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类号 密 级 UDC 学校代码 学 位 论 文题 目 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英 文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od Change of Income Gap 题 目 and Its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与文献综述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这篇文章说了和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还有经济增长的定义有关的问题,把国内和国外的文献整理了一下,写出了下面这篇文章。2.1基本概念界定2.1.1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一)收入差距的定义及度量收入差距指的是一群人之中,相对收入较低
2、的人群和相对收入较高的人群之间存在的差距。收入差距所指的对象是从事着不同工作的人群,因为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不同,所擅长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他们所具备的赚钱能力也不一样,而形成的收入高与低、多与少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地区收入差距、个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还有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研究的收入差距是指一国或地区总体水平上的居民收入差距。现在又很多的方式来说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如说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其中,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明收入差距的方法就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数值并不是从正无穷到负无穷,二十从零开始一直到一结束。一般越靠近0
3、就代表收入差距越小,越靠近1就代表收入差距越大。世界范围内普遍被人们所认同的有4个主要的点,当值小于0.2的时候就代表收入差距很小,甚至几乎没有差距;值位于0.2-0.3说明收入差距较小,也认为收入很平均,值位于0.3-0.4就代表有了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值位于0.4-0.5就代表收入差距已经比较大了,而且超过了0.4就代表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比例的影响。如果值大于了0.5那就代表收入差距已经非常非常大了。(二)经济增长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比之前的增长的值,代表了经济一年比一年更好的趋势,同时也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以及未来的经济增
4、长趋势。能够清楚的说明经济增长的方法有国民的生产总值、国内的生产总值这一类标准,有时候为了显示个人的经济增长的能力,还将它们人均化,就是将他们分别除以总人数。目前有很多的东西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除投资规模、劳动力数量与生产效率等因素外,还受到一个国家的居民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升级、科技的水平、人力的资本、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有经济发展的环境这些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我们普遍认为,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劳动力数量及提高生产效率能够使经济增长发生同比例变动,使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们工作的工资、促进科技的进步还有改善经济的发展环境着一些都可以把为经济注入活力,并且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居民
5、的消费需求、社会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环境的方面对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2.1.2中等收入阶段及“中等收入陷阱”自1987年以来,在世界上被分为三种国家,一种是高收入国家,一种是低收入国家,还有一种是中收入国家。在这里面,中等收入国家包含了中等偏上国家和中等偏下国家。国别收入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银行历年公布的国别收入分组标准如图2-1所示。在2019年对于高中低收入的划分的规定是依据人均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如果这个值在1035美元以下时,就被定义为低收入国家,如果这个值在1036美元到4045美元中间时被定义为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如果这个值在4046美元到1253
6、5美元中间时被定义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如果这个值在12535美元以上时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总的来说,如果这个值在1036美元到12535美元之间时,便可界定该国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图2-1 世界银行历年公布的国别收入分组标准(单位:美元)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层。 -收入国家; 二是存在贫富差距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停滞,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指的是从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
7、的经济转型过程。由于丧失比较优势、收入差距悬殊、社会动荡等原因而导致经济体丧失增长动力,导致经济不能够有效的发展,导致经济体被长期锁定在中等收入状态。而有时候一些国家有事会进入一个奇怪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理论上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丧失比较优势、收入差距加大、政府治理失灵这三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悬殊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是造成一国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原因。“中等收入陷阱”的就是指的国家通过某种快捷的手段来迅速提高国家的经济,但是这种情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如果这种快捷的手段走向尽头,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迅速走向衰落。只有通过调控作用于经济增长的
8、路径,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样才能顺利的通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阶段,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的发展。而“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就是国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这一时期。2.2相关理论研究2.2.1收入分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一)收入分配理论古典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是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 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社会财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 劳动工资是指劳动价格,是劳动者维持日常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物质生活价值或价格。 一方面,资本利润是劳动创造的生产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是资本的自然报酬,它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地租是指土地总产值中不包括劳动工
9、资和资本利润的部分。 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收入分配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较低劳动报酬,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较高利润,地主通过土地租赁获得较低地租,形成了国民的劳动报酬在资本家、劳动者还有地主三这中间进行分发低工资、低地租、高利润格局。另外,大卫李嘉图认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而提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显著的工资差异。马歇尔和克拉克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 马歇尔认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组织的收入来自于它们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工资,土地租金,资本利息和企业组织
10、利润。 他指出,每个因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需求和供给都是决定价值的因素。 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其收入分配理论的依据,在他的认识中,劳动,土地,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社会价值,每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根据其贡献获得相应的收入。 他认为,工资的数量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而利息的数量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决定。 此外,克拉克还提出了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后来成为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 (二)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侧重于研究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劳动与总劳动的比率以及劳动
11、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劳动在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非生产劳动的作用不如生产劳动大。 非生产性劳工不仅不能创造社会财富 ,反而会消耗社会财富,从而不利于资本积累的增长。但是,大卫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他指出经济增长最终将“停滞”。 其次,他指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将影响经济增长。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索洛。 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也称为索洛模型,主要研究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Solow模型的外生变量包括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而内生变量仅指投资。 该模型假设所有储蓄都将
12、转化为投资,并且边际投资回报率下降。 他还采纳了Cobb-Douglas的生产职能,认为他的劳动力和资本是可替代的。 但是该模型忽略了许多重要因素,因此使用该模型估算的结果并不精确。 2.2.2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一)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对八个国家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可以假设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是,在从工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和快速扩张,然后是短期的稳定,然后是增长阶段的后期,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改变收入差距的方向,水平轴代表了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纵轴代表收入差距的程度 经济增长收
13、入差距图2-2 收入差距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在库兹涅茨提出“倒U型”假说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验证并发现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并不完全符合各个国家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例如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国家如乌干达、马达加斯加、塔吉克斯坦等其收入差距呈现近似线性的变化特征,落进了“中等收入陷阱”里面的国家,就像是阿根廷、巴西还有墨西哥这些国家,其收入差距在经历扩大过程后长期处于高位波动的状态,并未呈现如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所显示的右半支的下降状态,而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其收入差距在经历上升过程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逐步稳定于合理区间,也并非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所显示的右半支中持续下降的状态。本文第三
14、章将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二)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与先进现代工业共存的经济结构。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刘易斯指出,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工业部门较高的工资和生产率,更多的是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力,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此刻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工资水平将从工农业曲线的直线趋于平衡发展,收入差距趋于零根据这种理论,它可以缩小具有双重经济结构的国家的差距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2.3.1 有关中等收入阶段的文献研究 国内外学者有关中等
15、收入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展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一旦该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该国就很难改善其产业结构并转变其经济,经济增长甚至会突然放缓,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但无法跳入高收入阶段的现象。 它更加关注中等收入阶段的停留时间,基于这两个概念,许多科学家重新定义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收入达到平均水平后就无法改变其经济发展状况。收入,导致严重缺乏权力和经济增长停滞 ,最终使得经济体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郑秉文(2011)觉得“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
16、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张德荣(2013)指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无力应对各种结构性问题,经济失去发展势头、停滞或倒退的现象。李一宁(2012)认为,可以采取改革、缩小城乡差距、技术创新等措施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包括制度陷阱、社会危机陷阱和技术陷阱。而樊纲(2014)认为当经济体的工资、福利水平超过了生产力水平,经济可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胡鞍钢(2010)总结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系列特征,包括贫富两极分化、腐败频发、就业困难、社会动荡、经济增长下降或停滞。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当前的国情对该概念进行了延伸,从
17、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重新定义了该概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许多因素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例如转型失败,“福利俘获”,民主混乱,经常腐败,过早去工业化,过度城市化等等,但收入差距的影响是Vandenberg(2011)指出,中国最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收入差距,这将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并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 龚刚(2017)、程文(2018)认为收入差距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指标,如果不随经济发展而缩小,经济增长也将陷入停滞。张剑寒(2015)发现当收入差距过大时,很有可能诱发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程度上升,同时收入差距对于教育
18、、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张欢,徐康宁(2016)一文将消费水平作为平均变化,以研究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收入差距会通过影响消费水平来影响经济增长。 (2014)发现自1950年以来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33,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46。贺大兴和姚阳(2014)认为。收入差距过大抑制了穷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导致先进的生产部门无法替代落后的生产部门,限制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阶段是个“多事之秋”,它的主要特征是工作量少,高收入假期,经济增长,贫富两极分化,就业困难和社会动荡, 能否有效解决这一系
19、列问题,特别是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收敛到应有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与中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长期社会稳定以及顺利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3.2 有关收入差距变化特征的文献研究 1950年代初期,库兹涅茨(Kuznets,195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置假设U”。 他认为,在经济分离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差距将迅速扩大,然后进入工业化时期,暂时的收入假期不会扩大,在经济增长的最后阶段,收入差距会扩大。随着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由于经济增长,先出现“ U倒”趋势然后下降的趋势是“倒U”的趋势, 故称之为库兹涅茨“倒U 型”曲线。然而没有实
20、验的数据和肯定的理论来支撑这个观点,库兹涅茨“倒U 型” 假说被许多学者置疑。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使用统计工具对其进行检验,一些学生支持这一假设,例如Paul t(1971),Morris(1975),Sylqiun(1976)和Alowalia(1976)。发现在任何国家,尤其是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都不存在库兹涅茨的“转弯”曲线。此外,这些学者对于将来自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地区的数据用于实证分析表示怀疑。李和邹(1992)使用跨境数据,结果得到了“ U形”曲线的支持,但是当他们使用国内数据进行分析时,他们无法解释“ U形”曲线的真实性。 除了这些以外,国外学者Deininger和S
21、quir(1998)我们还使用国际面板数据来分析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发现约90%的国家的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完全符合“倒U型”曲线的描述。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居民收入差距却并未有效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也不符合库兹涅茨“倒U 型”曲线所描述的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对此,王小鲁和樊纲(2005)两个人觉得,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与其他国家的总体因素有关,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收入预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供应以及制度因素均受到主要影响,李诗和李婷(2010)对此进行了研究。基于微观水平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的基尼系数
22、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不是库兹涅茨的“反向U”特征。李实(2018)、岳希明(2018)通过分析和考察我国收入差距的演变轨迹,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陈宗胜(2012,2017)、戴平生(2018)经过测算指出,推进各类收入差距收敛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条件与措施,同时,他强调,收入差距过大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重要反映,这将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Alan(1988)指出行业生产率能很好解释劳动份额差异以及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过程和扩大的原因。蔡(2008)和李(2012)指出,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增长缓慢,削弱经济增长的内生
23、动力,阻碍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这些研究充分表明收入差距过大是缓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回避、也远没有解决的问题,即使是“李嘉图传统”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这样的经典认识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2.3.3 有关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文献研究 自Kuznets提出“倒U 型”假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收入差距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观点形成了以下几种分类:(1)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促进经济增长。刘易斯(Lewis,1954年)“劳动力不受限制”表明,收入差距的存在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部门,以实现经济增长。
24、Banerjee和Newman(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因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收入工人的收入,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并促进经济发展Barro(2000)分析了数据来自100个国家/地区的研究发现,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将抑制经济发展,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促进经济增长 。而梁亚民等(2017)与Barro的研究结果相近,研究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则阻碍经济增长。汪同三等(2016)也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从短期来看收入差距的增大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2)收入差距扩大会阻碍经济增长。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
25、者们对收入差距阻碍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按照“收入差距中间变量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展开的,平均的主要变量是消费水平,行业进步,人力资本和社会稳定。AlesinaPerotti(1996)和BenhabibRustichini(1996)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导致犯罪活动,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增加。动乱,抑制正常的储蓄和投资活动,并最终阻碍经济增长。 蔡芳(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假如不加以控制,则会妨碍经济发展。郑万吉等(2015)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影响本省及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从长远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经济增长。(3)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线性的,eu
26、sufzai(1997)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性突变,GDP增长结构出现了断裂点。人均间隔为696773。Wujin和John(1998)使用个人收入与平均收入之间的距离来衡量收入差距,并建立了Cobb Douglas两阶段模型来证明扩大了整个收入差距。 Andreas和thansis(2000)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人口收入差距,选择了52个国家样本,并建立了一个差距模型来研究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 (2004年)选择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发现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联系。 (2009年)使用来自84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的混合混合来选择经济发展的初始
27、水平,这证实了收入分配的时期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负相关,而与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正相关。 Partha和biswa(2015)选择了10个国家的21年面板数据,并使用泰勒指数来衡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阈值的变化是在金融发展水平上进行的,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国内外学生进一步探讨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 2.3.4 文献述评 总结当前国内外文献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围绕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及再认识的研究越来越多,总体形成了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这一共识。然而,对于收入差距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变化特征,学者
28、们并未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基于各国发展的经验数据,研究处于不同收入发展阶段时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中等收入陷阱”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过程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围绕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有怎么做才能让我们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的问题,已有研究展开了较为丰富的讨论。不过,现有研究更多是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简单地等价于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将这种从数据上的“跨越”代表一个经济体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点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另外,关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支持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变化这一观点。本文旨在结合我国自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来收入差距及经
29、济增长的变化,在梳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明确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及具体影响,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提出组合对策。10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考察各国的发展历程发现,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收入差距存在着“型”与“倒烟斗型”两种变化趋势并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变化正处于“型”与“倒烟斗型”变化特征的拐点期,推进我国收入差距收敛到合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促进中国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国家的平稳过渡 。结合前文的现状考察、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章在总结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我国跨越中等
30、收入阶段提出系列对策建议。6.1主要结论考察各国发展的经验数据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特征的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于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本文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总结并提出了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立足于我国的中等收入阶段背景以及收入差距发展现状,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建立影响经济增长的收入差距非线性动态模型, 运用中介效应检验,从实证上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条作用路径的有效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国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收入差距的“型”、“倒烟斗型”变化特征,分别分析了两种变化趋势下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
31、响。综合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结合各国发展的经验数据发现,库兹涅茨(Kuznets)的“变成U”形曲线并不能完全改变每个国家的收入差距, 处于不同收入阶段时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基于库兹涅茨克的“转弯的U”曲线,本文详细研究了收入差距的特征变化, 总结并提出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低收入阶段呈现近似线性的变化特征,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则有两种发展可能,分别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型”变化特征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时的“倒烟斗型”的变化特征。当经济从低收入阶段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在经历扩大过程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并逐渐收敛
32、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水平,其变化特征可以更贴切地被描述为“倒烟斗型”,此为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进一步细化研究。(2)此外,这篇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包括投资需求机制,投资需求机制,产业结构机制,人力资本机制和社会稳定机制。 然而,一定范围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助于增加消费与投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当超出一定值后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通过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制约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3)结合理论机制分析,本文构建了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动态面板模型,运
33、用中介效应从实证上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条作用路径的有效性,并结合各国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收入差距的“型”、“倒烟斗型”变化特征,分别分析了两种变化趋势下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全国及地区层面,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当前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水平已超过拐点值,处于抑制经济增长的阶段,而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水平尚未越过拐点值,处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基于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发现,收入差距除了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外,还会通过消费、投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稳定等变量发挥中介作用。我们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出
34、这一点,并且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阶段。 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促使我国收入差距走出“倒烟斗型”变化趋势,实现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6.2缩小收入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对策建议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可知,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当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收入差距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压缩和联系,以及收入差距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影响经济能否超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变化正处于“型”与“倒烟斗型”变化特征的拐点期,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基于此
35、,本文分别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代际遗传、关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程度,这位记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增长。6.2.1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劳动份额偏低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劳动份额,有助于缩小社会各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并通过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升级等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为了改善收入分配方式,必须坚持按工作分配原则,根据各种因素完善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建立更加合理有序的分配秩序,初次分配中和再分配过程中都要注重公平,当我们扩大社会财富的“蛋糕”时,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系统很好地分享“蛋
36、糕”。 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方面,增加收入因素对市场进行要素交易的壁垒,纠正价格因素的干扰,完善价格因素市场的形成机制。 让各类要素取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应建立正常工资的增长机制和工人的工资保证机制,以提高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从而增加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立法权和劳动者的权益。 6.2.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降低贫困人口占比特殊困难群众、疫情影响、基本保障、防止、农业农村农民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持立足扩大内需、需求侧管理、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
37、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2020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因素, 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链接。 按照目前的标准,到2020年,中国的所有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而且并非所有贫困国家都将被覆盖。 战胜贫困将取得圆满胜利,解决中国发展不公平,发展不足的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新时期,缩小收入差距,需要筑牢、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采取产业扶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等具体举措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居民收
38、入, 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深化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路径。通过产业扶贫方式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一方面,我们应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并扩大就业以提高其收入水平 ,降低贫困人口占比,另一方面通过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同时,为巩固扶贫成果,我们应将其与促进农村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促进农村工业,人才,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包容、可持续增长。另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加快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从而促进农村发展机会的均等化,使得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进而缩小
39、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6.2.3加强教育建设投入,减少贫困代际遗传教育系统改革、教育改革开放、教育脱贫攻坚科学不仅是启动更新和人力资本的垫脚石,而且是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和不公正现象的重要保证。 有益于降低教育水平之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流入,从而提升其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外,由于贫困还具有代际遗传特征,通过加强对我学校的投资,我们可以提高区域教育的适应能力并改善农村地区的劳动质量,是在长期视角下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劳动收入差距的必要前提。因此,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来改善收入差距、促进
40、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加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更适应当前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要求,从而有效提升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倾斜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城乡教育平等,缩小城乡差距。并进一步通过提升社会总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而推动经济增长。6.2.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市治理 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这样可以增加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并减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必要组织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的标准化和公平。 通过提升低收入
41、群体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直接拉动投资,另一方面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劳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人力资本储备,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也能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6.3研究展望通过对各国发展经验数据的考察,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其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在库兹涅茨传统观点的基础上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总结提出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水平,本文从中国的变化和经验水平得出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但限于个人水平,文章仍有
42、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数据方面。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仅选择减小由于下游国家和地区的下降和“中等收入陷阱”而导致的新娘差距的变化,减少由于经济不景气而经过中间来临的原因而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 选用的数据样本有限。同时,我国尚处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距离成为高收入国家还有一段距离,本文选取我国自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来的数据时段(19982018年)尚无法覆盖我国的整个中等收入阶段进程,无法对收入差距变化的“倒烟斗型”特征进行验证,可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更新数据样本来验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第二,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对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分析尚不全面,仅
43、分析并检验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传导路径,有待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上考察其他传导路径。另外,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以解释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差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4参考文献:1 Vandenberg, P. How can China avoid the middle-income trap?A. ADB Reports, 2011.2 S.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3 Alan B. Krueger, La
44、wrence H. Summers. Efficiency Wages and the Inter-Industry Wage StructureJ. Econometrica, 1988, 56(2):259-293. 4 Banerjee, A. and Newman, A.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5): 92-101. 5 Barro, R. J.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
45、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2000,5(1): 5-32. 6 Alesina A, Perotti R.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 (5): 117-118. 7 Benhabib J, Rustichini A. Social Conflic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 (1): 129-146.8 Felix, Pauke
46、rt. Income Distribution at Evidence.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J.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 1973, 10(8): 97-125. 9 Perotti,R.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 What the data say?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 (2):149-187. 10 Bourguignon,Morrisson. Inequality an
47、d Development:the role of DualismJ.Journal Economic Review, 1998, (2):233-257. 11 Fei,Ranis,Kuo. 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2 REHM, G. Endogenous(re-)Distributive Policies and Economic Growth:A Comparative StaticAnalysi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4
48、, 40(6): 355-366. 13 ulman, D., Eden, M., guyen, H. Transitioning from Low-Income Growth to High-Income Growth Is There a Middle Income Trap?R. The World Bank Group, 2014. 14 Galor O,Moav O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Origin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 4) : 1133 119115 刘易斯. 二元经济理论M. 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87-99.16 张欢,徐康宁. “中等收入陷阱”视角的收入差距、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6,(1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