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文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文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籍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报告课程名称:地籍管理所在单位:土地科学技术系主持人:袁春联系电话:82321807电子信箱:yuanchun报告日期:2006-05-0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六年五月一、地籍管理课程建设现状(一) 教学队伍1.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情况袁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系土地与测量实验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主讲地籍管理、土地市场、土地法学、土地利用管理和地籍测量等课程,近五年主持并负
2、责加入WTO之后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北京周口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习基地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地籍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土地更新调查教学实习研究等多项教学教改项目。近五年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6篇,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教材3部。承担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延庆县与平谷区第二次土地详查、城市绿化遥感调查处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国家863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和变化预测及发展预测模型子课题、国土资源部河北省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等课题。袁春教授从事地籍管理及相关教学和科研
3、10余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连续获得学校教学优秀一等奖和“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北京市教育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校师德标兵、校先进工作者、周口店实习基地建设优秀教师等奖励,指导硕士论文分别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和“校优秀论文”奖励,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三等奖、北京市一等奖。郑新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地籍信息系统。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受聘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规划专
4、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山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执行主持山东省院士基金1项、山东省哲社“九五”规划1项,国土大调查试点项目3项等多项学术研究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山东省教委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环保局和国土厅科技一等奖各1项等奖励,获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吴克宁,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评
5、价。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理事。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亚热带过渡区土壤发生多元性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研究”,“县级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应用SPOT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影响的研究”,国土资源部“中部地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国家级汇总建库”等4项研究课题。吴克宁教授是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面向21世纪教材的编委。近五年发表教
6、学法论文5篇,学术论文38篇,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3项,出版专著3部。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省国土资源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付梅臣,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发表教学法论文5篇,学术论文21篇,参编教材4部,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等奖励。负责廊坊市区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沧州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制订等课题。周伟,在读博士,讲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地信息技术应用。发表教学法论文5篇
7、,学术论文11篇,参编教材2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3项。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全国园林城市指标遥感评估、北京市LUCC研究、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园林信息系统应用示范研究等课题。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奖励。田毅,在读博士,讲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发表教学法论文4篇,学术论文5篇,参编教材5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4项。参与欧盟水流域环境信息及自然资源管理项目等课题。2.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地籍管理课程组在不断的建设中,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知识层次相结合、专长搭
8、配相宜的教学梯队。(1)学历结构课程组教师中有博士学位3名,博士在读2名,硕士2名,在读硕士1名,本科生1名。(2)年龄结构课程组教师在50岁以上1名、4050岁2名、40岁以下6名,任课教师平均年龄38岁。形成了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学梯队,为未来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学缘结构在学缘结构上也具有良好的配置,课程组的教师主要毕业于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重点大学;既有专门从事地籍管理专业的,也有同时兼顾信息、评价、规划等专业。在学缘结构,知识结构上都与本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有了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就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课程队伍,
9、也突出了本课程的特色。(4)师资配置课程组教师由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助理实验教师3人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师资配置约1:10,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3.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1)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课程组根据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中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地对其进行培训,通过“传帮带”、随堂听课、攻读博士学位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先后培养了5名青年教师,充实了地籍管理的教学队伍,加强了地籍管理实验实践教学的力量。(2)开展教学法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组成员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定期
10、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集体备课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够独立承担本专业野外综合实习和部分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并能够勇于突破,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好评。青年教师先后参加教改项目7项,公开发表教学法研讨论文9篇,参编了土地管理法教程、土地资源学等教材和实习指导书6本。(3)组织参与科研项目,拓展青年教师的知识领域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指导青年教师独立承担和申请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先后承担和参与省部级、校级科研7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6篇。
11、4.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为了适应学科交叉渗透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的需求,地籍管理课程组近年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成果。地籍管理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修订,增加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地籍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软件综合应用等内容,培养学生在掌握地籍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GPS、遥感、测绘等技术手段,进行土地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应用,努力探索多用途地籍向数字地籍的转化。地籍管理课程组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
12、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凝练课程特色,研究使用了一套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案例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并注重将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鼓励在前沿性内容上开展研究和探索等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课程组已发表相关的教学法论文27余篇。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持续的资助、兄弟院校的支持与帮助,加上课程组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年地籍管理课程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二) 教学内容1.课程内容地籍管理课程从地籍和地籍管理的内涵入手,在讲述地籍与地籍管理的目的、类别、内容
13、、原则和管理工作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的内容与工作流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与程序,土地登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部分主要围绕土地利用现状初始变更和更新调查、对象、内容、原则与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标准体系和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的技术方法等,结合野外实习重点讲授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及成果资料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部分主要讲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的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地籍调查主要讲述土地权属调查的法律依据、对象、内容和程序,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的精度要求等,实验实习都在地籍测量课中安排。土地登记部分重
14、点讲授土地初始和变更登记的对象、内容、提交文件资料的要求、工作程序及相关表格的填写。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部分在讲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趋势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组成和应用,要求掌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库、查询与输出的技术操作方法。2.教学内容安排地籍管理课程共安排64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野外综合实习6周,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安排如下表:教学内容安排表项目次序学时教学内容实习地点讲课实验课堂教学12地籍与地籍管理210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38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46地
15、籍调查52土地条件调查64土地登记72土地统计82地籍档案管理9416地籍管理信息系统MAPGIS工程中心实验室小计4024合计64学时综合实践6周地籍管理综合实习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等3.实践教学地籍管理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动脑、训练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尽量利用科研项目和生产的内容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达到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2001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平谷区和河北省赤城县等地,结合国土资源部土地更新调查试点项目完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土地更新调查的教学实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感性认识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技术操作技
16、能,更重要的是达到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这种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我校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同类课程的显著区别,也是我校地籍管理课程教学突出的主要特色之一。(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行教师讲授、学生提问、课堂讨论、教师评析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进行地籍管理技能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主要措施为:(1)以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强化本课程的实验和综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
17、采用“方法+实例”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内容,将科研项目和生产中典型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本课程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技术操作方法的掌握。(3)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科技资料,了解本课程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进行尖端性问题的探讨。(4)在数字模拟实验室、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和MAPGIS工程中心实验室面向全系师生开放的项目中安排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制图、遥感影像处理等软件的应用,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5)根据地籍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选作实验。选作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内容选择软件平台,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等。并有专门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四)
18、教学条件1.教材建设与选用(1)教材选用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籍管理为本专业教材,主编叶公强教授。(2)参考教材选用“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地籍管理为主要参考教材,主编林增杰教授等。(3)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组结合课程的内容,先后编写了地籍管理实验指导书、地籍管理综合实习指导书、地籍调查实习指导书等,经过实际应用,效果良好。(4)参考资料本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登记规则、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国土地登记手册、土地确权理论与制度以及土地管理领域的相关教材和各种期刊杂志等。2.实践教
19、学条件(1)实验室以土地与测量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数字模拟实验室、测量工程实验室、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MAPGIS工程中心实验室、土地利用工程实验室等,建筑面积530m2,仪器设备336台(套),MAPGIS网络版地籍管理软件、GPS、绘图仪、工程扫描仪、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以及航卫片和地形图资料等,实验室管理人员4人,其中硕士以上3人,完全满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求。(2)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地籍管理综合实习的需要,建立了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地籍管理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基地和正在筹建的河北省武安县地籍管理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科研、生
20、产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提供野外实习基地操作平台,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学生与基层百姓的感情。3网络教学环境地籍管理课程网站于2004年7月建成,网站框架分为篇首寄语、课程信息、实践教学、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思考等几个部分。由于课程建设的需要,2005年初,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全面升级,增强了网站的实用性。目前,地籍管理网络教学内容由多媒体教案、习题试题库、教学资料库等组成,经常对地籍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部门规章及教学资料库等进行更新;定期对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充实和完善;专人负责对网络运行环境进行监管和维护。(五) 教学效果地籍管理课程经过12年的建设与
21、发展,在国内的同行里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了一批服务于国土资源的地籍管理技术人才。1.校内专家评价多年来,地籍管理课程的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关注与好评。地籍管理课程在教学及其改革、教学方法、科研、课程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都真正代表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延伸学科的水平和实力。2.校外同行评价袁春教授作为土地资源专业博士生导师,教学水平和效果受到校外同行的公认,受到了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部门、高校同行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和交流。他们均对本课程的改革理
22、念、课程建设水平及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学生评价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在历次教务处组织的课程教学评估中,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课程组历年评价成绩均在90分以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教育。2005年暑期参加河北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生产实习的同学在实习总结报告中写道:“实习结束了,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心、耐心和信心,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艰苦朴素和团队合作精神”;“除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带来的丰富经验,更多的则是情感上的触动,我突然觉得应该尽快地投入到工
23、作中去,未来祖国的建设不仅仅需要那些有鸿鹄之志的有识之士,更需要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平凡之人。”(六) 课程特色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土地调查为基础,权属管理为核心,3S技术的应用为支撑,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特色。1)跟踪地籍管理发展前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组一直注重跟踪国内外地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最新发展,积极参加相关教学和学术研讨,及时了解国内外地籍管理的发展动态,定期开展本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建设研究,持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地籍管理的课程体系。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我校“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24、,突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3)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课程传授途径。根据现代化地籍管理的要求,建立了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MapGIS工程中心实验室、土地利用工程实验室、数字模拟实验室、城市生态与土地研究中心等作为地籍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支撑。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籍管理课程的网络课件供学生使用。二、进一步改革的设想和思路学校非常重视地籍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系里组织指定专人负责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并在人员协调与配备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一)建设目标根据地籍管理法制化、系统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以及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5、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吸收国内外科研和教学成果,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继续提高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具有应用地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实际问题和前沿科学探讨研究的能力,尽快将本课程建设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二)采取的主要措施1)持续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课程组成员的教学和科研整体能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教学队伍。2)继续补充改进和完善地籍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
26、图像等多样化方式,进一步强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前沿的研究能力。4)加强国内外合作,了解国内外相关院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地籍管理专题讲座,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的双语教学。5)进一步优化地籍管理的网络课程,使其成为国内相同专业师生和土地管理人员共享的平台。地籍管理课程组将不断根据国际地籍管理发展趋势和国内地籍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补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地籍管理的现代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系地籍管理课程组200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