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教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延伸人体的神臂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机械效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背景资料和课时建议一、导图说明本章导图的中心是“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伸出机械臂抓捕卫星的壮观场面。机械臂一直伸到图的右上角,与一只拿着筷子的人手交叉,构思别致,对比鲜明。筷子是最古老的简单机械,机械臂是最现代的高科技设备,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别中隐含着相同之处都是人手臂的延伸。无论多么复杂的机械都
2、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其中包含许多简单机械的原理。我们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就得从学好基础知识起步。导图的左上方、右下方分别是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和建筑塔吊。自行车由杠杆、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组合而成,塔吊由简单机械加上电动装置组合而成。由图可以看出,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是多么广泛!关于航天飞机的机械臂,在本章教材的“信息库”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二、编写思路本章教材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开始的“拔图钉活动”到最后的“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始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夹子、螺丝刀入手,简单、有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到生
3、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5小节中编排了7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制定探究计划,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最大限度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选出最佳方案共同实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本章最后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内容。设计这个内容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探究学习,从书本学习到生活实践,从个别学习到合作学习,从同步学习到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积极动手、动脑设计制作,将理
5、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既加深了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又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配合教学举行小设计、小制作竞赛评比活动,促使学生把课内课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本章最后介绍了用概念图梳理知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总结知识的方法和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章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三、知识网络省力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件杠杆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简单机械 定滑轮滑轮(实质是变形杠杆)滑轮组动滑轮功的定义、公式、单位做功的多少W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率的定义、公式、单位 功做功的快慢P功率的物理意义 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做功的效率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四、课时建议
6、1杠杆 2课时 2滑轮 2课时 3功 1课时 4功率 12课时 5机械效率 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复习 1课时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杠杆【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原则。【教材说明】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本节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探究并认识其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
7、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符合课程基本理念。 本节内容是“运动和力”知识的加深和拓展。初二学习的运动是平动,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学习了本节内容,平动变为转动,力的效果不仅与三要素有关,还与力臂有关。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容易混淆,教学中应对照讲解,使学生能够区分。教材中安排了例题“用弹簧测力计称大象的体重”,一方面让学生练习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力和力臂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要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足够大,用很小的力就能提起很重的物体。例题之后可插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人和大象能不能玩跷跷板?若能,请估算跷跷板的力臂之比大约是多少?以此
8、增强课堂的探究氛围。【教学建议】1关于“活动11.1 拔图钉”的教学活动中应将图钉按在密度较大的木板上,使学生无法直接用手拔出来,必须借助工具。实验使用的杠杆其支点和阻力作用点两点之间距离很小,演示实验可见度差,应做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可以凭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将图钉拔出。活动完成后每组代表介绍并演示拔图钉的方法,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总结几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引入杠杆的概念。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硬棒、支点、动力、阻力等关键词有了较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2关于力臂画力臂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学生常常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当成力臂。教学中应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比如开门:支点和力
9、的作用点不变,拉力的方向由与门垂直到倾斜,拉力越来越大,费力的原因是动力臂变小了,从而说明力臂不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而是点到线的距离。指导学生画力臂要分成三步:找支点的位置;画力的作用线;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作图时也应强调作图步骤,并要让学生多练习,多体会。3关于杠杆的平衡学生常常认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才是平衡状态,实际上杠杆只要静止或匀速转动都是平衡状态。在活动11.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要求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这是因为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实际上杠杆处于倾斜位置,只要能保持静止,也是平衡状态
10、。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三组数据,每组数据中有4个物理量。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4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要轻易提示或引导。课程标准在关于科学探究一节中指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联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能为了方便、省时,轻易地“走捷径”,把结果及早告诉学生。4关于“生活中的剪刀”的教学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介绍了4
11、种剪刀,学生可以根据剪刀刀刃的长度判断省力还是费力。但是每种剪刀的省力情况还与被剪物体在剪刀中的不同位置有关。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被剪物体离支点越近,阻力臂越小,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越大,越省力。该栏目最后提出问题:园艺师使用了哪些剪刀?选用每一种剪刀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以走出校门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和调查,了解园艺工人修剪不同的树枝、不同的花草所选用的剪刀,用课堂学的杠杆知识去解释各种剪刀的特点,通过实践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WWW参考答案、说明或提示】1(略)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在右边10 cm处挂6个钩码;或在右边20 cm处挂3个钩码;或在右边30 cm处挂
12、2个钩码。3因为缝衣针不可能正好在重心位置,质量略大的那端向下倾斜,火苗向上烧,使这端的蜡烛融化较快,质量很快小于另一端,向上翘起,另一端就会下倾;同理,当另一端质量变小后又向上翘起,使蜡烛跷跷板不停地往复摆动。二、滑轮【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能根据滑轮组的构成方式判断省力情况。4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能根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教材说明】本节教材选用了两个学生活动。第一个是开放性的活动,讨论:“如何把木料运上楼”,主要是认识滑轮;第二个是探究性的活动,“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主要是从理论
13、上解释滑轮的特点。教材介绍了电梯、起重机等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设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展示了滑轮在这些设备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它的广泛用途。教材的“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介绍了轮轴,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轮轴省力的原因。使用轮轴通常是为了省力,但有时也可以是省距离,如果把动力作用在轴上,阻力作用在轮上,那就是费力省距离的轮轴。例如学生跳远测距离的皮卷尺,用完后卷起来时就是省距离的轮轴。该栏目还介绍了斜面,这是为下一节课做铺垫,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图1123(供轮椅通行的斜坡)和图1124(盘山公路)简单地介绍斜面的作用。结合本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己
14、选择身边的器具自制滑轮组,可以为教室的窗帘增加一个自动开合拉线,还可以做一些小型起重工具,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对滑轮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建议】1关于“动滑轮的支点和力臂”的教学教材在“读一读”栏目中,说明了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变形杠杆,要求学生参照图1119(a)去分析图1119(b),说明动滑轮是怎样的杠杆。学生在分析时最容易错的是动滑轮支点的位置。学生只要见到“轮”,往往认为围绕转动的支点一定在圆心,而动滑轮的支点却在滑轮的边缘。要让学生理解支点的位置,教师可以用一个圆柱体,将其慢慢推上一个台阶如图111,此时支点就不在圆心而在圆的边缘O点。还可以用一根直尺,一端吊起,中间挂重物,另一端用细线向上
15、拉如图112,这时学生很容易找到支点。与此对照很容易看出,动滑轮的圆心相当于尺子的B点,是阻力的作用点,而滑轮的边缘才是支点。滑轮随重物一起运动,支点的位置也不断变化,所以说滑轮实质上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是无数根杠杆的组合。图111图112支点的位置明确了,力臂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动力臂l1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l2是滑轮的半径,动滑轮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2关于“活动11.4 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中要用到弹簧测力计,但由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秤钩都有一定的质量,所以在测拉力时,应将秤钩朝下,弹簧自然下垂,拉秤钩的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样操作误差较小。关于滑轮的摩擦力问题,
16、将在机械效率一节中讨论,本节课中不要过多的分析,可以告诉学生,摩擦较小时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本章有关填空的答案和说明】p.28: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定滑轮有如下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改变拉力的方向,拉力的大小不变。【WWW参考答案、说明和提示】 1已知: = 600 N求:解: = 600 N = 300 N 答:至少要用300 N的拉力提示:题目中问“至少要用多大的拉力”,当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时的拉力最小值。2实验中发现,轻轻拉动绳子的自由端,用较小的力就可将两根木棍靠拢。绳子在木棍上绕的圈数越多,拉绳时拉力F越小。提示:绳子绕在木棍上
17、就相当于绕在滑轮上,可把一根棍当作定滑轮,另一根棍当作动滑轮,绕的圈数越多,相当于动滑轮个数越多,所以越省力。3自行车的车把是轮轴;车闸是几根杠杆的组合;车脚蹬是轮轴。其作用都是为了省力和方便。三、功【教学目标】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2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了解1 J的功大约有多大。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4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教材说明】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常常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材从“探究斜面”入手,让学生从探究中体会力
18、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利用简单机械提升某一物体,如果省力就要多移动距离,如果省距离就要费力,不可能既省力又省距离,而力和距离的乘积却是一个相差不多的数值。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这个物理量就是机械功。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为了说明1 J的功有多大,教材用一幅小学生从地上捡起一个鸡蛋并举过头顶的插图,说明这样所做的功大约是1 J,生动形象,容易记忆。在介绍功的单位时,可简要介绍焦耳生平,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功的概念既与前面学习的简单机械知识紧密相连,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打下基础。只有学好功的知识,才能
19、深化对简单机械原理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功率、机械效率等相关概念。因此,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建议】1关于新课的引入本节教材从简单机械引入新课。学生已经知道,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是费距离。用扫帚扫地,手臂只需移动较小的距离就可使扫帚在地上扫过一大片,虽费力但省距离。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疑问: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针对这一问题会有多种猜想或假设,如:把一个省力的机械和一个省距离的机械组合在一起是不是能既省力又省距离呢?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或假设。学生可以采用教材中介绍的“探究斜面”,也可以利用杠杆或滑轮,还
20、可以将两种不同的简单机械组合起来去探究,通过实验寻求正确结论。当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或假设不成立时,教师首先应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肯定其大胆猜想、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再引导学生,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尊重科学,相信探究结果。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有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2关于“活动11.5 探究斜面”的教学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这节课中探究斜面,不是探究斜面的机械原理,而是从功的角度,找出利用斜面做功Fs和斜面对物体做功Gh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拉力F 、钩码重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教材给出的表格中。在采集数据
21、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实验数据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不能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希望Gh等于Fs)来修正数据,影响数据的描述。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Gh和Fs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s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由于摩擦造成拉力F增大,从而总功Fs增大,若摩擦很小,则Fs近似等于Gh。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能省功。也许有少数学生测出的结果不同或相反,教师可以从实验方法、器材使用等方面去分析,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3关于本节例题的教学例题通过陈杰同学从井中提水的过程,练习计算功的大
22、小。讲解例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提水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桶和水的总重。题目中给出的水桶质量就是桶和水的总质量。拉水桶的力是通过绳子作用在桶上的,由于手拉绳的力等于绳拉桶的力(绳重忽略不计),所以,可以不考虑绳子的媒介作用,认为人的拉力直接作用在水桶上。在提升重物时,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常把功的公式推导为:W = Fs = Gh。这里的拉力F大小等于物重G,但方向相反,移动距离s大小等于上升的高度h,方向相同。因为初中阶段只计算功的大小,不考虑功的正、负,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提升物体时所做的功。题目求的是陈杰对水桶做的功,这个功不等于陈杰对水做的功。题目做完之后可以提示:人对桶做的功大于对水做的功,为讲
23、解机械效率留下伏笔。【WWW参考答案、说明和提示】1已知:m = 80 g = 0.08 kg s=5 m 求:W 解:= G = mg = 0.08 kg10 N/kg=0.8 NW =s = 0.8 N5 m = 4 J2设人的体重G = 500 N,楼房高度h = 6 m F =G =500 Ns = h =6 mW =s = 500 N6 m = 3000 J3已知:m = 207.5 kg s = 2 m 求:W 解:= mg = 207.5 kg10 N/kg=2075 NW=s =2075 N2 m = 4150 J提示:总成绩是抓举和挺举成绩之和 四、功率【教学目标】1知道功率
24、的概念。2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3能通过实例作图等多种方式来描述功率。4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能用公式计算功率。5能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功率。【教材说明】本节教材从“小明上楼,两次所用的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接着用类比的方法,将速度与功率进行比较,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从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推导出功率的公式。在学习功率的单位瓦特时,可简要介绍瓦特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脚踩上介绍了一些物体的功率,应引导学生认真读,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功率,比如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火车的功率等,从而增加关于功率大小的感性认识。
25、“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介绍了功率的另一种单位:马力,根据1984年国家关于法定计算单位的规定,“马力”为废除的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生产中仍有使用,教师可简要介绍马力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计算1马力相当多少瓦特。1马力= 15000 kg9.8 N/kg0.3 m/60 s = 735 W在平时的计算题中不要求用马力这一单位进行计算或换算。【教学建议】1关于“活动11.6 估测人体的输出功率”的教学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学生要走出教室,容易造成现场混乱。教师应该精心组织,抓紧时间,在下课前1015分钟开始活动直到下课。活动之前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活动方法和步骤,讨论教材“议一议”中提出的问题,
26、设计好记录表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两人一组,认真完成各项测量,填写表格,计算功率。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台阶双脚同时跳上跳下,还可以利用一段楼梯,从楼下跑到楼上或双脚并拢跳到楼上。学生测量的功率可能是正常情况下身体的输出功率,也可能是身体的最大输出功率,教师要强调实验过程,正确收集和处理数据并计算出结果,不必去评比谁的功率大。活动中要强调安全,避免摔伤事故。2关于功和功率的区别功和功率的区别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在估测人体输出功率的活动中,体重相同的同学所做的功是相同的,但做功的时间有长有短,或者说做功的过程有快有慢,计算出的功率有大有小。有些体重大的同学做功虽然多,功率却较小。通过
27、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功多不等于功率大,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本节内容学完后可以让学生估算课文开头小明从一楼上到五楼过程中的功率。先估计小明的体重G,再估计五楼的楼高h,根据两次上楼的时间,分别计算出功率。通过比较两次功率的大小,加深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正确区分功和功率。【WWW参考答案、说明和提示】1已知:t = 0.5 min = 30 s F =100 Ns = 50 m 求:W、P 解:W =s = 100 N50 m = 5103 J P = W/t = 5103 J/30 s = 1.67102 W2已知;P = 70 kW = 7104 Wt = 10 min = 600
28、s 求:W解:W =Pt = 7104 W600 s = 4.2107 J3(略)五、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动滑轮,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3知道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4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5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材说明】机械效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活动,让学生亲自
29、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并且是利用两个功的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学生较难把握。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看、多举例、多比较、多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效率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把效率问题从简单机械引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提高自行车的机械效率,使学生能把课堂知识活学活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提高效率的意识。学生常常会把功率和效率问题相混淆,应在习题课中强调:前者表示做功的快慢,后者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不一定效率高,两者之
30、间没有因果关系。【教学建议】1关于“活动11.7 再探动滑轮”的教学在活动11.4中学生做过了探究动滑轮的实验,主要研究拉力F与钩码重G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动滑轮的特点。本节课再次探究动滑轮,主要研究外力对机械做功W总和机械对物体做功W有用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实验中要分别测出手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所受的重力G和钩码上升的高度h。实验中通常只用一根刻度尺,无法同时测出s和h的数值,教师可引导学生只测量h的数值,再利用s和h的关系:s = 2h,求出s的数值。2怎样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教师要讲清:动力(人或电动
31、机)对机械所做的功是总功,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或者说如果没有机械,直接用手移动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例如:在水力发电站中,水从高处流下来带动发电机,水的重力所做的功Gh是总功,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电功)是有用功。在电动抽水机把水提升某一高度时,抽水机消耗的电能(电流所做的功)是总功,水势能的增加量Gh是有用功。在如图113所示的提升物体过程中,有用功是Gh,总功是Fs。在如图114所示的平移物体过程中,有用功是Fs,总功是Fs。如图115所示,沿斜面向上拉物体、将物体升高h,在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时:有用功是Fs,总功是Fs;在求斜面的机械效率2时:有用功是Gh,总功是Fs;在求整体(滑
32、轮和斜面的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时:有用功是Gh,总功是Fs,(=12)。图113图114图1153关于“提高机械效率”的教学教材中安排了“议一议”活动,请学生讨论怎样提高机械效率。教师可从机械效率公式 = W有/W总 = W有/(W有W额)入手,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是减小额外功。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认识到: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减小动滑轮重等方法都能减小额外功,提高机械效率。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使用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怎样减小额外功,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第二是增加有用功。当额外功不变时,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以滑轮组提升重物为例,当动滑轮重和摩擦不变时,提起
33、货物越重,效率越高;或以提水上楼为例,当水桶重不变时,桶中的水越重,效率越高。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计算本章p.34例题中陈杰同学提水的效率,设水重 80 N,求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通过讨论和计算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种机械在不同的条件下,机械效率可能不同,尽量在机械满载的情况下工作,这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之一。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可以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WWW参考答案、说明和提示】1已知:m = 20 kg = 220 N h = 2 m 求:W有 W总 解:G = mg = 20 kg10 N/kg = 20
34、0 N s = h = 2 m W有 =h = 200 N2 m = 400 J W总 = Fs = 220 N2 m = 440 J = (W有/W总)100% = (400 J/440 J)100% = 91%2已知:m18 kg h=50 cm = 0.5 m=90% 求:W总 解: = mg =18 kg10 N/kg =180 NW有 =h = 180 N0.5 m = 90 J 由 = W有/W总可得W总 = W有/ = 90 J/90%=100 J教学资源1. 用杠杆撬地球在阿基米德时代,已经出现了不少种杠杆,人们常用类似杠杆的工具提水,用撬棍轻松地搬动重物。“撬棍撬石头为什么省
35、力呢?”阿基米德日夜思考着,并成天摆弄着撬棍、石头一类的东西,后来终于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成为第一个总结出杠杆原理的人。阿基米德曾经对叙拉古王国的国王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国王怀疑阿基米德的话,问道:“阿基米德,你真的能撬起地球吗?”“不!这只是我想象中的一个实验,这个大杠杆的支点是找不到的,这样长的力臂也是没有的。我的意思是说,根据杠杆原理,假如我能够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您肯定可以看到,我将怎样推动地球,就像推动一个泥球一样。”地球的质量大约是61024 kg,人产生的推力约为588 N,我们设想一下,若地面上真有象地球质量那样大的物体,要想“举起”这个物体,根据杠杆的
36、平衡条件,所用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10231,能找到这么长的杠杆吗?2. 捕鼠夹的杠杆原理捕鼠夹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从侧面看是三根相互制约的杠杆,如图116所示。F1 是弹簧作用于夹杆A上的力,能使夹杆A以a点为转轴,迅速转动以夹击老鼠。F1的大小由弹簧的劲度系数及弹性形变程度决定,一般的捕鼠夹F1是很大的。夹杆A被另一根以b点为转轴的杠杆B扣着。A、B两杠杆间的作用力为F2和F2,(F2是夹杆A所受的力,F2是杠杆B所受的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杠杆B又被另一根以c点为转轴的杠杆C扣着。B、C两杠杆间的作用力为F3和F3,(F3是杠杆B所受的力,F3是杠杆C所受的力,这两
37、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杠杆C又被一个弹簧拉住保持静止状态。当老鼠以力F4作用于鼠饵上时,由于杠杆C压在杠杆B的末端,杠杆C稍微一动,就会释放杠杆B,同时杠杆B释放夹杆A,夹杆A会以很大的力,快速夹击老鼠。从图中可以看出,杠杆C之所以能用较小的力压住杠杆B和杠杆A,同时克服巨大的弹簧拉力,是因为杠杆A和B都是省力杠杆。 图116 3. 螺旋千斤顶图117 是螺旋千斤顶的原理示意图,它实质上是一个绕在圆柱体上的斜面。千斤顶的螺距为h,螺旋手柄末端A点到螺旋轴线的距离为l。将力F作用在手柄末端A点,顺着螺旋上升的方向用力旋转手柄,手柄转1圈,物体会升高h,连续旋转手柄,物体将被慢慢升起。设物体
38、的重为G,手柄旋转1圈时所做的有用功是: W有 = Gh; 总功是:W总=2l。 若不计机械摩擦:W总 = W有2lhh/(2l)因为螺距h很小,手柄l很长,所以使用螺旋千斤顶提升重物非常省力。若考虑机械摩擦:W有/W总h/(2l)h/(2l)在实际使用中应保持良好的润滑,尽量提高机械效率,这样就能用较小的力提起较重的物体。 图1174. 简单机械显神威公元前214年,强大的罗马帝国向小小的叙拉古王国发动进攻,73岁的阿基米德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保卫祖国效劳,叙拉古军民使用他所创造的各种武器,进行顽强的抵抗,时间长达2年之久。有一天,敌人的舰队接近城墙边,阿基米德命令十余架巨大的远程投射器同时
39、投射,许多沉重的石头和飞箭一起射向罗马战舰,有的把战舰砸个大窟窿,有的把桅杆砸倒,有的把罗马士兵砸成肉泥,罗马士兵不得不仓促逃窜。晚上,罗马军舰又悄悄袭来,准备靠近城墙,架起云梯,一举攻占叙拉古。然而,阿基米德早有准备,他指挥使用起重机械,从城墙上放下一个系在铁链上的巨大铁钩,把罗马战舰的头部钩住,只听见一阵阵链子和绳索在滑轮上“咕噜噜”的转动声,一艘罗马战舰的头部被铁钩拉得直立起来,船上的士兵站立不住,纷纷掉入海中,其它战舰相继落网。罗马官兵非常奇怪,不知阿基米德用的是什么新式武器。5. 伽利略用杠杆原理智揭王冠之谜意大利古代科学家伽利略设计了一根奇特的杆秤,用这根秤能测出王冠中所含的金、银
40、比例。伽利略设计的秤有点象普通的天平。秤臂有一米多长,两端刻有A、B两个凹槽,中间吊起成为支点,在距A点不远处有一段细密均匀的刻度,刻度上没有刻度值,两端分别标x、y两个字母,如图118 所 示。秤臂上的x、y刻度是这样确定的:在B点挂上一块纯金,在A点挂上砝码盘,增减砝码使秤臂平衡,然后把金块浸没到水中,同时砝码盘向支点移动,当秤臂再次平衡时,砝码盘所在的位置就是x点。取下金块,换上银块,用同样的方法确定y点。测量时将王冠挂在B点,砝码盘挂在A点,增减砝码使秤臂平衡。将王冠慢慢浸没在水中,同时将砝码盘向支点移动,当秤臂再次平衡时,砝码盘移到了x、y之间。在秤臂上记下砝码盘所在的位置z,王冠中
41、金与银的含量之比为:金含量/银含量= yz / xz。 图1186. 焦耳生平焦耳(18181889)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酿酒厂主,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青年时代,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在道尔顿的教导下,焦耳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尔顿不仅向焦耳传授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焦耳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1840年,焦耳把环形线圈放入装水的试管内,测量不同电流和电阻时的水温。通过这一实验他发现:导体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与导体
42、的电阻及电流的平方成正比。1842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焦耳关于电流热效应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该定律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焦耳总结出焦耳楞次定律以后,又设计实验证明了电磁机产生的感生电流有同样的热效应,这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热能的结果,整个过程不存在热质的转移。这一实验结果完全否定了当时非常流行的“热质说”。上述实验也使焦耳想到了机械功与热的联系,经过反复的实验、测量,焦耳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但结果不够精确。1844年,焦耳研究了空气在膨胀和压缩时的温度变化,在这方面他取得了许多成就,通过对气体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的研究,计算出了气体分子的热运动速度
43、值,从理论上奠定了波义耳马略特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基础,并解释了气体对器壁压力的实质。焦耳在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实验是和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后来受封为开尔文勋爵)共同完成的。在焦耳发表的九十七篇科学论文中,有二十篇是他们合作的成果。当自由扩散气体从高压容器进入低压容器时,大多数气体和空气的温度都要下降,这一现象就是两人共同发现的。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焦耳汤姆生效应。在研究分子动力学的同时,焦耳并没有间断对热功当量的测量。1847年,焦耳做了迄今认为是设计思想最巧妙的实验:他在量热器里装了水,中间安上带有叶片的转轴,然后让下降重物带动叶片旋转,由于叶片和水的摩擦,水和量热器都变热了。根据重物下落的高度
44、,可以算出转化的机械功;根据量热器内水升高的温度,就可以计算水和量热器的内能升高值。把两数进行比较就可以求出热功当量的准确值来。焦耳还用鲸鱼油代替水来做实验,测量了热功当量的平均值为423.9千克米/千卡。接着又用水银代替水,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直到1878年,这时距他开始进行这一研究已经近四十年了,他前后用各种方法进行了四百多次的实验。他在1849年用摩擦使水变热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跟1879年是相同的,即为423.9千克重米/千卡。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的测定,能保持30年而不作较大的更正,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个值当时被大家公认为热功当量J的值,它比现在J的公认值427千克米/千卡约小0.
45、7%。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得出这样精确的数据,说明焦耳的实验技能是多么的高超!1889年10月11日,71岁的焦耳在索福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焦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他建造了纪念碑,并把他的名字命名为功和能的单位。7. 瓦特生平瓦特(17361819)是世界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他的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少年时代的瓦特,曾经就读于格里诺克的文法学校,数学成绩特别优秀,但由于家境贫苦和体弱多病,没有毕业就退学了,始终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瓦特在父母的教导下,一直坚持自学,十五岁时就学完了物理学原理等书籍。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起重机、滑车和一些航海器械。1753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市当徒工。由于收入过低不能维持生活,第二年他又到伦敦的一家仪表修理厂当徒工。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他很快学会了制造、修理那些难度较高的仪器。1756年,瓦特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当了修理教学仪器的工人。这所学校拥有当时较完善的仪器设备,这使瓦特在修理仪器时认识了先进的技术,开阔了眼界。这时,他对以蒸汽作动力的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集有关资料,还为此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