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知识分享.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927459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知识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知识分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知识分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知识分享.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华北科技学院管理系李跃贞*李跃贞(1966-),男,河北定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学士、河北建筑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硕士,华北科技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电子商务专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电子商务;通讯地址:北京东燕郊206信箱华北科技学院管理系,邮编:101601;电话:010-61591185(H)、61595071(O)、13930646456;E-mail:yaozhen_li.摘要:电子政务是我国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

2、中的具体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府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促进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是我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和现状,针对目前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理性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发展与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政务安全对策电子政务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其涵义是指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分隔制约,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和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进政

3、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1中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机关开展了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内部信息办公网络,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统计自动化等10多个信息系统,中央40多个部委局相继成立了信息中心,这些都为以后的电子政务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政府提出了“海内工程”,即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以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1993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

4、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号召当时的电子部和相关部门大力协调、督促并落实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并于当年年底正式启动“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信息化浪潮,对政府、企业和家庭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紧接着,国家各有关部委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国字号系统信息工程,如金税工程、金农工程、金企工程、金智工程、金宏工程和金信工程,由此拉开了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序幕。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阶段。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总局和

5、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办、联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电子政务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2000年10月,电子政务被列为“十五计划”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新时期。2001年3月,北京、上海、广东等数十个地方政府提出了相应的电子政务计划。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十五”期间提出了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建设政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确立我国2003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2

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目前,电子政务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在国家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半年前增长8%,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比半年前增长了14.6%;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2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分别比半

7、年前增长38%和21%。注册以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16,326个,占.cn下注册域名数的3.8%;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网民的增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已不是空中楼阁。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深圳信息网,该网络充分利用邮电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无线数据网和卫星网四大通讯网络,构筑起全市政府部门统一的公共通讯网络平台,成为涵盖市5套班子6个区以及88个局委办、汇集几十个各类数据库、面向21世纪的动态信息资源交汇

8、体系。中国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北京市,到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同时,包括企业、人口、税收、统计、车辆、人才、市政管理等在内的一批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北京市的123个机关和单位也都在首都公用信息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级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程度获得明显提高,全市40多个委办局和16个区县机关都建成了内部办公网络,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已开始实现网上办公、办事,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也已基本覆盖了全市。北京市提出的建设“电子政府”的具体目标是:2004年全面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政务公开,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200

9、8年初步实现政府全天候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电子政务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多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无论是从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还是从政府改革与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来看,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1对电子政务认识不深刻,存在一定盲目性一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把工作与电子政务割裂开来,

10、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法规和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和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部分政府公务员担心发展电子政务会对自身的既得利益构成威胁,对电子政务有抵触、消极情绪;四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少政府机关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与作风,对公文旅行、文山会海等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2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一些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

11、水平的国家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央政府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我国,由于“条块分割”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政府和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时不能统筹兼顾,各自为政,造成纵横分离,数据一致性缺乏保障,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中,由于政府机构的需求差异大,技术复杂,加之起步较晚,因而存在着不少困难。3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远未到位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曾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运作,尽管现在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随处可见,

12、如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严重,审批过多,政府工作缺乏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严重,政府决策科学性差,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要杜绝这些行为,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迅速实现电子政务所要求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还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很大,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这项工作的任务还很艰巨,问题还很多。4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中国电子海关”、中关村“数字园区

13、”等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但这些还只能算是个别现象,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具体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应用还基本局限在政府行政系统,党务、人大、政协等系统的应用还相对滞后;二是还有数量众多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处于原始阶段;三是不少政府仍处于政府信息上网阶段,有关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几乎还是空白,有些虽然开设了电子邮箱,也有一些电子政务项目,但大多流于形式。5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我国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看,形势还不容乐观。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余名政府公务员中有23已经具备了大学本科学历,但从全国各地方政府来看,近5

14、00万名政府公务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10%左右,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也只占到公务员总数的50%。此外,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地方政府,东部发达省市的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质量。6电子政务立法滞后法律和法规是保证电子政务有序进行的基本力量。我国电子签名法于2004年月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被表决通过,随着这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在网上通行有了“身份证”,这也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已正式诞生。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有些落后,

15、如英国政府于2000年5月就通过了电子通信法案,确定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在法院审判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电子签名的应用不多,许多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7对电子政务安全问题缺乏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安全性问题是电子政务的首要问题。电子政务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涉及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保证。但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三种不正确的安全观:一是把政府安全看得太过重要,花很大的代价购买保证信息安全的设备,限制社会公众的访问,这必然会降低电子政务的使用效果;二是认为过多地向社会提供有关政府的信息会

16、使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常常以强调信息安全为由“截获”本该向社会公开的有关信息;三是认为信息安全仅仅是技术问题。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信息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完善等多方面统筹兼顾,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因此,在对待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时,既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足够”安全,又要坚持“适度”安全,避免矫枉过正,致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三、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措施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需要,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

17、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方面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求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开始。因为电子政务的实施必然会牵涉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会流于形式;其次要求广大政府公务员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思想,认识到电子政务是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途径与方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体现;再次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进行“系统思考”,克服本位主义思想,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一

18、个新阶段。2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上海、广东南海等地的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经验来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组织结构是保证电子政务有序发展、稳步推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域名关联度低、信息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既会给政府工作带来新的混乱,又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3创新思路,突破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资金与技术瓶颈不少政府机构在决定实施电子政务发展计划时会遇到资金和技术这两大瓶颈。一方面是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需要较多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并需要高层

19、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参与;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投入的经费和引进的人才数量都受到限制。为了突破资金与技术的瓶颈,需要我们超越常规,创新思路。在资金方面,可以大胆吸收民营资本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投入,在确保电子政务安全的前提下,考虑通过适当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既可有效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资金压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技术方面,光靠政府的信息中心以及政府的技术人员也是不够的,要积极主动地联合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开发相应的软、硬件产品,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提高电子政务装备的水平。4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电子政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

20、对安全的要求自然极为重要。但对这一问题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政府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因为担心安全而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要从加强防范、杜绝人为因素入手,提高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水平。威胁电子政务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外部侵入和内部破坏两个方面。对于外部侵入可以采取设置防火墙、对内外网实行物理隔离等方法加以防范;内部破坏既包括破坏计算机系统,也包括越权处理公务、窃取机密数据等。要有效防止内部破坏,一方面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特别是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都应该制定必要的规定和约束,让破坏者无空子可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必须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的水平,将破坏活动

21、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电子政务的可靠运行。5以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政府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改革早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发展电子政务与政府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建立起高效、精简、廉洁、注重服务的新型政府,以更好地承担起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任。电子政务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政府改革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简单地把传统的政务活动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提高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新型的电子

22、政府创造条件。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政务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决策的全局高度,认清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形势,规划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及时发现并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稳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实现以政府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以社会信息化带动国家工业化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参考文献:1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23、23国外电子政务发展概况,4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http:/203.93.31.198./TRSWeb/Detail.wct?SelectID=6697&RecID=16(责任编辑:邓昕、吴秉松、周家宜)(上接第38页)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使网络银行的发展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法律环境,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相关的科技创新,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数字签名法、加密法、电子证据法等。要明确定义电子交易各方(消费者、商家、银行、CA中心)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法律判决的依据。应该说,法律法规是金融监管的基本依据。四是加强市场

24、退出监管。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网络银行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并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网络经济的低变动成本、积累效应、先发优势等特点,使得将来的网络银行市场必然是几家高流量的网站主导的市场,一些网络银行将不得不放弃或退出这一领域。与传统银行不同,网络银行的市场退出,不仅涉及存贷款等金融资产的损失或转移,而且多年积累的客户交易资料、消费信息、个人理财方式、定制资讯等,也面临着重新整理、分类和转移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银行的退出设计非常慎重,要求网络银行参加储蓄保险计划,制订可靠的信息备份方案,以市场兼并作为主要的退出措施。五是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网络银行的高技术含量要求监管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了解网络银行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为此,要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适当从外部聘请专门人才,以确保监管者能跟上日益复杂的技术和市场发展。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的保证。参考文献:1谢平:网络银行:21世纪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财经科学,2000(4)2冉勇:论我国中央银行对网上银行的监管,财经科学,2001(2)3朱宝钦:网络银行:问题与对策,国际金融,2001(1)4马蔚华: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与网上银行发展,金融电子化,2001(1)5马翔、李海靖:网上银行的安全威胁和风险防范,金融论坛,2001(4)(责任编辑:刘丽霞、王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