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院校排名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职院校排名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高职院校排名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十一五”时期广东省高职教化加快发展,目前拥有76所高职院校,高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文章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个经济发达省市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广东省高职教化规模现状,提出广东省高职教化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院校发展部均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从急速整改现存瓶颈问题、改革创新必需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上升职教化社会服务功能三方面提出广东省高职教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化广东省教化规模 作者简介辛曼玉(1980-),女,甘肃临洮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探讨方向为港口物流、产业物流。(广
2、东东莞5238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教化学会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化规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探讨”的阶段性探讨成果(课题编号:2011GZZX0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18-03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教化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先导。广东省以大力发展高职教化、提上升职教化办学实力与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实力建设,优化高职教化结构,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广东高
3、职教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加高职教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力,推动广东高职教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广东省高职教化规模 截至2011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有76所,占本省高校总数的57.6%;高职招生数为23.81万人,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4.3%;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69.37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高职毕业生达17.5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6.6%。“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75万名以上高技能特地人才。 高职教化服务于区域经济,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化也相对发达。为了驾驭广东省高职教化发展水平,笔者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个经济
4、发达省市,并收集了若干数据以作对比分析(见右表)。2011年全国共有2429所一般高校核准招生,其中本科院校有1189所,高职院校有1240所,高职高专院校占全部一般高校的51%,比2006年增加了9%。可见国家几年来出台的促进职业教化的政策显露成效,尤其是教化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化教学质量的若干看法(教高200616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化是高等教化的一个类型,赐予高职教化正本清源的重要地位。中心及地方各级教化主管机构的大力推动,财政部门的倾力扶持,“十一五”期间高职教化飞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民营资本进入高职教化,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37所民办高职院校。 注:GDP通过各
5、省市201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汇总,反映了2010年的统计状况。院校数依据“中国教化在线”网站整理汇总,统计口径中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含专科院校),两类院校均包括了民办高校但不包括成人高校,反映了2011年7月前的统计状况。其他数据通过各省市2011年度教化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教化主管机构公布的数据汇总,反映了2010年的统计状况。 如19页图所示,职业教化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定需求,GDP排前的7个省市,其高职院校占全国总数的28.6%。其中GDP排第一是广东省,高职院校有76所,比本科院校多20所,占本省高校数的57.6%;GDP排其次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有79所,比本科院校少
6、1所,占本省高校数的49.7%;GDP排第三是山东,高职院校有72所,比本科院校多9所,占本省高校数的53.3%。可见经济前三甲省份的高职教化已经占据本省高等教化的“半壁江山”。浙江省高职院校有46所,比本科院校少10所,三个直辖市由于历史成因,始终以中国知名探讨型高校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天津市政府自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开发滨海新区后,刺激了高职教化的发展,现有高职院校26所,比本科院校少6所。天津高职教化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须要,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级职业教化改革试验区,且胜利承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2010
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14个大类42个赛项,分高职组和中职组,吸引了全国近1/3的职业院校云集天津,同台竞技,有力贯彻了教化部“一般教化有高考,职业教化有大赛”的精神。 2010年全国高职招生规模为313.4万人,占高校招生总人数的49%,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高职招生规模接近或超过50%,其中山东为48.3%,广东为54.3%,江苏为50.9%,浙江为49.2%。北京和上海以探讨型高校为主,高职招生比例不大,北京为25.8%,上海为27%,天津稍高为44.8%。全国高职在校生规模为1179.86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55%,从总量看全国高职生已经过半。高职在校生比例超过50%的有山东(
8、52.4%)、广东(52%),其中山东高职在校生比广东多14.18万人。江苏高职生比例虽然未超过50%,但是教化规模很大,高校在校生比广东多31.93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比广东多8.06万人。 二、广东省高职教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规模轻质量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省拥有高职院校76所,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为6838人,某些院校已经突破了1.3万人。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重规模轻质量的“功利”倾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全然不顾师资配比,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有足够的承载力。伴随高职教化规模的不断膨胀,特殊是高职院校大幅扩招,而教化经费没有按比例增长,从而使高职教化的总体资源配置、教学科研设备
9、、基础设施条件、生均建设面积、生均教化经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试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日益削减。重规模轻质量现象,一方面使院校在办学定位、培育目标、培育特色等方面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须要;另一方面,带来生师比的大幅提高、大班上课师生沟通的削减、老师赐予学生面对面的指导的削减、老师平均负担的加重、师均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数量增多、老师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削减等软件资源不足。由于教化质量下降、社会信任度削减、学生就业出现困难等,反过来又影响到高职教化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素来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短板,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创建的GDP
10、占全省总量的79.7%。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高职教化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珠江三角洲高职院校有5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7.6%。珠江三角洲地区高职院校同样呈现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少数院校,主要是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院校,占地千亩以上,在校生规模多在1.3万人以上,而大多数院校占地仅300余亩,在校生维持在50006000左右。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必定导致教化资源分布不均衡,某些高职院校可以接受政府巨额投入,享受到若干实惠政策,而大多数院校只能靠自身缓慢发展,高职教化发展必定出现不公允现象,历年精品课程立项和科研立项就特别偏倚于某些高职院校。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尽管广东省高职教化规模不
11、断膨胀,在校生和毕业生肯定数量不断攀升,毕业生中却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奢侈的问题比较突出。缘由就在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联系。很多院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跟风似地设置了大量财经大类、电子大类等专业,使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前饱和,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又特别紧缺。有些高职院校原来行业特色、学校特色很显明,“多元化”扩张后使得已有的优势越来越脆弱,特色也越来越不明显,同时又产生大量同质毕业生,社会岗位不能容纳,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目前,有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没有从事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工作,专业对
12、口率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这不得不归结于各所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被短视现象所蒙蔽。 (四)老师数量不够,整体素养参差不齐 广东省高职院校总体看,老师数量不够,老师结构不合理,与广东省高职教化的迅猛发展不协调。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从1984年的3所发展到2010年的76所,其他一般高校和成人高校也在主动发展职业教化,2009年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了69.37万人,占一般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52%,招生数23.81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招生数的54.3%。而教职工只有3.09万人,专任老师数只有2.09万人,生师比为19.25,离教化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的师资合格生师比161有相当差距。广东高
13、职院校由于高职老师数量少而造成老师教学负担过重,由于底子差而造成老师队伍力气薄弱,由于培训力度和接着教化的力度不够而造成实践教学程度不够,接受新经济形式和新技术的实力不够,整体素养不高。在老师引进中,高职院校没有配套设置高素养人才引进保障机制,造成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的困难大,人才简单流失。在培训、职称评定和转评过程中高职队伍师资的接着教化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全国职业老师培训基地匮乏。 三、广东省高职教化发展对策 (一)急速整改现存瓶颈问题 1.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高职教化以培育第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己任,应将好用性、技术性、满意个人的需求导向作为最主要取向,在注意发展速度的同
14、时对教化质量赐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化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广东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需要仔细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总之,在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促进教化公允与院校均衡发展。教化公允事实上是整个社会公允的基础,教化公允能够给人供应公允竞争的机会,帮助弱者改善其生存状态,削减社会性的不公允;教化公允为各所院校供应良好的发展平台,共同提升教化
15、质量,共同提升国民素养,创出品牌,创出国际特色。教化水平因而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公允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广东各高职院校均衡发展应基于教化公允、公正性原则,须要各级政府在确定公共政策时遵循上述原则,关注在发展中境况不利的地区和群体,通过行政手段配置教化资源,缩小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3.促进老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广东各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间需致力于促进老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应基于“加速培育,主动引进”的原则,一是避开只注意学历教化,而忽视应用技术的教化与培训;二是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重点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实力;三是重视高职老师的在职培训,
16、可实行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等方式,到企业挂职,到社会兼职,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又可以此为契机,走产学研道路,促进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开设新专业;四是增加高职老师工资福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管理留人”,为老师营造前无后顾之忧,后有奖惩激励机制的工作氛围。 (二)改革创新必需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 1.调整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同步。高职教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休戚相关,一方面,高职教化为地区经济建设培育了大批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使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分
17、工越来越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确定了高职教化专业结构的多学科、多专业化。高职院校是一个大群体,每一所高职院校只是其中的一分子。广东各高职院校要依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实力,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不能做“全”,只能做“精”,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依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职教化人才培育周期对将来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料,保证能够培育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须要的人才,努力打造好几个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是各个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求。高职教化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必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
18、核心,以增加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化教学改革,围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广东创建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育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广东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化,在现代职业教化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高职教化政策性引导。教化行政部门要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化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化和高等职业教化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育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 (三)全面提上升职教化社会服务功能 1.充分
19、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功能。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必需适应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育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探讨确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培育方案,形成高技能人才培育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2.探究多元办学模式。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化与企业培育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育培训体系。创新办学体制,激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究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化集团,发挥各自由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老师选聘、实习实训基
20、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增加人才培育模式实效。以广东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育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育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接着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主动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敏捷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
21、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育的针对性、敏捷性和开放性。要根据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育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参加国际竞争的实力。 参考文献 1慕建超.大众化高等教化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质量保证观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李国祥.高职高专的规模与质量探讨J.中国成人教化,2006(3). 3孙百鸣.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J.职教论坛,2005(7). 4叶小明.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M.广东高等教化出版社,2007. 5教化部关于推动高等职业教化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化科学发展的若干看法(教职成201112号)Z,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