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

上传人:z**** 文档编号:4883241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质文本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 人际关系本章学习目标 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开展过程人际关系的根本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爱情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局部。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根底。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说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

2、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开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 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3、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根底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别离的情感。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根底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人们大局部时间都是与他人一起度过的。 等1982对人们的时间利用进行了研究。

4、他们让一个成人样本和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每一位被试在一周内随身携带一台呼机。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研究者随机呼叫被试假设干次,被呼叫的被试需要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说明他们正在做什么,是单独一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结果说明,人们在将近3/4的非睡眠时间中都与他人在一起,只有在做家务、洗澡、听音乐或在家学习时才单独一人。与此相对,当人们在学校或是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与他人相伴呢?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各种解释。一亲和需要阿特金森等人认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亲和需求 ,是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

5、愿望,即人们有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向;另一种是亲密需求 ,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关于人的亲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里面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外再无其他东西,一日三餐通过房门底的小洞口送入。谁能在这样的房间呆上一天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目的想测量一下人在这样与世隔绝的情景下能呆上几天。五名大学生充当了被试,结果是其中一人只呆了20分钟就受不了放弃了实验,有两个人呆了两天,最长的一个被试也只呆了八天。这个探索性的研究说明人对孤独的忍耐力是有差异的,但很难有谁能无止境地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社会心理学家对影响亲和

6、需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恐惧、焦虑等密切相关。1恐惧与亲和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沙赫特进行了一系列经典实验,试图了解能增强人们亲和需要的因素。他提出了“面临恐惧的人具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这一假说。为了对此进行验证,他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相关实验。通过给予被试不同的指导语来操纵恐惧的上下水平。研究者告诉女性被试他们要参加一项电击如何影响生理反响的实验。在“高恐惧组,被试被告知电击非常痛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低恐惧的被试那么被告知电击只有一点痛,最多有点儿痒或麻的感觉。实际上她们不会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会受到这样的电击。之后,沙赫特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

7、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图8-1 不同恐惧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改编自弗里德曼等编著:?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结果如图8-1所示,在高恐惧的情况下,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恐惧情况下那么更愿意单独等待。沙赫特用社会比拟理论 来解释这种现象,社会比拟强调的是人们通过社会比拟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因此,人们与他人亲近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他在同样情境下的人比拟。米勒,1984进一步认为,人们不仅通过社会比拟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而且通过它获取有关自己情绪甚至朋友选择方面的信息。2焦虑与亲和需

8、要焦虑不同于恐惧,是人的另一种情绪状态。恐惧是因实际威胁情景存在或预期威胁将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唤起,焦虑的产生那么是由非现实的、无法确定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已经知道恐惧感越强,亲和需要也越高。那么焦虑是否也和恐惧一样会增强人的亲和倾向?面临使人为难或自我意识提高但却不带有生理痛楚的情景会引起人的焦虑反响。据此,沙诺夫和津巴多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了焦虑、恐惧与亲和倾向的关系。实验开始,实验者向被试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以操纵被试的焦虑反响。高焦虑组的被试被告知在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穿围兜、吮吸奶嘴;低焦虑组的被试被告知他们需要在实验中吹响口哨。高、低焦虑组的实验结果与高、低恐惧组的实验结果刚好相反:高焦虑

9、的被试比低焦虑的被试更愿意单独一个人等待实验开始。这说明恐惧会增加亲和需求,焦虑却会减少亲和需求。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与其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给他抚慰,反而会使他显得为难时,他宁愿单独经历为难场面。弗里德曼借测量被试的性亢奋程度以引发他们的焦虑感,也得到降低亲和倾向的结果。二人际关系的报酬随着成长,我们的社会需要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我们会与那些在一起有乐趣、能够获得帮助、强有力的或接受我们的人形成关系。这些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社会交换理论 指出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因此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人们从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魏斯,

10、1974确定了人际关系能提供应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依恋:指亲密的人际关系提供应个体的平安感和舒适感,这种依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那么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社会融和 :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通常从与朋友、同事、队友、战友等关系中 获得。价值确定 :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a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我们形成在需要时会有人帮助我们的认知。 得到指导 :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比方从医生、朋友以及老师等处。照顾他人的时机 :在我们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照顾某人给我们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

11、觉。三摆脱寂寞人们与他人交往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摆脱寂寞。寂寞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我们可能没有朋友或者朋友比我们期望的要少;也可能是质量上的,我们可能感到关系浅薄或达不到期望的程度。要注意的是,寂寞与孤独不同,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如宗教领袖与伟人经常是孤独的,但是他们是在孤独中探索精神的启示与世俗的的进步,所以尽管孤独却并不寂寞,可以说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魏斯1973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将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 和社会性寂寞 :前者是由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的寂寞,后者那么是指当个体

12、缺乏社会融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个体可能单独体验到某一类型的寂寞,比方搬到异地的新婚夫妇可能不会体验到情绪寂寞,因为他们拥有彼此;但融入当地的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他们结交新朋友,对新社区形成归属感之前,他们可能体验到社会性寂寞。一个失去丈夫的妇女可能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寂寞,但是她仍拥有很多社会纽带,如亲戚、朋友等。很多时候,寂寞是因生活变化使我们离开朋友或亲密伙伴而引起的。通常能够引起孤独感的情境包括搬到新的城市居住、离开学校、开始一份新工作、不能与朋友或心爱的人见面、结束一段重要的关系。虽然有些情形中摆脱寂寞很困难,但大多数人最终能从情境造成的寂寞中恢

13、复过来,重新建立满意的社会生活。不过,有些人长期受寂寞折磨,不受生活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慢性寂寞 ,这些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都将受到影响。严重的寂寞与一系列个人问题相关,包括抑郁、酒精或毒品滥用、身体疾病、学业成绩差,对老年人来说,还包括进养老院和死亡的可能性。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很少有人逃过寂寞的困扰,这正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需要。摆脱寂寞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际关系以满足人类“联结的根本心理需要。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开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某某跟某某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而某某跟某某之间那么形同陌路。这就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状态的描述。莱文格和斯诺克 & ,1972提出相互依赖模

14、型 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他们以图解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做了直观描述如图8-2。图中圆圈表示人际关系涉及的双方。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际关系的指标。良好人际关系需要经过一个从外表接触到亲密融合的开展过程。在两人彼此并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时,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 状态。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上的情感联系。只有一方开始注意到对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才开始,彼此之间都获得了初步印象,不过这种状态还没有情感的卷入。因为双方还没有进行直接的言语沟通,彼此之间还只能算是旁观者,处于知晓状态。外表接触 才是

15、人际关系的真正开始,从双方开始直接交谈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当然,这种接触是外表的,彼此之间还没有共同的心理领域。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的多少,与情感融合的程度是相适应的。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双方之间认同、接受和信任的程度就越高,情感融合的程度也越高。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轻度卷入阶段的特点是: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局部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中度卷入阶段的特点是:交住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

16、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到达达种人际关系状态,而且也只与少数人到达这种状态。有些人那么从来没有与任何人到达这种深度,还有些人一辈子与别人的关系都只处于比拟浅薄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从图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并不存在完全重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两个人的心理世界都不能到达完全的重合,每个人都保存有自己最隐私的局部。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问

17、题,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况。二人际关系的开展与自我暴露1人际关系的开展过程自我暴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开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奥尔特曼和和泰勒 & , 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开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的可能是无限的,米尔格拉姆曾提出“六度间隔理论 ,又称“小世界现象 ,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

18、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6个人。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都只有六度间隔。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和任何一个没有联系的人只通过简单的中介就发生关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相遇的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交往对象及交往深度有高度的选择性。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对方的某些特征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时,才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本身就反映了交往着的某种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等个性心理特征。这种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当我们理性的思考谁可以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已经属于抉择过程了。只有那些在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我们

19、有共识的人,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某一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希望对别人有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有必要与对方展开更进一步的交往。同时,我们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可能形成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根底。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因情况而异。邂逅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而对于可能有很多接触时机且彼此自我防卫倾向又都较强的人来说,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彼此共同的情感领域,进行了角色性接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

20、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未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或隐私敏感区,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深层的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彼此还都注意遵守交往标准,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即使关系破裂也无所谓。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开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彼此的平安感和信任感已经确立,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阶段,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双方交往的行为

21、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显示出融合的自发交往关系。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反响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随着交往双方接触次数的增加,人们在心理上的共同领域会进一步增加,并伴有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也更深刻广泛。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到达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是停留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奥尔特曼和和泰勒用社会渗透理论 来说明自我暴露对关系开展的影响。他们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是一个“渗透过一个人的外表,对这个人的内在自我加深了解的过程。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

22、维度上发生如图8-3。随着关系的开展,人们会暴露更多的个人信息;自我暴露的内容也会变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地话题,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关系开展的这些阶段在图8-3中表示为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人格和生活经历的“楔子。对于陌生的人,楔子是狭窄浅薄的;对于亲密朋友,在暴露的话题上,楔子是纵深更亲密宽广的。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鲁宾等 & ,1978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第二层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

23、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局部,不会轻易不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曾经产生过的偷窃念头或自己的第一次性经验等。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可以了解别人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自己同别人关系的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次的自我信息,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只是有些人表现的明显些,有些人表现得不明显。这些需要大致可分为

24、三类: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每个人都有3种最根本的人际需要,而且每一类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1包容需要 。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个体就会产生沟通、相容、相属等肯定性的行为特征,反之,个体就会产生孤立、退缩、排斥、无视等否认性的行为特征。如果孩子在家庭里与父母联系和交往的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那么他们将形成肯定性的行为特征。如果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往,他们就会产生否认性的行为特征。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如果包容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的或超社会的行为。低社会行为的特点是内

25、向、退缩、防止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参加团体等。这种人会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主动参加社会活动。超社会的人那么与此相反,主动与别人交往接触,成心引起别人注意。但可能因其行为强度和方式表现得太过分而引起别人的反感。舒兹认为适当的行为应该是社会性行为,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什么障碍,他能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决定自己是参与团体还是不参与团体,参与多或参与少等。无论是独处还是与别人在一起,他都会感到幸福。2控制需要 。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会形成使用权力、权威、影响、控制

26、、支配、领导等行为特征,反之就是抗拒权威、无视秩序、受人支配等行为特征。舒兹把个体的行为分为拒绝型、专制型和民主型3种。拒绝型的人倾向于谦逊、服从,在与他人交往时拒绝权利和责任。专制型的人那么好支配、控制他人,喜欢最高的权力地位。民主型的人能顺利地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是最好的行为类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那么易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如果双亲过分控制孩子,独揽大权,支配孩子的一切行为或样样包办代替,孩子就有可能形成拒绝型或专制型的行为特征。 3情感需要 。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

27、需要,即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情绪联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个体就会产生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行为特征。反之就是冷淡、疏远、厌恶、反感、憎恨等行为特征。舒兹同时划分了3种情感行为类型,即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和理性的情感行为。低个人行为表现为防止主动、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他担忧自己不受欢送,不被喜爱。超个人行为那么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建立亲密联系的迫切愿望,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和主动。理想的情感行为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技能。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

28、现出超个人行为;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保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由于人们对这三种根本的人际需要,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因而形成了六种人际关系的取向,如表8-1所示:二、社会交换理论根据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涉及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效劳等方面的交换。人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关系中回报与本钱的评价和体验。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积极或消极的程度取决于: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回报;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本钱;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关系的可能程度。

29、总之,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福阿确定了人际关系的6种根本回报: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效劳。这些回报可被归为两个维度。一是特定性维度,即回报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提供者。比方,爱是一种特指性的回报。相反,不管金钱来自于谁,它都是有用的,因此金钱是非特定性的或通用的回报。第二个维度是具体程度,它区分了有形回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物品和无形或象征性回报,如建议或社会赞许。回报是关系中令人愉悦的一面,它们让人觉得一段关系是值得的并应加以稳固。本钱那么相反,因为交往需要大量时间、精力,还可能意味着大量的冲突。所有友谊和浪漫关系都会有自己的本钱,如忍受他人令人不悦的一些习惯和

30、个性。人们对关系结果的评估是对本钱和回报进行的直接比拟,关注的是关系对我们是有盈余的回报大于本钱,还是亏空的本钱大于回报。如果一段关系对某人来说总是亏空的,他往往会中止这种不平衡关系,反之亦然。除了判定某关系是不是获益外,人们还会对关系进行两两比拟。有两个重要的标准:第一个是比拟标准 ,指人们对他们在特定关系中可能的收益和本钱的预期。比拟水平取决于人们在过去关系上的经验。一些人比拟水平很高,期望在一段关系中付出很小代价而获得巨大回报。如果已有关系不能到达这个标准,他们就会感到不快。相反,那些比拟水平很低的人在同样的关系中会很开心,因为他认为维持某些关系需要付出较高代价。第二个标准是备择关系的比

31、拟水平 ,是人们对于可替代旧关系的新关系中收益和本钱的预期。备择关系比拟水平高的人认为存在更好选择,即使现有关系是获益的,也会离开;而该比拟水平低的人那么更有可能留在一个本钱很高的关系中,因为他们预期在别处找到的会更差。三、公平理论一些研究者指出社会交换理论无视了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论 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关系双方奉献的本钱和得到的回报根本是相同的,公平的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的关系。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中,交往双方都会对这种关系感到不安,且双方都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很容易理解过度受损的一方会不开心,但研究

32、说明,过度受益的个体也会感到烦恼。研究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公平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标准,因此利益不均衡会让人不舒服,甚至感到内疚。不过,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都变得复杂起来。例如,你可能乐意帮同学记社会心理学的笔记,但你显然希望他也会帮你记下英语笔记。相反,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在双方需要的时候可能经常帮助,但谁也不会总记得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为此,克拉克和米尔斯 & ,1979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关系:交换关系 和共有关系 。在两种关系中,交换过程都在发生,但是标准利益的付出和回报的规那么却有显著差异。在交换关系中,人们受公平原那么支配,付出利益的同时期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回收同等的利益

33、。交换关系经常发生在陌生人或偶然认识的人之间或业务关系上。身处交换关系中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对对方的幸福有特别的责任。相反,在共有关系中,人们会切实感受到自己对对方的需要负有责任,人们最关注的是对他人需要做出回应,说明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并不期望不久就要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共有关系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朋友和恋人之间。阿隆,1986)的自我延伸概念可以解释亲密关系中这种复杂的互惠模式和交换规那么。阿隆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会逐渐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局部,他和同事1992用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向被试呈现了图8-4中的图案,让他们选择哪一幅图最能描述他们与约会对象、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结果发现,人们很

34、容易就能用这些图案来标志某种关系。处于某个关系中的自己和他人重叠越多,人们越可能报告亲密感和相互联系的行为,比方一起消磨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在亲密关系中,他人是自我的一局部,因而让他人获益就是让自己获益。研究者认为这正是亲密关系借以超越简单社会交换行为的途径之一。图8-4 自我中包含他人量表资料来源:, A., & , 1992 1992 近年来,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对人际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既有对人际关系特点的实证研究,也有对人际关系问题的系统分析,还有对中国外乡人际关系理论模型的探讨和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推进了中国人际关系的理论建设和开展见专栏8-1。专栏8-1 中国人际关系理论在人际

35、关系的理论建设过程中,研究者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人际关系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光国 提出了华人社会人际交往理论模型,将中国人际关系分为三类:情感性关系主要用以满足关心温情平安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像家庭、密友等原级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人们遵循的伦理约束符合“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那么。工具性关系是个人为了获得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利益而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短暂而不稳定,人们遵循的是“一视同仁,童叟无欺的社会交换法那么。混合型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亲戚邻居同学师生等角色关系,由此构成了中国社会中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混合性关系中的交易法那么是“以和为贵,礼尚往来的人情法那么。翟学伟 认

36、为中国人真实的人际关系是由“缘、“情、“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只有把握了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认识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本质。由此他提出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外乡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又各有自身的功能。一般来说,人情是其核心,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情家为根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是这一根本模式的制度化,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那么和标准,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而人缘是对这一模式的设定,它将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限定在一种表示最终根源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框架中。翟学伟还指出,天命观、家族主义和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是中国人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文化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

37、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天命论思想。老百姓一般坚信有一种强大力量可以操纵人的行为、奖惩善恶、安排人生。家庭是构成不同人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更是中国人人生哲学的现实基点。中国的家族制度经历了从家庭向宗族、村落开展的趋向,最后导致中国人在纵向上对共同祖宗和家谱的认同,在横向上对各种亲属关系的重视。在儒家看来,只要能理解3种家庭成员关系,就能将其扩展到所有人际关系中去。其中,父子代表一切纵向关系,兄弟代表横向关系,夫妻意味着两性关系。彭泗清 针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提出了示范回应模式理论。他认为最能反映中国人际互动的动态特征是示范行为。要正确理解中国人人际互动的模式和特点,必须找准3个基点:价值支点、行为起

38、点和行为控制点,同时,每个支点又可区分为文化理想模式和实际变式。人际互动的价值支点是指互动双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持的根本价值观。这一支点的理想设计是普遍的仁义,贯彻到行为上就要求天下为公、克己复礼、尽心奉献、耻于索取。而它的实际变式是特殊性私德,在行为上表现为内外有别,对圈内人讲仁义、尽义务;对无关的圈外人那么循礼而讲利。行为起点是指开始人际交往时的启动行为,各种文化都会倡导一种人际交往的启动机制。其理想模式是自足式范式不求回报的主动奉献,实际变式是工具性示范示范被工具化、物质化、形式化,成为投资行为或人情行为。行为控制点那么指人际互动中扮演主动的、主导的控制性角色的一方。其理想模式是互赖性控制,即互动双方并未完全分化,共同受人伦的控制,各尽自己的本分;实际变式是伸缩性控制,即控制点具有游离的特点,但核心还是在自己,可以根据对对方的诚、势、利的判断而伸缩自如,必要时转让控制点。无论是示范过程还是回应过程,都包括理想模式、小人变式和常人变式3种形式。在人际互动中,个体对示范方式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其社会经历。但是,大多数人对示范方式的选择会受互动对象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反响调节过程在交往中进行修正,交往双方也会随之而有所改变。同样,个体回应方式的选择既受个体道德开展水平影响,又受对方示范类型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