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构形态.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4884162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建构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字建构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建构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建构形态.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字建构形态 摘 要:本文探讨了博览建筑流线组织模式的分类与形态特征,进而对由不同参观流线引发的展览空间形态绽开探讨,探讨了博览建筑的空间运动和空间特征及其建构方法,从而引发对建筑形态的深层思索。 关键词:博览建筑;参观流线;空间形态;关联性 建构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hibition architectures moving line organizational modes, then researches on the form of exhibition

2、space caused by different mode of moving lines,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movement ,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exhibition space, and giving rise to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deep thoughts. Keywords:exhibition architecture;moving line;form of space;relationship;construction method 中图

3、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32-04 1 概述 博览建筑有着困难的功能,并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建筑形象特征往往会被视为所在城市的形象代表之一。影响建筑形态的因素许多,除了建立技术、经济文化、社会审美等因素之外,建筑的流线组织形式也对建筑的外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建筑师在设计这类建筑时,通常希望通过趣味性的流线组织来引导人们更多的参加和体验建筑空间,因此在这类建筑中,流线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比在其他类建筑中更为明显和重要,不同的流线组织创建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不同的空间组合则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形态,因此,我们希望探讨博览建筑中

4、参观流线的组织形式来总结和推演出其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并对博览建筑的空间形象的生成产生新的相识。 2 博览建筑流线组织模式分类与形态 建筑流线依据人的行为方式把肯定的空间组织起来,通过流线设计组织、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由流线组织进行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割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建筑的基本形态。从运用功能的角度上看,博览建筑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它的陈设展示功能,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动线确定了陈设展示的空间形态,而这种空间感受有助于参观者对于意义的理解和重构。 为了精确的传播展览主题的意义,须要实行贴合主题的流线组织形式,目前博览建筑实行的流线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独栋串联式

5、流线、单元回游式流线、空间接续式流线和层积连续式流线。这四种流线组织的形式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空间构成和建筑形态(表1)。 2.1 独栋串联式流线与渗透空间 各个展览空间相对独立,形成单一的展览单元,各个单元相互间以廊道或空间节点等过渡空间的形式联系,参观者在参观展览时,从一个展览空间通过过渡空间到达另一个展览空间。这种参观的流线组织形式由于加入了过渡空间的因素,易于限制参观动线的长度,适时的将参观活动予以间断,参观的节奏可以弹性考虑,整个陈设空间参观序列中由于廊道的存在也易于适当设置休息空间及休息设施,利于缓解参观的疲惫。这类流线形式形成的建筑由于各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形成可发展建筑形态,给建筑的

6、扩建留出余地。 独栋串联式流线形式适于条件比较宽松的基地,单个展览空间延绽开来,廊道和空间节点是非功能性的中性空间,与室外环境相互交融渗透,能得到充分的外部空间环境的环绕,或者将自然环境引入到建筑的内部,形成开敞的院落式单元结构形态。建筑形态延展性强,简单形成低矮而宽敞的建筑印象。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弗雷登斯堡的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就是以这种参观流线形式为主的美术馆。1958年开馆的这座美术馆位于能俯瞰大海的丘陵之上,经验了四期改扩建工程,四期工程各成一个独立的建筑单元,展室之间用回廊连接,人们在参观展览时通过回廊从一个展览空间到达另一个展览空间,建筑和回廊围合成庭院,使建筑在纳入自然光的同时具有

7、开放感,景观渗透到建筑之中,整个建筑开阔而具有延长感,以自然的形态铺展在丘陵上,达到与自然共生的目的(图 1图 2)。 2.2 单元回游式流线与核心空间 展示空间分成几个单元或展览室,各单元之间不干脆联系,但围合出一个起点空间,展示的活动路途通过回游的方式返回到起点的位置。这种流线形式使参观者在进行参观活动时具有向心性的倾向,作为起点的空间由于动线上的多次到达性,形成参观流线上的交融,它就成为一种核心空间并参加到展览活动中来。因此,除去单元展览空间的多样性划分之外,核心空间的形态构成是这类流线的重点。 核心空间通常以大厅、中庭或中心小型庭院的形式出现,通常担当着两方面的作用交通中心和弹性空间。

8、作为交通空间时人流在这里交集汇聚,视觉上通常以特异性的空间构成形态来完成中心感的强化。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环绕在建筑二层以上的中庭空间四周,各展览空间参观流线从中庭起先最终以中庭结束,形成回游动线(图 3),为了强化这个中心,一座极具雕塑馆和装饰行的楼梯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庭,楼梯四周的四根巨型圆柱支持着博物馆圆筒形的天窗,给中庭带来丰富的光影改变,这个圆筒形的天窗在建筑外形态上也非常的突出并具有标记性(图 4)。 通常状况下,核心空间除了作为交通中心之外,空间还具有弹性功能,引导参观者在参观或者休憩探讨等多种行为的汇聚中心,高度容纳观众聚集并能充分疏导参观人流,并形成多变的核心景观

9、,使整个空间的功能尽可能的具有高弹性化。典型的实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设计了与外部形态呼应的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各个展览室围绕它布置,参观者通过中庭内的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等交通空间出入各个展览室(图 5)。三角形的构图元素形成多个透视灭点,上下层空间交织组合,观众在中庭的路途多变,形成流淌的、交融的回游动线。由于观众路途的不确定行,人观看到的中庭景观也呈现出多样性,有助于消退博物馆疲惫(图 6)。同时,中庭还作为公共聚集的场所存在,常常开展丰富的公众活动,将展览活动消遣化。 2.3 空间接续式流线与流淌空间 这类流线的组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展览单元空间前后续接、首尾呼应,空

10、间本身对参观者的参观动线具有肯定的引导性,易于观众感受剧烈的、特定的空间氛围,形成建筑本身所强调的场所精神;另一种则是在一个匀质空间中,以多种元素分隔展览空间,空间的引导性不强,参观者可以选择多种运动轨迹来进行参观活动,观众选择存在很大的自由度。两种接续式的流线形式都易避开孤立静止地体量组合,产生流淌交融的空间,前者是溪流般的指向性流淌空间,后者则是暗涌式的渗透性流淌空间。 第一种流线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以空间体验为主的博览建筑中,如事务型纪念馆、历史性博物馆等类型。通过引导参观活动动向,以线性串接连续的空间布局,协作空间塑造、情节再现等方式给予建筑空间特别的空间感受或感情色调,将参观者的体验与展

11、览相结合,达到场所的示意目的。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整个建筑就以两种线性特征存在,一条曲折而连续的“之”字形折线,一条是被分割为很多片段的直线(图 7)。建筑的主要展厅布置在13层的折线空间里,这个空间又被断续的直线所构成的“虚空”(void)贯穿,从而分割成展览单元空间,但又相互连接,体现出展示的连贯性(图 8)。在整个展览空间中,建筑运用三条路径联系新老博物馆,并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空间塑造成一种“悲剧”的态势,随着折线的延长态势,使空间蜿蜒流淌,引导观众的参观动向,完成整个情节的叙述,使观众的空间情感体验达到最大化。 其次种流线是空间的匀称渗透形式,这种形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厅式的展览

12、空间的提升,在聚合空间中以片墙、隔断、水体、空间变形等非围合性的元素分隔成不同的空间范围,各个空间范围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流线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典型的这类流线的建筑。建筑的空间被钢柱、短墙、玻璃分隔、水池等元素分割成亲密联系的几个对角空间,这种空间的划分产生了参观者运动和驻足的多种可能性。假如观众属于喜爱直截了当或者曲折迂回中的一类,则均能清楚的发觉密斯为自己制定的、无需重复的流线(图 9)。流线所产生的象征性的分隔形式能够保持空间最大限度的交融和连续,使空间通透交融,增加了流淌感。 2.4 层积连续式流线与环绕空间 为了满意城市博览建筑密集的平面规划、困难的功能结构和

13、新奇的空间形态的要求,参观流线起先寻求更为一样的、系统的方式,于是坡道式的连续楼板形式出现在博览建筑中,空间的整体性加强,在展览中时刻发生着交通和展示的双重功能,并对传统的方体展览空间提出了挑战。 层积连续式的参观流线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模糊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动线间的界限,空间序列反映了运动-空间之间的抽象关系,关注人在空间中的运动的方向性和序列性问题,空间的流线组织在空间运动序列的绽开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地位。这种空间序列的抽象关系反应在空间形态上则形成一种环绕式的空间结构,表现为螺旋状的线性空间和闭合状的环形空间两种形式。 柯布西耶在1929年就提出了“具有倾斜而连续的地面”的方螺旋形式,以

14、一条没有中断的坡道贯穿展览空间。赖特在他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对这种连续坡道的展览形式做了更为详细的阐释,他将展览空间布置在以一个直径30.5m的圆形大厅为中心的螺旋上升的坡道式展廊里,形成431m的参观流线,观众在参观展览时,先乘坐电梯到达顶部,再由螺旋动线的引导回旋而下,整个空间是环绕的,链接了每一段展览(图 10)。虽然美术展品对这种非水平的展览空间的不适应性是赖特没有设想到的,但流线本身的连续性和新奇的空间形态仍旧给建筑带来了非常剧烈的张力。 参观流线首尾相接,运动轨迹从起点空间起先,最终在相同的空间结束,展览空间以衔尾蛇的状态出现,循环结构,空间自我扭转相连,这样形成的则是闭合的环状空间

15、形式。在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以新奇的建筑形态出现的丹麦馆可以说是这种空间形态的一个优秀案例。馆内的双层连续参观路途上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两种形式并行设置,从入口进入后环绕中间水池回旋而上,至二层空间后再由这个整体性的环状坡道蜿蜒而下,整个流线连续而富有空间上的上下改变(图 11),便于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水池和小美人鱼,再协作以展馆内墙体的曲折改变形成时而开阔时而狭窄的展示空间,所产生的空间形态连续、明确、纯粹,而步行和自行车两种运动状态的选择,不仅更有利于体验空间和城市生活,而且人的行为本身也成为一种展示出现在建筑中(图 12)。 3 结语 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正经验这从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时期

16、,博览建筑作为教化性、艺术性、宣扬性、消遣性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正悄然出现在各个城市之中,从深层次上说,这也是一种从崇尚物质到崇尚精神的变更。博览建筑为了不成为孤立的存在,在建筑形式、材料、空间等便利做出了努力以吸引观众,而流线作为观众最为干脆的空间和展览感受形式是博览建筑应当更加重视的方面。 流线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动态特征,流线的形式确定了展览功能的存在方式和参观行为的发生方式,本文试将流线作为空间产生的基础进行分析,在考察空间运动的同时,相识对空间形态的创建,并由此引发出对建筑形式创建的思索。 参考文献: 1Gerhard Mack. Art Museum Into the 21st Century. Basel, Switzerland: Birkhauser Publishers,1999. 2邹瑚莹,王路,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展示消遣篇,天津:天津高校出版社,2006. 4周天邑,连续坡道构成.华中建筑.2009.01. 5陆保新.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探讨.建筑学报,200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