、家庭环境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家长是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家长品德不良,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坏作用。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及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良好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品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家长作风和
27、家庭气氛对孩子品德发展影响是:和善作风有利于儿童的良好品德发展,过于严厉的作风则会使儿童产生敌对和反抗行为;和睦、平常和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孩子的品德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现在学习的是第54页,共56页(二)学校集体与品德发展1、班集体的影响。班风2、教师作风的影响。3、校园文化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55页,共56页教师批评时的注意事项:1、论事不论人。就事情本身进行批评,不批评学生人品。2、个别进行。万不得已,不要过分张扬。保护学生自尊心。3、不和别人比较。损害自信,制造人际矛盾。4、不摆老师架子,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5、适可而止,不过多唠叨。6、不小题大做,无限上纲。现在学习的是第56页,共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