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专练: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河南安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赵所长 汪曾祺 一九六一年夏天,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来一位新所长,姓赵。所里很多工人都知道他。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一个武工队长,常在这一带活动。老人们都说他“低头有计”,传诵着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性的故事。他的左太阳穴有一块圆形的伤疤,一咬东西就闪闪发亮。这是当年的枪伤。 他是骑了一辆自己装了马达的自行车来上任的,还不失当年武工队长的风度。他一来,就下地干活。在大田、果园、菜园、苗圃,都干了几天。他一边干活,工人一边拿眼睛瞄着他。结论是:“
2、赵所长的农活啧啧啧!”他跟工人在一起,说说笑笑,不分彼此。工人跟他也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所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 干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活,他把所里历年的总结、重要的会议记录都找来,关起门看了十几天,校出了不少错字。然后,到科研人员的家里挨门拜访。访问了俊哥儿李。 看见老李屋里摆了好些凳子,知道他那些攻谷子低产关的农民朋友要来,老赵就留下来听了半天他们的座谈会。中午,他捧了一个串门大碗,盛了一碗高粱米饭,夹了几个腌辣椒和大家一同吃了饭。饭后,他问:“他们的饭钱是怎么算的?”老李说:“他们是我请来的客人。”“这
3、怎么行?”他转身就跑到总务处,“这钱以后由公家报。出在什么项目里,你们研究!” 访问了早稻田。 “张老,张老!我来看看您,不打搅吗?” “欢迎,欢迎!不打搅,不打搅!” “我来拜师了。” “不敢当。如果有什么关于水稻的普通的问题” “水稻我也想学。我是想来向您学日语。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工作需要,我学了点日语,那时要经常跟鬼子打交道嘛,现在几乎全忘光了。我想拾起来,就来找您这位早稻田了!” “我不是早稻田毕业的。” 张老是个水稻专家,每天起得最早,一起来就到水稻试验田去。他是日本留学生。有一些老工人听说日本有个早稻田大学,就不管他是不是这个大学毕业的,派给他一个“早稻田”的外号。 赵所长把“早稻
4、田”的来由告诉早稻田,这位老科学家第一次知道他有这样一个外号,他哈哈大笑:“我乐于接受这个外号。我认为这是对我个人工作的很高的评价。” 赵所长问张老工作中有什么困难。 “我需要一个助手。” “您看谁合适?” “沈沅。” “还需要什么?需要一个柜子。” “对!您看看我的这些资料!” “柜子,马上可以解决,半个小时之内就给您送来。沈沅的问题,等我了解一下。” 沈沅正在菜地里收蔓菁。 “哎,沈沅!赵所长叫你上他屋里去一趟。” “知道啦。” 什么事呢?她微微觉得有点不安,在大渠里慢慢地洗了手,慢慢地往回走。 所长不在屋。门开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趴在桌上画小人。 孩子听见有人进屋,并不回头,还是继续画
5、小人。 “您是沈阿姨吗?爸爸说,他去接一个电话,请您等一等,他一会儿就回来。您请坐。” 孩子的声音像花瓣。她的有点紧张的心情完全松弛了下来。她看了看新所长的屋子。 墙上挂着一把剑一件真正的古代的兵器,不是舞台上和杂技团用的那种镀镍的道具。鲨鱼皮的剑鞘,剑柄和吞口都镂着细花。 一张书桌。桌上有好些书。一套毛选、很多农业科技书:作物栽培学、土壤、植保、果树栽培概论、马铃薯晚疫病两本古文观止、一套唐诗别裁、一套装在蓝布套里的影印的楚辞集注、一本崭新的日语初阶。桌角放着一摞杂志,面上盖着一本农大学报的油印本:京西水稻调查沈沅。 一个深深的紫红砂盆,里面养着一块拳头大的上水石,盖着毛茸茸的一层厚厚的绿苔
6、,长出一棵一点点大,只有七八个叶子的虎耳草。紫红的盆,碧绿的苔,墨蓝色的虎耳草的圆叶,淡白的叶纹。沈沅不禁失声赞叹:“真好看!” “好看吗?送你!” “赵所长,您找我?” “你这篇京西水稻调查,写得不错呀!有材料,有见解,文笔也好。科学论文,也要讲究一点文笔!文如其人!朴素,准确,清秀。你这样看着我,是说我这个打仗出身的人不该谈论文章风格吗?” “您不像个所长。” “所长?所长是什么?大概是从七品!这是一篇俄文资料,张老想请你翻译出来。” 沈沅接过一本俄文杂志,说:“我现在能做这样的事吗? “我这个人,存不住话。告诉你,报告已经写上去了,估计不会有问题。本来可以晚几天告诉你,何必呢?早一天告诉
7、你,让你高兴高兴,不好吗?有的同志,办事总是那么拖拉。他不知道,人家是度日如年呀!祝贺你!”他伸出手来。 沈沅握着他的温暖的手,眼睛湿了。 (节选自汪曾祺寂寞与温暖,有删改) 文本二: 不少朋友在追忆汪曾祺的文字里,都说起他为人的随和、恬淡,为文时也体现了心闲气定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一个大半生处于乱世的人,怎么能做到时时处处心闲气定?我在他的跑警报里找到一点解释:“他们(按指日本侵略者)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节选自邵燕祥
8、汪曾祺小记) 1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了很多省略问答提示的精炼对话,这些对话既展示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又自然地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B关于张老“早稻田”外号的来由,作者运用了插叙手法,前后衔接自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也使张老的形象更生动。 C“孩子的声音像花瓣”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刻画出孩子声音的美好,是为表现出孩子正处于花朵般的年纪,心地单纯、娇美可爱。 D文本一的小说语言风格符合文本二中提到的汪曾祺“为文时也体现了心闲气定的风格”,朴素凝练的语言将人情世故叙写得有滋有味。 2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进贾府,借
9、黛玉之眼传出荣国府种种。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中是借助哪几双眼睛传出赵所长的形象的。 3文本二中提到:“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请结合文本一说明赵所长身上的“儒道互补”精神。 【答案】 1C 2借老人们之眼,引出赵所长的抗战经历并表现其在战斗中的勇敢和智慧。借王栓等工人之眼,看到赵所长的勤劳能干,表现出他能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为人亲切谦和。借科研人员沈沅之眼,看到赵所长墙上、书桌上的摆设等,表现赵所长能文能武,热爱学习,博学善研,有传统文化底蕴,富有生活情趣。 3赵所长无论是作为曾经的武工队长还是如今的科研所所长,都积
10、极进取,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主动拜访科研人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沈沅打报告,帮她申请做张老的助手;勤奋地学习等,这些都是儒家精神“积极有为”的体现。虽然担任所长,却丝毫没有官架子;他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道家随缘自适的心态。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是为表现出孩子正处于花朵般的年纪,心地单纯、娇美可爱”,错误,此句是交代了让沈沅有点紧张的心情松弛了下来的原因是孩子的声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先找到文中有哪些人,这些人从侧面表现了赵所长的哪些形象,根据文本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
11、几类: 根据“所里很多工人都知道他。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一个武工队长,常在这一带活动。老人们都说他低头有计,传诵着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性的故事。他的左太阳穴有一块圆形的伤疤,一咬东西就闪闪发亮。这是当年的枪伤。他是骑了一辆自己装了马达的自行车来上任的,还不失当年武工队长的风度”可知,通过“老人们的眼睛”,可以让读者了解赵所长以前的抗战经历是武工队长,“低头有计”说明在战斗中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根据“他一边干活,工人一边拿眼睛瞄着他。结论是:赵所长的农活啧啧啧!他跟工人在一起,说说笑笑,不分彼此。工人跟他也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所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
12、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可知,通过这些“工人的眼睛”,可以看出赵所长干活干的非常好,说明是勤劳能干,和人民群众不分彼此,无拘无束,无话不谈,为人亲切; 根据“墙上挂着一把剑一件真正的古代的兵器,不是舞台上和杂技团用的那种镀镍的道具。鲨鱼皮的剑鞘,剑柄和吞口都镂着细花。一张书桌。桌上有好些书。一套毛选、很多农业科技书:作物栽培学、土壤、植保、果树栽培概论、马铃薯晚疫病两本古文观止、一套唐诗别裁、一套装在蓝布套里的影印的楚辞集注、一本崭新的日语初阶。桌角放着一摞杂志,面上盖着一本农大学报的油印本:京西水稻调查沈沅。一个深深的紫红砂盆,里面养着一块拳头大的上水石,盖着毛茸茸的一层厚厚的绿苔
13、,长出一棵一点点大,只有七八个叶子的虎耳草。紫红的盆,碧绿的苔,墨蓝色的虎耳草的圆叶,淡白的叶纹”可知,通过“沈沅的眼睛”,展现了赵所长家的摆设,通过这些摆设可以看出赵所长是一个热爱学习,乐于钻研的人。 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优先了解“儒道互补”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分别有哪些。 “儒家精神”主要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主要是一种“积极有为”的表现。 赵所长不管是“抗日战争期间是一个武工队长”,还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新所长”,对待自己的工作都是认真踏实的。 根据“他跟工人在一起,说说笑笑,不分彼此。工人
14、跟他也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可知,赵所长踏实工作,亲切谦和; 根据“干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活,他把所里历年的总结、重要的会议记录都找来,关起门看了十几天,校出了不少错字。然后,到科研人员的家里挨门拜访。访问了俊哥儿李”“柜子,马上可以解决,半个小时之内就给您送来。沈沅的问题,等我了解一下”可知,说明没有官架子,主动到科研人员家里拜访,了解情况并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根据“我这个人,存不住话。告诉你,报告已经写上去了,估计不会有问题。本来可以晚几天告诉你,何必呢?早一天告诉你,让你高兴高兴,不好吗?有的同志,办事总是那么拖拉。他不知道,人家是度日如年呀!祝贺你”可知,赵所长帮助沈沅打报告,想人之所想;
15、 根据“一张书桌。桌上有好些书”可知,赵所长是一个热爱学习之人。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体现赵所长的“儒家精神”。 “道家精神”主要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根据“他跟工人在一起,说说笑笑,不分彼此”“所长?所长是什么?大概是从七品”可知,赵所长没有官架子,不是很在意自己的所长身份。 根据“墙上挂着一把剑一件真正的古代的兵器,不是舞台上和杂技团用的那种镀镍的道具。鲨鱼皮的剑鞘,剑柄和吞口都镂着细花”“一个深深的紫红砂盆,里面养着一块拳头大的上水石,盖着毛茸茸的一层厚厚的绿苔,长出一棵一点点大,只有七八个叶子的虎耳草。紫红的盆,碧绿的苔,墨蓝色的虎耳草的圆叶,淡白的叶纹”可知,赵所长喜欢一些文雅之物
16、,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的培养,有一种清静之意。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体现赵所长的“道家精神”。 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2021.内蒙古包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节草 余秀华 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断竹青”,我也更喜欢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更朴素也更形象,生活的经验会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不管动物,植物,还是事情。 竹节草是一种野草,夏季崔巍地混迹在庄稼之间,一般水稻地里是不会长的,它是在棉花、花生、玉米这些旱田作物之间。它根本不忌讳自己是野草。当然它本来就不是什么野草,只是人要种庄稼,它在分别之心里才成为了“野”的。我想即使它知道自己在这样的分别心里,也不会有自卑。 天真烂漫的植物
17、总是有蓬勃的生命力。它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安排,就知道被生出来就要拼命生长,这是天性,不需要任何理由。它们心无旁骛,除了长得更繁茂,更不可一世以外,没有别的使命了。而庄稼,因为有了人工培育的基因,被剔除了一些东西,被剔除掉了的是野性,这就让它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略逊-筹了。它们失去了一些与自然斗争的性格,一门心思地想着开花结果了,所以欲速则不达,它们总是被脚边的野草绊住了脚步。只有自然的事物才能找到最近的通道达到生命的结果,而其他的,因为要求更多的收益,就需要更多的付出,这很自然,也很公平。 竹节草在整个野草的世界里,是异常顽强的,是那种不管不顾,有一点点希望就扑上去的家伙。我们锄草的时候,父母会反
18、复交代:哪块地有断竹青,要特别仔细,不然隔不了几天,它就又绿油油一片了。但是我们显然斗不过这种野草,一不留神,一个微弱的根须落在地里了,露水一冒,它就长出了翠绿的小脑袋,让你泄气和沮丧。然而它就不管你的泄气和沮丧,欢欢喜喜地出来了,好像没有经历过被铲除的痛苦一样,又欢欢喜喜地长开了。有多顽强的生命就有多纯粹的骄傲。所有的骄做从来不会凭空产生,它有根基有底气,有对自己的了解也有对土地的信任。这样的骄做就是不动声色地行动:它蔑视你气急败坏地斩根除草,你摸不清楚它的根在哪里,它是把根藏在心里的,哪有那么容易找到?这样的骄傲也是坦诚:你铲吧,我没有怨言,因为你根本无法剥夺我生长的权利。也许正因为这样的
19、坦诚和寬容,它才会在世界上生生不息。 而且它永远那么青翠。也许在庄稼地里有肥滋养的原因,我看见的竹节草从来都是绿油油的没有任何枯黄之意,人见了也会心生欢喜。一棵野草之所以成为野草,不过是因为它一不小心生错了地方,它的存在妨碍了另外的作物,这是无心,也许是顺应了安排;生命永久的轮回,不过是多死几次罢了。而死,不过是必经的循环之道。如果一棵竹节草长在花盆甚至不妨碍庄稼的田埂上,它就是特别惹人疼爱的一簇风景了。所以似乎这样的分别心仅仅缩小到庄稼地里了。这么一想,心里就会少了许多羞愧。 虽然我必须从庄稼地里把它拔出来,虽然我从来不觉得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说我不应该,那我就矫情得恶心人了。自然从另一个方
20、面讲,也是遵从已有的生活秩序。虽然我们在某一个地域是敌人,但是我喜欢它,喜欢它每-次长起来的色彩,没有一点哀怨,没有一声哀叹。生命来了,喜悦都来不及,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叹息里。而我,有如它一般珍爱过生命吗?没有,我没有! 但是生命如禅,它给我们的启示也许没有那么直接,但是它一定给予出来了,因为这也是跟随生命一起到来的自然之道。道就是道路,所有的事物都是遵循道路而来的,大道无形,我们看不见的正赋予了生命的广阔。在这样的启示里,一切疑问会在不停到来的日子里慢慢消散,无声无息会是所有问题最后的答案。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智慧。一棵野草,除了不要命地生长,除了在巨大的创伤之后还能欢喜
21、如常地拱出地面,没有比这更高的生命礼赞。 我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里,有一个词:草民!就是如蔓草一样匍匐在土地上如蝼蚁一样生存和生活的老百娃。这个词粗粗看起来似乎含有某个阶层的鄙夷。幸运的是:鄙夷只会伤害鄙夷者本身,让他们的判断产生误会。依旧欢喜的却还是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们。他们一丝不苟,认真竭力地过着每一天。人说这样的日子是小日子,但是日子均摊出去,无论谁的日子都不会大一些。 而正是这些随时可能被损伤,随时可能被践踏的人们才撑住了历史的天空,才宽容了历史的剧变和巨痛,才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基因渗透到泥土里得以保存。但是一个老百娃不会想到这些,他总是为生活发愁,总是期待好一点的日子,虽然
22、这样的日子有时经久不曾到来。一棵野草也不会想到它骨头里的春天,不会计算它带给一个春天的意义,它就是要绿,除了绿,它没有别的使命,也没有别的心愿。 竹节草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厌烦,它永远攒着一股劲:我是打不死的,我有取之不尽的绿。我要对得起我这样的绿。所以我们锄草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它重生的速度,人就是会败给一棵草,还没有狡辩的机会。父亲最后总是要借助农药才能让它老实一点,但是一般的农药它也不会放在眼里,除非一种叫“百草枯”的农药。这是农药里最厉害的一种,所到之处,毁灭得一干二净,需要几年才能恢复原来的生态。而人如果喝了它,只有死,因为没有解药。 竹节草只有在这一种农药里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稍微
23、有一点遗漏,它就又出其不意地长了出来。多么可怕的生命啊。我站在它的面前总是感到羞愧,我们离死亡还那么远,却已经把生折腾得不像样子。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觉得活着已经是最有用的部分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承,那些微弱的思想的光芒一定不经意地照亮过身边的人。 (选自余秀华散文集无端欢喜,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囚绿记一样,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即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刻画来表现抽象的精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B人们更喜欢把竹节草叫做“断竹青”,是因为后者朴素而形象地体现了这种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的本质特征。 C文章通过
24、与庄稼的对比、父母的交代、植物的心理独白等多种角度着重表现了竹节草令人钦佩却难免不胜其烦的旺盛生命力。 D文章语言质朴简洁而犀利,像“有多顽强的生命就有多纯粹的骄傲”这样充满哲理的语句俯拾即是,直抵读者灵魂深处。 5在文章结尾的划线句子中,作者为什么把贯穿全文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转换成了第二人称?请概括说明句中“你”的指代意义。 6余秀华说“散文是湖,越深越好”,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在谋篇立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 【答案】 4C 5第一问卒章显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彰显主题升华主题:将全文所讴歌的竹节草精神进行总结和升华,上升到普遍意义。第二问指代作者自己指代读者指代所有和竹节草一样能够以顽
25、强的生命力带给人启迪的事物。 6(1)本文谋篇布局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立意深远,体现了“散文是湖,越深越好”这句话的含意(2)开篇从竹节草的别名切入;从农事活动的多个角度描写并礼赞竹节草蓬勃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不断引发出作者对“自然之道”、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感悟;进而作者通过联想,借竹节草的精神讴歌了支撑着民族文化与历史进程的普通百姓;通过人与草的对比反思了对待生命的态度,结尾通过诗句的引用激励读者创造生命的价值。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不胜其烦”错误。文中的“厌烦”是借助农事角度正话反说,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竹节草旺盛的生命力。 故选C。 5本题考
26、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含义及鉴赏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 结尾划线句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承,那些微弱的思想的光芒一定不经意地照亮过身边的人”。“你”是第二人称,与前文的第一人称相比,转换成“你”,仿佛与竹节草或者读者在面对面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结尾句,在前面对竹节草的顽强生命力及不屈服的精神进行了讴歌之后,此句相当于一个总结,卒章显志,将全文所讴歌的竹节草精神进行总结和升华,上升到普遍意义。 “你”的含义,可以认为是竹节草或者是像竹节草一样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力带给人启迪的事物;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说给自己和读者的话,提醒自己和读者们,要学会从“微弱的思想的光芒”中参悟生命
27、的意义,而自己也要变成这样一种能为他人带去启迪、照亮他人生活和生命的竹节草一样的人,因此“你”也可以指代作者自己或指代读者。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特点及作品主题的能力。 “越深越好”是指散文要有思想深度,有独特的感悟等。学生要找出文中关于竹节草作者写到了哪些感悟,然后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其“深”度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开头就写到“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断竹青”,从竹节草的别名切入; 然后“在整个野草的世界里,是异常顽强的,是那种不管不顾,有一点点希望就扑上去的家伙”,作者通过自己劳动时“锄草”的体验,以及竹节草只有在“白枯草”剧毒农药的作用下才会死去等一系列农事活动的多个角度描写并礼赞竹节草蓬
28、勃而顽强的生命力; 竹节草的生命里让作者产生诸多联想,通过竹节草与庄稼的对比,作者想到“只有自然的事物才能找到最近的通道达到生命的结果,而其他的,因为要求更多的收益,就需要更多的付出,这很自然,也很公平”,又有竹节草很难铲除而想到“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坦诚和寬容,它才会在世界上生生不息”“没有一点哀怨,没有一声哀叹。生命来了,喜悦都来不及,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叹息里。而我,有如它一般珍爱过生命吗?没有,我没有”竹节草的这种这种精神不断引发出作者对“自然之道”、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感悟; 进而作者由竹节草联想到了普通百姓,“我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里,有一个词:草民!就是如蔓草一样匍匐在土地上如蝼蚁一样生存和生
29、活的老百娃”“而正是这些随时可能被损伤,随时可能被践踏的人们才撑住了历史的天空,才宽容了历史的剧变和巨痛,才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基因渗透到泥土里得以保存”,作者借竹节草的精神讴歌了支撑着民族文化与历史进程的普通百姓; 最后作者对比了人与草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但是如果稍微有一点遗漏,它就又出其不意地长了出来。多么可怕的生命啊。我站在它的面前总是感到羞愧,我们离死亡还那么远,却已经把生折腾得不像样子”,最后通过引用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激励读者创造生命的价值。 可见本文谋篇布局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立意深远,体现了“散文是湖,越深越好”这句话的含意。 (2021.北京房山.一模)
30、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泉水润泉城 济南因泉水闻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
31、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
32、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 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
33、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 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