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博教学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博教学提纲.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博-心灵的力量20世纪4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热情洋溢地赞颂大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大型公司的工资水平决定了全国的工资水平,它们的工资条件和工作实践也成为了一种规范。当我们谈论美国的经济机会时,首先想到的是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工厂和现代大型公司提供的机会;我们谈论美国的技术时,想到的是龙头企业设立的标准值”。正因为大企业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社会信仰、精神和希望,所以我也一直期待着中国可以出现德鲁克所赞颂的“大企业”,而这个期待随着华为的出现终于成真。
2、“每一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托马斯.杰斐逊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商业和企业的成长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并非在于它摧毁了一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在建立一个新世界。由荆棘丛生的荒原构成的中国商业世界,更需要雄心勃勃的梦想者与开拓者。华为与任正非正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代表。内心,为什么要“没有安全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这是任正非对华为发展的自我评估。随意翻看任正非文笔间记录的华为成长过程,即使没有听过他在华为的各类讲话,都会深深觉得,他和比尔.盖茨一样,常常居安思危。比尔.盖茨的“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成就着大公司“大而不倒”的奇迹,任正非同样如此。“没有安全感”是一种意识,更是大公司领导者
3、积聚能量的内心动力危机感常在,最终会让公司这个机体保持对堤外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种警惕和临界状态,然后才有可能保持我们常常寄望于大公司所应该具有的“活力”。任正非认为,无论发展怎样,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始终不能回避的:首先,不能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即使华为在集聚人才、积累资本、技术,但是否可以持续掌控行业发展的脉络、是否能维持强大的赢利能力,都不可预见。其次,市场只靠纵向产品不够。整体通信领域一直遵循着纵向产业模式向横向转换的趋势,只有扩大该产品的横向市场能力才能继续创造新的利润体系,所以,华为手机、华为体验店都是华为转型和创新阶段的举措。第三,高利润和模块化产品可能带来困境。在原有的通信制造业领域
4、里,一个足够长的产品线中往往潜伏着无数的敌人和对手,创新规则、行业变迁、竞争重点随时都可能让利润点转移,华为是否作了足够的准备。任正非说:“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他始终不敢掉以轻心,始终在提防任何可能的风险和潜在的对手。2001年是华为飞速发展的一年,外界称那段时期是华为的春天。但在春天里,他在内部会议上提出华为要为过冬作准备。这曾被IT企业称为行业的盛世危言。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华为人始终没有放松学习。而当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通信行业
5、的领先者的2010年,他又提醒华为管理者“让听得到炮火的人作决策”,全力打造企业的管理转型。2011年的新年,他再一次创造性地设计了“轮值CEO制”,带领这个已经站在行业高端的企业进行全面的组织转型。任正非是一个敢于自我否定并把自我否定作为一种领导者关键气质的人。面对跨国公司,任正非并没有将它们看成简单而可怕的竞争对手,相反视它们为老师也是榜样:“它们让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遇到了国际竞争对手,知道了什么才是世界先进。它们的营销方法、职业修养、商业道德,都给了我们启发。我们是在竞争中学会了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赢得竞争。”我们常常说安全感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多重要,但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最好的
6、状态可能恰恰相反:没有安全感才是内心得以强大的好事。力量,来源于组织,不是个人“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我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任正非认为华为有今日成绩是因为“15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而他不过是“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粘合起来”。任正非重视组织的成就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成就描述,也没有将自己放在组织的顶部,他做得更多的是托起这个组织,并用组织的整体力量成就华为。任正非这样感慨:“一
7、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在一支队伍中,个人能力突显各异的团队往往会负于个人能力平平但整体能力突显的团队。这一观念,令任在处理利益的问题上有着宽广的心胸。一个是董事,一个是员工,在一致对外开拓时,大多数员工都是积极的,但在事关利益时,大多数员工会选择利益;那么,对董事来说,如何产生组织最大力量,让大多数员工选择华为利益就是最最重要的核心。出于对组织力量的理解,任正非为华为人赋予了公平原则、利益共享原则,甚至对华为下游供应商也如此,在经济危难时期华为也会承诺“绝不让利益共同体吃亏”。
8、由此可见,华为的力量来源于组织整体,而绝非仅仅依靠领袖个人,这也是华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任正非创造的组织整体的可持续力量。任正非将华为人个人的能力与组织的能力聚合,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被他称为狼性。值得注意的是,狼的组织只适合于狼,一头狼率领一群羊不可能形成狼的团队,一头羊也无法统领狼群。任正非的观点更让我理解一个人的渺小,更清晰地明白在一个巨大变化的环境中,只有认识到个人的局限,并借助于组织的力量才能与环境互动,而这也是任正非与华为能够驾驭变化的本质驱动力。文化,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任正非强调文化,不仅仅是华为企业文
9、化,不仅仅是每次每天所需执行的流程和制度,而是文化本身,积极将文化渗入了华为人的自身修养中去。在一个知识与变化的时代,如何培养忠实的追随者,显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对企业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20多年时间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文化,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
10、国民营企业之先河。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寻求主流价值观认同”、“企业成长动力来自于矛盾”、“聚力和扩张力的辩证关系”、“跟着外交路线打入国际市场”等等,都是他作为商业思想家对华为提出的闪亮思想指导点。任正非的思想指导表现在理念驱动和行为约束两方面中,为了有效地约束行为并提升效率,华为聘请IBM做了10年的顾问;为了能够提升员工的境界和视野,任正非自己不断反思和反省了20年,理念在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华为付出巨大的努力和韧性。为什么任正非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既勇于自省,又勇于实践?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在
11、这本书里你可以感受到,华为的成功已不再是仅仅依赖于对市场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对营销的把握和关注或是对高质量和低成本的追求。时至今日,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富于雄心、试图改进世界的人物,我们对中国企业在世界商业领域的地位或许会仍然有些不知所措;商业世界里需要英雄辈出的气氛,没有这些英雄,很难将中国商业领域中属于中国自己的这部分内容区别出来。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来说,商业的繁荣也意味着一个不断繁荣昌盛的社会和国家。为此书写序,不仅仅是基于对一本书一个人的理解,我更是通过这本书,看见了这个人和世上绝大多数人一样,有欢乐、有幸福、有悲伤,也有不幸;有举足轻重的重大决策,也有衣食住行的平凡琐事。然而,更加明了的是
12、,这个人又有太多太多与世上绝大多数人的不一样,他有着商人的精明、学者的内敛,也有着诗人的狂放和热切;他是中国制造业至高企业一切发展动力的来源;在全球通信领域里,他不仅关系到自己企业的“国计民生”,更代表着中国企业和国际风云相连我找不出比“心灵的力量”更贴切的词语来做本书序言的标题,因为我相信,这一切,都源于他丰富强大的内心。我很难去判断,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内心,这本书告诉了我。也许个人成长经历、自身的修养修为、性格能力都是要素,我们也无法复制这些要素。但是,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成就使命与成就的内在的动力是什么,从而获得自我省思的能力,并借此拥有这种力量所激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正如书中所描述
13、的:实践是痛苦的。为了推动、驱使或者牵引10多万知识分子,到全世界去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不仅需要领袖们“竭智”绞尽脑汁去思考,也需要老大们“竭力”冲锋在前。当田涛把书的初稿转给我的时候,我虽然不感到惊讶,但是阅读完还是感到震撼,一方面源于任正非本人的感召力,一方面源于田涛对于任正非,以及任正非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更源于田涛和任所表现出来的这一代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掩卷而思,激情与责任油然升起,谢谢田涛贡献这样一本书。陈春花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2012年9月4日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华为成功的“葵花宝典”华为是一个充满了思想力的企业。20多年
14、来,任正非正式或非正式地、公开或私密地、系统或零碎地,表达过关于华为发展的无数观点,累积的文章、讲话稿、会谈纪要等超过数百万字。可以说,正是这些如珍珠般串接起来的思想,使华为从“青纱帐”中走了出来,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这些正是华为有别于中国乃至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的根本所在。重要的还在于,在这个思辨色彩浓重的组织里,思想总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华为的成功是企业管理哲学的成功这么说一点儿也不过分。任正非说:“我们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资源,我们除了拥有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一切进步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别人。”“制度与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不是上帝”这即是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我可以告诉你,
15、释放出我们10多万员工的能量的背景是什么?就是近20年来,华为不断推行的管理哲学对全体员工的洗礼。如同铀原子在中子的轰击下,产生核能量一样,你身上的小小的原子核,在价值观的驱使下,发出了巨大的原子能。”“企业管理哲学”代表着顶层的“形而上”设计,这是任正非等少数人的特权,他和他们必须天马行空,多务虚少务实,勤于思考思辨,仰视星空,着眼于未来。“方法论”则是制度的建设与架构,这是高层管理者全力关注的问题;领袖是务虚主义者,管理层则代表着“功能派”,他们必须对企业领袖的哲学思考具体化、技术化以至于固化。20多年后的今天,回头审视任正非的一系列讲话、观点,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他的基本思想从未改变过,这
16、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正如任正非所言:“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并不是什么背景,更不是什么上帝。”这即是华为所一贯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这三句话、六个字让任正非和他的高层领导集体反复体悟、咀嚼了20多年,并不断地丰富和系统化,以至于成为华为有别于任何企业的文化胎记,称得上是一部华为的“葵花宝典”。第五节不只任正非孤独,华为也是成功后,欲哭无泪几年前,一位国家领导人向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出了个题目: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述
17、一下华为成功后的感受?孙亚芳脱口而出:欲哭无泪!“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一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这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正因为如此,作为商人的任正非,一方面必须冒险冒险是商人的天赋秉性;另一方面,他又极其谨慎,乃至于胆小,生怕撞了什么高压线,而导致企业倾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在冒险与恐惧的心态中来回转换,压力之大难以想见。一个44岁才开始经商的男人,一个几近白手起家的知识型前军人,一个从来都不甘居人后的理想家,一开始就给自己和华为确立了高不可攀的标高。为了一种使命感,他付出了全部的身心。他没有文娱、体育的任何一项爱好,唯一的嗜
18、好就是阅读和思考,他也没有政界商界的任何朋友,可以说他几乎没有朋友,从学校到部队到华为。但他却善于交流,从国内到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无一不侃侃而谈。但这一切,也都脱不开对华为的思考。任正非,一个冥思悟道者,一个热切的传道者这是20多年来长期盘踞在任正非心中的课题,任正非和他的同僚们也在不断破解着这一难题,催生而出的则是: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这才是华为成功乃至于卓越的根本要素。实践是痛苦的。为了推动、驱使或者牵引10多万知识分子,到全世界去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不仅需要领袖们“竭智”绞尽脑汁去思考,也需要老大们“竭力”冲锋在前。从44岁到68岁,任正非几乎24小时开着手机,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在
19、飞机上、旅途中,奔走在世界各地。华为现任的、离任的公司高层的多数人,都患有不同的与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相关的疾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任正非就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底,组织存在的命理就是如何活得更长久些。过往的20多年,华为活下来了,华为的许多同行却倒下了,那些貌似“战无不胜”的“巨无霸”企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常见的情形是:几乎毫无征兆地从正午的辉煌急剧地走向没落。下一个是谁?华为会不会盛极而衰,重蹈前辈覆辙?当舆论将称赞的目光投向“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华为时,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深圳飞往北京的航班。
20、头等舱的最后一排,一位60多岁的乘客,捧着一本书在看着。三个小时后,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这位叫作任正非的乘客,起身,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快步地融入川流不息的客流中,没有前呼后拥,没有迎来送往。经常的情形是,他到国内某地出差或度假,也不通知所在地的公司负责人,下飞机后,乘出租车直奔酒店或开会地点。乘出租车是他的习惯,偶尔让人看见,反成了新闻。华为的高管们大抵都如此。华为一位副董事长说:“华为这样的做法,并不代表着领导层的道德觉悟有多高,这不是我们的出发点。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华为的价值观:客户重要?还是领导重要?这才是大是大非,关系到公司的胜败存亡。”任正非更是多次发出警告:“我们上下弥漫着一
21、种风气,崇尚领导比崇尚客户更厉害,管理团队的权力太大了,从上到下,关注领导已超过关注客户;向上级汇报的胶片如此多姿多彩,领导一出差,安排如此精细、如此费心,他们还有多少心思用在客户身上?”任正非干脆更直截了当地下指令:“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不要为了迎接领导,像疯子一样,从上到下地忙着做胶片不要以为领导喜欢你就升官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战斗力要削弱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永远是企业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对此都有正确的理解和坚持,但也有不少企业在创业时期“以客户为中心”,但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谁是上帝”的命题开始变得模糊:股
22、东?员工?客户?管理者?还是其他?不同的企业以完全迥异的方式展示了自身的追求,也从而确定了自身的命运。然而,魔术是不存在的,真理是不容颠倒的。华为成长壮大的“炼金术”就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三句话,看似简单平实,没有任何深奥之处,但它却是自华为成立之日起,任正非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苦苦思考和追寻的正确答案,并且,已经融进了华为文化的骨髓之中,成为每一位华为人的信条。以客户为中心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方向;艰苦奋斗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段和途径;以奋斗者为本是驱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活力源泉,是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动力。”创新就是在消灭自己,不创新就会被他
23、人消灭。华为在过往的25年,有过若干次与资本联姻的机会,但任正非选择了回避。几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率领一个机构投资团队访问华为总部,任正非没出面会见,只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接待。事后,罗奇有些失望地说:“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任正非对此事的回应是:“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呀?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换句话说,华为能够发展壮大,更是华为领导层所怀有的清醒而坚定的价值观:不是技术,亦不是资本,唯有客户才是华为走向持续成功的根本。华为要培育亲客户的文化,而非亲资本的文化。20
24、10年,“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被正式确定为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存在是什么?是精神。宗教的伟大与永恒就在于,它是完全根植于人类精神世界之上的超物质力量,直指人心,点化人性,牵引和规范人的道德与行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以最智慧的方式回答和解释了人类终极的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商业模式、战略管理、绩效考核、团队建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等。然而,万般神通皆是术,皆有用,但“道”才是根本。何谓企业之道?以客户为中心。这是颠扑不破的常识。所有的宗教之所以长盛不败,都是基于对人类常识的理解。乔布斯的简约主义与唯美主义就是追随常识
25、的典范。任正非说:“我们永远要以宗教般的虔诚对待我们的客户”“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这要发自几万员工的内心,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一句口号。”“华为公司只有一个鲜明的价值主张,那就是为客户服务”20多年,华为从未动摇过一贯的价值观。当华为成为一家世界级公司时,任正非居安思危“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把指挥所建到听得到炮声的地方,把计划预算核算权力、销售决策权力授予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打不打仗,后方决定;怎么打仗,前方说了算。由前方指挥后方,而不是后方指挥前方。机关是支持、服务和监管的中心,而不是中央管控中心。”“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我们系统部的铁三角,其
26、目的就是发现机会,咬住机会,将作战规划前移,呼唤与组织力量,实现目标的完成。系统部里的三角关系,并不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制约体系,而是紧紧抱在一起生死与共,聚焦客户需求的共同作战单元。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客户要求,成就客户的理想”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是那种典型的“焦虑症患者”。他无数次地警告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繁荣的背后,都充满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处在繁荣包围中的人的意识。”华为“一天不奋斗,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思科、爱立信、阿尔卡特,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严酷的事实”。奋斗者才能生存。华为20多年的创业实践使华为人坚信这一点:“世间管理比较复
27、杂困难的是工业,而工业中最难管理的是电子工业。电子工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规律,它技术更替、产业变化迅速,同时,没有太多可以制约它的自然因素。例如汽车产业的发展,受钢铁、石油资源以及道路建设的制约。而用于电子工业的生产原料是取之不尽的河沙、软件代码、数学逻辑。正是这一规律,使得信息产业的竞争要比传统产业更激烈,淘汰更无情,后退就意味着消亡”1991年,华为破釜沉舟,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开发和生产华为品牌的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50多位研发人员,工作和吃住在一幢租下来的工业大厦的三层,同一层楼分隔为四个工段,库房、厨房也在同一层,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员工
28、,包括公司领导,通宵达旦地工作,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有位工程师,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手术,才保住了视力。这年的12月底,设备测试成功,华为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当时华为的账面上已没有什么资金了,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了。这是一次背水一战的胜利。华为的创业者也从中深刻体悟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土”、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华为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危机,用孙亚芳的说法,叫做“九九八十一难”。但每次看起来要完蛋的时候,华为总能奇迹般地卷土重来。一
29、路走来,汗水、鲜血、死亡是的,华为一次次地战胜了危机,但付出也是巨大的,请关注几则“奋斗者”的剪影:西伯利亚,11月前后,零下50度,暴风雪。一个叫叶树的华为员工抵达这里的诺里斯克(Norilsk,西伯利亚北部最大的都市)。华为中标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工程正在这里紧张地施工。叶树刚到达时,每天还有4小时的白天,后来,极夜现象越来越明显,白天只有两个小时,整天都是黑夜笼罩,但叶树他们每天早上10点开始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吃饭也是问题,“开始时,我和小赵共用一个电热杯煮饭,他为了避免饭糊,就放很多水,最后煮成的都是稀饭,所以,他经常拉肚子。而我为了把饭煮干点,每次都要煮糊,糊了之后,电热杯上
30、就腾起一阵烟,糊饭倒出来之后,拌点肉肠,还有老干妈,只要有米饭有辣椒就行了,每次也是吃得非常香”两个月过去了,设备安装和调试完全成功,在离北极最近的地方有了功,在离北极最近的地方有了华为的GSM网络,这也是第一个北极圈内的GSM网络。由于能见度极低,飞机不幸撞到离机场6公里的山上,当场折为两段。他,吕晓峰,华为GSM产品经理,正处于飞机折断处右前方第二排,剧烈的撞击撞碎了他的眼镜,划伤了左眼皮,他迅速解下安全带,向飞机撕裂处奔去。逃出机外后,他并没有马上撤离空难现场,而是和一个英国人一起把几个受伤的妇女从山坡搀扶到一块平地,并且把自己的西服披在了一个两岁的突尼斯小孩身上这架埃及航空公司从开罗直
31、飞突尼斯的客机,6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有15人遇难,多名旅客受伤。吕晓峰是个幸运者。不幸的是华为驻加纳代表处的三名本地员工。2005年10月25日,尼日利亚一架飞机失事,机上全部遇难的11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就包括这三位年轻的非洲籍华为人,他们分别只有23岁、25岁、27岁。沈毅斌曾经负责西藏智能网工程的安装建设。他在世界屋脊上的足迹中写道:“前几天头痛得厉害,晚上基本睡不着。嘴唇因为干燥缺氧变紫色,并且干裂,只好狂喝水,涂上厚厚的唇膏。背着重重的设备,快走几步都心跳加速,需大口吸气。我就有过近两个星期头重脚轻干活的经历”“地球的第三极”阿里地区,海拔4500米以上,生存条件仅优于南极、北极,
32、“那天晚上气温零下20多度,我为了赶紧完成设备的安装在机房加班。冰冷、干燥的空气吸入肺中,从鼻子到肺叶都刺激得难受。抱着设备来回几趟机房后,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紧接着是一阵头晕目眩,我赶紧坐下来,抱着氧气袋猛吸了几口,好半天才缓过神来”2006年,华为人报在天道酬勤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啸灾难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的身影。”“19年的历程,19年的国际化,伴随着汗水、艰辛、坎坷与牺牲,我们一步步地走过来了,面对漫漫长征路,我们还要坚定地走下去。”20多年,24小时不关手机飞机起飞12分钟后,开始剧烈地颠簸,几乎是直
33、线式地向下俯冲,崇山峻岭闪电般地从窗外掠过,任正非全身的肌肉在发紧,旁边坐着他的太太和女儿。空姐紧急通知:飞机出现故障,正在返回途中几分钟后,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停机坪上,10多辆警车、消防车灯光闪烁,如临大敌。“谢天谢地!总算又活过来了。”任正非自言自语道。此时,他的神经依然紧绷着,脸色蜡黄。而她的女儿却兴奋不已:真刺激!她以为自己正置身于一部惊险剧中。10多天后,同样的空中惊魂又重复了一次,这次发生在开罗飞往多哈的航班上。突然间,飞机忽上忽下,恐怖式地来回颠簸,似乎是驾驶舵失灵了飞机最后在开罗机场迫降成功。坐在候机楼的长椅上,任正非问同行者:怕不怕?对方答:不怕!我经常在医院看到病人死亡,
34、生命太脆弱了,要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天!任正非本来想取消航班的,没想到遇到了难得的知音,于是,两个小时后,又换乘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继续多哈之行任正非感叹:公司每天在飞机上的员工有成百上千人,大家都一样啊!这是华为的命里造化,谁让你做企业呢?企业不奋斗就只有死路一条,要奋斗必然会有牺牲,但不奋斗就什么都没有除了在飞机上,20多年来,公司的所有高管们必须24小时开手机,而且不管是在国内国外,总是有电话必接。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曾经的几万,现在的10多万员工,每天不知要发生多少事情!任正非说:“好消息我不想听,知会我一下也行;坏消息我一定要知道,尤其是员工生命安全的大事,这可都是奋斗者啊!”说到
35、这里,他经常眼眶充满了泪水。有了解内幕的人称,任正非每年乘坐飞机的次数大约在100次左右,华为的高管孙亚芳、胡厚、徐直军、郭平、徐文伟、陈黎芳等人差不多也都在150次以上。而华为的董事们、EMT成员们大约2/3以上患有各种与精神压力相关的疾病:焦虑症是普遍的,其次是高血压、高血糖、忧郁症。更有甚者,郭平患上了一种至今查不出原因的病症:严重到血小板异常低,但休息一段时间又莫名地康复起来任正非说:“不奋斗,公司就只能崩溃;就这样干,也难免会萎缩呢。华为不怕萎缩,大环境不好,别人会死掉,我们只要活下来就行”第二节商魂:任正非论“奋斗文化”奋斗的目标:以客户为中心2007年8月,为转播奥运圣火的采集,
36、中国移动决定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200米、6500米处采用华为设备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并要求11月底必须开通。珠穆朗玛峰气候恶劣,天气变幻莫测,海拔5200米处氧气含量相当于平原地区的50%,6500米处大气含氧量相当于平原地区的38%。4位华为人,加上司机,带着专制的御寒衣物、登山专用鞋、拐杖和充足的干粮,开始了“世界屋脊”的艰难跋涉。“头晕、头痛、嘴唇发肿、起泡溃疡、吃不香睡不着是典型的症状”,“同事中有一人连续两天流鼻血”,在海拔6300米的营地休息,“恍惚中半夜惊醒,发现头上结的全是冰疙瘩”。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经过奋战,华为3002E基站于2007年11月13日13时成功开通。至此,
37、珠穆朗玛峰全部登山营地和所有登山路线实现移动网络全覆盖,而华为则创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无线基站。2011年春节除夕,华为埃及办事处的员工从开罗发回短信:窗外枪声震耳,就像在国内放鞭炮祝福祖国,祝福华为!我们会坚守在工作第一线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8级大地震,3000多人死亡。地震一发生,西方公司的外籍人员便全部撤离,而华为的员工却一直坚守在本地。震后第三天,工程部的员工们仍然按原计划完成了智能网的割接,极大地缓解了地震造成的通信资源紧张。印度孟买。沉闷的爆炸声,恐怖袭击。街头空无一人,商店关门,路上也没几辆车。凌晨时分,华为的员工却冒着危险,根据客户要求奔赴对方工作地点,开展
38、产品升级计划,直到清晨5点半完成产品升级。华为的一位高管这样总结: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不是成天向客户点头哈腰,而是忠实于网络的责任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客户使用我们的设备建网络,我们利索当然地要及时、转却、优质、低成本地交付,并提供最好的服务。当地震、战乱等极端困难发生时,我们只能与客户共渡难关,因为这时候网络最的服务。奋斗,以客户目标为导向。任正非论述道:“什么叫奋斗,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作的努力,均叫奋斗,否则,再苦再累也不叫奋斗。”2010年,任正非又进一步重复地讲道:“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是我们20多年悟出
39、的道理,是华为文化的真实。我们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归结到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道理就不用多说了,没有客户我们就饿死了。以奋斗者为本,其实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把为客户服务好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以及一起分享贡献的喜悦,就是促进亲客户的力量成长。长期艰苦奋斗,也是以客户为中心。你消耗的一切都从客户来的,你的无益的消耗就增加了客户的成本,客户是不接受的。你害怕去艰苦的地区工作、害怕在艰苦的岗位工作,不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客户就不会接受、承认你,你的生活反而是艰苦的”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牵引下,过去10多年,几万华为员工和管理干部奔赴全球各地,无怨无悔地为实践“以客户为中
40、心”的目标而流血流汗。“垫子文化”:奋斗者的独特风景早期,在华为,新来的员工一报到,就会到总务室先领一条毛巾被、一张床垫做家当。午休的时候,席地而卧,方便而实用。晚上加班,很多人宁愿不回宿舍,就一张床垫,累了睡,醒了再爬起来干。用华为员工自豪的说法:“床垫文化意味着从早期华为人身上的艰苦奋斗,发展到现在的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构成华为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2008年前后,国内一些媒体针对华为个别员工的自杀事件,铺天盖地地指责华为的“垫子文化”和奋斗精神,华为一位高管的解释是:“创业初期,我们的研发部从五六个开发人员开始,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秉承(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的精神,
41、以忘我工作、拼命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大家以勤补拙,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没有假日和周末,更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地板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就是华为垫子文化的起源。虽然今天床垫主要已是用来午休,但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记录的是老一代华为人的奋斗和拼搏,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年多以后的公司市场大会上,任正非有点激愤地说:“有人不是在炒作以奋斗者为本、炒作华为的奋斗吗!我说奋斗怎么了?我们全是向共产党学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为了你的家乡建设得比北京还美而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些都是共产党的口号,我们不高举
42、共产党的口号,我们高举什么?”针对有些学者提出的我国要尽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观点,任正非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人忽略了创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所付出的心血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死了多少公司,才成功了少量的企业。华为20年的炼狱,只有我们自己和家人才能体会。这不是每周工作40小时才能完成的。华为初创时期,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节假日,想想这是十几万人20年的奋斗啊!不仅仅是在职员工,也包括离职员工的创造。怎么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每周只工作40小时,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产业转换和产业升级呢?每周工作40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
43、、科学家、工程师、商人”“窄胡同”里逼出的“狼文化”“谁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谁就能走到别人的前面。”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无不都反复验证着这一逻辑。华为人从来都相信,天上不会有馅饼自动掉下来。1994年,华为第一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其展台上赫然写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新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这正是华为过去和现在的真实写照。2006年,任正非回顾华为19年的创业史时说道:“华为没有背景,也不拥有稀缺资源,更没有什么可依赖的,除了励精图治、开放心胸、自力更生,我们还有什么呢?最多再加一个艰苦奋斗,来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和全体
44、员工的共同付出和艰苦奋斗,铸就了今天的华为。”“睡眠是一种罪过”写到这里的时候,正是美国的感恩节。一直在舒心地享受美味的火鸡,做梦也想不到,降临在脖颈的厄运骤然而至。新闻中的一条消息是:葡萄牙民众罢工,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条条危机通罗马,通法国、欧洲其他地方,乃至于通向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有免疫力吗?美国亦是危机重重。巨额债务,金融资本泛滥,过度福利化,衰退的实体经济,以及君临全球的武力炫耀,使美国陷入了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境。但万不可由此判断美国在走向衰落。它有能力在经济复苏和社会福利之间确立一种有效的平衡。在尖端科技领域如电子信息、再生能源、纳米技术、医疗设备等方面,美国依然独领风骚。“穷
45、政府,富企业”的格局,再辅之以国际基础货币的独一无二的“印钞机”地位,决定了美国极有可能最快最早地走出危机。更不容忽视的是,美国人的奋斗精神与美国社会的创造性活力。2006年,任正非向华为人推荐了一篇报道:不眠的硅谷。读罢全文,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文中写道:“这些编程人员、软件开发人员、企业家及项目经理坚守睡着了,你就会失败的信条,凭着远大的理想,借助大杯大杯的咖啡,他们会坐在发出荧荧光线的显示屏前一直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有时甚至到6点,而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这就是参与超越时区的国际市场的代价:每天都有新的起点,不断狂热地开发着互联网技术”“工作到深夜几乎是今日硅谷中大约
46、20万高科技大军统一的生活方式,那些按照传统日程工作的人们每天有两个交替的时段,而在高科技工业园的停车场里,可能在凌晨3点还依然拥挤不堪。而许多把黑夜当作白天的人们会在夜里把家中的计算机联到办公室的网络上”“正如体育运动一样,高科技领域主要是年轻人的天下,这取决于衰老过程的极限。据统计,在这个行业中,35岁以下的单身男子占绝大多数有些人在趁他们还未变老之前,在拼命地尽可能从自己身上多榨出些产品(同时从公司领到报酬)”有意思的是,“垫子文化”并非华为独创,在硅谷就有完全相同的范例:“Netscape(网景)通讯有限公司的员工过去常睡在铺有褥垫的指定的房间中,但是,公司已经撤销了这种房间以鼓励员工停止工作回家去”,不过,“员工总是要求重新开设铺有褥垫的房间”。同样,在华为,你听到有人质疑“垫子文化”吗?今天,在华为员工的办公桌下,你依然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垫子。“睡眠是一种罪过。”这是一位72岁的美国将军信奉的格言。比如率先由美国企业发明设计的多样化的员工激励制度,尤其是期权制度,在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快速成长中就起到了巨大的“核变效应”。期权制度和创新精神,被称为成就硅谷奇迹的两个发动机,一个是物质力量,一个是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