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 .docx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4945992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 .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毕业论文题 目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 院 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经济学 年 级 2016 学 号 201651104062 姓 名 朱曼敏 指导教师 唐俊 教授 2020年 3月 15 日广东培正学院教务处制毕业论文(设计书)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书)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设计书)中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书)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书)作者签名(手写) 2020年3 月15 日毕业论文(设计书)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

2、(设计书)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设计书)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设计书)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书)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书)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书)评选机构将本论文(设计书)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设计书)。本论文(设计书)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的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手写) 2020年3月15日指导教师签名(手写) 2020年3月15目录1. 引言11.1研究目的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

3、述11.2.1国外研究现状相关文献11.2.2国内研究现状相关文献21.3本文的研究方法32.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42.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42.1.1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42.1.2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42.1.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62.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72.2.1转移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72.2.2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72.2.3跨区域转移显著73.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83.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83.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83.3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93.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9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的对策114.1 提高农村劳动力综

4、合素质114.2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14.3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宽就业接纳空间124.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124.5积极探索灵活就业形式,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135. 结论14参考文献14致谢15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朱曼敏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现象。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又由于用人方对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剧了城市就业的矛盾,从而出现了有工作却没有人愿意去做,有工人却没有人可以去做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城市就业的

5、结构性失业。本文从在阐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由此产生的城市就业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Urban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Rural Labor TransferByZhu ManminMarch,2020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the reduction of per capita cultivated

6、land area and th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rural labor forc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cities and towns. Howe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

7、ocial economy. Moreove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kill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employing side for migrant workers has exacerbated the contradiction of urban employment, resulting i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re is a job but no one wants to do it, and there is no one to do it, resulti

8、ng in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urban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ing urban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to

9、 providereference for alleviating the problem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o urban employment.Keywords: Rural;Labour force ;Transfer ;Obtain employme1. 引言1.1研究目的及意义我国不仅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劳动力丰富密集的国家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总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人均占地面积越来越小,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以及农村生产技术大幅提升下,所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活力的逐渐增强,城市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村

10、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了必要的历史趋势,这不仅仅对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推动农村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为了更好的推动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配置,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探究其转移的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用的参考建议,实现农民工的顺利转移。使得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及农村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城市与农村的就业矛盾,必须要从农民工城市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出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不仅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

11、对城市经济的建设以及社会长远的稳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1.2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相关文献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刘易斯拐点,该拐点认为国家的发展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间经济发展过程和进度的不统一性,将国家分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被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传统农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由于农场人口的增加,农村生产效率逐渐降低,直至降至为零,由此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现代资本部门。一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农村的农

12、业生产方式依旧落后,具有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特点,农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基本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开支。而此时,以资本运作的工业部门,其生产效率较高,劳动工人的工资水平待遇也较农业生产部门工资水平高。因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得到更高的工资待遇,改善生活质量,就会呈现向城市转移就的趋势。直到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这时,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结束,一元经济结构被建立起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刘易斯认为将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除了要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水平,还要强化工业管理体制,大幅度提高工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业劳动效率,扩大工业化规范,从而强有力的加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而现今,

13、国际上的国家的工业化仍然无法全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仍然存在。1 基于刘易斯模型的缺陷,并在改进的基础上,拉尼斯与费景汉提出来了新的模型,称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并将二元结构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拐点在内容上基本相似。第二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大幅度扩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进行就业,直至城市就业容纳空间没有空缺,不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止。而这部分被城市吸收,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粮食的总产量下降,并出现农村农产品的总剩余减少的现象。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呈现上涨趋势。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转移,

14、不再使用既定的工资水平,而是依靠市场力量来决定工资水平,农业开始走向资本化道路,该理论虽分析了农业生产率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但并未充分考城市失业现象,而不变的工资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难于实现的。2 1969年托达罗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且城市失业问题加剧的基础上提出了托达罗模型,它是在建立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困难,即失业的的基础上的。当城乡人民发现自己当前的可预期收入与未来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时,他们会根据城乡之间在未来的预期收入差距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动,在此基础上,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向高收入岗位流动。而高收入岗位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教育和素质。当流动的比率大于城市就业岗位的需求比

15、率时,如果一味不加分别的发展教育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就业矛盾的加剧,因为人口流动的比率远远大于城市就业岗位的需求。托达罗认为鼓励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是一大解决措施。31.2.2国内研究现状相关文献刘扬(2019)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分析中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大于工业化进程,这就导致了城市就业容量的有限性,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困难所在,城乡就业矛盾的解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得到顺利转移的问题解决的重中之重,城市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解决城乡就业矛盾刻不容缓。4赖文燕,黄爱兰(2019)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性分析及相关系数分析,说明了劳动力的转移

16、对城市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从城市对工人需求增加及用人方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质量教育、健康劳动力市场等措施。5殷一博(2019)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城镇化就业角度,提出了深化户籍改革、土地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建议,从而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6李建廷(2016)在如何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文中指出,解决结构性失业必须把供给性改革作为重点来抓。7周腊元(2011)认为就业难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招工难是劳动力供需不对称形成的摩擦性失业,而不是社会劳动力短缺,而质量差是人力资源配置的突出问题,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矛盾的直接原因,要想化解结构性失业,应该深化配套改革,提高劳

17、动者的质量。8简宜钦(2010)认为,要想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问题。首先,就要从城乡就业深层次的原因入手,了解二元经济的失衡产生的原因,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宽城市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大量吸收外来劳动力的途径来缓解城乡就业矛盾。9栾娜(2016)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101.3本文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本文通过浏览有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书籍、期刊、网络新闻、电子文献,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收集有用的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

18、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定量分析法。本文通过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查找相关数据,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制作成图表,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用数据来说话,更能增强本文的说服力,对缓解农民工与城市就业问题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2.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2.1.1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我国是个人口稠密的国家,20世纪以来大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与推广,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大,又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

19、支持,因此劳动力呈现向城市转移的状态。由图表1可以看出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由经济发展规律可得,当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第一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会逐渐上升,最终超过第一产业的人数比重,甚至第三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所需的从业人员数量会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这是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当前经济运行下,城市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其蕴藏的发展潜力相对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输送,以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会引导大量农村劳动力向该城市相关部门转移。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村本身人口

20、基数就相对较大,又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农村每年新增的剩余劳动力就有600多万。另一方面,农村因生产技术提高所剩余的大量劳动力刚好可以满足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农民也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从而转向城市就业,并且具有转移规模数量大的特点。2.1.2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为了快速有效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于20世纪中期,国家制定以重工业发展为重心的国家政策,虽然达到了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严重忽略了我国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我国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严重不协调的情况。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不是以劳动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础,而是依靠资本的运作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战略决策,不仅使得农

21、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进步一加深,也放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2000年至2012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由14.7%下降至9.1%(见表2),但由于以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所以,即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较低,但是其需要劳作的人员数量仍然相对较大,并且一直以来都远远高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由2000年至2012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对比可以得知(见表1),这也成为了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放缓的重要原

22、因。表1 2000-2018年三类产业就业人员与总就业人员情况年份就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占总就业人数%20007208536398.516219.119823.40.5049386142002732803664015681.920958.10.520047426434829.816709.422724.80.46899978520067497831940.618894.524142.90.42599962720087556429923.320553.425087.20.39599941820107610527930.5

23、21842.126332.30.3669995420127670425773.0 23241276900.33600594520147725322790.0 23099313640.29500472520167760321496.0 22350337570.27699960120187758620258.0 21390359380.26110380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0-2018年度三类产业就业人员分布情况表 表2 20002018年三类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年份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200014.70%45.50%39.80%100%200213

24、.30%44.50%42.20%100%200412.90%45.90%41.20%100%200610.60%47.60%41.80%100%200810.10%47%42.90%100%20109.30%46.50%44.20%100%20129.10%45.40%45.50%100%20148.60%43.10%48.30%100%20168.0%39.60%52.40%100%20187%39.70%53.30%1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0-2018年度三类产业生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理所得2.1.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为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实行深化企业改革政策,

25、使得大量的员工开始失业,是导致城镇失业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全国失业人数由595万增加至921万人,失业人口增长明显,严重加剧了城镇就业的矛盾。城镇失业人数越来越多,往往意味着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小,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前往城市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据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2004至2007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人数由7万多人下降至5万多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广州市大部分产业面临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对劳动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第二,部分年纪大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存在着“钱少不干、

26、上夜班不干、离家远不干、被外地人管理不干”的观念,使得转移难度更为突出。2.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2.2.1转移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农民工缺少相关市场部门的正确引导,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滞后性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健全的缺陷。据相关数据显示,90%农民在没有经过合法中介介绍的情况下,凭靠着亲朋好友介绍进入城市进行就业,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什么,就在这样盲目的情况下找工作。70%的农民具有自发性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现象,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萌发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心理。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2.2.2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

27、策的调整,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产业结构开始逐步优化升级。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二、第三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并且在三类产业中的比例不断增大。因此第一产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所导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且转移的规模较大。与此同时,农民工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规模远远大于第二产业的转移规模。大多数农民工就业于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及其他服务业,因为这些行业不需要很高的职业知识技能,只要肯吃苦耐劳,就能够胜任工作,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刚好又具有综合素质较低的特点,在城市进行就业时大多只能从业于社会底层的工作,这些工作普遍具有脏、苦、累的特点,农民工只能靠出卖廉价的

28、劳动体力进行就业。虽然工资报酬较低但高于第一产业的劳动报酬,且能够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大量的劳动力需求。2.2.3跨区域转移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乡镇企业逐渐成长起来,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农民不仅可以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在乡镇企业从事相关工业生产,不仅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对沿海城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使得沿海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并且与内陆城市的经济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沿海城市经济收入对农民的吸引力日益加强,大量农民工向沿海城市转移就业,使得沿海城市经济越来越活跃,为沿海城市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且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29、趋势越来越强。3.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3.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导致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但是仍有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高投资,风险大,收益低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子女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大学毕业后,他们仍需要自己在社会上选择就业,而不是享受国家政府部门的工作安排。因此,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与此让子女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不如初中毕业,甚至是小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来的划算,这样既减少了家庭生活的负担,又可以挣钱

30、补贴家庭费用支出。“读书无用论”的心理在农村家庭越来越盛行,导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来越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企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及城市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城市企业所需要的职工劳动力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也越来越高。城市企业录用职工的学历也随之越来越高,而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都具有初中文化以下水平,甚至是小学文化以下水平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城市就业岗位要求现象的产生。进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及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与城市就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导致城市就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3.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由

31、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培训、介绍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少之又少。据河南省一项外出务工数据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就业比例占56.3%,经中介介绍外出就业比例占3.4%,自发就业比例占38.7%。由此可知,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闭塞性,他们很难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渠道信息,也没有多余的费用通过正规中介的介绍及劳动力就业指导的培训前往城市就业,在城市就业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所需的劳动力也逐渐增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由于当前我国现行

32、体制下,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财政政策很少考虑对劳动力的需求,产业政策和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很少考虑劳动力的流向和结构变换。因此,导致了经济信号失真和经济杠杆失灵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使得市场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剧。由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和宏观调控乏力,没有形成完全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宏观调控方式,使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自发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政府无法保障城市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下,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制定歧视性政策,而地方就业歧视性政策的制定,既严重违反了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又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这不仅使得全国范围内劳

33、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矛盾问题的加剧。3.3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农村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村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且转移的人数每年就有2000至3000万人。我国一直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而城市的各方面的体制、政策及设施,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这就造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相对滞后性的特征。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滞后性又导致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就业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劳动力仍然只能通过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来维持原有的家

34、庭生活开支,并且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较低,购买能力也相对较差,这既影响了城市工业产品的生产,又影响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又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增大了其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困难。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严重下降,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矛盾。3.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又说明了,我国不仅存在现代工业生产部门,也存在农业生产部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实际上是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因素。

35、一直以来,我国又把人口分为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根据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不同,地方政府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实施也有所不同。在城市人口方面,城市人口的社会福利待遇远远高于农村人口的社会福利待遇,当城市人口失业时,可以到地方政府领取一定数额的社会失业救济金,并且城市人口的儿女也能较好的接受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城市图书馆、体育馆等免费服务设施。在医疗方面,城市人口在自费的基础上能享受一定程度的公费补贴,在住房方面,城市人口也能享受一定的优惠折扣等等。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虽在城里干着最辛苦,最脏,最累甚至是充满危险且没有丝毫社会保障的工作。但他们并不能和城市人口一样顺利的享

36、受城市人口的社会福利待遇,并且其工资报酬低,难于满足城市生活水平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还需要办理暂住证,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交就业安保费,就业管理费等费用,甚至在企业上班时需要交部分押金,这一系列的不公平、歧视性的待遇,严重损害了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和身心。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不协调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积极性,是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市就业问题的对策4.1 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受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农村劳动力又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多缺乏竞争力,无法胜任城市就业岗位的需要。除此

37、之外,城市劳动力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专业技能知识培训都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因此政府必须因地制宜,一方面,从教育方面入手,深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在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培育优秀的知识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得二、三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远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这不仅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也同样需要农村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技能。而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就业岗位需求的标准,很难满足相关就业岗位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

38、转移下的城市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增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既要完善农村的教育制度,又要把普及农村教育落实到位。既要提高教育质量,又要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直从事于城市脏、苦、累的工作。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与城市就业岗位需求相匹配。4.2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工作,往往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甚至所得报酬无法满足农村劳动力基本的生活开支,还要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所以,为了更好的引导农村劳动力科学就业,必须要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基础上,解决农

39、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的困难,因此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刻不容缓。为了更好的核实、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各地政府应在农村建立相关就业管理机构,既要了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情况,又要了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又要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及整理。在相关劳动力就业管理机构管理的基础上,使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更好的正确就业,充分就业。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建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和城市人口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待遇差异。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保障的是城市人口

40、的权益,例如:在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权益,而对农村劳动力的保障却非常缺乏,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没有得到合理保障,政府应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将农村劳动力子女教育城市教育问题、医疗报销、失业救济金等问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内,减少农村劳动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4.3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宽就业接纳空间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也越来越快。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应拓宽城镇就业空间的接纳范围,这将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应使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

41、发展相互结合,将随着农业技术提高,所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至小城镇的乡镇企业进行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了农村土地的生产活动,也有利于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就业转移下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也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应完善城镇建设体系,为了更好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得到充分就业,必须要大力发展接纳劳动力人口多、且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产业。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供求相匹配的问题。首先,政府可以对城市进行合理定位、规划及布局,拓宽城镇就业的空间,接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42、数量大的特点,国家应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4.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了更好推进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31个省也相继出台户籍改革的方案。但二元户籍的惯性思维一直存在,其背后的社会福利待遇差异也仍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城镇常住人口在相同职位的员工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和福利待遇,这包括了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待遇,为进一步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平等化奠定了基础。4.5积极探索灵活就业形式,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农村劳

43、动力,可以自行灵活就业,所谓灵活就业就是指具有非临时性、多样性、并且可以通过自己进行创业的就业模式的总称。灵活就业的特点是, 其工作标准远远低于传统工作的标准,且可以自主进行调节的工作模式。该就业形式成本较低,且回避了我国就业不充分的弱势,对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且城市就业位置的空缺也逐渐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灵活就业形式对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压力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对灵活就业形式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鼓励劳动者进行多渠道就业。在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的同时,对多样化就业形式进行相关政策扶持。例如通过职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

44、等补贴政策来扶持劳动力自主创业。并且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灵活就业渠道的拓宽,更好的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指导。5. 结论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大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难度,为了解决农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农村劳动力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一方面,从城市出发,各地政府因地制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镇化建设、拓阔城市就业空间等措施,来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收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步伐。另一方面,从农村出发,农村劳动力可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的方

45、式,缓解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William Arthur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3):36-38 2J.C.H.Fei,G.Ranis: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9):86-883M.P. Todaro: A Model of L

46、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4刘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分析J.经济师,2013(08):46-47.5赖文燕,黄爱兰.新常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0):158-159.6殷一博.“拐点”之际的农业劳动力深层次转移思考J.理论界,2019(08):42-49. 7李建廷.如何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J.中国就业,2016(10):44-45. 8周腊元.正确认识和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J.中国就业,2011(08):48-50.9简宜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197-198.10栾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策略J.山西农经,2016(12):4+24. 致谢在四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