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doc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914197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摘要 随着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众汲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渐从报刊、报纸、文学纸质作品等转向了电子作品、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网络电子产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网络为重中之重”,网络也被称之为“第四媒体”。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打破了纸质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垄断局面,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学格局,引起了人们对于虚拟世界的思考以及读写交互的动态特征等。本文就网络文学的概念内涵,网络文学的特性包括自由性、大众性、临场性,网络文学的各种成因包括笔者自我需求、大众读者群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的原因,由这些方面对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简析,旨在加深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及理解。关键词

2、 网络文学 特征 因素 成因 影响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network literatureAbstract As the pace of modern life is 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 peoples ways of absorbing information are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newspapers, newspapers and literature books to a series of online electronic pr

3、oducts such as e-books, microblogs and WeChat. Just as general secretary jinping Xi said, the Internet is the top priority,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fourth media. As an art form, network literature has broken the monopoly of paper printing literature, changed the literature pattern on the whole, a

4、nd caused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omparis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iterature including freedom, the mass, the approach, a variet

5、y of causes including the author of network literature needs, public readership and the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rom these aspect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its reasons,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6、 the network literature.Key words The network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factor the influence目 录引言4一、 网络文学的概念内涵4(一)网络文学概述4(二)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是网络思维5二、网络文学的特征6(一)网络文学的自由性6(二)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8(三) 网络文学的临场性9三、网络文学特征的成因10(一) 笔者自我需求的原因10(二) 大众读者群的原因11(三) 互联网发展的原因12结论12参考文献13致谢14引言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从最开始的口头传播到纸质印刷,再到电子传播以及发达的网络

7、传播。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防部DARPA开发出互联网,网络猛然跻身于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第四媒体”,人很人的距离猛然缩进,几乎实现零距离交流。纵观历史长河,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在人们的工作、日常乃至娱乐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无疑是一场文学样式的革命。自此,网络文学便以一种昂扬的姿态迅猛地发展了起来。网络文学即一种突破纸质传播桎梏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它与纸质传播不同,它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存在于人们的移动设备之中,是一种非平面文学印刷形态,网络文学能够真正做到随地随时随心阅读,更有利于适应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网络文学拥有与传统纸质文学大相径庭的文学形式、拥有独树

8、一帜的风格,它从文字这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成因,能够拓展我们的文艺学知识面,很值得我们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一、 网络文学的概念内涵(一)网络文学概述网络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在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汉语言网络作品是1991年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是个通讯网,但实际上,这个网站是一个邮件订阅系统,主要是以古典诗词歌赋为主。而中国第一份具有网络原创意义的网络文学刊物是1994年2月著名作家方舟子等海外华人共同创办的新语丝。所以真正意义上来说,名副其实的网络文学原创活动,迄今为止也才十多年的发展时间。但是与此同时,在中国有史以来丰富的文学现象中,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发展最快但是同时争议也是最多

9、的一个。虽然在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开始已久,但是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定义却一直众说纷纭。我国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先生曾感慨道:“确实,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它做学理阐释,无论是在在意义范式还是知识谱系上,都有太多悬而未决的话题等待解答。”这种“命名焦虑”即对网络文学的定位的担忧,是对网络文学尴尬处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叙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第234页。实际上,中国的网络文学最开始是起始于国外的,因为路途的不便,海外的中国游子对祖国和家乡有着无尽的思念,尽管周围都是外语交流,但是始终割舍不下中文和汉字,于是他们通

10、过网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网络记录下来,从而便形成了最开始的网络文学,这一偶然的举措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为止,大部分学者将网络文学大致分为了两个层面:第一种是与传统的纸质文学创作所相匹配的,即将网络作为传统纸质文学的辅助工具,将已经完成的纸质文学作品通过键盘、网络、电子档案等媒介上传到网络平台,以帮助需要的人群达到便携式的阅读,相当于改变了人们阅读的介质,从纸张变成了电子屏幕,这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只占了极少的部分。第二种是网络原创作品,即作者将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笔,将自己所创造的故事和所思所想,用网络这支笔编写下来,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例如各种多媒体以及超文本链接等,这相

11、比较上一种来说,占了网络文学很大一部分,也是现在主流的网络文学作品。(二)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是网络思维这里所说的网络思维,并不是一种既定的方式既能或者技术要求,网络思维指的是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传统纸质文学的思维方式、结构价值以及各种各样的语言风骨,即脱离主流思想,以适应大众、抒发自我为主要目的。界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即看它是否蕴含网络思维。在我国的网络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并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所谓名著,而是一片关于中国足球失利的帖子。这篇贴子是1997年11月2日著名专栏作家“老榕”所写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帖子一经发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各大知名的网络平台报刊杂

12、志平台疯狂转发,无数中国球迷对帖子的内容表示了深痕的赞同。实际上,在“老榕”之前,中国关于足球失利的评论文章并不在少数,但是为何只有这篇帖子引起了全中国球迷的强烈共鸣?这篇帖子的作者是“老榕”,他即是多家媒体公司的签约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球迷之一,最重要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虫”。实际上,大连金州没有眼泪没有任何含有专业技术性的评论,仅仅是描述了中国球迷看球时的心情,但往往是这种文章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球迷的心理不堪承受的痛苦,以及大家在中国足球失利后心底的那种绝望和悲观情绪,然而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传统的纸质媒体报道所从未关注到的东西,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思维很大程度上带有大众性的

13、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要求网络文学能够最直白地表达出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二、网络文学的特征(一)网络文学的自由性传统的纸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创作主题通常仅仅由作者按自我想法而构成。曾经的传统纸质文学作家是指将写作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的专门人员,而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作者不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它更像是一种兴趣,一种抒发自我想法的手段。现在的网络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不是神秘而神圣的了,它融入了大众群体,融入了大众的生活,在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已经不再是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专业作家或者文学文人的专利了,这更像是一种兴趣,进一步来说,网络空间给了每一个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人以平等的机会,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迈,

14、男性还是女性,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你有创作的想法和心情,都可以在这片自由的天空里随意创作,自在翱翔。与此同时,网络文学跨越了纸质文学的各种限制,网络文学不需要估计到市场以及编辑的喜好,只需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爱,可以大胆放飞自我,展示自我的个性特点。邢育森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实在的,在我没有上网之前,我的生命中有许多东西都是被压抑在日常生活和我社会中所处的角色中的,是网络,以及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到自己本身一些很干净而又纯粹的东西,解脱出来从而成为我生命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颠覆了以往传统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精英文学”、“高端文学”,从而真正意义上成为“大众文学”和“

15、自由文学”。以我最近阅读的一本著作长夜难明为例,作者紫金陈以一桩惊天动地的抛尸案为起点,写下了一个正义的律师为了挽救一个个被政府领导性侵的女孩子而献出了一生乃至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文章曲折离奇,字字扣人心弦,反映出现代某些贪污腐败的政府领导的罪恶,实际上,这种文章如果通过出版社,是完全没有办法发表的,因为它并不符合“主流”,它所表现出来的讽刺和针砭时弊令人心惊,作者紫金陈也只能通过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才能够得以抒发自己的想法。欧阳先生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出现完全颠覆了现代所谓精英文学的现状,网络文学系统的共享性和兼容性,从而使得大众平民能够更好的接触到文学创作,给曾经那些“不得志”的边缘族群能够

16、接触文学创作和表达自我的机会。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叙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第234页。在网络这个大的平台上,大众可以脱离所谓的“主流”,所谓的“正统”以及所谓的“中心”而毫无忌讳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枯燥的生活进行无限调侃。正是因为日常快节奏的生活轨迹,让人们急于寻找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尽情地对生活进行调侃,排解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痛苦与牢骚。笔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表达自己渴望虚拟爱情、渴望富豪生活的心理等,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以一种独特的嬉笑怒骂的形式对枯燥的生活进行随意调侃和揶揄,所谓的幽默和调侃仅仅是作为吸引大众浏览的一种策略,无论

17、是嬉笑怒骂还是含笑的泪,都透露着网络笔者们在文字中蕴藏着的生活态度与情绪。网络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场所,文学笔者可以摆脱一切束缚,甚至蔑视所谓“圣坛”之上的经典作品,打破常规,无视等级。曾经火极一时的网络小说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曾经表示:“我曾经没有接触网络时,认为文学是封闭的、严谨的,但是网络文学是更加开放而又自由地,它以自己独特的姿态打破了传统纸质文学的限制,曾经传统文学一定要什么样子什么样子,然而网络文学是我可以任性妄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王哲平: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02期,第115页。更深层次来说,网络文学是众多网民们进

18、行情绪宣泄的一个天地,大众可以用率真、感性乃至直白的声音,将传统文学领域中已有的所谓权威和话语进行化解,表现出自己的理解,给进入这个网络空间的个体带来最直观式的文学刺激。网络文学无视在传统文学介质中存在多年的权威,无视所谓文学的“文以载道”,以幽默可爱而又率直坦诚的话语,彻底颠覆传统文学作品的话语霸权。众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武侠小说、精怪神仙还是网恋故事,无不透露着一股调侃、讽刺与叛逆,网络写手打破墨守成规,以蔑视与戏仿对经典之作进行改编或仿写。实际上,网络文学并不是加冕,它以一种脱冕的姿态,以世俗的眼光抹去人们对于传统文学的无限敬畏和望而却步,用游戏化的轻松表演来进一步挑战主题宏大的沉

19、重叙事。实际上,网络解除了人们话语的束缚,人们可以不用在乎文字是否严谨,是否贴合主流思想,是否触及权威,它可以包容各式各样的语言和话语风格,作者可以任意妄为,随性而发,因此,网络文学也就具有传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活力和生气,拥有无限的另类思维以及接地气的生活气息。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给人们一种“正襟危坐”的严肃感,那么网络文学就是以它叛逆的文学风格,游戏文学世界,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文字刺激。网络作为一个基础的商业平台,它所诞生出来的网络文学最开始是本真的、非功利性的,它仅仅是表达了网络文学笔者内心的自我宣泄和情感需要。例如,著名作家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通过艺术,才能对自我的痛苦进行麻醉,

20、从而来摆脱意志上的束缚;著名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和想象可以帮助人们从另一方面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宣泄式表达,证明了“网络笔者通过肆无忌惮地宣泄从而达到心理的补偿,能够更好地、自由地舒展内心深处的文学渴望,使得自己处于一种超脱功利的精神状态,从而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率真率性,用笔写下所思所想,让文学真正实现意识突破,还原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这一观点,有力地说明了网络文学创作自由性的特点。(二)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上个世纪初期,知识分子更多地将文学创作作为“工具性”的概念,而现如今“大众化”更多关注的是文学艺术在内涵的审视上。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断变换,从最初的情感宣泄到以“琼瑶式小说”为

21、主的网恋作品再到艺术性和时代性共存的作品不难看出网络文学的价值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浅显趋向深刻的过程。 张政:网络文学审美问题研究,大众文艺(文艺评论),2013年130024期,第37页。当下的网络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更多是创作的大众化、审美的平民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相比较传统纸质文学来说,这更能够贴近平民读者群的内心。文学同时也是人学,笔者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进行自我的情感宣泄。但是,可悲的是,由于传统文学报刊有一套很严格的编辑审核制度,这种制度无数次地打破了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的梦想。某作品是否可以发表、是否符合主流审美、发表前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改等,这不取决于文章内容,往往仅

22、仅取决于出版社的编辑。除非是已经大有名气的作家,其余大部分作者在发表之前都要经过层层审核,要对其投稿的文学作品的风格意趣、主流思潮以及编辑个人的喜好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揣摩,即“投其所好”,以卑微的姿态求得文学刊物的出版。而正当众多的文学创作者在为自己耗费多时的心血一次次付之东流而感到伤心欲绝时,网络文学原创网站应运而生。这些原创网站为“不得志”的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一块可以随意宣泄自己的新天地。网络文学最开始的创作者和笔者,实际上都是属于那种“被激情所支配的艺术家”。例如,著名的网络作家“天蚕土豆”、“安妮宝贝”,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统作家,只不过是闲来无事,突然有了灵感,便将自己的感受尽数写

23、下来,通过网络进行发表。有的笔者还在网络上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博客,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作品完成之后,不用揣测编辑的喜好,直接往网络上上传,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创作欲望,使得网络文学创作极大地表达了作者的理念和个人情绪。所以,曾有人认为,只要有网民的地方就一定有网络文学作品。肆无忌惮的调侃揶揄,笔者自我的所思所想,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皆成文章,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人人皆为作家。闻名中外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原本只是一个外贸公司的职员,曾做过广告美工、软件编程、国际贸易等工作,2006年,经济不景气,外贸公司营业额下滑,南派三叔便在网络上进行网络创作,从而

24、完成了盗墓笔记系列作品,谁知正是这种随心而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南派三叔受到采访时曾说:“以前经常上网,基本上是依靠网络吃饭,唯独没有在网络上敲过字,是网络这个大平台成就了现在的我。”平凡的人,也可以在网络这个大平台,拥有一席之地。(三) 网络文学的临场性 对于网络文学作家来说,很多笔者在网络平台进行文学创作时并没有什么得文学大奖的“伟大抱负”,因此,我们在读一些网络小说的时候,往往或许会有一种与读经典文学的纸质作品大相径庭的感受,可能正是这种不及功利、纯粹的心态使得网络作家拥有一种与传统作家不同的力量,传统作家中的一些人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功利性,所以对于一些已经获奖的作品就会进行表达方

25、式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模仿,从而使得这类文章拥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华丽的辞藻、反复推敲的书面文字,就现实性来说,相对于网络小说有所缺失。网络作家在这一方面就没有这种顾虑,他们不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等问题,他们只要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完整地表达给大众即可,他们的目的往往是将头脑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尽可能的交代清楚,因此,大众在读网络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到作者自心出发的真实感,仿佛信手拈来,充满临场感。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托德丹尔逊提出一个术语超文本,自此之后,网络文学动态化的结构产生了。超文本是一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连续书写模式的系统,其文本是分散的,仅仅靠链接而串联起来,读者不用按照作者既定的文章顺序进行阅读,

26、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性的阅读。超文本作品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带有超链接,根据文章的剧情走向,给予读者自我选择的权利,每个读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同的结局,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但是与超文本文学相比,传统文学的结局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只能表达作者个人的想法,而超文本即为一种相对自给自足的存在。尽管这种文本有利于阅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但是相对来说,仍然呈现出一种一维平面的静态结构,不像网络文学拥有厚重感和立体的延展性。一个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读者欣赏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发挥地淋漓尽致。然而,传统纸质文学作品的欣赏仅仅是单向的,读者只能按照作者的想法和既定的结局来进行阅读,

27、这是一种固定的形式,即纸质文本这个对象,而对于读者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在纸质文本中却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能改变传统纸质文学作品原本的形态。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的欣赏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结局进行自主的选择,这种线性的阅读,给予作品以无限的发展空间。个人写作转变为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创作是临场式互动交流的代表特征,这一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使得写作和阅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著名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我总是心太软,是新浪读书频道2006年2月份的总排行第一名,网友对文章进行了大肆评论,总评论数达到了4000余条,自上一年的4月第一条评论开

28、始,平均每天都有10余条评论,而我总是心太软这篇文章的人气也一路飙升,直到现在,人们提到网络文学还会最先想到这篇文章。网友们肆无忌惮、毫不客气。其实,无论是夸奖还是谩骂,读者的反馈对于做着来说就是一种激励。 王哲平: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02期,第112页。网络上的众生纷纭,互动交流,即时评价,都给阅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动态感受,网络作家自由地通过文字以及网络媒介表发自己的观点,网友也通过互联网给予笔者最实时的回应,在这种发帖与回帖的互动中,作者和读者仿佛突破了网络的限制,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临场交流。而那些“精彩书评”被张贴出来,就转身变成了另外一种

29、形式的文学作品。以著名的超链接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教材(童庆炳著)为例,其书名就是一个链接,其书中的内容通过网络超链接分为了五大部分,即五编,第一篇导论下又有两个小的链接,这些链接环环相扣,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直观、具体,也更能够满足阅读者的需求。比起传统文学固定的解读,临场互动式阅读这种独特的解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另类体验,这种体验恰好可以弥补读者把玩和品鉴印刷纸质文学时的缺憾,理性来看,即“网络文学是随读者的心而动的,是个体的生命以及对于网络的渴望,不仅仅充满了感性,同时还表现出了人道主义的色彩”。三、网络文学特征的成因(一) 笔者自我需求的原因现代人们的意识活动是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创

30、作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纯粹的消费文化,它代表的是个体自由人的表达态度,它不必像传统纸质文学一样,承担沉重而又宏大的叙事使命,它不必刻意地去对所谓的人性进行深刻入理的鞭策和分析,也不必过分追求存在价值的永恒以及超越性。由此,便给广大的群众带来了一个自我发泄,自由发挥的平台。在公共场所不难找到,很多人在网上看文学作品,他们从手机上下载文章,他们在公交车上,在路上,有时甚至在会议时间进行阅读。网络文学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休闲观,它呼唤着现代网络文学的主体性、主体性和文本性,是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这种文学在传统文学中没有历史性的作用,它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爱好

31、,它不需要上升到一定程度来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不需要追求永恒的价值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人选择网络文学,即网络文学的精品平台,即网络文学在社会心理过程中的地位,人的意识是对事物外部性,不需要主观的努力就能理解外在的事物,这种美是一种放松一般劳动需求的手段,本文对网络文学及其评价访谈,网络文学在创作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网络文学的写作心态和写作目的不同,作者对世界和传统的人生观是以这种叙事方式为基础的,主要来源于文学的积淀,有时在创作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传统的文学作品本文认为,有时作者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只有运用作者的思想,才能成为传统的文化作品,然而,网络网络文学

32、只有文学观念,没有所谓的网络文学产生时,北美旅游者才以词语的形式传播自己的网络思想,这些思想只存在于网络文学进入后发展阶段,只要故事能够吸引足够的读者,这就可以称之为网络文学的成功历程,我们不能说网络文学只是主流文学。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从创作的角度构建故事系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的设计同时,在创作态度上,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不同,一方面其作品以市场为导向,从而使写作过程更倾向于阅读更多的读者,而不是网络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网络文学不能以自己的作品为第一作者,但这种鲁莽的写作态度使得网络文学的广泛发展。(二) 大众读者群的原因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初衷是为了吸引读者,从而形成自己的读者

33、粉丝群体或者读者市场,只要有读者市场,便可以向更深处发展,发展到线下出版甚而吸引投资方进行主动投资,这便能够实现自己网络作品的变现,也更能够体现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所以大众读者群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对于网络文学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图书的选择,传统纸质文学读者群和网络文学读者群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对于传统纸质文学读者群来说,他们选择图书更多的是因为他人的推荐,或者因为一些远近闻名的大师,从而选择阅读那些具有知名度的作品,这也就导致了读者群阅读作品的单一性,使得那些并不是非常知名的作者,没有出人头地的余地,这不光是对读者群的限制,更多的也是对新兴作者的限制。而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作品就更加自由

34、,网络文学作品读者群对于作品的选择更加随意,有可能是标题吸引人、有可能是因为封面好看、也有可能是因为简介引人入胜,这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能够更纯粹地被读者群所接受。在这种读者群“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中,实现了传统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学作品的交替。虽然传统纸质文学的筛选能够替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相比较来说,网络文学的点击排行、自我检索更能够满足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大众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速度很快,因为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都是大众文学,所以这种阅读很少遇到晦涩难懂的情况。 赵红军:网络文学的大众审美取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15页。网络文学作品由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所

35、组合而成,作者创作,读者群阅读,这一相互交流也促使了双方的进步,一旦网络文学作品断更或者没有按时发表,就会受到网络读者群的催更,一旦不符合大众读者群的需求,那么阅读量就会降低,没有读者群也就没有网络文学的存在,所以说,大众读者群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至关重要。(三) 互联网发展的原因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文化的进步始终都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从1995年起,这25年间,社会环境的发展不断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碰撞交流,此后,相应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观念诞生,共同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网络文化景观。如今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同时也日渐成为都市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网络文化就是这偌大的“地球村文化”的

36、产物,是各种各样的网络产品、各种人物事件以及各式各样行为的综合体,包罗万象,针砭时弊。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文学与高精技术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从而诞生的网络文学不但“遗传”了文学的特点,更“遗传”了互联网的便携性、自由性、大众性、全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相互作用,打破了曾经传统纸质文化的诸多限制,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甚至对当今的年轻人进行了“精神教化”,进一步影响着年轻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行为方式等。从1998年蔡智恒在网络上以RTS这个笔名在网络上发表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网络文学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踏入了文坛。自此之后,又有以安妮宝贝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第一代网红作家红遍大江南北,

37、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描写典型的都市爱情故事的作品,例如七年、七月与安生等,这些关于爱与自由、性与冲动的作品,带动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一种风行的类型文都市言情,以此为转折点,大批量的网络小说应运而生,种类也逐渐丰富,包括玄幻、仙侠、校园,这也给了读者群更多选择的空间。结论网络文学给人们带来的不光是便携性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于自我人道主义的追求。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性阅读,自由地进行创作,同时也能够使得一些“草根”作家拥有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人人皆为作者。作者和读者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文本的方式进行临场式的交流,瞬间拉进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这种互动,更好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也有一

38、些需要改进的部分,例如,网络读者的负面评论对于网络文学作者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这种“网络暴力”对网络作家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对于这种问题应当给予整治。同时,“网络抄袭”问题也非常肆虐,例如最近讨论火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作者“唐七公子”,正面临着抄袭的控告问题,对于版权方面,国家也应该设立相关法律,严惩抄袭,因为这不光是对读者群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原著作者的极端不负责,这种现象应该严令禁止。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网络文学突破了“第四媒体”传统纸质文学的禁锢,拉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下一种热门的文学创作形式,它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影响着读者群,影响着文坛。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

39、形成了其独特的特征,包括自由性的、大众性和临场性等,而产生这些特性和取向的原因包括网络文学笔者自身的原因、大众读者群需要的原因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原因等。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给予相关人员以参考。12参考文献1顾永芝.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梅内尔 H.A.MeynellHugo A.审美价值的本性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2001.4王一川主编. 新编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8马季.繁花似锦流云无痕2011 年网络文学综述J.文艺争鸣,2012.9余开亮.网络空间美学理论的嬗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3.10李寻欢.我的网络文学观N.网络报(大众版),200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