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模拟题(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模拟题(2).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模拟题(2)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本题共填入括号内。本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2 分分)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2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 学记 B 论语 C 大学D 中庸3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D创新性4 “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2、 ”这句话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5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6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7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A认知过程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8体现间
3、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量力性原则 9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A政治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生存教育 10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1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
4、说服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 )A中心 B基础 C任务 D途径13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1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间接性15ABC 理论中 B 指的是(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16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后效17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
5、高学生的成绩 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18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泛化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换说19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 秒4 秒 B02 秒05 秒 C2 秒l 分钟 D5 秒2 分 20思维反映的是( )A过去的经验 B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C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D人的愿望 21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 )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二、辨析题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6、分,共 32 分分)1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种: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较低、两头高。 4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三、简答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分,共 40 分分)1简述经验课程的的优点。 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阶段与培养的方法。 3简述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4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四、材料分析题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分,共 36 分分)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
7、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 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 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 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 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 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
8、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 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 分)(2)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4 分)(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10 分)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2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3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
9、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5C【解析】要素主义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6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7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8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
10、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9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10C【解析】略。11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12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3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14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
11、和序列性三大特点。15C【解析】ABC 理论中 A 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 代表个体对A 的信念、观点,C 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16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题干描述的情形就是继时对比的现象。17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8C【解析】相同要素说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等人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19A【解析】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外界
12、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 0.251 秒,声像记忆虽超过 l 秒,但也不长于 4 秒。20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21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对走过的路画出线路图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二、辨析题二、辨析题(答案要点答案要点)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成
13、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3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精神状
14、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的三种:(1)先高后低。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精神状态往往是最好的,此时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因此注意力在工作的起初也最容易集中到注意对象上。然而随着工作的进程,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注意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种先高后低的模式。(2)先低与后高。个体在工作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3)中间高,两头低。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
15、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对应,在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三、简答题三、简答题(答案要点答案要点)1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
16、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2(1)班集体形成的阶段: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2)班集体培养的方法: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4(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四、材料分析题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答案要点)1(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
17、好行为习惯的训练。(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要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2(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
18、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9-3 因 i)11 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