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pdf

上传人:w****8 文档编号:4955274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PDF 页数:400 大小:6.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pdf(40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 录卷十四 汉书(二)1253 卷十五 汉书(三)1339卷十六 汉书(四)1413 卷十七 汉书(五)1485 卷十八 汉书(六)1575 2 群书治要译注卷十四 汉书(二)1253 群书治要 卷十四 汉 书(二)【题解】本卷从 汉书十志中,选取礼乐志 刑法志 食货志和艺文志 的重要内容,皆是兴国安邦、和谐万民的关键所在。四篇志按照 汉书 原文的次序,首推“礼乐”,以显“礼乐之用为急”,明“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盖刑法、食货、艺文之策,终是为成其教化而已;刑法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必要手段,然“刑法所以助治也”,故古有“以刑弼教”、“德主刑辅”之说,全文阐述了我国刑法的起源

2、及其发展,又特别节录了荀子论刑的观点,尤为精彩;食货分而言之,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皆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食货志 上下两篇分别记述了食、货的起源和西汉的农业、货币及经济制度,为了解当时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及其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艺文志 中,推崇古人耕养蓄德之学风,痛砭时人背本逐末之极蔽,历记诸子兴起式微之成因,实为考究诸子百家、文献典籍源流的宝贵资料。四志精华,总为一卷,上推三皇、尧、舜及夏、商、周稽古之制,详叙西汉一朝典章制度之变,更以史实而为佐证,前后兴替皆历历了然。凡有助人君理政安民之奏疏言说,莫不择其精要以呈读者。如此,则可借汉家之制,以鉴来者,后人由古观今,亦必启示良多矣

3、。卷十四 汉书(二)1255 志【原文】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注释】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同归:犹一致。治身:犹修身。斯须:须臾,片刻。暴嫚:同“暴慢”。凶暴傲慢。嫚,音慢。为国:治国。一朝:一时,一旦。荒乱:混乱,错乱。函:包含,容纳。禀:赋予,给予。颜师古注:“禀,谓给授也。”象:效法,仿效。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

4、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译文】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这六部经典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发挥礼乐的功用最为迫切。修身之人如果片刻忘记礼,凶暴傲慢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治理国家的人一旦失掉礼,混乱之事就会发生。人包含了天地阴阳之气,会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大自然赋予人们这种秉性却不能对其进行节制,圣人能做到使情感有所节制,但却不能断绝它。所以(圣人)效法天地的规律来制定礼乐,用它来感通神 1256 群书治要译注明、建立人伦、端正心性,并使人类的各种活动得到合理的节制。【原文】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

5、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乖,而淫僻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繁;祭祀(本书祭祀作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刑(刑作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注释】哭踊:丧礼仪节。边哭边顿足。颜师古注:“踊,跳也。哀甚则踊。”正人:正直的人,正派的人。副:相称,符合。婚姻之礼:婚姻的礼节。古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详见附录一)乖:反常,谬误。淫僻:亦作“淫辟”。放荡淫乱。礼记 经解:“故昏姻之礼

6、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古代嘉礼之 一。指乡饮酒礼。(详见附录二)狱:讼案。祭祀:汉书 原书“祭祀”作“丧祭”。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详见附录三)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详见附录四)侵陵:亦作“侵凌”。侵犯欺凌。“孔子曰”下四句:语出孝经 广要道章。原文作:“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邢昺疏:“欲移易风俗之弊败者,莫善于听乐而正之;欲身安于上、民治于下者,莫善于行礼以帅之。”移风易俗:扭转风气,改变习俗。民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民声:民众的声音。指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誖:同“悖”,违背,乖谬。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

7、张,与霸道相对。【译文】悲痛时会有边哭边顿足的礼节,高兴时会有载歌载舞的仪容。这对正直的人来说,足以与他的真诚相符;对偏邪的人来说,足以提防他的过失。因此,婚姻的礼仪被废弃了,夫妇之间的关系就会卷十四 汉书(二)1257 乖谬,而放荡淫乱的罪过就会多起来;乡饮酒礼被废弃了,长幼之间的秩序就会变得混乱,而互相争斗的诉讼就会多起来;吊丧祭祀的礼仪被废弃了,亲人之间的恩情就会淡薄,而违背死者的遗愿、忘记祖先的人就会多起来;按期朝见天子的礼仪被废弃了,君臣的位置就会错乱,而侵犯欺凌的事就会逐渐兴起。所以孔子说:“要让君主安心、人民安定和顺,没有比用礼仪教化更好的办法了;要扭转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用音

8、乐教化更好的办法了。”礼仪可以节制人们内心的欲望,音乐可以和畅民众的情志。国家通过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约束,礼仪、音乐、政令、刑罚这四者都得到实现而不相违背,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附录】一、婚姻之礼:指男女结合成为夫妻的仪式。它的举行标志着一对社会认可的成年男女将要行使婚媾的权利,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共同担负起繁衍发展家族的义务,履行正式社会成员的责任。在中国,“婚礼”原为“昏礼”,礼记 昏义 篇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以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白虎通 嫁娶 曰:“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此俗直至六朝前后才有改变。昏礼在五礼之

9、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周代时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 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最早见于 礼记 昏义)它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多数都是在六礼婚制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到了近代,通常称“亲迎”为婚礼,而把亲迎前五项称作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二、乡饮之礼:属于古代嘉礼,是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集体活动。吕氏春秋认为是古时 1258 群书治要译注乡人因时而聚会,在举行射礼之前的宴饮仪式。一般乡饮都选

10、德高望重的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周代时,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仪式中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见载于 仪礼等儒家经典。古时,此集会也有举荐贤能之士以献王室的意义,一般于正月吉日举行。汉以后郡县往往于学校中行其礼,皇帝则于辟雍中行之。实行科举制度后,则以州县长官为主人,为贡士饯行时亦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中含有“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清朝道光二十三年,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

11、沿袭约三千年之久。这种习俗,在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丧礼: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古代丧礼的主要仪节有复(即招魂)、奠、饭含(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表尽孝之意)、发丧、小殓(以衣衾裹尸)、大殓(将尸体移入棺内)、启殡(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等。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灵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尽孝道、正人伦的礼仪,属于五礼中的凶礼。礼记 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孔颖达疏:“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四、朝聘之礼:指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春秋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

12、,亦称“朝聘”。礼记 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然此大聘与朝,晋文霸时所制也。”朝是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侯国间有事故,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朝、聘者进见受朝、聘者时,要献送表明自己身分的珪璋,为“执玉”。受朝聘者则先“辞玉”,后“受玉”,卷十四 汉书(二)1259 再“还玉”。其间使臣还要向受朝、聘国献送车马和方物;受朝、聘者对来朝、聘者馈赠腊肉、牲畜和刍米等物,以示答谢。按照周代礼制规定,诸侯国君主要定期朝见周王,向他报告治理侯国的政绩,并献奉财物(即职贡),否则要受到贬爵

13、、削地、讨伐等处罚。朝见表明诸侯对周王具有政治上的臣属或从属及经济上的贡物关系。春秋时,诸侯国君主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一生未朝周王。随着周天子地位下降,一些诸侯国成为霸主,它们在礼制上虽无受朝见的权利,但却凭借霸主的地位迫使中、小侯国与其形成主从关系。昔日侯国的聘问,事实上已转化为“朝见”。【原文】乐以治内而为同,同于和乐也。礼以修外而为异。尊卑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宜,有所损益,即民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

14、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注释】乐以治内而为同:内,指内心。同,李奇曰:“同于和乐也。”和乐:和谐的音乐。礼记 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礼以修外而为异:外,指行为。异,李奇曰:“尊卑为异也。”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时宜:当时的需要或风尚。损益:增减。即:按照,依据。稍稍:渐次,逐渐。监:通“鉴”。借鉴,参考。论语 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礼文:指礼乐仪制。曲:细事,小事。礼记 中庸:“其次致曲。”郑玄注:“曲,犹小小之事也。”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中庸 云:“礼

15、仪三百,威仪三千。”朱熹注:“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浃洽:普遍沾润。颜师古注:“浃,彻也;洽,霑也。”囹圄:监狱。1260 群书治要译注逾越:指超越。礼制: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篇籍:书籍,典籍。灭学:消灭学术。指秦始皇焚书坑儒。【译文】音乐能用来调治人的内心,使人的情志随着音乐一起变得安和调适;礼仪能用来修治外在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内心安和人们就会和睦亲爱,尊卑有别则会使人心存敬畏。和睦亲爱就不会有怨恨,心存敬畏就不会有争斗。谦逊礼让之间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这便是礼乐的妙用啊!君王(治理天下)必定要依据先王的礼法,随顺时势的需要对礼乐制度有所增减,按照人民的意愿逐步修改、

16、完善,等到太平盛世时就会很完备了。周朝借鉴夏、商两代,礼乐仪制尤其完备,大事上定有制度,小事也都有防范,所以说礼节仪式有三百条,礼仪细节有三千条。于是教化遍及百姓,人民之间和睦相处,灾害不发生,祸乱也不出现,甚至出现了全国的监狱里连续四十多年没有收押过一个犯人的情况!等到周朝衰微了,诸侯们超越法度,嫌礼乐制度妨害了自己的私欲,就抛弃了礼乐的典籍。后来又遇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些典籍就在动乱中散乱丢失了。【原文】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悦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弃礼义,捐廉耻,而大臣特以簿

17、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乃草具其仪,天子悦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注释】拨乱反正: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日不暇给:形容事卷十四 汉书(二)1261 务繁忙,没有空闲。颜师古注:“给,足也。言事务殷多,日 日修造,尚不能足,故无暇也。”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约公元前194年),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

18、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高祖: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君主。公元前202年称帝,在位七年,终年六十二岁。惠帝即位后,尊刘邦为“高祖”,景帝时改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仪法:礼仪法度。文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诸吕之乱平定后,被众人拥立为帝,在位二十三年。终年四十七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散文家。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

19、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二十三岁时,遭谗言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后,贾谊深自歉疚,忧伤而死,终年三十 三岁。捐:放弃,舍弃。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颜师古注:“特,但也。簿,文簿也。故,谓大事也。言公卿但以文案簿书报答为事也。”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期会,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风俗流溢:风俗,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流溢,放佚。恬而:犹安然。王念孙曰:“恬而,恬然也。”向道:“向”,通“乡”。谓趋向道义。类:大抵。等上 下:等,分等,区别。上 下,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纲纪:法度,纲常。六亲:历来说法不一

20、。汉贾谊 新书 六术 篇,以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从曾祖昆弟、族兄弟为“六亲”。不为:不做,不干。草具:初步制定,草拟。颜师古注:“草,谓创造之。”绛、灌之属:汉初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的并称。均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建功封侯。二人起自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陈平、贾谊等。属,侪辈、同一类人。寝:废置。1262 群书治要译注【译文】汉朝兴起后,开始治理混乱的局面,使社会恢复正常,尽管事务繁忙,没有空闲,但仍任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来端正君臣的名位。汉高祖刘邦欢喜赞叹道:“我今天才明白作为天子的尊贵啊!”于是制定礼仪法度,但还没有制定完备,叔孙通就去世了。到汉文帝时,贾谊认为:“汉朝沿续了秦朝败坏

21、的风俗,废弃礼义,丧失廉耻,而大臣们只是把地方官吏不在规定期限内上报文书簿册作为大事,至于面对世风日下的现状,却显得很安然而丝毫不觉得奇怪。要扭转风气,改变习俗,使天下人民转变心意趋向道义,大抵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做到的。确立君臣的名位,区别上下的等级,使法度纲常有条不紊,六亲眷属和睦相处,这些不是上天的规定,而是人为设立的。既然是人为设立的,不去落实就不会实现,不用心维护就会败坏。”于是贾谊便草拟礼仪,皇上看了也很高兴。但大臣周勃、灌婴等人却从中障碍,于是贾谊的意见就被搁置了。【原文】至武帝即位,议立明堂,制礼服。会窦太后不悦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

22、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秦继其后,又益甚之。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沸(旧无沸字。补之)愈甚而无益。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以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注释】武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景帝刘启卷十四 汉书(二)126

23、3 第十子。初封胶东王,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武帝雄才大略,破匈奴,并朝鲜,出使西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功业辉煌。终年七十岁,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孟子 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礼服: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窦太后(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名讳未详,西汉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文帝皇后,武帝祖母。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去世,享年约七十一岁。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儒学宗师,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他系统地提

24、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体系,对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诸子百家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从事:行事。务德教而省刑罚:务,致力。德教,道德教化。省,减少、削减。刑罚,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德化:犹德教。大务:重大的事务。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从学弟子五十 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以 诗 书 礼 易 春秋 等儒家经典为教材,其课程以通经致

25、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国都。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邑: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以汤止沸:用热水去止息烧开的水。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汤,沸水、热水。沸,沸水、烧开的水。琴瑟不调:谓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琴,乐器名,指古琴,传为神农创制。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面板外侧有十三徽。古人把琴当作雅乐。瑟,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或笙合奏。瑟

26、形似古琴,但无徽位。更张:重新张设。鼓:敲击或弹奏(乐器)。为政:1264 群书治要译注治理国家,执掌国政。更化:改制,改革。理:谓治理得好、秩序安定。与“乱”相对。胜残去杀:实行仁政,使残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刑杀。论语 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何晏 论语集解:“王曰:胜残,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上:君主,皇帝。此指汉武帝。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锐志武功:锐志,意志坚决、愿望迫切。武功,军事方面的功绩。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译文】等到汉武帝即位后,商议设立明堂、制定礼服。恰逢窦太后不喜欢儒家的学说,这一提议又被废止了。之后董仲舒说

27、:“君王秉承上天的意旨而行事,所以应致力于推行道德教化而减少刑罚。如今废弃先王的德教,而专门任用执法的官吏来治理人民,却想使道德教化遍及天下,所以很难成功。因此,古代的君王无不把教化百姓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设立太学在国都推行教化,设立庠序在地方上教育人民。教化既已昭明,良好的风气也已形成,天下曾经出现过监狱里空无一人的局面。到了周朝末年,大行无道之事,秦朝继周朝之后,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如今汉朝承接于秦朝之后,即使想治理这种局面,也是没有办法。法律刚刚颁布,奸邪之事就随之发生;政令刚刚下达,欺诈之事就随之出现。这就好比用热水去止息沸水,却只能使水更沸腾而无济于事。譬如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办法调整

28、得和谐,严重的话就必须把琴弦解开重新张设调整,而后才可以弹奏;治理国家而不成功,严重的话就必定要有所变更,进行改革,然后才能使国家得到有效的治理。所以自从汉朝取得天下以来,尽管总是希望好好地治理天下,但到如今也不能感化残暴的人转恶为善从而废除刑杀,其失误就在于应该改革的时候而没有进行改革。”这时汉武帝正在讨伐周边的蛮夷,急切地想取得军事上的成功,没有时间留心礼乐仪制方面的事情。卷十四 汉书(二)1265【原文】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上不纳其言。至成帝时,刘向说

29、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且教化所恃以为治,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廱。营表未作,遭成帝崩。【注释】宣帝: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2年公元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在位二十五年,此期间“吏称

30、其职,民安其业”,史称中兴。终年四十二岁,庙号“中宗”,谥号“孝宣皇帝”。琅邪王吉:琅邪,郡名,约在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治东武(在今山东省诸城县)。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即墨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谏大夫:秦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长策:犹良计。三代:指夏、商、周。断狱听讼:断狱,审理和判决案件。听讼,听理诉讼、审案。基:事物的根本。成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汉元帝与王政君之子。成帝时“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西汉从此衰落。在位

31、二十七年,死时四十五岁,谥号“孝成皇帝”。刘向要说上:汉书 礼乐志 原文作“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刘向,原名刘更生(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字子政,西汉名儒,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 1266 群书治要译注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要,乘,趁。辟雍:亦作“辟雝”。辟,通“璧”。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

32、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雅颂:亦作“雅讼”。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礼记 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孔颖达疏:“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风化:教育感化。皋陶:传说为虞舜时司法官,以执法公正闻名。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削则削,笔则笔:该删的就删去,该写的就写上去。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时务:时势。恃:

33、依赖,凭借。丞相、大司空: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秦悼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明洪武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废。大司空,官名。春秋晋有大司空,主司土木。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营表:古代建造宫室时测量地基,立表以确定位置,谓之“营表”。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礼记 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译文】到汉宣帝时,琅邪的王吉任谏大夫,又上疏说:“真正有志于天下太平的君主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公卿大臣们有幸身逢其时,却没有能拿出建立万世

34、基业的良策,以辅助英明的君主开创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太平盛世的人。大家所注重的只是整理文案书册、审判案件听理诉讼而已,这并不是实现天下太平的根本办法。”宣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到成帝时,刘向借机劝告皇上说:“应当兴建辟雍,卷十四 汉书(二)1267 设立庠序,陈设礼乐,使雅颂的音乐隆盛,使揖让的礼仪盛行,以此来教育感化天下百姓。像这样做,而天下还不能达到太平,这种事情还从未有过。有人说,(怕的是)不能圆满地运用礼制。然而礼是以教育人为根本的,如果出现了过差,(其本质)也是用来教育培养人的。使用刑罚的过失,有时会致人死伤。何况如今的刑法并非皋陶时所制定的,有关部门奏请制定法律,往往自己认为该删的

35、就删去,改写的就补充上,目的是为了纠正当前的弊端。至于对推行礼乐的教化,则推辞说不敢妄为,这就是敢于杀人而不敢教育人了。况且教化和刑法比起来,刑法为轻。这就等于是舍弃重要的事情不做,而急着去做并不要紧的事情。况且教化是天下太平的依靠,而刑法只是起辅助作用。如今废弃所应依靠的,而只是单独确立本应起辅助作用的东西,这不是用来实现天下太平的方法。”成帝把刘向的意见交付给公卿大臣们商议,丞相和大司空上奏请求建立辟雍,然而确定地基位置的图表还没有制作好,就赶上成帝驾崩了。【原文】世祖受命中兴,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廱。明帝即位,躬行其礼,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以其礼乐未具

36、,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注释】世祖: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都洛阳,史称“后汉”(亦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以兴盛,史称“光武中兴”。在位三十三年,终年六十三岁,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受命中兴:受命,受天之命。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此指“光武中兴”。四夷宾服: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宾服,归顺、服从。政教清明:政教,政治与教化。清明,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明帝:汉明帝刘庄(公 1

37、268 群书治要译注元28年75年),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明帝之世,一切遵奉光武制度,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史称“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在位十九年,终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躬行:亲身实行。盛美:美善。流洽:流遍,遍及。群下:泛指僚属或群臣。诵说:传述解说。【译文】汉世祖刘秀禀受上天的使命,使汉王朝重新振兴,在位三十三年,使得四周少数民族前来归附,政治教化清明,于是建立明堂、辟雍。汉明帝即位后,亲自(在明堂、辟雍)实行古礼,礼节仪式已经很美善了,但道德教化仍未能遍及天下,是因为礼乐的制度尚不完备,群臣百官还没有在民众中传述解说,而地方上的学校也还没有普

38、遍设立起来的缘故。【原文】夫人宵天地之貌,宵。化也。言禀天地气化而生也。怀五常之性,仁义礼智信也。聪明精粹,精。细也。粹。淳也。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用作任)智而不恃力,此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悦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注释】宵:通“肖”。相似。应劭曰:“宵,类也。头圜象天,足方象地。”孟康曰:“宵,化也,言禀天地气化而生也。”五常:谓仁、义、礼、智、信。精粹:精细淳美。有生:有生命者。列子 杨朱:“有生之最灵

39、者,人也。”爪牙:人的指甲和牙齿。爪,人的指甲,亦指手指或手。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趋走:趋,疾行。走,奔跑。利害:偏义复词,谓害。寒暑:偏义复词,谓寒。役物:谓役使外物为我所用。卷十四 汉书(二)1269 上圣:犹至圣。指德智超群的人。卓然先行:卓然,卓越貌。先行,先实行、先进行。往:归向。【译文】人有秉承天地之气而生的样貌,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本性,聪明灵敏,精细淳美,是有生命的物类中最具灵性的群体。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手脚和牙齿的能力不能够满足嗜好和欲望,奔跑的能力不足以躲避祸害,没有皮毛或羽毛来抵御寒冷,一定要役使其他物类来养活自己。使用智慧而不是依

40、靠蛮力,这就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地方。所以,如果没有仁爱,人们就不能形成和合的群体,不能形成群体就没有办法制服外物,不能制服外物那人们的生活所需就会不足。人们组成了群体但生活所需不足,争斗之心就会产生了。德智超群、卓越地率先躬行敬让博爱之德的人,人民就心悦诚服地跟随他。跟随他的人愈来愈多,形成了群体,这个人就成了君主;远近的人都争着前来归附他,这个人就成为王者了。【原文】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因天秩而制

41、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上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诸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注释】洪范:尚书 篇名。“洪范”即大法之意。相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洪范 受到了周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奉行,对后人影响极大。取类:谓取用类似事物以说明本体。犹比喻。待:依靠,依恃。1270 群书治要译注躬明哲之性:躬,本身具有。颜师古注:“躬,谓身亲有之。”明哲,明智、洞察事理。缘:循,顺。则天象地:则天,谓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象,效法、仿效。因天秩而制五礼:天秩,上天规定的品秩等级。五

42、礼,中国古代对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总称。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只、人鬼的祭祀典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如饮食、婚冠、贺庆之礼等;宾礼是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是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因天讨而作五刑:天讨,上天的惩治。五刑,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汉书 刑法志:“汉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上刑用甲兵:上刑,重刑、极刑。汉书 刑法志 原文作“大刑用甲兵”。张晏曰:“以六师诛暴乱。

43、”其次用斧钺:韦昭曰:“斩刑也。”斧钺,亦作“斧戉”,指斧与钺。斧,斧子。钺,古兵器,圆刃,青铜制,形似斧而较大,盛行于殷周时。刀锯:韦昭曰:“刀,割刑;锯,刖刑也。”刀和锯都是古代刑具。钻凿:韦昭曰:“钻,髌刑也。凿,黥刑也。”钻,去髌的刑具。凿,古代黥刑刑具,亦指黥刑。凿,音早,读二声。薄刑用鞭扑:颜师古注:“扑,杖也。”韦昭曰:“鞭,官刑也;扑,教刑也。”鞭扑,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大者陈诸原野:颜师古注:“谓征讨所杀也。”小者致诸市朝:应劭曰:“大夫以上尸诸朝,士以下尸诸市。”繇来者上:由来已久。繇,通“由”。繇来,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上,远、久远。颜师古注:“上,谓其事久远也。”【译

44、文】洪范 上说:“天子要做人民的父母,而为天下所归往。”圣人用相似的称谓来端正名分,所以称君主是“父母”,用以阐明仁爱道德礼让乃是王道的根本。仁爱需要依靠恭敬才不会衰败,德行需要依赖威严才能够长久地树立。因此要制定礼仪来提倡恭敬,设立刑法以显明威严。圣人已经具有洞察事理的禀赋,必能通达天地的存心,制定礼仪开展教化,确立法规设置刑罚,凡有所举动皆顺应民情,卷十四 汉书(二)1271 效法天地自然的规律。所以圣人依据上天规定的品秩等级来制定五礼,依据上天的惩治来制作五刑。重刑是用军队来诛灭暴乱,次一等的是用斧钺将人斩杀;中等的刑罚是用刀锯割截身体,其次是削去髌骨,在面额上刺字并以墨染黑;最轻的刑罚

45、则是用鞭扑抽打。规模大的是在原野上征战杀戮,规模小的则在朝廷或集市上陈尸示众:这是由来已久的了。【原文】自黄帝有涿鹿之战,颛顼有共工之陈。共工。主水官。秉政作虐。故颛顼伐之也。唐虞之隆(隆作际)至治之极,犹流共工,放欢兜,杀三苗,殛鲧,然后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措兵寝者,以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

46、也。【注释】自:连词。虽,即使。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出生于陕西姬水,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涿鹿之战:指距今约四千六百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号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被列为五帝之 一。共工之陈:共工,文颖曰:“共工,主水官也。少昊氏衰,秉政作害,颛顼伐之。

47、本主水官,因为水行也。”陈,同“阵”,战役。唐虞之隆: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 1272 群书治要译注人以为太平盛世。隆,汉书 刑法志 原文作“际”。至治: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时世。“流共工”下四句:典出 书 舜典:“流共工于幽洲,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和欢兜、三苗、鲧在尧帝时并称“四凶”,在舜执政期间被流放到边远各地。流、放、杀、殛,皆为流放之意。甘扈之誓:颜师古注:“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事见 夏书。扈国,扈音同户,今鄠县是也。甘即甘水之上。”誓,指告戒、约束将士的言辞。史记 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

48、甘。将战,作 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勦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古人有言”下四句:语出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五材,五种物质,指金、木、水、火、土。弛:舍弃,放下。偃:使停息,止息。逆顺:逆与顺。多指情节的轻与重、事理的当与不当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语出 论语 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文德: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刑措兵寝:颜师古注:“刑错兵寝,皆谓置而弗用也。”刑措,亦作“刑错”,置刑法而不用。史记 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裴骃 史记集解 引应劭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寝,止息。极功:最大的功绩。【译文】即使是黄帝也有涿鹿之战,即使是颛顼也有讨伐共工的战役。在唐尧、虞舜的时代,天下安定昌盛达到了极点,尚且还流放了共工,放逐了欢兜,驱逐了 三苗,流放了鲧,然后天下顺服。夏朝有为讨伐有扈氏而作的 甘誓,殷商和周朝也都是借助武力才平定天下。古人说:“上天造就了金、木、水、火、土五材,人们综合地来利用,缺一不可,谁又能去掉军队呢?

50、”治家不可放弃鞭扑,治国不可废除刑罚,卷十四 汉书(二)1273 治理天下不能舍弃征伐。只是在运用的时候要分清主次,在实行的时候要轻重得当罢了。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他的事情,必定先要使他的工具精良。”礼乐教化,是帝王的利器;刑法和武力,是用来辅助礼乐教化的。教化影响的程度愈深,那么武力所能征服的地方就愈大;道德所施及的范围愈广,那么刑罚所能威慑的范围就愈广。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以至于能达到刑罚无用、战争不起的局面,就是因为做到了本末(文德和威武)有序的缘故,这是帝王最伟大的功绩啊。【原文】春秋之时,王道寝坏,礼乐不兴,刑罚不中,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