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 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
2、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过程 【导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的烦恼是什么。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
3、制新词,流行一时。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各体,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慨及表达寒门士人的仕途坎坷,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这十八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活、生命、命运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二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
4、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
5、,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创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
6、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
7、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四课文赏析 拟行路难(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泻水:下泻的水流。置:放置在。安能:哪里能够。行叹:行路时叹息。酌:用勺子舀取。说文酌,盛酒行觞也。斟,往杯盏里倒酒。以:用以。自宽:自我宽慰。断绝:中断杜绝。犹拒
8、绝。形容极其悲伤。歌:(再)歌唱。路难:行路难的简称。木石:木头和石头。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岂无感:岂能无有感情或感觉。吞声:不出声;不说话。吞下哭泣不敢出声。无声地悲泣。踯躅(zhzh):用脚踏地,徘徊不前。踯,蹬踢。躅,足迹。践踏。 【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1诗歌开头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人
9、,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解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
10、”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悲怆难抑、愁肠百结、纵情悲歌、志不得伸的诗人形象。 【解析】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
11、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
12、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案】“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悲愤、愁
13、苦。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
14、、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3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答案】难,处处充满艰辛。从社会背景来看,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从出身来看,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仕途几经坎坷,最终死于乱军。
15、“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4.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答案】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理解性默写】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答案】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
16、敢言。 2.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答案】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拟行路难中“,”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认命,不再忧愁。 【答案】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答案】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课堂即学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歧路(q)冰塞川(si) B鲍照(Bo)踯躅(zhzh)应届(yn) C珍馐(xi)迂讷(n)膝盖(x) D投箸(zh)尽管(jn)比拟(n) 【答案】D【解析】A歧q,塞s;B.应yn;C.
17、馐xi。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 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 【答案】D【解析】概慨。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C【解析】“情感琐事”错。 4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
18、,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D【解析】“五言体”错,应是杂言。(五言、七言) 5.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
19、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D.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答案】A【解析】A.不是“借代”,是“比喻”; 6.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事实不是如此。地,岂
20、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8“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 言”,是说
21、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拟行路难(其三) 鲍照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1试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被豪门贵族剥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幽怨的心境。 2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22、诗人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璇闺、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无以复加,就越反衬出她凄清孤苦之深,越显出“云间之别鹤”之不足恋,“野中之双凫”之令人羡。 【译文】其三 椒房里有用美玉建筑的闺房和台阶,装饰着花纹的窗户上垂下了绮罗做的帷幕。 其中有一人叫做金兰,金兰身穿着的细罗衣服充满着藿香的芬芳。 春燕在风吹落梅花的时节飞起,尾翼舒张参差不齐,掀开帏幔面对阳光,她逗弄停留在窗槛、枝桠上的鸟雀。 可她却含歌未发,揽涕无言,悒悒寡欢。人生的乐趣究竟在哪里呢? 宁可像水鸭成双成对栖息在草野,也不愿如别鹤高翔在云间。 【拟行路难赏析】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
23、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
24、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
25、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