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资料讲解.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925408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5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资料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资料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资料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资料讲解.doc(1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订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名誉主任委员:项坤三主任委员:杨文英副主任委员:纪立农陆菊明贾伟平翁建平委员于德民田浩明朱大龙许樟荣李红邹大进单忠艳周智广柳洁姬秋和郭晓蕙萧建中葛家璞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于德民孔灵芝王姮王家驰宁光宁英远田成功田浩民刘国良向红丁朱大龙朱禧星纪立农许曼英许樟荣张巾超张家庆李光伟李江源李红李秀钧杨文英杨明功迟家敏邹大进陆菊明陈明道陈家伟陈家伦单忠艳

2、周智广林丽香柳洁项坤三倪桂臣姬秋和翁建平贾伟平郭晓蕙钱荣立高妍萧建中傅祖植曾正陪程桦葛家璞滕卫平潘长玉颜纯目录一序二前言三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四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五糖尿病的管理六糖尿病的治疗七糖尿病的特殊情况八低血糖九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十慢性并发症十一代谢综合征十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十三高危人群的筛查和2型糖尿病的预防十四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十五附录参考文献序当今,全球人类的健康面临的糖尿病威胁正日益增重,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人类中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而且

3、正以每年新发700万患者的速度猛涨。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0亿人患糖尿病。目前,亚洲已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地区,全球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在80年代初糖尿病患病率仅为1%,2002年增到2.6%。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左右,亦即每12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我国目前至少有糖尿病患者2600万,而且还有相近数量的已有血糖增高但尚未达糖尿病诊断界标的候补者。按IDF的估算,我国每年将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01万,亦即每天有新发糖尿病患者2767人,或每小时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15人。不但糖尿病患者多,而且糖尿病可致全身众

4、多重要器官损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限,并极大程度地增加保健开支。因此,糖尿病已成为中国人亦是全球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的共同威胁。迫于目前的严峻形势,IDF在2006年发起了一项称之为UniteforDiabetes(为糖尿病联合起来)的行动。已完成的任务之一是IDF吁请联合国通过了关于糖尿病的决议案,由联合国提请所有会员国对糖尿病威胁人类的健康予以充分关注。有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参与的这项吁请在2006年12月联合国全体成员国会议上顺利通过,反映了世界各国就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高度认知和重视。鉴于我国糖尿病发病的形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在全国大、中、小城市

5、及重点县进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项目推广。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项目以“九五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为依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目的是统一和规范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防治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并予共同遵守和执行。经过前期准备,在2004年3月起在全国和各省市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和青年委员,以及全国糖尿病学及/或内分泌学界的老专家、全国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极积支持或直接参与下,开始了第一阶段全国大、中城市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项目医师培训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到2006年1月,已完成了第一阶段覆盖全国34个省会、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6、项目推广工作,培训医师数达3579人。2006年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开始进行难度更大(如地区分散、培训人数要求更多等)的第二阶段全国300个重点县以上的地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项目推广工作。在当年,已完成136个中、小城市和重点县地区2300人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也由医院的临床医师扩展到护士和地区疾病控制中心的医师,这样将更适应重点县以上地区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执行。我学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广工作,在向资助部门世界糖尿病基金会汇报及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在国外举办的世界糖尿病高层会议上介绍时,均对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并完成覆盖了中国大面积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培训工作表示惊讶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7、。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项目的培训教材编写于2002年至2003年间。4-5年来的全球和我国糖尿病研究和实践的进展,使糖尿病的防治工作的观点和措施有所改观,有了新的见解和手段。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的领导下,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一书,将该书作为原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教材的补充和部分内容更新以及修正,以符合和适应当今糖尿病防治认识进展水平。我衷心希望,通过全国各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能减慢甚至停滞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增长形势。让我们一起来为我国糖尿病患者和民众的健康,改善中国的糖尿病防治面貌,并由此为世界糖尿病防治事业做出贡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

8、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项坤三二七年六月前言每当我面对世界地图欣赏着美丽的地球的时候,糖尿病犹如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脑海,职业的本能告诫我们,糖尿病正肆虐全球。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不但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而且增长速度更为迅猛,甚至青少年群体也未能幸免;它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其死亡率位于各种疾病的前列,并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它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

9、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5.6mmol/L,IFG下限切点下调,扩大了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可能具有意义8-11。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5.66.0mmol/L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空腹血糖异常切点仍用WHO的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g葡萄糖口服负荷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值可以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但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及OGTT后2小时血糖值。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

10、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就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表2糖代谢分类糖代谢分类WHO1999FBG2hPBG正常血糖(NGR)6.17.8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7.8糖耐量减低(IGT)*6.17.8-11.1糖尿病(DM)7.011.1血糖值为mmol/L*均为单纯IFG或单纯IGT表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mg/dL)糖尿病1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1)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或2)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或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无糖

11、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明确诊断11.1(200)7.0(126)11.1(200)糖尿病的分型(WHO,1999)1.1型糖尿病1.1免疫介导1.2特发性2.2型糖尿病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3.1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3.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3.3胰腺外分泌疾病3.4内分泌疾病3.5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3.6感染所致3.7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4.妊娠糖尿病(GDM)下列血糖状态应做OGTT大多数筛查性计划均把空腹葡萄糖或随机血糖作为第一步检查。然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若使用目前的诊断标准,有相当数量的人可能仅有空腹血糖或负荷后血糖异常。若这部分人群不行OGTT检查,则可能会

12、被误认为正常。所以建议只要是空腹或随机血糖为正常值上限的人群,均应行OGTT检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诊率。需要强调的是HbA1c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同样OGTT检查也不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单用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被视为1型糖尿病典型特征的酮症酸中毒,有时在2型糖尿病也会出现。病人起始的分类有时的确很困难。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尤为困难,因为1型、2型和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在青年人群中发病率相近。LADA开始起病时类似于2型糖尿病,但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将会很快进展为胰岛素依赖性。尽管在欧洲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

13、然而在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和其他一些高发族群,如南亚和东南亚人,2030岁年龄组发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且目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青少年前期儿童。因此如果对诊断有任何不确定时,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再重新评估。包括ASDIAB(AsiaDiabetesStudyGroup)在内的许多研究结果提示,血清C肽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12。表41型糖尿病的特点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体型消瘦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低 起病迅速 明显体重减轻 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出现免疫标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anti-GAD

14、,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抗原抗体IA-2)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近来在儿童和青少年、尤其在高发族群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1型糖尿病儿童多见,但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正在不断增加13,14。国内目前尚无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肥胖,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ADA和美国儿科学会在联合声明中已加以论述,在临床上应作鉴别16。表5青少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15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起病急性起病症状明显缓慢起病常无症状临床特点体重下降

15、多尿烦渴,多饮肥胖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种族性高发病率族群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酮症常见通常没有C肽低/缺乏正常/升高抗体ICA阳性抗-GAD阳性ICA512阳性ICA阴性抗-GAD阴性ICA512阴性治疗胰岛素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无糖尿病的管理(基本原则、饮食、运动、血糖自我监测、教育)基本原则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与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

16、系。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每位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就应接受糖尿病教育,可以是糖尿病教育课堂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后者的针对性更强。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17-19。教育管理的形式每个糖尿病治疗单位最好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定期开设教育课程。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糖尿病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患者。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

17、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足病医生和心理学医生。应该建立呼叫和回呼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和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这种系统也可以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教育的内容疾病的自然进程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足部护理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应如何应对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H

18、bA1c(正常值4-6%),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如果没有实验室,则可以应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但须定期校准;这样的中心应定期介绍患者到有条件的中心检查,或与上级中心实验室建立联系,转送标本。HbAlc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进行。血糖自我监测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20。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查血糖,尿糖的检测也是可以接

19、受的。血糖自我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对注射胰岛素和妊娠期的患者,为了达到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有一些证据显示自我血糖监测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但也有不支持的证据。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血糖监测时间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

20、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控开始自我血糖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检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尿糖的自我监测虽然自

21、我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在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血糖控制目标表6血糖控制和目标值HbA1c(%)6.5空腹/餐前血糖4.4-6.1mmol/L(80-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4.4-8.0mmol/L(80-145mg/dl)治疗目标和策略一定要个体化、对每个危险因素予以分别考虑。在临床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患者达到治疗目标,将血糖控制分成三类(表7)。表7血糖控制状态分类理想良好差血糖

22、(mmol/L)空腹4.4-6.17.07.0非空腹4.4-8.010.010.0HbA1c(%)6.56.5-7.57.5饮食治疗饮食和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所有治疗的基础21,22。对饮食和营养不予以足够的重视,2型糖尿病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控制。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还可能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等的出现或加重。营养治疗的原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营养治疗的目标获得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维持合理体重:超重的患者体重减少的目标是体重在3-6个月期间减轻5%10%。消瘦的患者

23、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理想体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脂肪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热量不能超过饮食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要超过饮食总热量的10%避免或限制下列食物:肥肉,全脂食品,棕榈油,花生油及油炸食品,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为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

24、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主要有马来酸罗格列酮和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马来酸罗格列酮可防止或延缓IGT进展为糖尿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许多国

25、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之一。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由于存在体液潴留的不良反应,已经有潜在心衰危险的患者应用该药物可以导致心衰加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在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之前应检查肝功能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肝功能的监测。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禁用本类药物。有关评价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近期研究提示此类药物可能增加女性患者骨折的风险34。-糖苷酶

26、抑制剂作用机制为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并通过对餐后糖负荷的改善而改善空腹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合用-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临床研究显示阿卡波

27、糖可防止或延缓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STOP-NIDDM次级终点分析显示可能降低糖耐量异常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5,36。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本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HbA1c1.0%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37。格列奈类药物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38。胰岛素治疗概述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才能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

28、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和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变成最佳的、甚至是必需的保持血糖控制的措施14,39-41。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该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的作用应该能覆盖全天24小时,无明显

29、峰值,避免空腹和餐前低血糖。餐时胰岛素注射后能在进餐后30分钟左右达到峰值,从而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此外,理想的餐时胰岛素还能在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时其作用降至基础水平,避免下餐前出现低血糖。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42,43。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44,45。(详见附录2)胰岛素的起始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

30、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仍大于7.0%时,就应该启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可以保留。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46对新诊断的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和长效胰岛素。一般情况下,基础胰岛素是口服药物失效时实施口服药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首选用药使用方法: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2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4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白天血糖不达标,可改为每天多次注射预混胰岛素的使用在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HbA1c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直接使用预混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但胰岛素促泌剂应停用47,48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2-3次/天注射使用方法: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U/kg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