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训练.doc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909100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课用】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课用】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课用】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课用】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训练.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训练考点:1.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2. 皎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3. 杜甫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4. 孙光宪浣溪沙5. 苏轼和董传留别6. 辛弃疾送湖南部曲【考点解读】一、 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酒

2、”“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4类。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常见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用技法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

3、、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语言特点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示例南 浦 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问题】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这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

4、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译诗南浦别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心情凄凉地分别。

5、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考题对接】一、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赴任之地。杪:树枝的细梢。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曾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

6、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此地赴任的祝福。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2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60;                                                     

8、;                                        一、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答案】1C【解析】C. “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错,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2运用想像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

9、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世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万壑、千山“采用夸张额手法,写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声。运用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万壑树参天“是通过视觉来写景,”“千山响杜鹃”是通过听觉来写景。【解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分析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手法,这两句诗歌是写景,但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因此可以从想象的手

10、法来分析,同时“万壑”“千山”又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景,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如虚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注释】梓州:隋唐州名。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壑(hè):山谷。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树杪(mio):树梢。汉女:汉水的妇女。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巴:古国名,故都在今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译文】

11、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赏析】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

12、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

13、“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

14、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二 、皎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

15、觐叔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皎然临川千里别,惆怅上津桥。日暮人归尽,山空雪未消。乡云心渺渺,楚水路遥遥。林下方欢会,山中独寂寥。天寒惊断雁,江信望回潮。岁晚流芳歇,思君在此宵。【注释】颜延之,系皎然好友,中唐人,非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颜延之。皎然,本姓谢,系谢灵运十世孙,既是唐代诗僧,又是著名的诗论家,著有诗论名著诗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待了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朋友的身份,“明府”在唐代指县令一职。B一二句诗人以自然朴素的语言道出送别之意,“临川”点明友人离别的地点。C三四句动静结合,将人归家的画面与山中空寂充分对比,凸显了自然的寂静。D末两句诗人以惆怅情

16、怀感受周围事物,山林“流芳”已歇,诗人思友之心未歇。2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语与兴驱,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这种美学主张的。                                        &

17、#160;                                                    

18、60;              二、皎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答案】1C【解析】C. “三四句动静结合”错误,“日暮人归尽,山空雪未消”,时间晚了,路上的行人也没有了,山峦空寂,大雪依然没有融化,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之后,担心友人路途的艰难,两句均为静景,没有运用动静结合。2这句评论是说:诗的语言是为诗人的感情所驱遣,无须经过刻意雕琢,诗的格调自然高雅古朴。“冬日”冷寂的环境、与好友的离别,使诗人油然而生孤寂惆怅之感,这种感情由景、由事从内心自然而发。本诗中语

19、言表达自然蕴藉,并没有刻意为之,不事雕琢,完全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自然驱遣而成。【解析】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这种美学主张的”,首先要理解这种美学主张“语与兴驱,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意思,这种主张的意思是:“语言随着兴致而产生,气势随着情感而兴起,没有经过作者的刻意经营,格调自然高超。”然后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诗题目“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冬日”送别友人,那么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伤感寂寥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情感是随着时节和事件(送别)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于是就有了诗歌的“惆怅上津桥”“乡云心渺渺”“山中独寂寥”“思君在此宵”之句。在语言上,作

20、者也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开头点明离别“临川千里别”,明白如话,自然生出了离别的惆怅之情“惆怅上津桥”;离别在即,自然为友人前路而担忧“暮人归尽,山空雪未消。乡云心渺渺,楚水路遥遥”;想到离别之后,自己一人独留“山中独寂寥”“思君在此宵”。语言自然留出,不事雕琢,完全是由情感自然驱遣而出。以上,完全符合皎然对诗歌的美学主张。三、杜甫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

21、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第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高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载”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2.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6分)                       &

22、#160;                                                    

23、60;                                                     

24、;                                三、杜甫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答案】1. C【解析】“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错。2.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2 分)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2 分)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

25、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2 分)赏析次章,兼叙别后之思。此亦四句分截。风尘二句,承上时危。兄弟二句,承上衰白。一柱观,经过之路。望乡台,遥想齐州。安在二字,写颖意中旁皇奔赴之情,从上句连读。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去傍干戈觅,来看道路通。短衣防战地,匹马逐秋风。莫作俱流落,长瞻碣石鸿。四、孙光宪浣溪沙浣溪沙孙光宪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注释】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征鸿:远飞的大雁。杳杳:深远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写诗人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蓼

26、花盛开,传来阵阵桔柚的芳馨。B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C过片两句,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D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与首句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饱含深情。2“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欣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

27、160;                                                    

28、0;                               四、孙光宪浣溪沙【答案】1B【解析】B.“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错误。应该是离别的惜别之情。2这句诗写客人乘坐小船,孤身只影,在烟水迷漫的江流飘荡。“片帆烟际”四个字,配上“闪孤光”三字,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天上地面,景色凄清一片。写

29、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解析】 “片帆烟际闪孤光”的意思是: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本句运用借景抒情,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

30、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注释】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蓼,红蓼,秋日开花,多生水边。橘柚:橘和柚两种果树。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片帆:指孤舟。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征鸿:远飞的大雁,此喻离别而去的亲人。杳杳:深远貌。兰红:即红兰,植物名,秋开红花。忆潇湘: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在洞庭湖畔时,闻舜已死,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译文】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柚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

31、。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赏析】孙光宪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之情。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

32、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此词在抒情上,采用的是递增法,层层深化,愈转愈深。过片两句惜别留恋之情达到高潮。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遥与“蓼岸风多橘柚香”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笔触又饱含深情。整首词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佳作。上片: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在西方国家蓼花的

33、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用杨柳依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

34、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

35、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以上是词的上片。下片: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

36、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水”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最后一句:“兰红波碧忆潇湘”“兰”是指兰花中开红花的一种。“忆潇湘”三个字包含着一个典故。传说,舜在南巡视察时,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没有和他同往,后来她们后悔没有陪伴着舜,于是追赶舜的行程,当她们走到洞庭湖畔时,却得到舜已经死在苍梧的消息,她们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与潇水在湖南汇合,称为“潇湘”。“忆潇湘”常用来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来年兰花红、江水碧的时候,我们还会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的时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所

37、以,兰红波碧、桔柚飘香更能引起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感情真挚动人。 五、苏轼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释】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董传身裹粗衣劣布的生活常态,但简朴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B“腹有诗书气自华”

38、一句重心在“自”,强调了高雅光彩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C颔联“厌伴”“强随”表明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D尾联承接上两句,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也委婉提醒董传字迹要端正。2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9、60;                                                     

40、;                         五、苏轼和董传留别【答案】1D【解析】D“也委婉提醒董传字迹要端正”错,是希望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董传的名字。2对友人由衷的赞美。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赞美友人志向远大。对友人深情的鼓励。鼓励董传虽然身裹“粗缯大布”,过着“烹瓠叶”的清苦生活

41、,而且囊中羞涩,无法置办“寻春马”,但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一切都困难都是暂时的。对友人衷心的祝福。颈联祝愿董传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尾联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解析】首联,首句“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身裹粗衣劣布的生活常态,但简朴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重心在“自”,强调了高雅光彩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两句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颔联,“厌伴老儒”“强随举子”表明董传的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前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由衷的赞美。颈联,诗人用典,说董传虽然身裹“粗缯大布”,

42、过着“烹瓠叶”的清苦生活,囊中羞涩,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诗人祝愿董传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不会被眼前处境所难倒,一切都困难都是暂时的。表达了苏轼对友人董传深情的鼓励。尾联,诗人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比大了苏轼对友人衷心的祝福。【注释】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粗缯:粗制的丝织品。大布:古指麻制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43、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

44、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译文】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

45、“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赏析】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

46、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

47、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

48、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六、辛弃疾送湖南部曲送湖南部曲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释】部曲:部属,部下。急急符:紧急命令。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归来,载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陷为私载一车珍珠。於菟:老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突兀高昂,回忆自己的部下接到紧急军令,跨马向前,勇毅过人。B颔联上句用“薏苡明珠”的典故,暗示诗人

49、自己因遭受他人的诬陷而被去职。C颈联写部下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同时敢于仗义执言。D诗人写赠别部下一事,有叙事有抒情,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也有不平之气。2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不妨”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

50、#160;                                                    

51、60;                       六、辛弃疾送湖南部曲【答案】1C【解析】C.“颈联写部下惯于观书的老眼”错误。颈联写的不是“部下”,而是“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2化用杜甫的诗句。“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

52、可贵精神。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自己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解析】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的意思是“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诗的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第八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

53、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注释】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符:这里指军中移文。飞虎军当时由帅臣节制,帅幕移文军中,称“传符”。急急符:赵彦卫云麓(lù)漫钞卷七:“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有“不奉急急符”语。“愧我”句: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在交趾常食薏苡,以其能胜瘴气。及还朝,带回一车薏苡。马援卒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说马援从交趾运回的都是明珠文犀等宝物。这里反用其事。辛弃疾因创置飞虎军等事受到当时朝中大臣猜疑谮(zèn)毁,被台臣上章弹劾有“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等罪名。於(w)

54、菟(tú):虎的别称。【译文】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赏析】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送的部属,是位勇猛的壮士。诗的开头两句,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这位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首句“青衫匹马万人呼”,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而浑然无迹。这位壮士完成了怎样的军务,这里却含而未发,以便开展下文。第三四两句:

55、“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承前而来,也只从侧面回答。据刘克庄后村诗话记这首诗的本事说:“辛稼轩帅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劳,既上功级,未报而辛去,赏格未下。其人来访,辛有诗别之云云。”联系诗句,原来这位壮士赤手缚虎,立了功劳,但作者此时却受谗去职,以致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第三句用“薏苡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正像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一样。作者在湖南安抚使任中,当时只有两年,不仅建成一支湖南飞虎军,成为铁马金甲一应俱全的劲旅;而且还动用官仓储粮,以工代赈,浚筑陂塘,使农田收到灌溉之利。明明是在推行利国便民的善政,却因此受到权贵的诬控和排挤,那么“愧”从何来,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