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精编版[7页].docx

上传人:yan****nan 文档编号:4905482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安全精编版[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石油安全精编版[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安全精编版[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安全精编版[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国际石油竞争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政策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尤其是石油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对石油消费的增长需求有赖于国际市场。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石油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应建立完善的石油安全体系,积极应对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 一、国际石油竞争产生的原因 国际石油竞争是指世界各国为争夺全球石油资源展开的争夺。国际石油竞争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日趋激烈,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 世界石油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的特点是相对集中。首先是油源集中。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

2、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的95%,仅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它还有6个石油储量在4060亿吨的大盆地,这六大盆地的石油远景储量就占全球石油远景储量的67.3%。其次是储量集中。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油田中,有37个储量在6.7亿吨以上的巨型油田,合计储量即占世界总储量的51%。第三是储油国家集中。在世界200来个国家中,储油国约有60多个,1996年初探明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国家只有18个,它们合计占世界总储量的92%。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四分之一。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3%。 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与石油非等量需求的

3、矛盾,是导致国际石油竞争的前提条件。 (二)科技革命、经济增长是引致国际石油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 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渗透效应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正步入新一轮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能源需求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在过去,能源需求的增长大体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从1971年以来,GDP每增长1%,一次能源消费便增加0.64%。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石油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对其开采和消费具有一次性、排他性,一国的占有和消费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占有和消费。 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实行了科技兴国战略,经

4、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增长,整体规模较大,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其国内石油储量有限,为缓解日益紧迫的石油供需矛盾,势必实行外向型石油战略。其石油进口基数占国际石油贸易的比重很大,刺激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 发达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自工业化从这些国家开始以来,全球的石油资源已被其消耗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原本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消费国,加之其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升级,为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发达国家普遍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后者在实施“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过程中,出于引进技术的需要,只得依托这些产业在本国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阶段,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耗急剧增加,供需矛盾

5、迅速激化。 (三)主要经济大国对石油需求的高度依赖 1.对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主要经济大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大都高于其国内石油的自给率,且呈不断上升之势。据世界能源展望2002的预测,美国和加拿大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从目前的46%升至2030年的56%。日本是世界上原油自给率最低的国家,其石油进口依赖度达95%以上。欧盟的石油消费量中,本地产量只占27%。中国已在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在石油需求中的比例将在2030年达到82%,而在2001年仅为34%。 2.对同一石油产地的高度依赖。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也是目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在2001年世界石油出口居前十位的

6、国家中,有五个是中东波斯湾地区国家。中东地区拥有世界原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拥有未发现资源量的近40%。日本的石油进口在80年代约有65%来自于中东,而今天,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高达88.9%。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2年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21.7%。中国50%以上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地区。 二、国际石油竞争态势 石油在常规能源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稀缺性,客观上决定了供求双方在石油竞争中所处地位的差异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历史上,对石油的占有与需求一直被作为衡量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的重要标志。石油因此被称为战略产品。

7、当前围绕石油展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 (一)战略赢家:美国在全球石油竞争中占支配地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谁占有了石油,谁就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主动。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汉斯摩根索认为:“谁能把它们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的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西方出现了“资源战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主线,是国家间对石油、木材、矿石和水等战略性物质资源的竞争,并因此带来地区不稳定。对此,美国不惜调动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军事的资源,力图控制世界上更多的油气资源。目前,全

8、球18个石油资源大国除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之外,其余14个石油资源大国共计1 180亿吨可采储量(占全球的71.06%)均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中。 (二)战略卖家:俄罗斯的石油外交 世界石油地缘格局,从北非、中东、中亚到俄罗斯,呈一个巨大的带状结构。俄罗斯石油储量达1 370亿桶,接近世界总储量的14%。除欧佩克之外,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2004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达到创纪录的4.59亿吨,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及石油和油品出口国。 当前,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稳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连接东

9、西、辐射性强、紧临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以获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普京政府的“能源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不断扩大原油出口,使俄罗斯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2003年出台的至2020年前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明确指出:“石油已经取代了军事力量成为俄罗斯的权力之源。”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评价说:“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能源之一,它同核武器一道构成了俄罗斯谋取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两个拳头。” 作为“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更显示出其战略卖家的得心应手。它利用中日之间在远东石油管线上的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俄罗斯通过“安大

10、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方案之变,将日本的要价从100亿美元提高到130亿美元,而最初日本人的报价是5060亿美元。俄罗斯还积极推动独联体统一能源市场的建立,力图将里海石油开发纳入其“第二欧佩克”计划,以争取战略主动,实现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三)战略买家:中国在国际石油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有强劲的经济增长推动石油需求和进口,所以它在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性将继续扩大。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战略购买国。然而,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其在世界石油市场的现实地位是不相称的,对世界石油价格走势没有发言权。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心存戒备、多方掣肘。

11、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3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欲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由于现有股东“行使”优先收购权而先后“惜败”。2003年底,中石油从美国维克托利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俄罗斯斯基姆尔石油公司61.8%的股份。然而经过数月谈判,中、美、俄三方达成初步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实际获得斯基姆尔石油公司51%的控股权,中石油最多只能获得49%的股份。2005年6月,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美国众议院的介入而不得不退出收购。时至今日,中国

12、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 (四)亚太地区成为石油竞争的“主战场” 近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亚洲经济的发展将对石油市场的长期发展起决定作用。亚太地区有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美国和日本,有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美、中、日、印这四个国家分别占据了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前四的位置,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2000万桶。这种石油消费的大国集群以及独特的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中美之间、中日之间和中印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1.中美石油竞争。和平崛起的中国成了美国最需要遏制的对象,当石油成为中国的急需资源,

13、石油也就可能成为美国用来遏制中国的最佳武器。2001年2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了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报告21世纪能源地理政治学,其中写道:“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可能促进北京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这将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忧虑。”为此,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将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政治化”,利用“石油武器”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喉冲,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美列入必须掌握的全球16个“黄金水道”。“911”事件后,美频繁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各种反恐演习,并试图参加在马六甲海峡的国际巡逻,其控制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图谋昭然若揭。 2.中日石油竞争。中

14、国和日本都是石油消费大国,高度依赖石油进口。两国之间许多有争议的问题都与对石油的需求有关。俄罗斯远东石油输油管线之争是中日能源之争的第一次公开较量。这场“石油博弈”以俄舍近就远,最终选择了经过折中但更有利于日本的“泰纳线”方案收尾。另外,中日在东海海底划界和石油开采方面也是趔趄不断。两国围绕能源展开的竞争不局限于东海,还扩散到了中亚和中东。中日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着中日石油竞争的复杂和敏感。 3.中印石油竞争。中印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又都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均面临着能源瓶颈。为确保各自能源需求,两国近年来不断寻求海外石油供给、收购石油资产,这势必激起中印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将影响

15、原先由西方石油巨头主导的世界石油市场格局。 目前,中国的石油供应主要经过“中东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印度正在实施的“蓝水海军”战略,试图使印度洋成为“印度的海洋”。从长期看,中国的石油进口海运航道随着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介入、印度对印度洋的控制和日本在东海划界等问题上的牵制而变得非常脆弱。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都是对方的重要邻国,如何把相互间的石油竞争控制在理性的范围之内,是中印双方都应小心驾驭的战略课题。 三、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国家战略 石油短缺将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起着长期的制约作用。国际石油市场的大国博弈方兴未艾,中国应未雨绸缪,放眼长远,制定并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石油供应

16、安全的国家战略。 (一)石油储备战略 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应对政治和军事危机、保障经济安全的最重要工具,被视为减轻能源安全脆弱性的关键武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美国实际储备原油的能力可满足158天的消费,日本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则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中国是唯一没有任何战略储备的国家。而且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石油储备从开始建设到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及早建立中国石油储

17、备体系,可以预防突发事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冲击,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专家建议,中国至少需要建立60天石油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二)石油开发战略 一是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寻找“油源”,摸清“家底”。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83亿桶,尚有196亿桶的储量增长和146亿桶的未发现储量,远景石油总量为525亿桶。作为国内主要石油供应的老油田,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出油率低,开发成本提高,已几乎不可能再提高产量。塔河大油田的勘探、珠江口盆地石油的发现、东海大陆架海底石油的开发以及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等,有利于弥补老油田产量的下降,保障国内石

18、油产量的稳定。 二是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 三是实行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作为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的中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和出口能力。中国目前有一半以上的

19、石油进口来自中东。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因此,石油进口过分依赖中东存在很大的风险。为此,中国应在继续稳定中东传统石油进口市场的基础上,逐渐深化与俄罗斯及中亚产油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可以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建立包括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地区主义及分离主义在内的石油安全战略联盟。另外,不断拓展非洲、拉美的新兴市场也是实行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方向。 (三)石油技术战略 1.节能降耗技术。中国既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石油浪费大国。目前,生产同一个单位的GDP,中国所需要的能源是美国的三倍,是日本的十一倍半。中国如果在能源效率上能够接近日本的水平,那么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不必依赖

20、石油进口。为此,一方面,中国要开发、推广燃料利用率更高的新型交通工具及工业生产设备等。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国家的节能降耗政策落到实处,有法可依。 2.石油提炼技术。目前对常规石油的开发提炼技术已经成熟。相对于常规石油而言,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和处理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释放中国的能源潜力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非常规石油储备比常规储备多16倍。如果这些储备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在2015年它们将每天生产180万桶原油,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将得到根本的改善。创新石油提炼技术有利于拓展国内石油产量,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开发与合作。

21、3.石油替代技术。就石油储量相对于经济实力而言,中国只能算是一个“贫油”国家。作为一次能源,石油的枯竭将是其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为此,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指出,“不仅石油进口占某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颇为重要,进口其他能源的选择和寻求替代选择的代价也同样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展更清洁、可再生的非常规能源开发技术。结合我们的能源国情,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是减轻石油进口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石油运输战略 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曾经指出,“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的海军来得以存在”,“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

22、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这对我们认识石油这种带有浓厚国际政治色彩的战略商品具有重要启示。欧美对海外石油的巨大需求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制海权基础之上。就目前而言,中国还是一个陆权国家,海军发展相对滞后,这与维护我国巨大的近海海洋权益和远洋战略通道的安全是不相适应的。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为此,从长计议,中国必须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壮大海军力量,以确保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际能源展望M.北京:科

23、学出版社,2006. 2 世界能源展望2002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 王潼.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翻两番的艰巨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3(6):1-3. 4 孙永祥.俄罗斯油气工业近况和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J.当代石油石化,2004(10). 5 汉斯摩根索.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53. 6 宿景祥.世界不会因缺资源而动荡N.环球时报,2005-09-26. 7 王东海.论中国的石油资源安全战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 8 至2020年前俄罗斯的能源战略EB/OL.http:/ 9 肖欢容.国际关系学在中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0紫龙.中日能源博弈催生东亚能源合作新机制J.中国石化,2004(3). 11庄礼伟.尤尼科事件见证中国的“后发劣势”N. 南方都市报,2005-07-02. 12王春枝.遭遇石油瓶颈J. 中国石油石化,2005(4). 13丁刚.以最小能源成本实现和平发展N.环球时报,2005-09-21. 14李雁争.中国非常规能源开发潜力巨大N. 上海证券报,2006-10-20. 该信息出自应届毕业生求职网YJBYS.COM: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一年一月十八日2021年1月18日星期一17:5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