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教案资料.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926952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教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教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教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教案资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植物学通报CHINESEBULLETINOFBOTANY1999年第16卷第5期Vol.16No.51999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郝乃斌戈巧英摘要我国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应用植物杀虫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迅速,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简要综述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杀虫活性物质的类型、有效成分、防治对象、杀虫机理及开发前景。从而为研究植物源杀虫剂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植物源杀虫剂,活性物质Developm

2、entandApplicationofPlant-basedPesticidesinChinaHAONai-BinGEQiao-Ying(InstituteofBotany,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93)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curcentstatusofstudyonplant-basedpesticidesinChina.Thepesticidaltypesandeffectivecomponents,thepeststobecontrolled,themodesofactionandtheprospec

3、tsforcommercialdevelopmentofthesepesticidesaresummarized.KeywordsPlant-basedpesticides,Bioactivecomponent我国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现已查清三万余种高等植物的种类,分布以及系统关系等,其中约有近千种植物具有杀虫活性物质。在我国用植物杀虫,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周礼已有“剪氏掌除蠹物,以攻萦攻之,以莽草熏之”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也有狼毒、百部、鱼藤根等记载;中国土农药志记载着分布在86个科中的220种植物性农药,而中国有毒植物一书中则列入有毒植物1300余种,其中许多种类被作为植物性农

4、药利用。尽管我国药用植物丰富,而且应用植物性农药有着渊远的传统,但是真正较系统地进行研究却始于本世纪30年代(黄瑞纶,1937),而且进展缓慢。自80年代以来,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才得以广泛开展,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在某些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植物性杀虫剂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比较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所以,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化学物质的严重污染而又急需净化的时侯,重新认识和研究生物农药已势在必行,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对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特别是昆虫忌避剂、拒食剂、生长发育抑制剂等的研究正在广泛地开展。1天然植物杀虫活性物质类型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

5、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1.1生物碱类(alkaloids)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源生物碱防治害虫(赵善欢,1983)。生物碱对昆虫的作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毒杀、忌避、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而具有这些功能的生物碱又极其繁多(罗万春,1995),其主要的有烟碱、毒扁豆碱、雷公藤碱、百部碱、苦参碱、藜芦碱、黄连碱、小檗碱、喜树碱、三尖杉碱、莨菪碱、毒芹碱、乌头碱、胡椒碱、辣椒碱等。1.2萜类(terpenes)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多以酯类衍生物形式存在,其防虫作用亦系多方面的,如胃毒、触杀、忌避、麻醉、抑制生长发育等。这类化合物主要有川栋

6、素、苦皮藤酯I、苦皮藤酯II、苦皮藤酯III、苦皮藤酯IV、雷公藤甲素、闹羊花毒素、瑞香毒素、木藜芦毒素、马醉木毒素(朱正方,1992),-蒎烯、-蒎烯等。1.3黄酮类(flavonoids)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1.4精油类(volatileoils)植物精油对昆虫不仅具有毒杀、忌避、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昆虫性外激素和引诱作用(徐汉虹和赵善欢,1994),能防治害虫的精油种类很多,主要有桉树油、薄荷油、百里香油、松节油、石竹油、黑胡椒子油、芫荽油、菊蒿油、香矛油、菖蒲油、茼蒿精油、檀香醇、大茴香脑、菊蒿油

7、、芸香精油、肉桂精油、八角茴香精油等。1.5光活化毒素类(phototoxicity)这类物质在光照下对害虫杀伤力成几倍甚至上千倍地提高,它们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主要有噻酚类,如-三噻酚等;聚乙炔类如茵陈二炔等;醌类如金丝桃素等;香豆素类如花椒毒素等。1.6其它如除虫菊酯(羧酸酯类)、乙醚酰透骨草素(木脂素类)、牛膝甾酮(甾体类)、番茄苷(糖苷类)等。2植物性杀虫剂研究概况众所周知,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用于防治害虫其潜力巨大,因此国内外的研究工作也很活跃。我国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早在1903年沈著文介绍除虫菊栽培制造法,到1918年开始研究除虫菊,而大量工作则集中在19321936年

8、(赵玉成,1932;郑宁远,1934;李世昌,1935;杨宁珍,1936)。与此同时对雷公藤(陈同素,1933;顾玄,1934)和鱼藤(郑乃涛,1935)等的化学成分及杀虫作用也开展了一些工作。我国对楝科属植物研究较多的是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和苦楝(MeliaazedarachL.)。川楝素的研究始于1953年,当时是为了探索川楝的驱蛔有效成份,1955年从韧皮部中分离出一种有效成份,定名为川楝素(赵善欢等,1987)。该有效成份是呋喃三萜类化合物,并已定出化学结构式(钟炽昌等,1975;舒国欣和梁晓天,1980)。楝树的杀虫作用,古书已有记载,如本草纲

9、目中有“花,铺萜下,杀蚤虱”的记载。1980年,华南农业大学开始研究川楝素的杀虫作用,首先在对三化螟蚁螟的生测中发现具有很强的拒食和毒杀作用(赵善欢和张欣,1982),其后,川楝素又在不同的作物、蔬菜、果树等进行了广泛的防虫试验,业已证明川楝素对这些作物的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菜青虫(汪文陆等,1992;张兴和张善欢,1992a,1992b;1989;赵善欢等,1985)、小菜蛾、甘兰夜蛾、黄守瓜(张兴等,1993)、柑桔螨类(赵善欢等,1986;魏喜葵,1989)、苹果卷叶蛾、樱桃实蜂、樱桃叶蜂(张兴等,1993)、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胡建章等,1983;杜正文,1986

10、)、玉米螟(汪文陆等,1992;赵善欢等,1984;1985)、粘虫(廖春燕等,1986)等。我国从1983年开始引种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1986年大面积引种于海南省万宁县(赵善欢等,1989),经对国产印楝的研究,初步发现国产印楝树皮中含有印楝素,这在文献中尚无报导(张兴和赵善欢,1992a),研究证明,印楝素等楝科植物中所含的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均属于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张兴和赵善欢等,1992a)。印楝素被国际公认为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许多研究证明,印楝素对多种害虫有拒食、触杀、胃毒、抑制生长发育和影响卵巢发育的作用。苦皮藤(Celastrusangula

11、tusMaxim.)的根皮粉、叶子粉及茎皮用于防治蔬菜害虫,在我国农家应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柯治国等,1993),30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苦皮藤进行了杀虫效果试验(黄瑞纶,1957),1950年证明了苦皮藤根皮粉对天幕毛虫具有触杀、胃毒和忌避作用(赵善欢,1950;柯治国等,1993),50年代北农大农药教研组研究了苦皮藤根皮化学,证明乙醇可以浸出苦皮藤的全部杀虫有效成份。经对苦皮藤根皮粉和种子油对蔬菜及储粮等几种主要害虫防治效果研究,初步探明苦皮藤根皮粉和种子油能明显地控制玉米象等害虫种群的形成(柯治国等,1987;1992),目前已从根皮或种子中分离鉴定出数十个新化合物,特别是从种油中获

12、得4个结晶,即苦皮藤酯IIV(南玉生和卢令娴,1995),从根皮中获得5个纯天然物,即苦皮藤素IV(吴文君等,1993),上述活性成分已作出结构鉴定,均为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酯类或生物碱。这些物质对昆虫具有毒杀、拒食、麻醉等作用。其中苦皮藤素I对害虫具有拒食作用(吴文君等,1988,1989)、苦皮藤素II和苦皮藤素III对昆虫具有直接毒杀作用(吴文君等,1993)、苦皮藤素IV对粘虫具有强烈的麻醉作用(吴文君等,1992),上述4种活性成份已作出结构鉴定(吴文君,1989;1993)。大量试验证明,苦皮藤对菜青虫、黄守瓜、猿叶虫、粘虫、稻苞虫、芜菁叶蜂、槐尺蠖、玉米象、蝗虫、小菜蛾等均有良好的

13、防治效果。黄杜鹃(RhododendronmolleG.Don)(又称闹羊花),它含有多种毒素,如木毒素、杜鹃素、石南素、闹羊花毒素等(冯夏和赵善欢,1990a,1990b)。闹羊花毒素系四环二萜类化合物(朱正方,1992)。研究证明,黄杜鹃花提取物,对昆虫具有显著的触杀、胃毒、拒食等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粘虫、螟虫、家蝇、虱、蚤等,因此可广泛地应用在农业和卫生害虫的防治。生物碱(alkaloids)是人们较早知道的植物性杀虫有效成份。早在公元五世纪初,古地中海的居民用藜芦提取物处理种子以防治害虫(Smith,1966)。20世纪40年代初,藜芦碱等在委内瑞拉已成为商业性杀虫

14、剂,用于柑桔害虫防治。与此同时,默克公司等试验室又从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的Ryaniaspeciosa植物的根、茎中分离出罗纳丹碱(ryanodine)用以防治玉米螟、甘蔗螟等害虫,由于该生物碱作用机理独特,故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Casida等,1987)。我国在200年前就用烟草防治害虫,至今已有硫酸烟碱和油酸烟碱供应市场。对生物碱研究开展的较为广泛,湖南省林科所(1987)从喜树中提取出喜树碱(camptothecine)和从三尖杉中提出的三尖杉碱(harringtonine)对马尾松毛虫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喜树碱和次喜树碱(venoterpine)等具有特殊杀虫作用

15、(不育作用)(徐礼等,1985;陈冀胜等,1987)。胡椒果实中的胡椒碱,对家蝇的杀伤力比除虫菊提取物强。最近徐美娟等(1994)研究了番茄植株中的生物碱,发现番茄植物碱不仅对菜青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而且对菜粉蝶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此外,我们对莨菪烷碱类物质(郝乃斌和戈巧英,1998)和苦参碱(张牢牢等,1997)等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之,已研究的能防虫的生物碱很多,如莨菪碱、小檗碱、博落回碱、马钱子碱、雷公藤碱、百部碱等(罗万春,1995)。而这些生物碱对昆虫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菜青虫、粘虫、午毒蛾、甲虫、菜粉蝶等。一些植物精油或其组分,对昆虫也具有毒杀、忌避、拒食

16、和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对精油防虫的研究多偏重于仓库害虫,近年来在作物害虫上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丁德生(1993)发现野薄荷的茎叶精油对白纹伊蚊有忌避作用。李光灿等(1985)研究了几种植物精油对杂拟谷盗的熏杀效果,证明-蒎烯、冷杉油、小叶甾兰香油等效果较好。姚康等(1982)用山苍子芳香油防治蚕豆象也得到了明显的效果。徐汉虹等(1993)发现猪毛蒿精油的主要成份茵陈二炔对斜纹夜蛾等多种重要农业害虫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吴照华等(1994)指出,茼蒿精油对小菜粉蝶幼虫有拒食活性,进一步研究证明,拒食的有效成份主要是丁香酚。丁香酚对玉米象虫也具有驱避作用。此外,肉桂油(徐汉虹

17、等,1994)、沉水樟精油(徐汉虹等,1996)和芸香精油(徐汉虹等,1994)对储粮害虫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特别是芸香精油的主要成分2-十一酮是很好的杀蛭剂、杀线虫剂和杀蠕虫剂。与其它植物性杀虫剂不同的是许多精油组份对昆虫还具有昆虫性外激素和吸引作用,如丁香酚、香叶醇、大茴香脑、-蒎烯、-蒎烯等,因此可作为引诱剂。由于精油在防治仓储害虫和卫生害虫优点突出,在防治农业害虫效果显著,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对植物所含有的光活化毒素(phototoxicity)的研究获得了显著进展,因为这类物质在光照下可几倍甚至上千倍地提高对害虫的杀伤力,因此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光活化杀虫剂的研究主要在加

18、拿大和美国,我国刚刚起步(徐汉虹等,1995)。Berenbaum(1978)首先报导了一些植物源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光活化毒性。小檗碱在光照下对伊蚊的幼虫、蛹和成虫杀伤力能明显地提高(Philogone等,1984)。徐汉虹等(1993)指出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精油中的茵陈二炔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受光照的激发而增强。乐海洋等(1997)证明万寿菊根甲醇浸提物对白纹伊蚊和至倦库蚊4龄幼虫具有非常明显的光毒化作用。光化学毒素在植物中普遍存在,至少存在于30个科的植物中,这类化合物主要是呋喃香豆素类、多炔类、噻吩类、醌类及由色氨酸和酪氨酸衍生出来的生物碱等(徐汉虹等,199

19、5)。最近研究证明,-三连噻吩对烟草天蛾、烟芽夜蛾等有明显的光活化毒性(乐海洋,1997)。由于光活化杀虫剂对害虫高效,对人畜无害,在环境中易于分解,故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植物性杀虫剂。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研究发展很快,许多工作已深入到化学结构分析和作用机理方面。为了创制我国所特有的新型杀虫剂,必须注重植物源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和发现,以便进行人工合成,这一工作我国刚刚起步。吴文君等(1998)研究了苦皮藤素的构效关系,郝乃斌等研究了莨菪烷碱类的构效关系,李晓东等(1997)研究了楝科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构效关系,上述工作均取得一定的进展。3植物性杀虫剂的杀虫作用方式及其机理通过一系列室内生物活性和

20、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用药后试虫行为变化及中毒症状等方面的研究,证明植物性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归纳如下:3.1毒杀作用多种植物性杀虫剂对昆虫具有毒杀作用,如烟碱、博落回碱、川楝素、苦皮藤素II和苦皮藤素III、黄杜鹃素FC-22、闹羊花素III等。这些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如高浓度烟碱对害虫的毒杀机理是对乙酰胆碱受体产生脱敏性抑制,即神经冲动传导受阻,而博落回碱中的主要有毒成份血根碱的毒杀作用,主要在于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罗万春,1995)。川楝素的毒杀作用被认为是破坏中肠组织,阻断中枢神经而引致麻痹、昏迷、死亡。由生理研究证明其主要原因是阻遏突触前传导(赵善欢等,

21、1987)。而从黄杜鹃毒素FC-22对昆虫的中毒症状来看应属神经毒剂,但研究证明,它对粘虫和菜青虫幼虫的乙酰胆碱酶无抑制作用,因此,FC-22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影响K、Na在神经膜上的通透性(冯夏和赵善欢,1990a)。胃毒毒杀往往是害虫取食一定量杀虫剂后,影响消化系统而表现出中毒症状。如菜青虫幼虫在取食一定量川楝素后,虫体昏迷、僵直,中肠食物残渣滞留、结块,并伴有拉稀,体表大量脱水,最后因中肠穿孔破裂,食物漏出,腐烂而死(张兴,1993)。此外,还可能因为营养问题或内源激素平衡受到干扰而出现畸形虫体。总之,植物性杀虫剂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2忌避和拒食作用昆

22、虫在一定杀虫剂的浓度范围内,取食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昆虫不再取食(基本上完成拒食),最后因饥饿而死亡,但拒食程度视昆虫种类及杀虫剂浓度而异,如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拒食浓度印楝素为1.1mg/L,闹羊花素-III为40.5mg/L,而川楝素对菜青虫幼虫的拒食浓度则为1?200mg/L以上(李晓东等,1995)。苦皮藤素对东亚飞蝗、小菜蛾幼虫、草地粘虫具有高度拒食活性(吴文君,1991)。闹洋花素III对草地夜蛾和马铃薯甲虫也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胡美英等,1992)。川楝素对三化螟、菜青虫、粘虫、斜纹夜蛾等也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张兴等,1993)。有关生物碱对昆虫的拒食活性报

23、道较多,Miller等(1983)用6种卞基异喹诺啉类生物碱对美国白蛾、亚热带粘虫、午毒蛾进行试验,表明这些生物碱均具拒食作用,但以具有甲叉二氧酚基的生物碱活性最高。Blades等(1986)研究了9种生物碱(喹咛、罂粟碱、茄碱、马钱子碱、金雀花碱、番茄素、咖啡因、槟榔碱和阿托品)对丽蝇的拒食作用,表明这些生物碱均表现拒食活性,抑制程度随生物碱的不同而异。植物精油对昆虫也具有强烈的忌避和拒食作用,丁德生等(1983)发现野薄荷茎叶精油对白纹伊蚊的忌避效果。菊蒿精油对马铃薯叶甲有强烈的忌避作用,而茵陈蒿精油对菜粉蝶(夭野克己,1983)、茼蒿精油对小菜粉蝶幼虫等均具有强烈的拒食作用(吴照华等,1

24、994),番茄中的生物碱和黄杜鹃提取物对菜粉蝶有明显的忌避作用(冯夏和赵善欢,1990a,徐美娟和管致和,1994)。由于许多精油具有忌避作用,故可用来制作驱蚊剂。研究证明,昆虫拒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这些药剂抑制了昆虫口器的化学感受器,如川楝素对粘虫幼虫下颚须丹锥感受器和下颚瘤状体栓锥感受器的抑制,从而阻止了神经传导,使其取食刺激信息的传递受阻,导致昆虫失去味觉功能而表现出拒食反应(赵善欢等,1987)。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昆虫拒食的特点,采用较低浓度药液可使昆虫增加取食量,从而可达到导致昆虫中毒而提高药效的目的。3.3麻醉作用苦皮藤素IV对菜青虫、粘虫、稻苞虫幼虫、槐尺蠖等具有麻醉作用(吴文君

25、等,1993)。其症状是虫体平直、极度瘫软,经数小时至数十小时,麻醉昆虫苏醒,正常活动和取食(对摄入剂量大的低龄幼虫则不再苏醒),(吴文君,1991)。苦皮藤根皮中的这种麻醉活性物质对粘虫的中肠肠壁细胞不起破坏作用,但对围食膜的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试虫被麻醉后呼吸耗氧量仅为正常的47.68%50.24%,心博速率仅为正常的40%65%,而且表现出心律失调,说明麻醉成分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明显地抑制了兴奋性接点电位(EJP),兴奋传导被阻断,导致昆虫肌肉松驰、瘫软,以及由神经肌肉控制的运动(如呼吸、心脏搏动等)受到影响(刘惠霞等,1992)。此外,在麻醉成分的作用下,使昆虫体内解毒酶系统,如中

26、肠及血淋巴中的酯酶同功酶受抑制,使外源毒物在昆虫体内不能及时解除,而导致昆虫中毒(刘惠霞等,1992)。3.4抑制生长发育作用昆虫取食后,表现出生长发育延缓、卵不能正常孵化,幼虫不能正常化蛹羽化,或化为畸形蛹,有的试虫虽可化蛹,但不能正常脱壳、羽化而成为畸形虫(张兴等,1993),从而可降低昆虫群体数量。印楝素、川楝素等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张兴等(1992a)指出,菜青虫五龄幼虫注射印楝素和印楝树皮提取物后,形成畸形蛹及畸形虫高达80.6%94.4%,而用上述活性物质饲喂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后,幼虫不能化蛹,成为“永久性”幼虫,最后因不能取食,失水等原因死亡。印楝素和闹羊花素III对斜

27、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李晓东和赵善欢,1995)。苦皮藤种油对昆虫也具有抑制产卵和卵的孵化,并控制其生长发育的作用(柯治国,1991)。某些生物碱如羽扇豆碱、金雀花碱等对豌豆蚜和双带蚱蜢等的生长发育也表现出抑制作用。一些精油也同样具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如Karanja油可干扰赤拟谷盗的正常繁殖和发育,使多数幼虫不能蛹化而死亡,或发育成畸形蛹和畸形成虫(徐汉虹和赵善欢,1994)。研究证明,印楝素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对与生长发育重要相关的激素即促前胸腺激素(PTTH)、蜕皮甾类等的合成、分泌、输送至靶标的过程的阻碍和抑制作用而导致生长发育受阻,闹羊花素-III似乎也具有类似

28、作用(李晓东和赵善欢,1995)。3.5其它作用植物性杀虫剂除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具有吸引或不育作用。如一些精油或其组分能起到昆虫性外激素的作用,Gulati等(1982)发现弹粉兰属的一种植物(Catasetumcycynoches)的花中含有12种单萜的混合物,对长舌蜂雄虫具有吸引力,使其表现出性兴奋行为。Ladd(1980)指出丁香酚能吸引日本丽金龟,而大茴香脑使蜜蜂有强烈的趋向性。许多精油显示出保幼激素的活性,菖蒲油能抑制昆虫性腺的发育,欧洲菖蒲油能明显地阻碍大马利筋长蝽卵巢的发育和成熟(徐汉虹和赵善欢,1994)。用喜树碱处理马尾松毛虫雄蛾后,与正常雌蛾交配,可引起不育。印楝素对某些害

29、虫也具有不育作用。4植物性杀虫剂的应用及开发前景早在没有化学合成农药之前,最早的农药有不少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有些植物已开发成商业杀虫剂,如硫酸烟碱等。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化学合成农药纷纷替代了植物源农药而雄居市场,使得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周红希,1994)。尽管如此,确有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天然植物杀虫剂的成功实例,如从除虫菊植物中提取的除虫菊在植物性杀虫剂中当数称著,这是因为它不仅是合成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起源,而且由于它既无毒、无残留、又无污染,故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接受,天然除虫菊酯产业在肯尼亚、厄瓜多尔等国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令人瞩目的天然植物杀虫剂尚属印

30、楝素,印楝素中最具活性的成份是苦楝亭,它在1968年首次成功分离,而其结构完全阐明则在1988年,美国已开发成商品制剂“Margosan-O”作为家庭花卉害虫防治剂,另一种制剂“AZT-VR-K”用来防治埃及伊蚊等,印度也有印楝素制剂“Neemmark”上市。据报导印楝至少对71种昆虫具有拒食、忌避、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它杀虫范围广、杀虫机制特殊,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品种。我国在直接利用杀虫植物方面成绩突出,目前已有油酸烟碱乳油、高渗硫酸烟碱乳油、楝素杀虫乳油、鱼藤酮乳油、双素碱水剂、茴蒿素水剂、苦参碱水剂等已取得登记或临时登记,并正式投产。这些植物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菜青

31、虫、烟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黄守瓜、红蜘蛛、玉米螟、稻飞虱、茶毛虫、茶尺蠖、茶毒蛾、柑桔潜叶蛾、捕食螨等多种害虫。此外,还有一些植物源杀虫剂已进入中试阶段,不久也将面市,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具有雄厚的研究植物源杀虫剂的实力。杀虫活性物质除直接利用外,还可作为合成新型害虫防治剂的先导物。目前国际上杀虫剂的三大支柱中,有两大支柱是从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中找到先导化合物,并以此为模板,经化学模拟创新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是以菊科植物的除虫菊酯为模板合成的,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以豆科植物的毒扁豆碱为模板合成的。此外,异丁基酰胺类杀虫剂是以黑胡椒的天然化合物经结构改造得到的,而烟碱硝基烯类杀虫剂,据认为是受

32、烟碱模板的启示合成的一种十分有潜力的新颖杀虫剂。母庸置疑,植物源杀虫剂是农药研制和开发的一个重要宝库。总之,在大力提倡“绿色农药”,加强环境保护,贯彻执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和发展持续农业的今天,积极研究和开发植物源农药,特别是从植物中寻找出具有杀虫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指导化学家去合成具有新的选择性靶标点,具有与环境相容的无公害农药,对保证我国13亿人口的食物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参考文献丁德生,孙汉董,1983.植物学报,25(1):6265冯夏,赵善欢,1990a.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1(2):6876冯夏,赵善欢,1990b.广东农业科

33、学,3:4041乐海洋,1997.农药译丛,19(3):3238乐海洋,赵善欢,1997.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3(1):2024刘惠霞,赵德金,钱洪,1992.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3):3741朱正方,1992.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4(3):7388李光灿,李隆术,1985.粮食储藏,14(4):19李光灿,秦宗林,熊兴占等,1989.粮食储藏,18(3):4046李世昌,1935.土壤与肥料,1(2):7986李晓东,赵善欢,1995.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7(1):118122李晓东,赵善欢,1997.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8(3):2932沈,1903.农学报,178:45汪文陆,赵善欢

34、,韩玖等,1992.植物保护学报,19(4):359364杜正文,1986.植物保护学报,13(2):131135吴照华,王军,李金翠等,1994.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6(1):14吴文君,1988.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6(2):9396吴文君,1989.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7(4):6368吴文君,1991.农药,30(6):1012吴文君,1992.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3):3741吴文君,涂永强,朱靖博,1993.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1(1):610吴文君,李绍白,朱靖博,1994.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2(4):116117陈冀胜,郑硕,1987.中国有毒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pp

35、1623陈同素,1933.中华农学会报,118:6774周红唏,1994.农药译丛,16(2):16罗万春,1995.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6(2):109114郑宁远,1934.科学丛刊,4:16郑乃涛,1935.中华农学会报,133:135149杨守珍,1936.农报,3(26):13411344赵善欢,1950.JSc.FoodAgr,9:276赵善欢,张兴,1982.中国农业科学,2:5562赵善欢,1983.昆虫学报,26(1):19赵善欢,张兴,刘秀琼等,1984.昆虫学报,27(3):241247赵善欢,黄端平,张兴,1985.昆虫学报,28(4):450453赵善欢,曹毅,彭中健

36、等,1985.植物保护学报,12(2):125131赵善欢,黄云球,胡美英,1986.昆虫学报,29(2):221224赵善欢,张兴,1987.华南农业大学学报,8(2):5767赵善欢,张业光,蔡德智等,1989.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0(2):3439赵善欢,1993.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1(3):7381赵玉成,1932.农铎,52:1113张兴,1989.植物保护学报,16(3):205210张兴,赵善欢,1992a.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4):9194张兴,赵善欢,1992b.昆虫学报,35(2):171177张兴,1993.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1(1):2730张兴,王兴林,冯俊涛

37、等,1993.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1(4):15张牢牢,张淑梅,殷美玲,1997.农药,36(5):2627钟炽昌,谢晶曦,陈淑凤等,1975.化学学报,3(1):3547胡建章,1983.中国农业科学,83(5):6369胡美英,赵善欢,1992.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3(3):915柯治国,1985.植物保护学报,12(4):283284柯治国,南玉生,1987.武汉植物学研究,5(2):185196柯治国,1991.植物保护,3:3435柯治国,1992.武汉植物学研究,10(4):363370柯治国,南玉生,卢令娴,1993.武汉植物学研究,11(3):265271南玉生,卢令娴,199

38、5.农药,34(7):2831顾玄,1934.昆虫与植病,2:663667郝乃斌,戈巧英,1998.植保技术与推广,18(1):3537姚康,杨长举,1982.昆虫学报,27(2):173180徐汉虹,赵善欢,1993.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4(1):97102徐汉虹,赵善欢,1994.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6(1):8288徐汉虹,赵善欢,1995.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6(1):127132徐汉虹,1996.植物保护学报,23(4):338341徐礼,沙世炎,1985.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5,181192页徐美娟,管致和,1994.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1

39、53156黄瑞纶,1957.杀虫药剂学,北京财经出版社,第529531页舒国欣,梁晓天,1980.化学学报,38(2):196198廖春燕,赵善欢,1986.华南农业大学学报,7(1):16戴承绪,1918.学生杂志,5(10):396400魏喜葵,1989.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0(4):4855矢野克已,1983.精油化学关,讨论会讲演要旨集,长畸,2628BerenbaumM,1978.Science,201:532534CasideJE,PessahIN,SeifertJetal,1987.In:GreenhalghR,RobersTeds.PesticiSciBiotechnol,OxfordUK:Blackwell,pp77182GulatiNK,SuriRK,1982.IndianPerfumer,26(1):241248LaddTL,1980.JEconEnt,73:718720MillerJS,FeenyP,1983.Oecologia,58(3):332339PhilogeneBJR,ArnasonJT,TowerGHNetal,1984.JChemEcol,10:115124SmithBD,1966.Nature,212:213214责任编辑:姜联合收稿日期:1998-09-01接受日期:1999-0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