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平则鸣”学说分析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不平则鸣”学说分析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3).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就“不平则鸣”学说分析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再次品读鲁迅先生可以其毕生的多部作品中,除了充斥着对旧道德的批判和嘲讽之外便是其浓厚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的表达更多地是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平”,因此本文着重从“不平则鸣”这一学说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几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爱国情怀进行了阐述。【关键词】“不平则鸣”学说;鲁迅先生;爱国情怀1. 前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语在其送孟东野序中如是说。韩愈指出,如果把所有的思想家或是文学家都比喻成善鸣之人,那么他之所以发出呼声就是因为其觉得不平、愁苦或是
2、愤懑。韩愈认为,文学创作与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以及自身遭遇等密不可分。但是这种“不平则鸣”观点的提出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了孔子的“兴观群怨”学说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汉代“美刺”学说以及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影响1。而反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几乎是其所有作品的共同主题,他以笔为剑,揭露着其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麻木与无知,并以此来抒发其爱国热情。2. 鲁迅先生“不平”的社会根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以及各种工业革命在15-19实际的欧洲各国逐渐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快速发展,并掀起了一系列的殖民扩张活动。而此时的中国仍做着其“天朝大国”的美梦
3、,故步自封。在其他各国对中国的战争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而每当社会发生巨大转折时,也总是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该时代的文化代表,而鲁迅先生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思想家以及文化界的巨人。一开始,鲁迅先生求学日本是由于其认识到医学在日本维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救治如同他父亲一样被错误诊治的病人。然而在其求学期间,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人鉴赏的影片正是中国同胞被杀的镜头,此时,他深深的意识到体格健全、茁壮的国民,其思想也是愚弱不堪的,这使得他们只能沦为示众的材料甚至是麻木的看客2。由此,鲁迅先生也意识到,身体上的病痛并非其真正的不幸,精神上的麻木、愚昧和落后才是
4、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为此,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从文学方面和艺术方面着手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虽然他意识到文学道路的艰难,但是鲁迅先生仍不断坚持,就是希望国民通过其文章能够清醒,也希望国民可以通过其语言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并想以此为契机,重振中华威望。3. 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情怀3.1药中的“不平则鸣”与爱国情怀药这篇小说中主要有两条线索,同时也描写了两种悲剧:小栓之死与夏瑜之死。其中夏瑜是是一名革命者,一直为了人们的未来和以后的幸福生活而斗争着,但是到最后他的努力以及付出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扬,反而认为其宣传革命挨打是活该。同时,当夏瑜即将被杀害时,很多人却在觊觎着夏瑜的血,尤其是以华
5、老栓为代表的人。因为其儿子华小栓得了痨病,迫切需要救治,而此时愚昧无知的华老栓却听信了迷信,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救儿子一命,因此不惜花光所有积蓄买了一个沾满夏瑜的血的人血馒头3。在该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不平的是夏瑜作为一名革命者,他做的一切、他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为群众谋求更多的权益。并且夏瑜也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改变当前愚昧落后的社会以及麻木不仁的大众,他号召人们起来反抗,以翻身当家做主,不再受到欺凌。但实际上他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群众的同情,反而被无情地杀害。这才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最令人悲愤的。虽然这篇小说中,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受害者,但是也充当了刽子手的帮凶。正是从这一点充分看出
6、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时也能看出广大群众的麻木不仁。鲁迅先生正是以这种小说的方式想给依然被奴性思想禁锢下的群众以警醒,希望群众也可以自觉支持革命,因为一场革命的胜利往往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也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依然给革命者带来了希望,因为夏瑜的坟头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说明即使夏瑜牺牲了,也还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前赴后继。3.2故乡中的“不平则鸣”与爱国情怀故乡这篇小说中描绘了三种感情,一种是豆腐西施杨二嫂与“我”,少年闰土与少年时的“我”以及成年后的闰土与成年后的“我”之间的感情。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和闰土之间的感情。少年闰土与“我”之间是很
7、好的玩伴,同时对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我”来说,少年闰土的出现教会了我很多新鲜的生活和感受。那时的闰土语言既生动又流畅。最后是成年后的闰土与成年后的“我”之间的感情4。再见闰土已物是人非,“老爷”这个称呼完全把原有的亲密生生割裂开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想要极力发泄的他的不平与气愤:当时的封建礼法使得两个自幼交好的玩伴斩断了最为亲密的关系,而这种礼法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少年闰土之所以可以跟少年时期的“我”亲密、要好,是因为那是的闰土还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礼法关系,而现在的他已经甚至自己与“我”之间的地位差别。虽然“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8、,却没有作声。”是因为当时的封建礼法已经不允许成年的他还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正因如此,鲁迅先生以此文呼吁解除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差异,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度。他并不希望人们的关系被传统道德束缚,失去活力,最终麻木。因此最终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下一代可以无拘无束的活着。通过这篇小说,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不满,同时渴望改变这一腐朽落后的制度,使人们的地位更加平等,同时摆脱落后的、贫困的生活现状,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人际间的关系也可以因此得以维护。3.3狂人日记中的“不平则鸣”与爱国情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旨在将家族制度以及礼教方面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通过这篇小说也可以解释封建
9、时期中国的种种问题。在该作品中,狂人的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迫害妄想症,如果没有月光,赵贵翁的颜色以及赵家的狗看他他都觉得会有危险发生5。而在历史上,那些敢于与旧传统以及封建礼教反抗的人才被视为离经叛道,甚至被视为“疯子”。而吃人者往往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不平”,也正是这种“不平”推动着人们去抗争。小说中,虽然有群众受到地位较高的人的逼迫和奴役,但是却并没有人敢起来反抗。这些吃人的礼教才是阻碍国家进步的罪魁祸首。这才是鲁迅先生的“不平”之处。而狂人对“古久”先生“踹”了一脚“陈年流水簿子”的做法正是其对于古旧的戒律以及各种经典的藐视。通过狂人日记一
10、文,鲁迅先生第一次用熟练的白话运用到小说创作当中,同时也借鉴了很多国外创作的技巧,并尝试将其与中国的传统小说形式相结合,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的小说形式,以此来与旧的制度与戒律做斗争。此外,鲁迅先生运用狂人这种“精神不正常”的人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并以其一系列对现实不满的6。不管是小说本身的概括力度还是其蕴含的深刻意义都较以往的文言文形式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在最后也说明了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表达了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而救救孩子则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呐喊。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并没有收到世俗的污染,因此要将祖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希望孩子可以从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充分解放
11、出来。4.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不平则鸣”学说为线索分析了鲁迅先生的几部经典作品,并以此来阐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鲁迅先生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或是辛辣或是幽默的语言对封建时期的思想以及落后制度进行鞭挞。而鲁迅作品中的群众则多数都是受到封建迷信以及传统观念束缚的劳苦大众,但是虽然他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没有勇气出来反抗7。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想以笔为刀剖析社会弊病的同时也要彻底根治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的毒瘤,从而使当代人以及下一代人得到解放。【参考文献】1张红军. 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2迟蕊. 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孙放远. 鲁迅与夏目漱石D.吉林大学.2012.4张先飞. 鲁迅逝世后最早的鲁迅传记王森然鲁迅先生评传解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2):65-73.5龙莲明. 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爱国情怀J. 文学教育(下).2012(09):120.6辛颖. 鲁迅民族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7索霞. 鲁迅国民性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D.西安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