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pdf(2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美)苏珊福沃德(美)克雷格巴克著黄姝王婷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美)苏珊福沃德,(美)克雷格巴克著;黄姝,王婷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12(苏珊福沃德心理学经典作品)书名原文:Toxic ParentsISBN 978-7-5699-1881-6.原.苏克黄王.性格-通俗读物.B848.6-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63194号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1-2017-6646Toxic Parents. Copyright1989 by Susan Forwa
2、rd.This edition arranged with Bantam Books through BIG APPLE AGENCY,INC.,LABUAN, MALAYSIA.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2018 by Sunnbook CultureArt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著者(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译者黄姝王婷出版人王训海选题策划阳光博客责任编辑陈丽杰袁思远责任校对陈丽杰袁思远装帧设计郑金将责任印制刘社涛营销推广娟娟小宇出版发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http:/北京市东城区安定
3、门外大街136号皇城国际大厦A座8楼邮编:100011电话:010-64267120 64267397印刷三河市华成印务有限公司电话:0316-3521288(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开本7101000mm 1/16印张20.75字数230千字版次2018年5月第1版印次2018年5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 978-7-5699-1881-6定价5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目录扉页版权信息作者介绍译者介绍关于本书推荐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前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第一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第一章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第二章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
4、我”不称职的父母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第四章 “这个家里没有酒鬼”酗酒型父母第五章 “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身体虐待型父母第六章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言语虐待型父母第七章 “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性虐待型父母第八章 为什么家会伤人有毒的家庭体系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第九章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原谅的陷阱第十章 “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可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到”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第十一章 “我就是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自我界定第十二章 “你不该为负责”不再自我惩罚第十三章 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第十四章 有些创
5、伤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第十五章 “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尾声 放弃斗争作者介绍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她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克雷格巴克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
6、弃等。译者介绍黄姝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讲师,曾参与编写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基础语法教程世界节假日文化等,参与翻译跟各国人都聊得来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王婷现任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话语分析,曾参与翻译从华尔街到长城跟各国人都聊得来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关于本书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
7、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推荐序直面家庭的真相武志红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文化一直所宣导的,经过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的宣导,孩子对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教条。在这种教条之下,你的那些灰暗的感受将无处安放。一位男士,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有想杀死妻子
8、的冲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我问他,什么时候还曾有过这样的冲动,他说,偶尔有。我再仔细询问,这些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点。结果发现,其中最大的共同点是,每次都是妈妈过来和他一起住,约半年后他产生了杀死妻子的冲动。我再问,你真正想杀的是谁?他沉默了很久后说,是妈妈。我另外一位来访者,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杀死了一个女同学,然后就四处逃亡,终日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道德焦虑中。我请他自由联想,即这位女同学会让他第一时间想到谁,他说,妈妈。现实中,他当然没有杀死妈妈,他对妈妈百般孝顺。事实上,他对女性极其温柔,他甚至都不会和女性吵架。但他的内心深处藏着很深的道德焦虑,因为他真的对妈妈有巨大的愤怒,这种愤
9、怒有时会让他在一闪念中产生想杀死妈妈的冲动。孝道教条主义之下,对妈妈的愤怒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于是,它最终流向了另一个女人,或者其他人。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这两位男士,在相当长时间的咨询中,细致地审视了与父母的关系,尊重了自己对妈妈的愤怒,于是这份愤怒就真的可以放下了;愤怒放下后,对妈妈的更充分的爱出来了。同时,他与妻子就真的可以相爱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
10、方式出现。譬如这位男士对妈妈的愤怒,如果只能躲在阴影中,那么最终真可能会以制造北京大兴灭门案的李磊的故事模本而结束。相反,当这份愤怒可以用觉知之光照亮时,它反而可以化解了。在我听到的几千个故事中,类似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所以,我们需要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样的书。这本书并没有很深的道理,它简单直接,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我们的文化尤其需要这样的书,因为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我个人认为,孝道以及与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轻女,最终成为几乎一切常见的病态心理的根源。譬如中国人好面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孩子的时候是没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
11、那么父母可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攻击孩子,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于是,等长大了有力量有力气了,就会过度地去捍卫自己的面子。譬如中国人好吃。为什么?因为看似“一切为了孩子”的我们,实际上在喂孩子吃奶这件事上做得相当之差。于是我们做孩子时吃奶的欲望普遍没有得到满足,一切没有完成的重大愿望都会成为诅咒般的力量,这种吃奶的饥渴感最后就化为了对吃的执着。譬如中国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为什么?因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是孩子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相反,公德的核心是良知,但在家里过度孝顺的我们到了社会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坏公德都会给我们叛逆的快感。可以说,破坏公德就是过度孝顺
12、的阴影。类似这样的对比,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可以无穷无尽。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这个通道,在我看来,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容易让人丧失对人性的希望。有些父母是“中毒”的,而且中毒的父母绝不在少数,尊重这一点,而不是活在孝道的教条主义之下,我们的心就有了空隙,觉知之光就可以照射到我们的心中,爱、幸福与自由就会点燃。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
13、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 ),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情感敲诈这本书,是苏珊福沃德的另一本力作,我也很期待国内的出版社能将这本书“激活”,就像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被“激活”一样。出版这样的书,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说“功德无量”这样的话,容易给人一点压力,似乎这么好的书,你不接受就是你的错。我不希望给你这样的感觉。选择一本书最好的方式,
14、在我看来,就是你喜不喜欢这本书,至于这本书是否重要,这真的不算重要。虽然我还想补充说,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是一本重要的书。武志红前言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他们大多也和戈登一样,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颇具共性的情感盲区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戈登,一位三十八岁的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在结婚六年的妻子离开他后来找我。他曾想方设法地挽留她,但他妻子说,如果他不想办法改掉他那控制不住的坏脾气,她是不会考虑回家的,他突如其来的爆发和毫不留情的训斥实在令她恐惧。戈登也知道自己脾气暴躁而且有些唠叨,但面对妻子的出走,他仍然惊讶得目
15、瞪口呆。我让戈登聊聊他自己,并在交谈间提了几个问题,引导话题走向。当我问到他父母时,他笑着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的景象,尤其在谈到他父亲一位中西部地区杰出的心脏病专家时,他这样说:没错,过去我父亲经常打我,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乖乖听话。我不觉得这和我婚姻破裂有什么关联。如果不是父亲,我根本就不会成为一名医生。他是最棒的,病人都把他视为圣人。我问他现在和父亲的关系怎样,他尴尬地笑了笑,说:很好啊至少在我告诉他我打算从事整体医学 1 研究之前是这样的。你是不是觉得我想要成为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我是大约三个月前告诉他的,现在每次说起,他都咆哮着说他送我上医学院不是为了让我成为信仰治疗师 2 的。昨天
16、谈得更糟糕,他很烦躁地说,让我忘了自己是他的家人。这真的很伤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关系会变成这样,或许整体医学真的不是个好选择吧。在戈登描述他父亲的时候(显然,他父亲并没有他想让我相信的那样出色),我注意到他的双手不断地扣紧再松开,似乎预示着他内心的不安。而当他意识到自己这一动作时又开始刻意克制,双手指尖相抵,就像讲台前的教授常常会有的样子,这手势看起来似乎是从他父亲那里学到的。我问戈登他父亲是不是总这么霸道。不,其实也不能这么说。我是说,以前他确实常常对我大吼大叫。和别人家的小孩一样,我偶尔也会挨揍。可尽管如此,我也不觉得他霸道。在说到“挨揍”这个词的时候,他脸上的神情以及声音里细微的情
17、感波动触动了我。于是我追问下去。原来,他所谓的“挨揍”竟然是每周被父亲用皮带抽打两三次!戈登用不着犯什么大错便能招来一顿暴打:言语间的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数的成绩单,或者忘了做家务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戈登的父亲抡起皮带来也是没头没脑的。在戈登的记忆里,他的后背、双腿、胳膊、双手和屁股,都无一幸免。我又问戈登他父亲下手有多重:戈登 :“也没有流血或是怎样,每次我都没什么大事。他只是需要采取些手段让我守规矩而已。”苏珊 :“但你还是很怕他,是不是?”戈登 :“过去真是怕得要死,但为人父母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苏珊 :“戈登,你希望你的孩子也这样怕你吗?”戈登避开了我的目光,这问题让他非常不安。我
18、把椅子拉近了些,用温和的语气继续问下去:你太太是儿科医生。如果她在诊室里见到某个孩子身上伤痕累累,就像曾经你挨完揍身上留下的那些伤痕一样,你觉得她应不应该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戈登没有回答。忽然间的醒悟让他的双眼满含泪水。他低声说:我胃里堵得难受。戈登的防线彻底垮掉了。尽管非常痛苦,他却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坏脾气隐藏已久的根源在哪里。从童年时代起,他的心底一直潜伏着一座火山,那是他对父亲的愤怒。一旦外界的压力过大,他便会肆意向身边的人通常是他的妻子喷发。我已经知道了该如何解决戈登的问题:面对他内心深处这个挨过揍的孩子,并且治愈这个孩子。那天晚上回家后,我发现自己仍然满脑子都是戈登的遭遇,眼前不断浮
19、现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遭受虐待时满眼泪水的样子。我还想起了许多曾经在我这里接受治疗的成年男女,想起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童年时期父母设定的模式所影响甚至控制的,这些模式对孩子的情感极具破坏性。我忽然意识到,一定还有更多的人想不通为什么他们总是诸事不顺,而他们同样可以得到治愈。这正是我撰写本书的原因。为什么要回顾过去戈登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在过去十八年的从业生涯中,不论是在私人诊所,还是在医院,我都接触过大量的咨询者。他们的自尊心大多受过伤害,而这些伤害来自于他们的父母经常打骂、训斥他们;嘲笑他们愚笨、丑陋或无用,使他们深受负罪感的折磨;对他们实施性虐待;强加给他们太多的责任或者对他们
20、极度溺爱和过度保护他们大多也和戈登一样,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颇具共性的情感盲区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心理疗法的侧重点早已从“当时”转变为“此时此地”。如今的心理治疗早已不再倚重分析咨询者早期的生活经历,而是把重点转移到对他们当前行为、人际关系和心理机制的检验和改善了。我认为这种转变的原因是许多传统疗法昂贵、耗时,却收效甚微,令咨询者心生抵触。对于能改变破坏性行为模式的短期疗法,我坚信不疑,但经验告诉我,仅治疗身体上的症状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引发这些症状的根源。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获得最好的疗效:在改变咨询者现阶段自毁行为的同时,
21、也要彻底治愈过去的精神创伤。戈登需要学习一些技巧来控制他的愤怒,但要做出彻底的改变,能够经得住压力的改变,他还需要回顾过去,治疗自己童年时期的伤痛。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如果你来自第二种家庭,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随着你步入成年,这些种子也会长成无形的杂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你的生活。它们的须蔓可能已经伤害了你的自信和自尊,而你在人际关系、事业或家庭各个方面也很可能已经受损而不自知。我现在就来帮你找出这些杂草,将它们彻底拔除。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难免
22、偶有不足之处。我自己也曾在孩子的事情上犯过严重错误,给他们(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偶尔向孩子发发脾气也是正常现象。每位父母都有可能偶尔对孩子管教过严。大部分父母都打过孩子,哪怕只是偶尔为之。仅凭这些一念之差的过激行为,就能说明他们是残暴无情或不称职的父母吗?当然不能。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也有很多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要他们平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原谅他们偶尔的怒气爆发的。但也有很多家长,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是持续存在的,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些就是伤害型父母了。当我试着寻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些伤害型父母所具备的共性时,头脑中
23、不断闪现一个词有毒。这些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还有什么字眼比“有毒”更适合描绘这些不断贬损、伤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他们成年后也大多并未收敛的父母呢?在这一界定中的“持续性”和“反复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例外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的伤害太过巨大,往往一次就足以给孩子的感情造成重创。遗憾的是,我们应该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如何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们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父母的所谓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导子女方面的表现可能一样乏善可陈。许多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实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罢了(还记
24、得“不打不成器”的老话吗)。有毒的父母都对你做了什么不论小时候的经历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还是被独自留在家,是遭受性虐待还是被当作傻瓜对待,是被过度宠溺还是为负罪感所累,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这些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中毒的子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因为父母的虐待而自责。对于一个毫无防范、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在先,惹得父亲发火是理所当然的,并因此感到愧疚。他如何会认识到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本该保护他的父亲竟然不值得信赖!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继续背
25、负着身为不称职子女的罪恶感,很难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由此引发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反过来也将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自己的心理诊脉要判断你的父母是否有毒,或是曾经有毒,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很多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关系紧张,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你的父母在情感上对你造成过伤害。人们往往内心挣扎,摇摆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虐待还是只是过于敏感。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来帮你解开这一内心矛盾。其中有些问题或许会让你焦虑不安,这也没关系,要正视父母可能对你造成了多少伤害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绪上的反应可能有些痛苦,但毫无疑问是益于身心健康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会在问题中使用“父母”这一统称,你可
26、以根据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的表现做出回答。I.童年时期你与父母的关系:1.父母说过你很糟糕或者一无是处之类的话吗?他们骂过你吗?总是训斥你吗?2.父母体罚过你吗?他们用皮带、刷子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打过你吗?3.父母曾酗酒或吸毒吗?你对此感到过迷惘、不安、恐惧、伤心或羞愧吗?4.父母曾因情感问题或身心疾病而情绪严重低迷,或者对你不闻不问吗?5.你曾经因为父母出现状况而反过来照顾他们吗?6.父母曾对你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吗?你是否曾遭受过性骚扰(不论是何种形式)?7.你是否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父母心怀畏惧?8.你是否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II.成年后你的生活:1.你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具有伤害性
27、或者毁灭性吗?2.你相信如果你与别人过于亲密,他们就会伤害你,或者抛弃你,或者伤害你之后再抛弃你吗?3.你觉得人们会用最糟糕的方式对待你吗?生活中也总是遇上倒霉事吗?4.你觉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难吗?5.你是否担心人们了解了真实的你后就不再喜欢你了?6.取得成功时你是否会焦虑,害怕有人揭发你是个骗子?7.你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愤怒或伤心吗?8.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9.你觉得放松下来尽情玩乐很难吗?10.你是否觉得有时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行事却与你的父母如出一辙?III.成年后你与父母的关系:1.父母还把你当成孩子对待吗?2.你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吗?3.与父母在一起,
28、或者仅仅想到将与父母一起共度时光,你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吗?4.与父母的意见不同会让你害怕吗?5.父母会用威胁或令你内疚的手段来操控你吗?6.父母会用金钱控制你吗?7.你觉得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吗?如果他们不高兴,你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吗?你觉得哄他们开心是你的职责吗?8.你是否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总是对父母有所亏欠?9.你是否觉得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好?如果你对以上问题中的三分之一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本书会对你非常有帮助。尽管有些章节的内容看起来与你的状况并无关联,但请你务必记住一点:不论何种形式的虐待,有毒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伤害都是一样的,无一例外。举个例子,或许你的父母并不酗酒,
29、但是酗酒家庭的典型特征吵闹,不安,孩子缺少正常的童年生活对于其他类型的中毒的子女来说,一样感同身受。成年子女寻求康复所要遵循的规则和技巧对未成年子女同样适用,所以我建议你不要遗漏任何章节。从有毒父母的遗毒中解脱出来如果你已成年,那么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将自己从有毒父母留给你的扭曲的负罪感和自我怀疑中解救出来。在本书中,我将针对这些策略进行探讨。我希望你可以满怀希望地读下去。不是那种父母会奇迹般骤然变好的自欺欺人的希望,而是相信自己能够从心理上摆脱父母那种强烈且具有毁灭性影响的切实的希望。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份勇气,事实上你本来就具备这样的勇气。我将引导你完成一系列步骤,让你对父母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更清
30、楚的认知,并且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不论你与父母当前的关系如何,是正在发生冲突,还是仅仅维持表面的和谐;是多年未曾相见,还是他们之中的一方或双方已然辞世。奇怪的是,许多人在父母去世后仍然处在他们的控制中。从超自然的角度来说,不断纠缠他们的鬼魂是不存在的,但从心理学的层面审视,他们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父母的需求、期望以及因为没能达到他们的要求而产生的愧疚感会一直萦绕在子女的心间,即使父母已经去世很久。或许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必要摆脱父母的影响了,或许你已经开始正视它了。我的一位咨询者总喜欢说:“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我讨厌他们,而他们也知道这一点。”但是后来她渐渐意识到,她的父母其实是以煽
31、动愤怒情绪的方式施行对她的操控,而她的愤怒所耗损的精力则侵蚀着生活的其他方面。要驱除过去和现在的妖魔鬼怪,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切记,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下审视问题。“我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样子负责吗”话已至此,你或许会想:“等等,苏珊,几乎所有的书和专家都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的问题去指责别人。”胡说!你的父母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当然,你也要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负责,但是成年后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可控的经历形成的。你无须为毫无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惨痛经历承担责任!你要做的是,即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本书能为你做些什么我们将一起展开一段重要的旅程,一段关于真相和探索的旅程。在
32、旅程结束时你会发现,你从未如此真切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我不会浮夸地保证你父母的问题会奇迹般地在一夜之间消失,但是如果你有勇气和力量遵循书中的指引,必定可以从父母手中寻回你作为成年人本应拥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生而为人的大部分尊严。一旦你卸下内心的戒备,就会体验到五味杂陈的情感:愤怒、焦虑、痛苦、迷惘,尤其是悲伤。在你心中根深蒂固的父母形象毁于一旦,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失落感和被遗弃感。我希望你能够根据自身情况,以你觉得适宜的速度来阅读。如果某些内容使你感到不安,那么不妨放慢速度。重要的是有所收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为了使书中的概念更易于理解,我运用了大量行医过程中接触过的病例。有些是根据录音材料直接
33、记录下来的,还有些是我从笔记中重新整理出来的。本书中用到的所有信件均出自我多年留存的咨询者卷宗,与原件内容完全相同。对咨询者的心理疏导部分虽然没有录音,但对我来说仍然记忆犹新,在重新整理的过程中,我尽量对治疗细节进行还原,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出于合法性方面的考虑,我仅对咨询者姓名以及有明确指向性的情景做了部分改动。所有上述案例并未进行戏剧化的加工处理。这些案例看似曲折离奇,但事实上非常典型。我并没有故意从卷宗中搜寻那些最具刺激性或戏剧性的特例,恰恰相反,我所选择的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我在本书中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背离人们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本书共有两个部分。在
34、第一部分,我们会仔细审视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我们将对你的父母曾经伤害你、或许仍然在伤害你的各种方式做深入的探究。理解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才能有备无患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在第二部分,我会教你一些具体的做法,使你能够在与有毒父母的关系中扭转局面。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最终你内心的力量将得以释放,你隐藏多年的自我亦会得到解放,你将找回自己本应成为的那个富有爱心、独一无二的人。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帮你挣脱束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第一部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第一章“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与这位年轻可爱的女士交谈的过程中,使我深受触动的,除了她父母的
35、行为给她造成的痛苦之外,还有她竭力为父母开脱责任的执着。桑迪,一位二十八岁的棕发女郎,相貌出众,看似拥有一切,在第一次与我见面时却非常沮丧。她说生活中的一切都令她很不开心。她在一家颇有名气的花卉店做了几年的花艺设计师,一直梦想着可以自己开店,但又觉得自己不够精明,无法取得成功。她非常惧怕失败。桑迪想要个孩子,并为此做出了两年多的努力,可惜始终没能如愿。在交谈间我渐渐意识到,怀孕失败这件事使她对丈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也让她在这段关系中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她的丈夫很爱她,也真心理解她。最近她与母亲的一次谈话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了。怀孕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和妈妈一起吃午餐的时候,我告诉她我非常沮丧,可她却
36、对我说:“我敢肯定这都是当年你流产造成的。上帝总会降罚做了错事的人。”然后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我想忘记的事情,她却总是不断提起。我问她流产是怎么回事,开始她有些迟疑,后来还是对我讲起了这段往事。那个时候我还在上高中。我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我念的是教会学校。我发育得比较早,十二岁的时候身高已经超过一米七,体重将近六十公斤,胸部也有36C了。男孩子们开始注意我,而我也挺享受这种感觉。可是我的父亲十分恼火。第一次看见我与男孩子吻别互道晚安的时候,他大骂我是婊子,声音大到整个小区的邻居都能听到。从那以后,挨骂就成了家常便饭。每次我与男孩子出去,父亲都说我一定会下地狱。他没完没了地骂,我觉
37、得反正我也要被上帝责罚了,于是就和这个男孩发生了关系,那时我十五岁。偏偏这么倒霉,我怀孕了。家里人发现后都快气疯了。我告诉他们,我决定把孩子打掉,他们完全失控了,咆哮着指责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孽”不下一千遍。如果说此前我的所作所为还不足以被打入地狱的话,这次一定万无一失了。我想要他们在流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自杀来威胁。我问桑迪流产之后的日子如何,她瘫坐在椅子上,脸上黯然的神情让人心疼。这是失去天恩的大事。之前父亲的训斥已经让我惧怕了,流产之后我甚至觉得自己没有权利活在世上。我越是感到羞愧,就越是努力想要弥补。我只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可以像小时候那样被关爱。可是他们从不放弃任何旧事
38、重提的机会,就像是坏掉的唱片机一样,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数落着我的劣行,以及我是如何让他们颜面尽失的。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是我做错事在先。他们曾经对我寄予了那么高的道德期望,而我却犯下罪过让他们如此伤心。所以现在我只想好好地补偿他们,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让我的丈夫很崩溃,为此我们也曾多次激烈地争吵,可是我不得不这么做。我只希望他们能原谅我。在与这位年轻可爱的女士交谈的过程中,使我深受触动的,除了她父母的行为给她造成的痛苦之外,还有她竭力为父母开脱责任的执着。她似乎拼命想要说服我相信她一切的遭遇完全是咎由自取,而她父母坚定的宗教信念愈发加深了她的自责。我知道,如果桑迪能意识到父母对她是多
39、么残酷,他们是如何在感情上虐待她的,那么我的治疗工作就会变得容易多了。我认为这个时候我必须要表明态度了。苏珊 :“你知道吗,听完这些故事,我很为那时的你感到气愤。我认为你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很过分,他们不该利用你的宗教信仰来惩罚你。我觉得你不应该承受这些痛苦。”桑迪 :“可是我犯下了两条不可饶恕的罪孽。”苏珊 :“想想看,那时候你只不过是个孩子。就算你犯了错,也没必要无止境地去弥补。即使是教会也允许你做出悔改,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他们真像你所说的那么好,就应该同情你。”桑迪 :“他们一直都在尽力拯救我的灵魂。要不是因为深爱着我,他们才不在乎呢。”苏珊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吧。如果你当年没有流产
40、,而是选择生下这个孩子,会怎样呢?你会有一个小女儿,长到现在也该有十六岁了吧?”桑迪点了点头,不明白我这样发问的意图何在。苏珊 :“如果她怀孕了,你会怎样?你会像你父母对待你那样对待她吗?”桑迪 :“永远不会!”桑迪骤然领悟到了自己的回答背后的含义。苏珊 :“你会更加怜爱她,当年你的父母也应该更加怜爱你。这是他们的过错,而不是你的。”桑迪用了半生的时间,在心底精心筑起一道防御墙。这种防御墙在中毒的成年子女群体中非常普遍。它们是由各种不同的心理构件筑成的,而其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桑迪这堵墙中最基本的材料,是一种特别坚固的砖,叫作“否认”。否认暂时的宽慰,巨大的代价“否认”是最简单也最有力的心理防御
41、方式。它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它甚至能令一些人忘记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继续把他们当作完美的偶像顶礼膜拜。由否认带来的宽慰不过是暂时的,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否认是情感高压锅上的盖子:锅盖在高压锅上放得越久,积聚的压力就越大。锅内的高压迟早会将锅盖“砰”地掀起,呈现眼前的将是一场情感危机。到那时,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此前一直竭力回避的问题,同时还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如果我们能够早点坦然地面对这种否认心理,便能像打开锅盖上的压力阀一般,轻松地排解压力,化解危机。遗憾的是,你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你内心的否认,你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否认体系。当你竭力去重新构建自己过
42、往的真相时,尤其是当事情的真相使他们颜面受损时,你的父母很可能一口咬定“哪有那么糟糕”“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甚至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些说法会阻挠你重建个人历史,令你对自己的印象和记忆产生怀疑。它们会削弱你对自己感知现实的能力的信心,让自尊心的重建变得难上加难。桑迪的否认太过强烈,致使她难以看清自身的现实,甚至拒绝承认另一种现实的存在。我同情她所遭受的痛苦,但同时我也必须让她意识到:她心目中完美的父母可能只是一种假象。我尽可能地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具有威胁性:你热爱你的父母,并且坚信他们都是好人,对此我表示尊重。我相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一定对你关怀备至。但是你应该知道,至少曾经隐约感觉
43、到,真正疼爱子女的父母是不会这样无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践踏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的。我不是要你挣脱父母或是背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你也没有必要与父母脱离关系或是离开教会。但是你能否从抑郁沮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就要看你能不能打破“他们很完美”的幻想了。他们残忍地对待过你,伤害过你,不论你犯过什么错误,犯都犯了,他们再怎么滔滔不绝地训斥、说教都无法改变这一点。你感觉不到他们对你内心那个敏感的少女伤害有多深吗?其实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是不是?“是的。”桑迪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我问她想明白这一点时是否有些害怕,她只是点了点头,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害怕。尽管如此,她还是选择勇敢地继续接受治疗。合理化=自我欺
44、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桑迪的状况有所好转,但她仍坚信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除非她能打破这个神话,否则将一直为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遭遇而自责。我让她邀请父母一起参加心理辅导,我希望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给桑迪的生活带来了多么糟糕的影响,或许这样他们就能承担起自己那部分责任,桑迪修复她负面的自我形象时会容易得多。我们还没来得及相互熟悉,桑迪的父亲就开腔了:医生,你或许不知道她以前是个坏小孩,见到男孩子就着迷,还不停地勾引人家。现在她所有的麻烦都是因为当年那次该死的流产。我看到泪水涌上了桑迪的双眼,于是挺身而出为她辩解:这并不是造成她现在问题的原因,我请二位来也不是为了列举她的罪状。如果您来这里的目的就
45、是这些,那么我们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我的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整个辅导期间,桑迪的父母轮番抨击他们的女儿,全然不顾我的规劝。这真是无比漫长的一个小时。他们刚一走,桑迪便立刻代他们向我道歉。我知道他们今天的表现对我毫无帮助,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喜欢他们。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只是来这儿有点紧张。或许我就不该让他们来可能他们在这儿觉得不安吧,他们对心理治疗这种事情还不太习惯,但是他们真的很爱我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一下,你就会明白我说的都是真的。这次以及之后的几次与桑迪父母的会面都清楚地表明,桑迪的父母思想非常闭塞,在桑迪的问题上,他们绝不接受任何不同的意见。无论如何,他们二人都不承认对女儿的状况负有任何责任,
46、而桑迪却仍然崇拜他们。“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对许多中毒的成年子女而言,否认是一个简单的、无意识的过程,把特定的事件和情感从自己的意识中清除,装作这一切从未发生过。而另一些人,比如桑迪,则采取了一种更加微妙的方式合理化 3 。合理化就是,我们用“充分的理由”来对事情做出解释,以排除那些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以下是一些合理化的典型范例:父亲冲我大吼大叫是因为母亲跟他唠叨。母亲酗酒只是因为孤独。如果当时我能多在家陪陪她就好了。父亲打过我,但他不是真的想伤害我。只是想给我一点教训而已。母亲对我不理不睬,是因为她自己的生活本就不幸。我不能因为父亲骚扰我而责怪他。母亲不肯与他同房,而男人都需要性生活。
47、所有这些合理化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表面看来,这似乎是起到了作用,但是,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其实一直都清楚事情的真相。“他这么做只是因为”露易丝,一位四十五六岁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离婚了。在她已成年的女儿的坚持下,她来找我做心理辅导,因为女儿威胁她说,如果她不想办法改改她身上难以控制的敌意,便与她断绝母女关系。第一次见到露易丝的时候,她那僵硬的姿势和双唇紧闭的表情足以说明一切她是一座积聚怒气的火山。我问起离婚的事情,她告诉我,她生活中的男人无一例外地离开了她,她的现任丈夫就是最新的例子。我就是那种每一次都会选错伴侣的女人。每一段婚姻在开始的时候都无比美好,但
48、我知道,一切都不会长久。我聚精会神地听露易丝讲述她“男人都是混蛋”的论调,接着她就开始拿生活中出现的男人与她的父亲作比较: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呢?他看起来就像电影明星每个人都非常喜欢他,他就是有那种吸引人的魅力。小时候我妈妈常常生病,他就会独自带我出去只有我和他。那真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父亲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出色的男人了。我问她父亲是否还在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露易丝变得十分紧张:我不知道。他就突然消失不见了。那大概是我十岁的时候吧。谁愿意和妈妈这样的女人一起生活呢?所以他就在某一天毫无征兆地离开了。没有留言,没有电话,什么都没有。我真的非常想念他!在他离开后的一年里,我
49、每晚都能听到他开车回来的声音我不能为他的离开而责怪他。他是那么富有活力,谁又愿意一辈子被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小孩拖累呢?露易丝一辈子都在等着自己理想化的父亲回到自己身边。因为无法面对父亲的冷漠和不负责任,她便用许多合理化的解释来保持他在自己心目中的神圣形象尽管他的所作所为给她造成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她的合理化解释也使她否认自己因为被父亲遗弃而产生的愤怒。不幸的是,这一腔怒火在她与其他男人的关系中找到了宣泄口。每次她认识新的男人,刚开始一切都进展得十分顺利。但随着两人日渐亲密,她担心自己被抛弃的恐惧感也变得愈发难以控制,而这种恐惧感最终无一例外地转化成了敌意。每个男人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离开她,而她却
50、看不透其中的缘由:两人的关系越亲密,她的敌意就越强烈,而她则固执地认为自己怀有敌意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总是抛弃她,这是事实。对让你生气的人发火上学时,我读过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里有几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是如何转移自己的情绪的尤其是愤怒。第一幅图画的是一个正在被老板训斥的人。显然在这种状况下,与老板顶嘴是有风险的,于是,第二幅图呈现的是这个人回到家对妻子咆哮以发泄怒火的情景。在第三幅图中,妻子又向孩子怒吼,孩子则踢了狗,而狗又咬了猫。这三幅插图看似简单,却是我们自身的惊人写照,准确地刻画了我们是如何将强烈的情绪从原本的目标上移开,转而发泄在更容易下手的弱者身上的。露易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