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JTJ065-97公路摄影测量规范.pdf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4875070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JTJ065-97公路摄影测量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JTJ065-97公路摄影测量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JTJ065-97公路摄影测量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JTJ065-97公路摄影测量规范.pdf(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摄影测量规范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h i g h w a y p h o t o g r a mme t r yJ T J 0 6 5-9 7主编单位: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施行日期:1 9 9 7 年1 0月1日J T J 0 6 5 一 9 7关于发布 公路摄影测最规范 的通知交公路发 1 9 9 7)2 4 7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重庆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部属公路设计、施工、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 公路摄影测量规范)(编号J

2、T J 0 6 5-9 7),作为行业标准,自1 9 9 7 年1 0月1日 起施行。公路摄影测量规范 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一九九七年五月四日J T J 0 6 5 一 9 7前言 按照交公路发(1 9 9 4)1 2 6 5号,(1 9 9 5)1 1 5 0 号下达的1 9 9 4 1 9 9 5 年度T 作计划,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了 公路摄影测量规范 的编制工作,并成立了 公路摄影测量规范 编制小组 编制小组在

3、完成编制大纲的基础上。先后对公路勘察设计行业及相关其他行业的现状进行 了 调研,广泛收集了有关资料,并对编制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为确定技术指标,编制小组深入分析、整理了已有成果资料,并结合公路测设行业的特点 进行了充分的试验,技术指标取中等偏上的水平;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本规范在满足公路测设需要的同时,尽可能与国家标准靠齐,注意与 其他行业的技术标准相协调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本规范更加完善 本规范共分七章、十二个附录和一个附加说明。这七章分别是:总则、术语、航空摄影、航测外业、航测内业、地面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本规定编

4、人了G P S 测量、数字测图、数字地面模型、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遥感影像图等现代测绘新技术内容。为使本规范更好地适应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请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鹦鹉大道3 8 8号,邮编:4 3 0 0 5 2),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陈楚江邓涛王守彬王文超胡爱华孙焕元J T J 0 6 5 一 9 7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时、准确地为公路1 _ 程勘察设计提供多种的测绘资料 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制订本规范1.

5、0.2 本规范包括公路航空摄影、航测外业、航测内业、地面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五部分内容亡 木规范是用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公路工程1:5 0 0,1:1 0 0 0、工:2 0 0 0,1:5 0 0 0 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或数字产品作业的依据。1.0.3 在执行摄影侧量工作前,应了解委托方对测绘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搜集、分析、评价和利用已有合格资料 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工作中 应加强外业、内业的质量检核。工作结束后.做好资料整理并编写技术报告书或说明书1.0.4 坐标系统采用1 9 8 0 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当收集上述系统的大地点

6、、水准点有困难时,可采用1 9 5 4年北京坐标系、1 9 5 6 年黄海高程系 局部重点工程或小测区可采用独立系统;有条件时 应与国家系统联测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一克昌格投影。按3 0 分带或任意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计算平面直角坐标 投影面可采用1 9 8 5 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投影面的选择应使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 5 mm/k m.:。干 5 地形图的分幅应沿公路路线走向自由分幅图幅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其基本规格为5 0 0 rim Xm m或 5 0 0 m m X 4 0 0 m m图幅编号一律沿公路路线自起点开始顺序编号,序号前应冠以 L.程名称1.0.6 地形类

7、别的划分按表1.0.6 规定执行 表 1.0.6 地形类别划分地 形 类 别平原版一 一卜一 2 占一山岭 户卫 5扣岁邵 一。一口 地 面 坡 度 )一地面高差(n)220 注1.0.7表中数据系指测图范围中的大部分地而坡度或高差而言;地面坡度与高差有矛盾时.以地肉坡度为主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川图需要按表1.0.7 选用表 1.0.7 墓本等高距c n,)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趾 重t it 匕 例尺幼1.0_ _ _ _ _ _ _ _ _ _ _ 乏入一2 auoono一一 干 干:)一一卜-一i.o2.0 注:表中括号内数据依用图需要选用 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 平

8、原地区根据用图需要可不绘等高线,仅用高程注记点表示1.0.8 符号及注记应符合现行的 1:5 0 0 1:1 0 0 0 1:2 0 0 0 地形图图式一、1:几 0 0 0:1 0 0 0 0地形图图式 的规定1.0.9 高程注记点宜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点 卜,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为图上 0.0 1 m 内1 0 一1 5 个J T J 0 6 5 一 9 71.0.1 0 地形图精度 地物点相对于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或平高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在图上应小于表1.0.1 0-1 的规定。表 1.0.1 0-1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乍 一平 原、微、(m m)地形类别重丘、

9、山岭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注:困难地区(如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可放宽5 0等高线相对于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小于表1.0.1 0-2 的规定 表 1.0.1 0-2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m)平原微丘重丘山岭等高线高程中误差普 H哥 I l扣 注:刀 表示基本等高距(m)3 困难地区(如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可放宽5 0%.高程注记点相对于最近高程控制点高程中误差按表1.0.1 0-2 规定的。.7 倍执行1.0.1 1 摄影测量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两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1.0.1 2 摄影及测绘仪器、设备、工具应定期检校,作业时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1.0.1 3 测绘中采用的计算

10、机应用软件应通过有关部门的认可2术语2.0.12.0.1.1摄影 像幅p i c t u r e f o r ma t 成像面积的大小,一般为像场的内接四边形2.0.1.2 航空摄影比 例尺 a e r i a l p h o t o s c a l e 摄影仪焦距与摄影航高之比。2.0.1.3 路线方案走廊r o u t e p l a n c o r r i d o r 用于路线方案技术性比选和设计的带状区域2.0.1.4 航空摄影带宽 a e r i a l p h o t o g r a p h i c w i d t h 覆盖路线方案走廊的摄影宽度2.0.1.5 摄影基线 p h o

11、 t o g r a p h i c b a s e l i n e 相邻两摄影中心的距离2.0 门.6 摄影航高 p h o t o g r a p h i c f l y i n g h e i g h t 飞 机相对于摄区平均基准面的高度2.0.2 航测外业2.0.2.1 立体像对,t e r e o p a i r 相邻摄影中心摄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影像的一对像片。2.0.2.2 明显地物点 o u t s t a n d i n g p o i n t 地面上能准确定位且在像片上可准确判读的人工或 自然点2.0.2.3 野外像片控制点 f i e l d p h o t o c o n

12、t r o l p o i n t 满足像片条件在实地测量的平面或高程控制点,是内业加密和测图的依据。已 分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三种 平面控制点仅测定其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其高程;平高控制点必须测定其平面坐标及高程 7 1 8 6J T J 0 6 5 一 9 72.0-2.4 像片 调绘 p h o t o g r a p h a n n o t a t i o n 持像片至现场或在室内参照野外典型调查所获得的样片和各种资料,与影像比较对照,将在地图上需要表不的地貌和地物要素描绘和注记在像片上2.0.3 航测内业2.0-3.1 定向 点 o r i e n t a t

13、i o n p o in t 用于定向的标志点或明显的地物点2.0-3.2 影像图 i m a g e m a p 航空摄影像片或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经纠正后的产品。2.0-3.3 解 析空中 二角测 量 a n a l y t ic a l a e r o t r ia n g u l a t io n 利用像点、摄站点、物点成像的几何关系解析计算像片方位元素、物点坐标的摄影侧量理论和方法2.0-3.4 机助测图 c o m p u t e r-a i d e d m a p p i n g 利 用 计 算 机 及 外 围 设 备 和 相 应 软 件,进 行 地 图 信 息 的 采 集、存 贮、

14、处 理、样 理、显 示、绘 图 和 制 版 的 技术与方法。2.0.3.5 数字测图 d i g i t a l m a p p i n g 实现数字地图的设计、生产、管理与应用的技术与方法。2.0.4 数字地面模型2.0.4.1 数字地面模 (D T M)d i g i t a l t e r r e s t r i a l m o d e l地形表面形态等多种信息的数字表示4.2 数据采集 d a t a c o l l e c t i o n将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4.3 内 插 in t e r p o l a t io n根据 一系列数据点 L 的某些信息来求出位

15、于这些点范围内的其他点信息20203 航空摄影3.1 一般规定3.1.1 航摄仪3.1.1.1 公路航空摄影应尽量选用性能先进的航摄仪。结合摄区的地形情况和成图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镜头焦距,3.1.1.2 航摄仪的基本性能要求 (1)像幅;2 3 0 mm X2 3 0 tu rn.(2)焦距:特宽角A=(8 7.5 士3.5)m m;宽 角八=(1 5 2.0 士 3)m m;中 角八=(2 1 0.0 士5)m m;常 角f,一(3 0 5.0 士3)m mo (3)物镜镜头分解力:中心部分不低于5 0 L p/m m(每毫米5 0 线对);边缘不低于2 0 工 p/m m(每毫米2 0 线

16、对)(4)物镜径向畸变差在像片有效使用范围内大部分应小于。0 1 5 m m,局部最大可为。.0 2 m m;特宽角物镜最大畸变差可为0.0 3 m m.(5)各色滤色镜齐全;暗盒压平质量良好。3.1.2 摄影材料和复制摄影材料3.1.2.,航摄软片 (1)公路航空摄影宜选用黑白全色软片;当有特殊要求时,可选用彩色或彩红外软片。c z 航摄软片的基本性能要求:I T J 0 6 5 一 9 7 软片的 乳剂分解力应不低于8 5 I,p/m m(每毫米8 5 线对)软片的不均匀变形率应小于3/1 0。片基厚度不小于。.1 a i m 涤纶)或。.1 3 m m(三醋酸,亡 工 外观平整光滑,无裂

17、口,无毛刺I1.2.2 印像纸和复制摄影材料 (I)航摄底片的反X-是选择复制摄影材料的依据,反差大的底片应选择软性或中性复制材料;反之应选择硬性复制材料 (2)印像纸的不均匀变形率应小于3/1 0 0 0 (3)其他复制摄影材料的不均匀变形率应小于1.5 门。0 0 03.1.3 航摄比例尺11.3.1 航摄比例尺的选择应以公路各测设阶段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及相应精度要求为依据,结合摄区的地形条件、成图方法及所用仪器的性能诸因素综合考虑3.1.3.2 航摄比例尺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以4-6 为宜特大工程、病害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根据摄区的地形条件 合理选择航摄比例尺3.2 航摄质

18、量3.2.1 飞行质量3.2.1.1 像片重叠度 (1)同一航带的航向重叠宜为6 0 X-6 5%,个别最大可为7 5%,最小可为5 6 厂_ (2)相邻航带的旁向重叠宜为3 0%一3 5%。最小可为1 53.2.1.2 像片倾角应小于2 0,个别最大可为43.21.3 旋偏角 (I)航摄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8 0 0 0,旋偏角应小于6 0,最大可为8 0 (2)航摄比例尺大于 1:80 0 0 且小于 I:40 0 0,旋偏角应小于8 .最大可为 1 0,(3)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4。,旋偏角应小于1 0,最大可为1 2 归 同一 摄影分区内.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过三片

19、3.2.1.4 航高差 (1)同一航带 卜 相邻像片的航高差应小于2 0 m (2)同一航带 上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应小于3 0 m3.2.1.5 航线的弯曲度应小于3%3.2 门.6 分区的摄影覆盖范围 ()沿路线走廊的纵向覆盖,航带两端应各超出分区范围一条基线以 卜 (2)路线走廊的横向预盖 应尽可能满足a计要求,航迹线偏移应小于像幅的l o 3.2 门.了 关于漏洞补摄的规定 (1)漏洞的补摄宜采用 与原摄影时同类k的航摄仪及时补摄 (2)补摄应按原设计要求进行。(s)依补摄范围进行摄影覆盖,纵向覆盖超出漏洞外一条基线以上_3.2.2 摄影质量3.2.2.1 对航摄季节和航摄时间的要求

20、 宜根据路线所经地域的地理纬度、气候条件以及太阳高度角及其对地形、地物照射产生的阴影倍数选择最佳的航摄季节和时间,以保证摄影质量。平原微丘区,太阳高度角应大于2 W 阴影应小于3 倍;重丘山岭区,太阳高度角应大于朽,阴影应小于1 倍:地形高差特大或陡峭的山区,航摄时间应控制在地方时正午前后 l h之内。3.2-2.2 底片密度 5 8RI T J 0 6 5 一 9 7(1)底片的灰雾密度应小于 0.2,(2)底片最大密度应在1.1-1.8 之间,极个别的可为2.0;底片最小密度至少应比灰雾密度大。.2(3)底片的密度差宜为 1.0 左右;最大密度差应小于 1.4.最小密度差应大于0.氏3.2

21、.2,3式中:3.2.3o-T-因飞机地速产生的最大像点位移在底片 仁 应小于0.0 6 m m,其值按式(3.2.2)计算 S 一 T竺X 1 0 (3.2.2)I n一 像点位移量 m m;一曝光时!司.5:一 飞机地速.mi.,;2 一最高地形点的航摄比例尺分门3.2.3.13.2.3.2表观质量 底片上的框标及其他各类注记标志应清晰、齐全、完整底片上不应有云、云影、划痕、斑痕、折伤、脱胶等缺陷;当发现有上述缺陷k 1 对成图有影响时应予以补摄3.2.3.3 航摄像片索引图、透明正片、像片等航摄复制品,应影像清晰,不得有划痕、斑痕、折裂、脱胶等缺陷3.3 航带设计3.11 公路航摄的特点

22、 公路航空摄影是以路线走向为导向,连续布设若干个首尾相接的航摄分区覆盖全部路线方案走廊的带状摄影各航摄分区的设置宜首选单航带摄影;当路线弯曲过大或遇到需要加大摄影宽度的地段(如大桥、特大桥、大型互通式立交、多方案密集分布等)时,可布设多航带摄影13.2 航带设计用图及资料33.2,1 航带设计用图宜采1 1 1 1:5 0 0 0 0 地形图;当航摄比例尺大于1:6 0 0 0 或小1w积块状摄影时宜采用 1:2 5 0 0 0 或1:土。O o。地形图3.12.2 航带设计应以公路规划任务书、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公路勘测任务t 3 等技术文件为依据3.3.3 航摄范围3.3.I,依据有关

23、技术资料在航带设计用图上标注出路线方案线(含各比较方案线)或方案走廊带范围及有特殊要求的航摄区域范围。II12 公路路线的航摄范围以路线方案线(含各比较方案线)控制,两侧各超出方案线的距离应大十5 0 0 m;当给出路线方案走廊带范围时,两侧各超出走廊带范围线的距离应大于3 0 u m3.33 _ 3 路线起、终点处、航摄范围应沿纵向各向外延伸2-3 条摄影基线13.3.4 大桥、特大桥的航摄范围 (1)测绘桥址总平面图时,上游长度为洪水泛滥宽度的2 倍,下游为1 倍,顺桥轴方向为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2 r n -b n:或洪水泛滥线以外5 0 M。对分汉河流、宽滩河流、冲积漫流和泥石流地区IT

24、 视突际情况决定 (2)测绘桥址地形图时,上 游长度为桥长的2 倍,下游为7 倍,顺桥轴方向为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2 m或洪水泛滥线以外5 0 M。对分汉河流、宽滩河流 冲积漫流和泥石流地区可视设计需要决定13.3.5 大型互通式立交及服务区、管理区等,航摄范围应超出其区域范围每边5 0 1)r,以上3.3.3.6 短于1 0 0 0 m的隧道视同路线方案走廊处理:1 0 0 0 m以F.隧道的航摄范围以隧道方案线控制,两侧各超出方案线的距离应大于7 0 0 m.3,3-4 航摄分区的划分与组合13.4 门航摄分区的划分应以路线方案的平面线形变化和纵断面地形高差变化为依据确定。5 8 9J T

25、J 0 6 5 一 9 73.3-4.23.3.4.3在满足航摄范围要求的基础上,优先选用单航带形式布设航摄分区航摄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超过如下规定:(”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8 0 0 0 时,应小于1/4 摄影航高。(2)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8 0 0 0时,应小于1/6 摄影航高。3.14.4 航摄分区接头的部分不应产生绝对漏洞或相对漏洞,其重叠部分至少具有两条以上摄影基。在地形困难地区,分区的结合部宜设置在地形较好地段,以利于像片连测时作业3.4.53.3.4.6航摄分区的长度不应短于6.0 k m并宜布设为规则矩形不同航带数在设计用图上的总宽度采用式(3.3.4)计算线东d 一

26、斋 :+(,一 ,(,一、,X 1 0(J=1.2,.)(3.3.4)式中:d一 一1 条航带在设计用图上总的覆盖宽度,m;l-一像幅尺寸,m m;7 7 7 一 一 航摄比例尺分母;M设计用图比例尺分母;1一 航带数;11,一相对于平均基准面上的旁向重叠度,%3.3.5 航带设计成果资料的统计与计算3.3.5.1 统计各航摄分区的图上宽度、图上长度以及航带数3.15.2 计算每个航摄分区的摄影面积及整个摄区的摄影总面积:(1)每个航摄分区的摄影面积按式(3.3.3-1)计算 A,=S,;S,.;M X 1 0-式中:A,一 第I 个分区的摄影面积,k m-;3.3.s-1)凡 第i 个分区的

27、图上长度,m;S一一 第,个分区的图上宽度.m当多航带分区中航带长不等时,应依不同航带数分段计算再取和。(2)计算整个摄区的摄影总面积。A 一 L,A,(3 3.万 一 2)式中:A 一整个摄区的摄影总面积.k n,;。一 摄影分区总数3.3.5.3 计算每个航摄分区的基本像片数及整个摄区的基本像片总数。(1)各分区的航摄基线长按式(3.3.5-3)计算。B,;=m l(1-g)X 1 0-式中:代,一第,个分区航摄基线长,M;R.一 一 第,个分区的航向重叠度,%。(2)各分X的基本像片数按式(3.3.5-4)计算 3.3,5 一 3)从,S,M=Z 1-一十3!护 二 112 rl(3.3

28、.石 一 4)式中:S1 一一第,个分区航摄基本像片数;个分区第J 条航带的图上长度,m;个分区的航带数;J T J 0 6 5 一 9 7+3 一 表 示 以 航 带 为 单 位,向 上 取 整(3)计算整个摄区的基本像片总数C=艺C;(3.3 5 5)式中 C一 整个摄区的基本像片总数。3.3.6 航带设计应提交的成果资料3.3.6.1 航带设计成果资料是编制航摄计划书、签订航摄合同和向有关单位报送航摄申请的必备文件3.3.6.2 航带设计成果资料包括以下内容:(1)公路路线方案地理位置图。图中以经纬度标注出航摄空域范围 (2)航带设计略图。图中以适当比例尺绘制摄区1:5 0 0 0 0(

29、或1 1 2 5 0 0 0,1:1 0 0 0 0)地形图图幅结合图,注明图号.在结合图中概略标出各航摄分区范围并标注分区号 (3)航带设计采用的航摄比例尺、设计用图比例尺、航摄仪像幅尺寸、航片的航向及旁向重叠度等基本参数。(4)航带设计的路线名称、路线总长、航摄分区数,各航摄分区的航带数及航带长、航摄面积和基本像片数,整个摄区的肮带总数及航带总长、航摄总面积和基本像片总数3.4 航摄单位应提交的成果资料3.4.1 航摄单位应按航摄合同中规定的种类、数量向用户单位提交航摄成果资料。成果中有质量指标的,应符合本规范相关条款的规定3.4.2 航摄单位应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以下内容:1.航摄实施情况

30、报告书。2.航摄仪检定数据。3,航摄成果的移交清单及质量状况记录。4.航摄底片。5.航摄像片索引图 6.航摄像片4 航测外业4 门一般规定4.1.1 像控点布设4.1.1.1 像控点宜布设在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和旁向重叠中线附近,使布设的控制点能尽量公用分别布点时,控制范围在像片上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 0 m m;当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大于2 0 m m4.1.1.2 像控点距像片边缘应大于1 5 mm,离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4 5 mm4.1.1.3 位于自由边的像控点连线应能控制住测图范围4.1.2 基础控制测量4.1.2.1 平面控制测量四等以下各等级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应根据测

31、图比例尺的大小来确定:1,5 0 0 地形图不超过0.0 5 M;1,1 0 0 0,1:2 0 0 0,1:5 0 0 0 地形图不超过0.1 0 m,4.1.2.2 高程控制侧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方法。四等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 误差不大于。.0 4 m4.1.2.3 控制测量应根据仪器设备、测区情况和具体要求,布设5 级小三角点、导线点、GP 5点和四等水准点、五等水准点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在满足公路带状航测成图要求的前提下,其密度尽量兼顾公路测设的需要J T J 0 6 5 一 9 73 像片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点和平面控制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

32、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411/5 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 o4.1.4 像片调绘4.1.4 门调绘必须判读准确,描绘清楚 图式符号运用正确。4.1.4 2 调绘片宜采用放大片进行,放大倍数宜为航摄比例尺的2-3 倍4.14.3 地物、地貌的综合取舍以满足公路勘测设计的需要为前提,以既适应图面允许荷载量又保持实地特征为原则4.1.4.4 像片调绘可采取先野外判读调查.后室内清绘;也可采取先室内判读、清绘,后野外检核和调查,再室内修改和补充清绘的方法。对像片上 各种明显的、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可只作性质、数量说明,其位置、形状以内业测

33、图为准42 像控点的布设4.2.1 全野外布点4.2.1.1 像片平面图的全野外布点 每张隔号像片测绘范围内布设四个平高点,如图4.2.1-1 所示4.2.1.2 立体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屯 体成图时,每个立体像对测绘范围内应布设四个平高点。当航摄比例尺小于4 倍成图比例尺时,为内业测图的需要,应适当增加图幅定向点或在像主点附近增设一个平高控制点.如图1.2.卜 2所示当平面控制点由内业加密得出时,图4.2.1-2 中的平高控制点改为高程控制点4.2.1.3 点位要求 点位在像片的位置除满足一般规定外,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点位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的距离不大于1 0 mm;困难

34、时个别点位可不大于1 5 r n m (2)对于控制线路方案的重点 五 程地段,如越岭隧道、娅口、高架桥、大中桥、互通式立交及重大不良地质地段等,可按专业需要增测像控点。OO口e口O口口自自 o-平 高 点口像 主 点图4.2.1-2 图4.2.1-1 像片平面图的全野外布点4.2.2 单航带布点42.2.1 单航带布点采用按航带每一分段六点法进行 如图4.2.2 所示求时.应加设野外平高控制点f.体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当加密设备或程序有特殊要图4.2.2 单航带六点法布点I I.l 0 6 5 9 742.2.2 航带首末端点间的问隔基线数参照附录C执行 两端的L 下两点宜选在通过像主点ft 垂

35、直于方位线的直线 卜相互偏离不应超过1 1 2 条基线;中央一对点宜选在两端控制点的中间,左右偏离不应超过一条基线,井避免上下两点同时往一侧偏离4.2.3 航带区域网布点4.2.3 门当航带数为两条以上时,宜采用航带区域网布点。不论平面网或平高网.其航带跨度应符合表4.2.3 的规定。控制点问基线数与单航带相同,并应保证区域四周至少有6-,个平高点4.2.3.2 当受路线比较方案、互通位置等影响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凸出处应布设平高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也应布设平高点,如图:1.2.3 所示 先 .2 s 舫带b i 域网介许的最大舫带跨 V比 例 尺一,:5

36、 C航 带 数(条)一4 一:1:I o 0 0 I-万I:2 川自几 61;马臼 州)声 一卜X-高程控制点一 公路路线 图4.2.3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4.2 r 44.2 A特殊情况的布点42.4.1 航摄分区接合处像控点应布设在航带重叠接合处,尽量使其公用_ 如不能满足公用要求,则应分别布点4.2.4.2 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 但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视为正常航带布点;否则落水像对应进行全野外布点4.2.4.3 海湾、岛屿、湖泊地区宜按全野外法布点,控制点位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4.3 荃础控制测量4.3.1 选点与埋石4.11.1 各等级基础平高控制

37、点位置的选定应根据路线方案走向和航摄像片连测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点位宜按路线起点至终点方向顺序编号4.3.1.2 控制点位置的选定与理石应符合下列要求:(1)平面控制点点位宜沿路线布设,距路线中心线距离宜在5 0 n,-3 0 0 m范围内 (2)测站、测线应避开高压线等强磁场以及散热塔、散热池、烟囱等发热体的干扰-(3)相邻点之间通视良 好,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5 m以上 (4)控制点应便于发展和寻找 (5)点位标石应能较长期保存并埋设在土质坚实或稳固的建筑物上4.3.1.3 各等级基础控制点标石的规格及埋设应遵照附录D的要求执行:撇路线中心线3 0 0 m以外的基础控制点可按附

38、录D中的监时控制点测量标志的要求埋设4.3.2 平面控制测量4.3.2.1 G P s M 9 量 (1)G P 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d.3.2-1 的规定 5 9 3J T J 0 6 5一9 7表 4.3.2-1 G P S 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卫星数 边长(k m)接收机标称精度卫星高度角尸)P 二 P 一最 弱 点 相 对.点 位 中 误 差(rt。弱 边 相,寸 中 误 差四等 40.5 81 0 mm+3 p p m1 5、一0.0 5 一 一一级)40 3 61 0-m+5 p p m1 5 8 曰。.1/20 0 0 0 一 (2)G P S网应根据航测像控点测量和公路

39、勘测的要求、测区中大地点的分布、作业时卫星状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果的可靠性以及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的原则组织实施和布设 (3)G P S网可按静态定位和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观测,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以及菱状网、鱼状网、大地四边形等形式,观测时间应根据仪器精度、星历质量及基线边的长度等条件来综合考虑4.3.等级 四等(4)G P S网应与附近高等级控制点联测以便作约束平差,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个(5)G P S 观测记录可参照附录F的要求执行。2.2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1)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2-2的规定。表 4.3.2-2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合导线长度(

40、k m)边长(k m)测角中误 差(勺每边测距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中误差 水平角测回数里 二!些 D 1方位角闭合 井()州一丫一一一一一 一 一1-2士 2.5士 1 8l/3 5 0 0 0级 1 0:升一 干 5.0s.a+1 51/1 4 0 0 0斗兰 1 妇二级 6十 1 51/1 0 0 0 0 注:,为测站数 (2)光电测距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比不宜超过 1=3 0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表4.3.2-2 的要求时可布设成结点网形,结合与结点间、结点与高级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超过表1.3.22 规定长 度的。.7 倍4.3.2.3 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全

41、圆方向观测法,方向数多于3 个时需归零;多于7 个时需分组。每组方向数应尽量相等,并采用同一起始方向。观测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观测限差的要求应符合表4.3.2-3 的规定 表 4.3.2-3 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经纬仪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 (”)一 一一 测 回 内 2。互差护)一一i 同一 方问值 各测回互差(”)一D 11695D J381 39D 1_ 一一,1 8 一一一 一r一一2 4一 注: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 0 时,该方向的2 C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 (3)观测中2 C互差或测回差超限应采用同

42、一零方向重测超限方向;归零差 起始方向2 C互差超限或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 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当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 时应重测该站 (4)因测点圆周角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基线条件和方位角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4.3-2.4 边长测量及其改化J T J 0 6 5 一 9 7(1)边长测量 边长测量应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完成。光电测距仪的精度按每公里测距中误差划分为三级,如表 4.3.2-4 所列。表 4.3.2-4 测距仪精度等级每公里测距中误差M,(-m)测距仪精度等级M。镇5I5.V,镇1 001 0 M二 簇2 0正 每次

43、作业前应根据实际需要和仪器情况对其主要项目 进行检验 测距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条件下完成,雨、雪、大风天气不宜作业;观测时不宜与太阳呈小角度观测.严禁将测距头对准太阳。测距边每测回读数 4次,各次读数较差应小于 1 0 m m,单程测回间较差应小于 1 5 mm;归化同一起算面上边长往返观测较差不得大于 M.测线气象观测时,温度读至。.5 C,气压读至1 0 0 P a(2)边长改化 测距边经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等项改正后,测距仪与反光镜在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按式(4.3.2 一 1)计算 D,=勺 S -h 式中:D测距边在两端点平均高程面上的投影长度,m;S 经各项改正后的斜距,m;h

44、 一 一仪器与反光镜之间的高差,m,利用垂直角和斜距计算水平距离 D,=S c o w式中:a 一 一 经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后的垂直角。(3)边长归算改化 水平距离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归算和投影改化 沁 归算至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长度(4.3.2-L)2 一 2)D-D o(1-式中:D测距边在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长度,m;Hm一 测距边两端的平均高程,m;(4.3(4.32-3)H,测区平均高程,m;R,测距边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归算至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D,=D,(1-Hm+人 mRp f-h m 十H,(4.3.24)式中:D,测距边归算至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m;h m测距边所在

45、地区大地水准面相对参考椭球面的高度,ma 改化至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y mU,一 上I I I1T 二 厂 二 下 、乙八高(4.3 2 J式中:y.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平均值,m;J T J 0 6 5 一 9 7 R m 参考椭球面在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o4.3.3 高程控制测量4.3.3.1 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的精度及标志埋设的密度除能满足像片高程控制测量外,还应兼顾路线及其构筑物的高程控制。(2)各等级水准侧量的观测应符合表4.3.3-1 的规定 表 4.3.3-1 各等级水准测量的观测要求等级附合fc 度(k m)最 大 视 一线长度 rn)前 后 视 距较差前

46、后视累计差 (m)视线高度(m)红黑面读数差(mm)红黑 面高差较差 (mm)四等3 0 一1 0 0 31 00.33a五等平原、微丘重丘、山岭一:2 I 100(1一注;结点路线长度不得超过附合路线长度的。7 倍(3)各等级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3.3-2的规定表 4.3.3-2 水准测量主要精度要求(m m)往返测较差一平原微丘闭合养重丘山岭闭合差从一M,绷一等一+2 0丫 1,+2 0 丫 L上 2 5土 1 0五等+3 0 丫+3。护了+4 5尸一一一 1 6-7卞 1 石 注:儿 一水准路线的长度,以k m计;M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 一 一 每公里水准iA 9 全

47、中误差 (4)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高差的不符值计算M。当水准网环数超过2 0 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当.V。和M*不符合表4.3.3-2 规定时,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 .V 二 和M按式(4.3.3-1),(4.3.3-2)计算M 一 士 丫 _I4 n L l 双 se(一1.3.3-1)M 一 士 丫 缸 臀一(4.3.:32)测段往返高差的小符值一 测段长度,k m:m m;乙R n 71P.段数;W水准路线经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性等各项改正后的环线闭合差 m m N一水准环数;F 水准环线周 长.k m(5)水准测量支线应进行往返测或单程双转

48、点法观测,各测段侧站数应为偶数。3.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1)在水准测量确有困难的山岳地带、沼泽、水网发达地区及植被覆盖异常茂密地区,四等水准和中3式车五等水准可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5 9 6J T J0 6 5 一 9 7(2)高程导线视线长度宜小于7 00 n 飞,最长不超过1 o 00 m;视线垂直角不宜超过15;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sm 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采用每点设站对向观测和隔点设站单程双观测。隔点设站单程双测时.前后视线长度之差不得超过1()0 m(4)斜距和垂直角的往返观测应在成像清晰、信号稳定时进行。斜距观测两测 回(每测回照准一次,读数四数),各次

49、读数互差和测回中数之间的互差为10m m和1 5合本规范第 4.3.2 条的有关规定。】1 1】1 1n每站量取气温、气压值,读数应符(5)仪器高、规标高应在测前测后各量一次,读至毫米 两次测量互差不得超过Zmm(6)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3 一 3 的规定表 43.3 一 3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mrn)等级观测方法两测站对向观测高差不符值 两照准点间两次 观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 已测测段高差的差平原微丘重丘山岭四等五等每点设站上4 5 丫 D一一一 士2。丫 了 厂 一 一 一一上2 5 丫 大一一,二 3:丫 下隔点设站 l士1 4

50、丫 万梅点设站一 土 6 0丫万士3 0丫 丁 一上4 弓丫L一 一隔点设站士20、厉注:表中D为测站间或照准点间观测的水平距离;L为高程导线长度,均以k m为单位(7)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3 一 4的要求表 4.3.3 一 4 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类型中丝法测回数各测回垂直角较差(”)指标差h _ 差(“)四等J4士 5主夕五等J2士 7.5士 7.3J4土1 5士 工 二4,3,3.3 三角高程路线测量(1)在山岭重丘区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来确定控制点的高程,三角高程路线的起闭点应为不低于五等水准联测的高程点(2)三角高程路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