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未来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未来走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 要中国的死刑制度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死刑的存在与废除,牵扯到惩罚与人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所争议,死刑是剥夺人生命权利的刑罚。作为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死刑在每段历史上都存在着变动,随着国情发展的推动,我国死刑制度再完善成为了人民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死刑制度的历史发展,结合我国现实基本国情,探索出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趋势,并根据这样的趋势,提出我国死刑的一些改善建议,例如积极使用死缓制度的减刑功能、严格执行复核制度、选择性地公布刑事案件的判决统计和死刑尽量不适用极刑的对策,希望对于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死刑制度 死刑立法现状 死刑废除 限制 完善 ABSTRA
2、CTChinas death penalty system is a complex and sensitive topic. The existence and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involves punishment and human nature, and all aspects involved are controversial. Death penalty is a penalty that deprives people of their right to life. As one of the oldest penalties, the
3、 judgment statistics of criminal cases and trying not to apply the death penalty condition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in China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to the people. This paper the judgment statistics of criminal cases and trying not to apply the death penalty trend of China
4、s death penalty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current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is tr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hinas death penalty, such as actively using the commutation function of death penalty reprieve system, 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review system, se
5、lectively publishing the judgment statistics of criminal cases and trying not to apply the death penalt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apital punishment will be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in China.Key words :Death penalty Current situation of death penalty
6、 legislation Abolition of death penalty system limit 目录一、 引言1二、死刑制度概述1(一)死刑的概念1(二)死刑的特点2三、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一)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2(二)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3四、关于死刑存废的理论争议及其分析4(一)相关理论争议4(二)观点分析5五、关于我国现今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及未来展望7(一)关于我国现今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7(二)关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的未来展望8六、总结9参考文献11致 谢11 论中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张可一、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法制的进步,纵观人类历史,死刑从古代
7、“五马分尸”“绞刑”的方式开始,再渐渐地走向目前合法合规地刑事处罚,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死刑是利用国家机器剥夺犯罪者生命的一种惩罚手段,贝卡利亚等人就从人性和合理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在确定犯罪事实到执行判决结果的程序中,考虑到死刑所带来的不可逆转性以及剥夺人类生命的特殊性,现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国家废除了死刑制度。再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人口密集、犯罪率较多的中国来说,是否执行死刑成为了一个公众以及法律制定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死刑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问题关系密切。虽然我国现在无法废除死刑制度,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民态度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死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完善与调整,才可以进一步的做到具体化与精细化
8、,而不是成为一个剥夺人生命的法律,这对于死刑的可塑性和引导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死刑制度概述 (一)死刑的概念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方式,一般包括死缓以及立即执行的方式,这种惩罚一般是用来处罚罪大恶极的罪犯,或者是造成社会安全隐患、引发社会强烈恐慌的犯罪分子,例如强奸幼女、恶性杀人、贩卖毒品、引发爆炸等犯罪情况。死刑是最严厉的惩罚,它是利用国家机器剥夺罪犯生命特征的一种惩罚,它能够鲜明的体现出法律性质,是属于维护法律社会,而死刑最大的优点是有效地威慑恶性犯罪的产生,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工具1。随着社会的发展,死刑也摒弃了以往枪决、绞刑的方式,也逐渐走向人性化,一般采用了静脉
9、注射,将过量镇定剂注射到犯罪者的体内,使得犯罪者在安静中死亡,并随即进行火花殡葬处理,所以死刑的执行具有不可纠正性,所以一旦出现误判的情况,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较为恶劣的2。(二)死刑的特点死刑制度是国家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广大人民利益和生命安全的作用,达到防卫社会的最终目的颁布地法律。中国死刑制度的发展只通过中国死刑的执行后的情况来慢慢完善,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立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死刑制度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显示中的刑法不仅仅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犯罪的犯罪分子,还用于许多低素质人群3。与其他刑罚方法相比,死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死刑具有不可纠正性。死刑的执行具有不可追回的结果,死刑一旦执行
10、如若错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故具有不可纠正性。第二,死刑具有简便性。死刑制度在古时便有,直至现在死刑制度仍在不断完善,死刑制度随着社会 的发展,也逐渐走向人性化,使死刑执行越来越简便5。第三,死刑制度具有经济型特点。死刑的执行成本较低,与其他刑罚不同,无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4。三、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死刑是经由国家立法机关的制定、司法机关的判定、行政机构的执行并全面剥夺受刑人生命的刑罚。我国现行刑法是对1997年刑法修改后的成果,并在刑法颁布后,通过全国人大颁发刑法修正案,其是对刑法的修改、补充、加以完善。根据国情的改变,2011年颁布刑法修正案(八
11、)和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死刑的罪名逐渐减少6,通过这两项颁布的修正案我们发现死刑限制到废除是有思路的,首先致力于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废止,同时在这里面都是选择较少适用,而且民众比较容易认同的罪名。这两项修正案中关于死刑规定的内容,表明了我国关于死刑废止采取逐步减少死刑罪名,同时伴随着其他的减少死刑实际适用的制度性改进。世间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本质是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死刑虽为古老的刑罚,也不会例外。死刑的废除是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具体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其现今所处的现状也不尽相同。在死刑存废纠纷多年的现今,在世界范围内纷纷废除死刑的时代,我国依然保
12、留死刑,正是因为我国的国情不足以支撑我们废除死刑制度,我国从现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无法离开死刑制度。首先,我国死刑制度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死刑制度延续上千年,从古至今,当权者将死刑这一刑罚作为统治的基本法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今无更好的代替死刑刑罚的制度,故无法一时废除死刑。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不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足,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上仍比较低,死刑被视为最为经济的刑罚,更为符合我国的国情现状7。最后,我国现阶段从政治背景、市场经济、人文思想得出无法废除死刑制度。在我国,阶级斗争长期存在,且我国的民
13、主建设仍然落后。这归结于我国长久的封建历史,我国并未经过人文思潮的洗礼,至今仍出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民人文思想未发生变化,其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像“杀人偿命”这类思想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观念,死刑威慑力可以有效惩罚严重性犯罪,遏制重型犯罪的产生,其重要作用是其他刑罚无法取代的。(二)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死刑制度源远流长,历经时代久远,根据国情死刑有着其当今时代下的特点。基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我国死刑制度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死刑设置繁多我国实施死刑罪名的种类较多。据统计,我国现行的刑法典中规定的涉及判处死刑的罪名有39项,死刑的罪名类型
14、共有55种。从它的犯罪类型分布和数量来看,在十种实施犯罪的类型中,除了渎职罪以外,其他九类的罪名都符合刑法有关于判处死刑的相关规定8。从我国实施死刑暴力犯罪的类型和非暴力经济型犯罪性质分布来看,在现行的刑法典中明确规定的可以直接适用于死刑的暴力罪名分类一共有55种。与此同时这也相应,我国每年要被判处执行有期以上死列、执行无期以上死刑的罪犯数量也较大。据了解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于2014年6月24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草案提出废除9项罪名的死刑,这是为了更加完善死刑制度的结构。2、 死刑适用领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我国刑法所明确规定的非暴力经济犯罪及其死刑的立法和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我国主要九类非暴
15、力经济犯罪都明确规定了,其死刑适用于经济犯罪死刑的范围就占了全部非暴力经济犯罪的十分之七。综观其他未废除死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国家对于死刑的认定往往涉及到犯罪者出现杀人和危害公众安全的行为,而我国对经济财产类型的犯罪也会进行死刑判决,显然这是不合理的。3、死刑适用主体过多我国死刑对于年龄主体有着一定的限制,不满18周岁的人或者是年龄已经达到了75岁的高龄时,不会进行死刑处决,又或者是怀孕的妇女,其腹中怀有生命体,也不适用死刑。在这个种限制下,死刑适用的主体是繁多的,尤其是这个年龄限制中,低于18岁或者高于75岁的人难以具备有恶性犯罪的能力。此条的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目前我国对于死刑的规定是否
16、适用死刑主体的年龄范围为十八周岁以下、七十五周岁以上不适用死刑9,这种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死刑主体。四、关于死刑存废的理论争议及其分析死刑存废争议一直都是全世界的争议焦点。近几年,我国基于死刑不断发现的问题,使得原本死刑废除的观点再次“发声”,同时在死刑废除的国际大潮流下,我国也出现了关于死刑存废的巨大争议。(一)相关理论争议1、死刑废除论死刑废除论主义者普遍主张死刑的存在是对人权的剥夺,自由进行平等地教育发展,罪刑相适应,反对使用酷刑,废除死刑。同样需注意的是死刑错用,将无法挽回,这对于人权将是巨大的威胁。废除论学者认为,可将终身监禁代替死刑刑罚,终身监禁在预防犯罪方面优于死刑10,但这在我
17、国现今的经济无法支撑此一主张。我们要知道死刑的作用在于阻止有罪者再度危害社会并制止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从而改造罪犯防卫社会。2、死刑保留论死刑的存在具有其相当的社会广泛性且其对死刑的惩罚也是相当具有严厉性。在我国有“杀人者偿命”的长期承袭的传统思想观念,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认可,死刑也具有“罪刑均衡”原理要求对罪犯所施刑罚必须足以平息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仇恨,如果没有死刑,可能会有“私人司法”的出现,同时死刑的存在也对可能犯罪之人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基于我国经济建筑和上层建筑,我国死刑是符合经济的刑罚,其他的威慑性刑罚对于国家经济是一种巨大负担。3、死刑限制论死刑限制论是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得出的结
18、论。死刑限制论旨在我国死刑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在现今无法废除死刑的前提下,严格限制并逐渐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最终废除死刑。我国大多数学者指出死刑的废除是必然的,但我国死刑的限制为我国废除死刑奠定基础,这是不容避免的一步。(二)观点分析1、支持死刑保留论的观点我国著名刑法学者陈兴良教授认为,死刑行政处罚制度的建立和存废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直接影响我国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死刑带来的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即死刑的存在使我国形成社会的物质基础;二则是直接影响我国公民对于长期具有死刑刑罚的物质精神基础因素,即我国形成人文精神的意识基础。死刑是严重犯罪和有效保护广大人民利益重要的刑罚方
19、法,所以目前死刑在我国还不具备这两个因素的条件: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报应主义观念在我国国民的心中根深蒂固短时间无法改变其人文思想,废除死刑为时尚早。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目前的废除死刑实施基本条件亦尚未成熟。但是中国人深厚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报应主义的观念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淡化。杀人偿命之类的传统报应主义的思想观念无法消除,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整个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法律道德文化和当代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社会价值观和受害者善良心理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就目前来说,死刑的适用保留论可以在较大的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抚慰了死刑实施者和受
20、害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脆弱心灵,平息他们的愤怒和仇恨,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上私人司法的出现。2、支持死刑限制论的观点现阶段刑法的首要功能和价值在于为了保护法益,因此现阶段刑法进一步调整的社会关系结构应该是具有其相当的社会广泛性且对其死刑的惩罚也是相当具有严厉性。首先,目前现阶段适用社会主义死刑的必要性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保护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及利于推动现阶段中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其次,我国的社会治安与目前的经济发展中违法犯罪的发展和生存状况的严峻形势决定目前必须始终执行和坚持严格地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死刑,这种适用正是为了保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维护国际社会秩
21、序及其稳定和保卫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法治制度的迫切需要。最后,目前严格适用的死刑必须完全符合现阶段的法律和我国普通民众的社会主义物质需求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观念。当前认为死刑的严格适用的意义和必要性应该与目前的我国社会主义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相密切适应,且在理论和实务上尤须特别注意其妥适性;与目前我国实际的国情相密切结合,特别重要的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治安的发展状况及目前的国民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死刑的基本认识和国家对于评价死刑标准的要求相密切结合;与其死刑理论实践研究的学术水平提高相密切结合。 3、支持死刑废除论的观点大多数呼吁支持和废除死刑制度的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其一,从人
22、道主义角度,罪犯的生命权是任何一个人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没有了自由生命,一切全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泡影,而罪犯享有自由生命的权利是任何一个罪犯都认为应该保护和拥有的最基本权利。而死刑正是利用国家机器剥夺了他人活着的权利,死刑的存在剥夺了罪犯的生命权,但是杀人这样一件本来就错误的事情,在法律的掩护之下被执行了,以杀人抵制杀人,以杀人平息社会的愤怒,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其二,从功利论角度看,从功利的角度,死刑存在的根据在于预防犯罪,不具备最大或特别的威慑功能,故死刑应予废除。基于我国国情虽然功利论和人道主义都支持废除死刑,但人道主义起决定作用。支持死刑废除论这一观点,其理论是基于死刑同其
23、他事物一样都存在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样一条真理,并坚信逐渐废除死刑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是我国刑法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和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笔者并不赞同我国立即废除死刑制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数众多,人文复杂,人民的安全感来源于法律的保护,国家的强大,对于犯罪率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现今时代,对于国民对财产和自身生命没有充分安全感的国家,一旦出现严重恶劣的犯罪行为,例如抢劫杀人、强奸杀人或者暴力威慑致人死亡等形式案件,这些案件直接带来的受害者家属精神损害和社会影响是恶劣的,再加上部分囚犯死性不改,死刑或许是人民群众理想的处罚方式。所以死刑制度的废除需要循
24、循渐进从限制死刑罪名到废除死刑,这需要社会的进步和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废除死刑也不例外。五、关于我国现今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及未来展望(一)关于我国现今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根据我国相继颁布施行的关于死刑的刑法修正案,可以看出,我国做出的选择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死刑限制论。基于国情严格限制死刑制度,慢慢深化制度改革。原因如下:1、严格限制死刑有其相对合理性严格的限制有利性死刑直接反映了有利的执行判罚。严格限制死刑对执行刑罚的限制有利,限制执行刑罚是指为了保护死刑的合法收益及其管理必须使其具有远远大于人使用死刑的最大代价,即保护死刑所需要保护的合法权益及其管理应具有远远大于其所保护的不能受到剥
25、夺的合法权益的最大价值。因此,死刑只有在其使用所收到的最大效果特别是可以防止死刑侵犯不低于人的生命和财产价值的合法权益时才是有利的。因此,赋予人死刑的制度应该严格受到限制,严格地限制了死刑的有利性相对于广泛地使用执行死刑的有利性是一个合理的刑罚选择。2、限制死刑的现实性首先,从死刑理论的角度看,死刑制度研究的越深入,人们从死刑中发现的问题和缺点越多。从人权的角度,对死刑的思考和关注越全面,使得社会各界对其意见各持一词。其次,从实践上,立法上对死刑的限制适用,并未加多犯罪率,民众的安全感并未减少,社会治安也没有影响;司法上对死刑的适用和解释并未使社会发生影响。再次,从国际大环境看,应该限制死刑顺
26、应国际废除潮流,在国际上,部分国家运用了死缓或者终生监禁的方式来代替死刑,也是为了更加人性化。(二)关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的未来展望死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依法剥夺犯罪人生命权的刑罚。死刑制度的改革完善必然涉及整个刑罚制度和国家社会的安定。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死刑的废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刑法改革完善的必然结果。现今我国的死刑废除是无法完成的,废除死刑需要一步步进行,我国国情决定了死刑废除的条件并不具备,我国不论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仍就需要死刑制度的存在,死刑的存在对我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今社会越来越看重人道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国际上仍然有很多国家对我国的死刑制度持有质疑与偏见
27、,死刑制度的废除需要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死刑是我国所需经济最少的刑罚,如废除死刑则需经济的发展足以支撑转变其他刑罚例如无期徒刑等,故市场经济为废除死刑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需要做到对死刑制度的改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民众接纳并且正视死刑制度的存在,积极利用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减刑功能,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独特的死刑制度,它在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最终执行方面起着缓冲和筛选的重要作用,对于犯罪分子,甚至是那些犯有极其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也具有一定的可移除性。在我国的案件中,应当尽可能多地适用缓期执行,以便尽快进入实际不执行阶段。第二, 死刑案件核准权的地方分权
28、化必然导致死刑案件的大量增加,一些错误的死刑判决可能会失去改正的机会,包括定罪错误和量刑错误。 从国内外死刑案件审理情况来看,死刑案件误判率高于其他刑事案件。第三, 死刑案件数量的公布将有助于学者和专家研究死刑是否真的能够威慑犯罪分子。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我国的死刑制度将逐步走向合理化。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实施死刑,不仅可以使其他国家了解我国的死刑状况,而且可以体现我国在刑法中的坚定地位。第四,死刑尽量不适用极刑。在我国刑法中,适用死刑的严重故意犯罪均具有选择性,犯罪情节严重、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者将会立即受到静脉注射死去,而部分者则赋予了司法机关极其重要的量刑自由。 。
29、六、总结死刑制度的改革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死刑制度的严格控制体现在司法机关的量刑选择上,我们不仅要立足国情,不要停滞不前,不要盲目激进, 死刑的废除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笔者认为,死刑的废除是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必然结果,但在我国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现状下,立即废除死刑是不现实的。 目前,我国的主客观情况不能立即废除死刑,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我们可以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笔者认为,对死刑适用的严格限制将使死刑在不久的将来被废除,改革其他刑罚而不是死刑将更加符合人的刑罚标准,虽然道路漫长,但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司法改革和对公民的责任促使司法者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和
30、国民们获得安全感的需求。笔者认为,中国现目前的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在我国现在最大的人权是集体人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就还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标,就会造成一定的价值差异不满,在法律上如果废除死刑,在中国现有的思想观念背景下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还会变向的引起犯罪分子的猖獗,先目前的观念就是限制死刑,利用死缓和无期徒刑来代替死刑的执行,废除死刑需要一个过度阶段没限制死刑可以明显的降低人们对死刑的依赖性,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无论在旧时代或是现代,死刑都是处罚当中最为严厉的刑法,每个国家的死刑制度不一样,不能盲目地跟随潮流。然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共同控制
31、犯罪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加强对国民的教育,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降低国家的犯罪率才具有真正的意义,通过教育,人们不再依赖于执行死刑,所以死刑的改革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民接受情况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死刑的废存也是根据国家制度和观念转变的共同作用而产生最终结果。死刑的限制性适用既符合当今时代下的社会需要,又奠基了死刑废除的未来。笔者在文中提出的拙见,以求抛砖引玉,为我国死刑制度的限制适用和废除死刑这一刑罚,以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贡献绵薄之力。参考文献1张贵湘.特赦制度在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道路J.研究生法学,2019,34(05):1-13. 2陈乃馨. 死刑案件有效辩护制度在中国的构建D.
32、北京交通大学,2019. 3马影.论刑法中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J.法制博览,2019(15):170-171. 4谌明凤. 中国古代死刑替代制度的当代启示D.西南科技大学,2019. 5万沁心. 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现状及路径探索D.南昌大学,2019. 6王群. 在我国废除死刑制度的可行性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8. 7赵伟宏.论死刑理念及制度在中国的发展J.法制博览,2018(29):20-22. 8王申. 中国死刑制度的宪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9韩然.浅论我国的死刑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7(35):24-25. 10王平.死刑制度存废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7(
33、17):36-37. 11赵秉志,徐文文.当代中国死刑政策问题检讨暨完善建言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3):54-64. 12张骄.中国死刑程序制度完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14):27-28. 13李小芳.论中国死刑制度的存废J.法制博览,2017(13):225. 致 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大学四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而这里有我熟悉的一切,有我热爱的一切。恍惚中,在美丽的校园中,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其间,虽朝暮勤勉,自奋扬鞭,师长激劝,同窗互促,虽学有偶成,但距恩师之期盼、时代前进与学科发展之要求,仍深感差距悬殊,故常觉内心惶恐,寝夜难眠。诚所谓,
34、人生有限而学海无涯!从论文的撰写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我要感谢所有关心过我,陪我一路走到最后的人。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感谢院系所有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在这四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们的言传身教,将使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浅。其次,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立题到论文的撰写直至完成,整个过程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激励着我;但生活中她却是平易近人的,对学生关怀备至,这份师恩令我永生难忘!最后,我要感谢专业的所有同学们,感谢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他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谢谢你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