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鄂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鄂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六单元检测题第六单元检测题(90 分钟100 分)一、(4 分,每小题 1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阙处(qu)沿溯(s)素湍(tun)属引(zh)B.桐庐(tng)轩邈(mio)经纶(ln)岛屿(y)C.披拂(f)翕忽(x)寂寥(lio)宗玄(xun)D.欣然(xn)鳞浪(ln)潇然(xio)毳衣(cu)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沿:逆流而上B.回清倒影。回:返回C.猛浪若奔。奔:飞奔D.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3.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A.有时朝发白帝B.急湍甚箭C.全石以为底D.自康乐以来4.下
2、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乘奔御风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窥谷忘反D.凄神寒骨二、(35 分)(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6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 小石潭记
3、)(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晚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节选自袁中道 游青溪记)【注】岚:林中雾气。箨():竹笋皮,笋壳。纨:白色的丝绢。拊():抚摩。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2-(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斗折蛇行斗折: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7.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4 分)8.这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
4、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 分)语段(甲):语段(乙):(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题目。(4 分。每小题 2 分)【甲】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 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9.王勃的这两首送别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区别?10.有人说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这首诗全篇不见“送”“别”字,也不见一个人,怎见送别之情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分析。(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 分)泉泉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
5、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小叫。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
6、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3-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
7、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老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开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
8、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的事,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就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每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选自
9、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11.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 A、B 处填写恰当的词语。(2 分)事件作者感情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A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痛心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B1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 分)13.读到选文第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请你说说这种看法为什么是错误的。(3 分)14.请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3 分)15.选文中的“小儿”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请分析作者安排这个人物的用意。(4 分)三、(6 分)16.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名句。(1)单车欲问边,。(王
10、维使至塞上)(2)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4-(3),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4)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春景比喻冬景的千古名句是:,。四、(6分)17.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丽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1)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2 分)1 月 10 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 1 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 月 12 日,北京 PM2.5 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
11、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 15 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 月 23 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 GDP 产生的排放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 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 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2)同学们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就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获得了如下信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增加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
12、结构中的比重,尽早推进与清洁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标准。上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2 分)第句,修改意见:第句,修改意见:(3)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2 分)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五、(50 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参天大树,始于种子;静水深流,树大根深;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枯树发芽,铁树开花亲爱的同学,自然界的什么树哪株树是你熟悉或是令你赞叹敬仰,抑或给了你生命的启迪呢?自然之外,你是不是也得到了生活之树或像树一样的人给予的恩泽与荫庇?其实啊
13、,你不就是一棵小树吗?在阳光雨露和俯仰艰辛的人生经历中,你的思想是否因吸收了天地的精华而变得身骨坚硬了?你葱绿的枝叶间,是否已经开出了灵魂的灿烂花朵,结出智慧的芬芳果实?要求:以“的树”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八年级语文(下)(湖北教育版)第六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1.C(“拂”应读“f”。)2.D(A.沿:顺流而下。B.回:回旋、回荡。C.奔:飞奔的马。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识记和理解,课内都学过,难度不大。)3.D(A.倒装句,省略句,应为“有时朝(于)白帝发”。B.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急湍甚(于)箭”。C.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5-4.C(A.奔,
14、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B.东西,名词活用作动词,时而偏东,时而偏西。D.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此题考查词类活用,在平日的文言文学习中,应结合句意理解词义,不能凭主观想象或根据现代汉语推测古代词义。)5.(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翻译为“大约”;“斗折”一词中的“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折”是“曲折”。)6.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后就离开了。(意思对即可)(翻译这个句子可以采用字字对应的直译法。即:将每个词语的意思都翻译出来。如:“以”是“因为”的意思;“其境”是“这里的环
15、境”的意思;“过清”是“过于凄清”的意思;“居”是“停留”的意思;等。)7.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作者的心情变化可以从文中的相关语句看出来:初闻水声,作者“心乐之”;于是在作者眼里,连游鱼也“似与游者相乐”。这体现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深感“其境过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基调是凄苦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被贬后忧愁、悲伤和抑郁的心情是短时间内排遣不了的。)8.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
16、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本题要点:语段,方法,具体内容。语段(甲)通过水底的石头、水中的游鱼、照到水底的日光等景物侧面衬托了水的清澈;语段(乙)主要是通过比喻,如“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等。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青溪这地方跳跃的水珠像飞溅的雪花,也没有和其他泉水不一样的地方,唯独它的水色最奇特。大概世间的色彩,无论是纯色的还是夹杂着其他颜色的,我都知晓,唯独对水的碧绿不很了解。今天我看见了这泉水,才领悟到世间原来真有碧绿的颜色。就像秋季的天空,像傍晚的林中雾气;用含烟的新柳来形容它显得有点浓,用刚脱了竹笋皮长出来的新竹子形容它显得
17、有点淡;比美玉还温润,比丝绸还光滑;非常寒凉又非常丰满,可以用手抚摩它,获得精神的享受。9.第一首:从“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中的“寂寞”“寒”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第二首: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看出诗人不作悲酸语,表达出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的限制,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能力。可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或字词作答。甲诗抓住“寂寞”“寒”进行体会。乙诗抓住颈联进行分析。)10.不同意。诗歌前两句以“寂寞离亭”“江山此夜寒”写送别后景色的深沉,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朦胧伤感的离别情绪中,寓情于景,景中见情,间接抒发了离情。(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
18、力。理解诗歌时,要理解作者的构思,把握诗歌意象,领会意境,品味语言,辨析作者的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离别之类的话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色调深沉、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整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11.A.伤感B.激动(喜悦)(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能力。通读全文,根据题干-6-中提示的事件,找到文章相应语段,提取关于“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如“听到
19、老槐树死的消息”在第段,可提取出“伤感”。“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在第段,从其后的段落中可提取出“激动”。)12.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报答”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小鸟写得有情有义,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读“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可知,“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
20、里,老槐就是一首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语境,画线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把冬天的老槐树烘托得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的喜爱之情。)13.因为“孩子可怜”是指随着老槐树的消失,孩子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不能再如“我”小时候一样,充分享受在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所以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的看法是错误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爸爸,树没有了”“我的小儿在老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的语句可知,“孩子可怜”的原因不是在老家长大,而是老槐树消失了,孩子的幸福、快乐也随之消失了。)14.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
21、的不幸,但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而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读第段中的“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这个句子,结合全文可知,此时的树已不再是单纯的树,而是生命的象征,是顽强生命的象征,它的“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顽强地生活。)15.“小儿”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当“我”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
22、使“我”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小儿”是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的人物,当“我”因失去老槐树而伤感时,“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由此可知,“小儿”在文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是文章内容的转折点,在揭示主旨中起着关键作用。)16.(1)属国过居延(2)归雁入胡天(3)故园东望路漫漫(4)长河落日圆(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默写能力。(1)(4)题为记忆性默写,根据平日的背诵积累直接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如“延”“雁”“漫”等字不要写错。(5)题为理解性默写,解答第(5)题要注意平时积累,注
23、意不要写错别字。)17(1)不利天气是因素之一,排放了太多的污染物质是根源。(第段主要从不利天气的角度谈空气的污染,连续的微风带来了“浓霾”。第段主要从排放污染物的角度谈空气的污染。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可。)(2)去掉“根本在于”(或去掉“是关键”)把“推进”改为“制定”(或“实施”)(第句是病句,病因是句式杂糅,“根本在于”和“是关键”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所以选用其中一种即可;第句也是病句,病因是动词“推进”和宾语“标准”搭配不当,应把“推进”改成“制定”或“实施”。)-7-(3)示例:在青山绿水间尽情歌唱示例:在洁净大地上诗意栖居(所写句子要突出“美丽中国”这个主题,要按照“在+四字名
24、词短语+方位名词+偏正性的动词短语”的形式仿写。)18.思路点拨:审题目。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树”,这是写作的对象;所填的词语应该是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如庄严、沉静、志向远大等,也可以是代词,如“我们”等。不管填写什么词语,填写部分都决定了文章的写作走向;不管怎么写,每处笔墨都要为表现所填的词语服务。否则,就是“跑题”。因此,补充题目时一定要谨慎。明内容。可以实写,可以直接将“树”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它的形态、动态等方面的特征的描摹,赞美其可歌可泣之处,揭示其对于森林、对于气候、对于环境的重大意义,讴歌其活不择土壤环境,生为人遮凉献氧,死为人作木材、作木柴等品德
25、;甚至可以将“树”直指胡杨,颂扬其“活着千年不死,死去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精神也可以虚写,用比喻或象征的方式将树转化为抽象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社会群体。如项羽是“树”,顶天立地,迎风斗雨,视死如归;屈原是“树”,身为国家栋梁,绝不同流合污,至死忠贞不贰;司马迁是“树”,虽是刑余之人,仍发愤写作,矢志不渝农民伯伯是“树”,扎根土地,默默劳作,平凡之中显“庄严”;爷爷是“树”,劳苦一生,荫庇后人;妈妈是“树”,支撑门庭,养育子女,慈爱有加只要展开联想的双翼,在“自然、社会、人生或文化”的天宇里翱翔,思维壅塞的状态就可以迅速冲破,文思就可如泉涌至,行文自可左右逢源。定文体。如果托树言志,借树
26、喻理就可以写成散文;如果把树虚化,写某个人,用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某个人的性格品质,记叙文比较合适;当然也可以写议论文,如以树喻国,论述祖国的蓬勃发展,论述祖国对世界的影响等。例文:一棵庄严的树告别了平原的挽留,拒绝了小溪的邀请,一颗树种,毅然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不顾同伴的嘲笑,不顾前方的荆棘密布,它停留在了悬崖边,只为活出一棵大树的庄严。它选择了崖边,从而选择了孤独。它甘愿独自承受世上最残酷的磨难,甘愿独自忍受无边无际的孤独。它相信,要长成一棵庄严的树,就必须经过上天的磨砺,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艰苦、磨难、孤独或许正是上天的恩赐,是长成一棵庄严的树的必需!它选择了崖边,从而选择了执着。没有
27、同类的陪伴和守护,独自面对艰难的处境,在石缝中奋起,在空隙中发芽,接受风雨的洗礼,挺起雄壮的躯干,舒展茂密的枝叶。它的树荫下,没有诗人吟诗作对,没有乐者奏乐放歌,没有孩童打闹嬉戏但是,为了自己的庄严,它依旧执着在崖边!它深知,只有执着,追求不已,才能拥有那大树的庄严!它选择了崖边,从而选择了无畏。在陡峭险峻的崖边,它直指苍穹,雷来劈过,风来吼过,雪来压过,雨来侵过,冰雹来打过,它仍旧丝毫不动摇。险象环生的境遇,反而更加强化了它的无畏,磨炼出它的意志。无所畏惧,才能拥有庄严;无所畏惧,也正是大树的庄严!终于,它长成了绝壁悬崖边一棵庄严的参天大树!登山者看到了它,向它顶礼膜拜;画家看到了它,对它赞
28、叹不已;诗人看到了它,因它诗兴如潮;雕刻家看到了它,将它视为极品一个又一个的人看到了它在险峻的悬崖边尽展雄-8-姿的它,让人惊叹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它,用艰苦卓绝的努力捍卫了大树的庄严的它!长成一棵大树,活出一棵大树的庄严,需要有选择孤独的勇气,需要有执着的毅力,需要坚强和无畏。平凡者也应当追求不平凡,纵然是一颗崖边的树种,也要让自己长成一棵庄严的大树!点评:本文立意深刻,文笔优美,情感酣畅。小作者用“它选择了崖边,从而选择了孤独”“它选择了崖边,从而选择了执着”“它选择了崖边,从而选择了无畏”分领三段,既写出了这棵“庄严的树”的品质,又使得文章结构有条理。结尾托物言志,言明“平凡者也应当追求不平凡,纵然是一颗崖边的树种,也要让自己长成一棵庄严的大树”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