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国都证券-研究所晨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1025-国都证券-研究所晨报.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1 页 研究创造价值 研究所研究所 国都证券国都证券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晨会报告 晨会报告 2021 年 10 月 25 日 晨会报告晨会报告 国都证券研究所晨报国都证券研究所晨报 20211025 【财经新闻】【财经新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 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行业动态与公司要闻】【行业动态与公司要闻】 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煤炭价格成本专项调查 实施 296 天拆箱令下线 茅台原箱酒的“飞天路” 【国都策略视点】【国都策略视点】 策略观点:房地产税改革
2、试点在即,长效机制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目标 【重点公司公告摘要】【重点公司公告摘要】 凯莱英:子公司拟收购医普科诺 100%股权 赣锋锂业:对 Bacanora 公司要约收购程序将待该事项获墨西哥政府批准后恢复 昨日市场昨日市场 指数名称指数名称 收盘收盘 涨跌涨跌% 上证综指 3582.60 -0.34 沪深 300 4959.73 0.64 深圳成指 14492.82 0.33 中小板综指 13545.56 -0.20 恒生 26126.93 0.42 国企 9356.85 0.90 恒生 AH 溢价 142.42 -0.46 标普 500 4544.90 -0.11 NASDAQ 15090
3、.20 -0.82 MSCI 新兴市场 1293.14 0.01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商品商品 收盘收盘 涨跌涨跌 纽约原油 83.98 1.65 纽约期金 1793.10 0.53 伦敦期铜 9740.00 -0.47 伦敦期铝 2875.00 -0.96 波罗的海干散货 4410.00 -5.22 研究员:研究员: 王树宝王树宝 电 话: 010- 84183369 Email: 执业证书编号: S0940511080001 联系人:联系人: 陆星挺陆星挺 电 话: 010-84183211 Email: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2 页 研究创造价值 独立性申明
4、: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国都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3 页 研究创造价值 【财经新闻财经新闻】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新华网新华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
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
6、峰、碳中和。 (二)工作原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
7、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
8、80 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 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
9、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四)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
10、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 (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4 页 研究创造价值 (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构
11、调整指导目录。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 (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
12、、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九)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
13、碳温室气体管控。 (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 (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
14、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十二)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合理利用生物质能。 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十三)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
15、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 六、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持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优化客运组织,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整合运输资源,提
16、高利用效率。 (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智能交通,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加氢站建设,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 (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
17、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5 页 研究创造价值 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
18、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 (十九)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八、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二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
19、理论和方法研究。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二十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动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建立完
20、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九、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整体推进海
21、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农业碳汇。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 十、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二十四)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 (二十五)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 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
22、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二十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我国发展权益。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 ,发布我国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外工作,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十一、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二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3、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律,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十八)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国际
24、衔接。 (二十九)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6 页 研究创造价值 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十二、完善政策机制 (三十)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
25、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 (三十一)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
26、准体系。 (三十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 (三十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
27、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 十三、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
28、碳发展的本领。 (三十五)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组织落实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碳中和工作谋划,定期调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 (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举措,自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三十七)严格监督考核。各地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强化
29、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新华社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新华社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 【新华社新华社】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日前均已出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在总体“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为实现全年经济
30、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国多地限电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一些新情况和老问题交织叠加,风险挑战依然不减。 观察中国经济,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方能在短期波动中认清大势,在压力挑战中发掘深层动力,在亮点韧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7 页 研究创造价值 性中提振信心,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新华社记者近日梳理了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后劲何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后劲何在? 相比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9.8%、
31、两年平均增长 5.2%,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至 4.9%,如何看? 9.8%的前三季度增幅,远高于年初制定的“6%以上”的年度增长目标,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可谓来之不易、殊为难得。应该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恢复态势。 但相比今年一季度 18.3%、二季度 7.9%的经济增速,三季度增速“破 5”却颇受关注,甚至引发一些担忧声音。 季度增速放缓原因何在? 基数效应是一大因素。-6.8%,3.2%,4.9%,6.5%,中国经济在去年四个季度划出的这条上扬线,预示着今年中国经济走势必然会“前高后低”,而且坡度比较陡峭。 短期性因素也带来一定冲击。下半年以来,国内
32、疫情局部多点散发,河南、山西先后遭受暴雨洪灾,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多重因素,经济复苏之路遭遇困难。 在调控工具充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再快一点非不能也面对经济下行挑战,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采取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对房地产和债务依赖等举措,释放出不走粗放增长老路、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 “第三季度增速放缓,从长远来看对中国经济是好事。”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称,如果中国不经历这些结构性调整,经济增长会更快,但中国经济可能就不会走上正确的轨道。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短期,更要看长远、看大局,方能拨云见日辨明大势。 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稳”的
33、特征依然鲜明,并且亮点突出。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 前三季度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045 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 95%;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0.6%,物价总水平低位平稳;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外汇储备已连续 5 个月保持在 3.2 万亿美元以上。 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两年平均增长均为两位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72.5%、57.8%、43.1% 企业利润稳步增长
34、,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前 8 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49.5%,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42.9%;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态势总体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 16.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9.7%,与 GDP增长基本同步 多重考验下要坚定发展信心,稳步恢复中更要保持清醒。 一方面要看到,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第四季度及明年初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四大宏观经济指标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CPI 和 PPI 的“剪刀差”扩大;“三驾马车”中,制约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因素仍然比较多 另一方面更要坚信,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较为复杂的阶段性、
35、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但我们有办法、有能力稳住持续恢复态势,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压力面前,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中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这种韧性来自近 1.5 亿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来自经济体系的完整性,来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亿万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目前,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 8%左右的经济增长。 纵观大势,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也必将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消费投资后劲怎样,扩内需这盘棋该如何下?消费投资后劲怎样,扩内需这盘棋该如何下? 消费和投资是实现扩
36、大内需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 80%。 消费在回暖。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18057 亿元,同比增长 16.4%,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9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4%,比上月加快 1.9 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进一步加快。 全球疫情蔓延下,中国消费市场韧性更加凸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最终消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8 页 研究创造价值 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4.8%,比上半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同时,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线上消费持续火热。 消费也呈现跌宕起伏之势。8 月,受疫情多点暴
37、发冲击,消费同比仅增长 2.5%,增速比上月回落 6 个百分点,为近一年来的新低;9 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叠加促消费政策和中秋消费拉动,消费进一步回暖。 投资也不乏亮点。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7.3%,实现稳定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7.5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8.7%。 但也要看到,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较上半年有所放缓。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持续负面影响;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及疫情和汛情影响,投资增速放缓。 考虑到当前外部环境多变,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增速可能的回落,稳住并扩大内需更为关键
38、。 未来消费走势如何?鉴于去年基数因素,今年消费增速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格局,10 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 44 万亿元。 总体而言,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升级势头明显,消费复苏基础仍然稳健。 中国百姓的消费潜力有多大?透过这组数据可见一斑: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 52 亿元,超 1 亿人次观影,外媒称赞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好莱坞电影无法比拟的惊人数字”。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之日,门票快速售罄。 华尔街日报认为,“门票秒空”反映了中国游客巨大的消费热情。 未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持续落地:进一步稳定和提振大宗消费,加快推进国际
39、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促进餐饮市场更快更好恢复,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投资稳定增长也有支撑基础。连日来,浙江、天津、湖南等多地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开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扩大有效投资的“路线图”已然绘就,102 项重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未来几个月,更多扩内需举措的出台,有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更有效激发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外贸外贸“高光时刻高光时刻”能否持续,如何稳主体稳订单?能否持续,如何稳主体稳订单? 外贸,在最新出炉的中国经济三季报中,可谓是众多数据中表现十分亮眼的一个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28.33
4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2.7%,特别是 9 月出口异常强劲,同比增长达 28.1%,远超市场预期,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一些外国机构和外媒多次注意到中国外贸的强劲增长。路透社称,中国的供应链韧性难以低估。巴克莱银行分析师表示,这反映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持续需求”。 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萎缩,中国外贸却连续 16 个月保持正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陆运上,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 4 万列,成为各国携手抗疫的“命运纽带”;海运上,前三季度,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115.48 亿吨,同比增长 8.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11 亿标箱
41、,同比增长 9.5%。 外贸的“高光时刻”,源于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凸显。 全球商品贸易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疫情。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有序复工复产,为生产和出口提供了良好环境。 亮眼数据背后,并非没有隐忧。纵观今年以来的外贸数据,从季度看,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从月度看,9 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较 8 月份回落了 3.5 个百分点。 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外贸基数走高等因素,今年外贸增速回落、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近期部分地区的汛情、疫情和电力供应紧张等情况,也对出口形成一定制约。订单高涨的背
42、后,运力不足、运费高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货出不去,有单没利润,成为当下不少外贸企业心头担忧。 外贸“高光时刻”能持续多久? 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加速,外部需求增大,将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拉动作用;但另一方面,防疫物资出口量剧增等“一次性因素”也会逐步消退。正反因素相互影响,外贸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展望未来,尽管四季度进出口增速或略有回落,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外贸附加值及出口产品水平不断提升,一系列稳外贸举措陆续落地,助力缓解外贸企业担忧。
43、根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依然充足。可以预见,全年进出口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在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外贸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好?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好?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9 页 研究创造价值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多变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怎么抓好? 10 月 21 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将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作,首批聚焦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 越是在经济发展承压的时候,越是看清问题背
44、后的本质,就越能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定力和决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动能持续增强。特别是工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好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教育、卫生等补短板投资增速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持续巩固。 但与此同时,受国内经济加快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两高”项目上马有所抬头,上半年 9 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相关分析人士警示,随着国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经济体产能开始恢复,要警惕出口回调后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抬头。 这些现象,凸显供给侧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
45、的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也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7 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到专项检查,多地被点名曝光;高耗能行业用电得到严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随着一系列务实举措相继落地:9 月份,粗钢、钢材、电解铝等产量在上半年分别创出近年单月新高后继续回落,钢材出口量也已从上半年的高位回落至 500 万吨以下。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足以阻止其出台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优先考虑的是长期的结构性改革, 而非短期增长。 ”英国 金融时报网站分析称,前三季度 9.8%的增速,远
46、高于 6%以上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为中国摆脱传统增长模式提供了“机会之窗”。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改革创新。今年以来,从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到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从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到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改革创新持续布局落子,着力打通制约供需适
47、配和要素流动的堵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持久战。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住这条主线,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中国经济必定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如何有效应对限电问题,今冬明春如何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如何有效应对限电问题,今冬明春如何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9 月中旬以来,全国电力供需紧张,一些地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9 月 23 日至 26 日,个别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发电量煤电占比较高。限电,反映出能源尤其是煤炭供需紧张。 从全球范围看,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在逐步恢复,全球能源需求都在
48、大幅增加;很多国家都遭遇了能源问题,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从国内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导致煤炭供需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影响了发电能力和意愿。 与此同时, 一些省份经济复苏强劲, 电力需求快速增长。 1 至 9 月全国用电增速达到 12.9%, 多个省份用电增速达到 16%至 20%。如此高的用电增长给电力保供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依赖性仍然较强,大量上马“两高”项目,加剧了能源供需的紧张局面。 此外,水电来水不足,新能源出力不稳定,也影响了电力供应能力。 眼下,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49、。 这个冬天,中国能否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剑指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10 月 19 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表示将采用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等一系列必要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19 日当晚,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短时间内便“锁定”跌停板。现货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煤炭价格相继下调。 晨会报告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 10 页 研究创造价值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释放煤炭产能。 9 月底以来, 已核增一批生产煤矿, 日均产量已比 9 月份增加了 120 万吨以上,10 月 18 日的日产量已超过 1160 万吨,创今年新高。 国家能源局日前通知,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 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 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 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 20%限制。 这项改革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煤发电企业经营困难,激励企业增加电力供应,也可以更加充分地传导发电成本上升压力,抑制不合理的电力消费,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今冬明春,如何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多次表态,全力保障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 据统计,我国居民用电量占全部用电量的 15%左右,民生用气占全部用气的比例不到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