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给水排水规范大全》GB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给水排水规范大全》GB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pdf(1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建标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发布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的通知建标号根据国家计委 关于印发一九九年度部分计划 草案 的通知计综合号 附件二的要求 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 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编号为自年月日
2、起施行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解释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九年三月二日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前言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号文下达的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名为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 在水利部领导下 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农村水利司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 编制组自年月开始工作年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年月完成送审稿 并于年月召开审查会议 通过了审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分总则 工程等级划分 设计标准 总体设计 蓄水 引水和提水工程 灌溉输配水系统 排水系统田间工程 灌排建筑物 喷灌和微灌
3、系统 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 共章节条和个附录 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 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 既包括了水源工程 输配水渠道 排水沟和畦灌 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 也包含了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和喷灌 微灌节水等新技术 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 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 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 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 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管理组 地址 北京市安德
4、路六铺炕 邮编本规范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 编 单 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参 编 单 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水利厅主要起草人余开德窦以松司志明陈登毅高启仁茆智瞿兴业袁可法丁夫庆朱凤书魏永曜黄林泉董冠群朱树人刘清奎林世皋李占柱廖永诚王兰桂仲伯俊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目次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 计 标 准灌 溉 标 准排 水 标 准防 洪 标 准灌排水质标准总
5、 体 设 计一 般 规 定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总 体 布 置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评价蓄水 引水和提水工程蓄 水 工 程引 水 工 程沉沙池泵站机井灌溉输配水系统灌溉渠道系统渠道防渗衬砌灌溉管道系统排 水 系 统明沟排水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暗管排水系统田 间 工 程典 型 设 计灌水沟畦与格田田间渠道与排水沟田间道路与林带灌排建筑物一 般 规 定水闸渡槽倒虹吸涵洞隧洞跌水与陡坡量 水 设 施喷灌和微灌系统一 般 规 定喷 灌 系 统微 灌 系 统环境监测与保护环 境 监 测灌溉水源保护工程环境保护附属工程设施附录用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附录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确定作物生育期灌
6、溉制度附录排涝模数计算附录泥沙沉降速度附录渠 床 糙 率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附录渠道允许不冲流速附录黄河流域浑水渠道水流挟沙能力计算附录梯形渠道实用经济断面的计算方法附录渠道防渗衬砌结构适用条件附录末级固定排水沟和吸水管间距计算附录地下水排水强度计算附录渡槽水力计算附录倒虹吸水力计算附录涵洞 或隧洞 水力计算附录单级跌水和单级等底宽陡坡水力计算本规范用词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总则为统一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求 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保证工程安全 节水节地 降低能耗 保护水环境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
7、 扩建和改建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根据流域水利规划和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要求 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 进行必要的勘察 观测和实验 积极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做到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经济实用 方便管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等级划分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小 按表确定表蓄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规模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小型总蓄水容积引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引水流量的大小 按表确定表引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规模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小型引水流量
8、提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单站装机流量或单站装机功率的大小 按表确定当提水枢纽工程按单站装机流量和单机装机功率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等别时 应按其中较高的等别确定表提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规模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小型单站装机流量单站装机功率注装机 系指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机组蓄水 引水和提水枢纽工程中的水工建筑物级别 应根据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与建筑物重要性 按表确定表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工程等别永久性建筑物级别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级别灌溉渠道或排水沟的级别应根据灌溉或排水流量的大小按表确定对灌排结合的渠道工程 当按灌溉和排水流量分属两个不同工程
9、级别时 应按其中较高的级别确定表灌排渠沟工程分级指标工程级别灌溉流量引水流量水闸 渡槽 倒吸虹 涵洞 隧洞 跌水与陡坡等灌排建筑物的级别 应根据过水流量的大小 按表确定表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工程级别过水流量在防洪堤上修建的引水 提水工程及其它灌排建筑物 或在挡潮堤上修建的排水工程 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堤或挡潮堤的级别倒虹吸 涵洞等灌排建筑物与公路或铁路交叉布置时 其级别不得低于公路或铁路的级别蓄水 引水和提水枢纽工程中位置特别重要 失事后将造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成重大灾害 或采用新型结构 实践经验较少的级主要建筑物级的高填方灌排渠沟 大跨度或高排架渡槽 高水头或大落差水
10、闸 倒虹吸 涵洞等灌排建筑物 其级别经论证后均可提高一级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设 计 标 准灌 溉 标 准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 水土资源 作物组成 灌区规模 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 按照表确定表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以旱作为主以水稻为主半干旱 半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不稳定地区以旱作为主以水稻为主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旱作为主以水稻为主喷灌 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注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 宜选用表中较大值 作物经济价值不
11、高的地区可选用表中较小值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灌溉设计保证率可采用经验频率法按公式计算计算系列年数不宜少于式中灌溉设计保证率按设计灌溉用水量供水的年数计算总年数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以抗旱天数为标准设计灌溉工程时 单季稻灌区可用双季稻灌区可用经济较发达地区 可按上述标准提高作物灌溉制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万亩以上灌区应采用时历年法确定历年各种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 根据灌溉定额的频率分析选出个符合设计保证率的年份 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为典型年 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 时历年系列不宜少于灌区的降水土壤 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 应分区确定灌溉制度
12、万亩及万亩以下灌区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时 可根据降水的频率分析选出个符合设计保证率的年份 拟定其灌溉制度 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为典型年 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作物灌溉制度应经观测试验 灌溉经验及灌区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相互检验确定用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 必须首先确定作物需水量其数值可直接取用当地或自然地理条件类似的邻近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观测成果 或从已鉴定过的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中选定若上述观测结果或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 宜采用彭曼法 见附录计算确定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 宜采用公式和计算播前和生育期两部分灌溉定额生育期内灌水次数 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 可通过逐
13、旬或逐候水量平衡演算确定 见附录播前灌水时间可根据当地耕作经验确定式中播前灌水定额生育期灌溉定额深度内的土壤平均容重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根据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确定深度内土壤田间持水率 占干土重深度内播前土壤平均含水率 占干土重作物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生育期内地下水补给量可取自当地或条件类似地区观测试验资料播前深度土层中的原始储水量无播前灌水时 其值为有播前灌水时 其值为作物收割时深度土层中的储水量其值为作物收割时深度内土壤平均含水率 占干土重的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水稻灌溉制度 宜采用公式和计算秧田 泡田和生育期灌溉定额生育期内灌水次数
14、 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应根据水稻丰产 节水灌溉方式 通过逐时段水量平衡演算拟定 见附录十式中折算为本田面积的秧田灌溉定额泡田定额生育期灌溉定额秧田面积与本田面积比值 可根据当地实际经验确定 一般为秧田深度内土壤平均容重秧田犁底层深度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深度内土壤饱和含水率 占干土重深度内播种时土壤实际含水率 占干土重秧田日平均需水量秧田日平均渗漏量秧龄期天数秧龄期秧田有效降雨量稻田深度内土壤平均容重稻田犁底层深度深度内土壤饱和含水率 占干土重深度内泡田开始时土壤实际含水率 占干土重插秧时田面所需水层深度泡田期日平均水面蒸发量泡田期日平均渗漏量泡田期天数泡田期有效降雨
15、量插秧至成熟落干的水稻需水量同期稻田适宜渗漏量同期有效降雨利用量其值为降雨量与排水量之差插秧时稻田水深收割时田面水深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 拟定作物灌溉制度时应考虑冲洗定额 缺水地区拟定作物灌溉制度时宜考虑进行非充分灌溉灌区净灌溉用水量与毛灌溉用水量可分别采用公式和计算 净流量与毛流量可分别采用公式和计算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式中某时段灌区净灌溉用水量灌区灌溉面积灌区净综合灌水定额灌区内该时段灌溉作物种类数第种作物的种植比 其值为第种作物的灌溉面积与灌区灌溉面积之比第种作物在该时段的灌水定额某时段灌区毛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某时段灌区净灌溉流量灌水率某
16、时段灌区毛灌溉流量设计灌水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按公式确定各种作物播前灌水及生育期内各次灌水的灌水率 并应根据每次灌水延续时间 绘制各种作物的灌水率过程线 将同时期各种作物灌水率相加 绘成全灌区年度初步灌水率图式中第种作物第次灌水的灌水率第种作物第次灌水的灌水定额第种作物第次灌水的灌水延续时间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作物灌水延续时间应根据当地作物品种 灌水条件 灌区规模与水源条件以及前茬作物收割期等因素确定万亩以上灌区主要作物可按表选用 万亩及万亩以下灌区可按表列数值适当减小表万亩以上灌区作物灌水延续时间作物播前生 育 期水稻泡田冬小麦棉花玉米对初步灌水率图进行修正
17、应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符合下列要求应与水源供水条件相适应全年各次灌水率大小应比较均匀 以累积以上的最大灌水率为设计灌水率 短期的峰值不应大于设计灌水率的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宜避免经常停水 特别应避免小于的短期停水提前或推迟灌水日期不得超过若同一种作物连续两次灌水均需变动灌水日期 不应一次提前 一次推后延长或缩短灌水时间与原定时间相差不应超过灌水定额的调整值不应超过原定额的同一种作物不应连续两次减小灌水定额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 可适当调整作物组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按公式计算式中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
18、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得渠道水利用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有当地或条件类似地区的渠道净 毛流量实测值时 应采用公式计算式中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净流量渠道毛流量无实测资料时 可采用公式计算式中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渠道长度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可取自实测资料缺乏实测资料时 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土渠渗水不受地下水顶托的条件下 可采用公式计算式中土壤透水性系数 可从表查得土壤透水性指数 可从表查得表土壤透水性参数渠床土质透水性粘土弱重壤土中弱中壤土中轻壤土中强沙壤土强土渠渗水受地下水顶托的条件下 可按公式修正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式中受地下水顶托的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受
19、地下水顶托的渗水损失修正系数 可从表查得表土渠渗水损失修正系数渠道净流量地下水埋深衬砌渠道可用公式修正式中衬砌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衬砌渠道渗水损失修正系数 可从表查得表衬砌渠道渗水损失修正系数防渗措施衬砌渠道渗水损失修正系数渠槽翻松夯实 厚度大于渠槽原土夯实 影响深度不小于灰土夯实 或三合土夯实混凝土护面粘土护面浆砌石护面沥青材料护面塑料薄膜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全灌区同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代表值 可取用该级若干条代表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均值 代表性渠道应根据过水流量 渠长 土质与地下水埋深等条件分类选出应采取措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使其设计值不低于表所列数值
20、表渠系水利用系数灌区面积 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注 每亩等于下同管道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旱作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排 水 标 准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 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 一般可采用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可适当提高标准 经济条件目前尚差的地区 可分期达到标准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 地面坡度 植被条件 暴雨特性和暴雨量 河网和湖泊的调蓄情况 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 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暴雨从作物受淹起排至田面无积水 水稻区一般可采用暴雨排至耐淹水深具有调
21、蓄容积的排水系统 可根据调蓄容积的大小采用较长历时的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 排空调蓄容积的时间 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 统计分析两次暴雨的间歇天数确定 一般可采用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 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 可按表选取表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农作物生育阶段耐淹水深耐淹历时小麦拔节成熟棉花开花 结铃玉米抽穗灌浆成熟甘薯春谷孕穗成熟大豆开花高粱孕穗灌浆成熟水稻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成熟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 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
22、产发展水平等 分别选用附录所列公式或其它经过论证的公式计算设计排渍深度 耐渍深度 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 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 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耐渍时间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粘性土取较小值 沙性土取较大值有渍害的旱作区 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 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 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土壤渗漏量过小的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的
23、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 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 一般可采用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 可采用公式计算式中设计排渍模数土壤给水度 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排渍历时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 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本节上述各条规定外 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 可按表所列数值选用表地下水临界深度土质地下水矿化度沙壤土 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粘土防 洪 标 准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表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
24、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确定表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防洪标准枢纽建筑物级别防洪标准重现期山区丘陵区设计校核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土石坝堆石坝平原滨海区设计校核引水 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 应根据其级别按表确定表引水 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防洪标准枢纽建筑物级别防洪标准重现期设计校核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表确定表灌排建筑物 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建筑物级别防洪标准 重现期注灌排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 宜取表列上限值灌排建筑物的校核防洪标准 可视工程具体情况和需要研究决定潮汐河口灌排 兼挡潮 建筑物的防洪标准 应根据其级别按表确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表潮汐
25、河口灌排建筑物防洪标准建筑物级别防洪标准 重现期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 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 按重现期确定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的防洪标准 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大小 按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灌排水质标准以地面水 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 其水质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在作物生育期内 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灌区内外农田 城镇及工矿企业排入灌排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规定 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 尚应符
26、合现行国家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总 体 设 计一 般 规 定灌区总体设计应在调查灌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农业生产对灌溉的要求和旱 涝 洪渍 碱综合治理的原则 论证灌溉水源可供水量 进行灌区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排分区 选定灌排设计标准和灌排方式 基本选定灌区总体布置方案 拟定灌区水源工程 灌排渠系和灌排建筑物的规模和主要设计参数 制定田间工程典型设计和灌溉节水措施 提出工程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 并对整个灌区工程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评价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应在符合流域水利规划和保护生态环
27、境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分别采取地表水 地下水并用 大 中 小型工程并重 蓄 引 提相结合 渠 沟 井 塘 库联合运用以及其它合理方式 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包括回归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应根据水土资源评价成果 土地利用结构 作物种植结构 灌溉制度 灌溉用水量 灌区内城乡及工矿企业用水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方案比较 择优选用 并以此确定灌排工程规模灌区土地利用结构设计 应根据控制范围内的地形 地貌特点 农业生产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要求等 对灌区内农田 林带 牧草地 水塘 道路 居民点 工矿企业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 确定用地比例 面积和具体布置 选
28、定土地利用结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构的最佳方案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设计 应在征求当地农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气候 土壤 种植习惯 水土资源 劳力等条件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 采用按作物种类及重要性 依次安排 逐步调整的方法 分区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 选定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方案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 应在灌区土地利用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设计的基础上 按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拟定灌区内城乡及工矿企业用水量应按有关标准拟定井渠结合灌区 其引用地表水和开采当地地下水的比例除应符合水土资源平衡规定外 尚应满足地下水动态平衡和防治土壤盐碱化 沼泽化的
29、要求总 体 布 置灌区总体布置应根据旱 涝 洪 渍 碱综合治理 山 水田 林 路 村统一规划 以及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对水源工程 灌排渠系 灌排建筑物 承泄区 道路 林带 居民点 输电线路通信线路 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 绘制灌区总体布置图灌区应按照蓄泄兼筹的原则 选定防洪标准 做好防洪工程设计 并将防洪工程纳入灌区的总体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布置应协调一致 满足灌溉和排涝要求 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 防止土壤盐碱化或沼泽化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 应区别情况 结合社会经济条件 确定灌排分区 并分区进行工程布置土壤盐碱化或可能产生土壤盐碱化的地区 应根据水文气象 土壤 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
30、运动变化规律和盐分积累机理等 进行灌区土壤改良分区 分别提出防治措施提水灌区应根据地形 水源 电源和行政区划等条件 按照总功率最小和便于运行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区 分级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灌区灌溉方式应根据作物 地形 土壤 水源和社会经济等条件 经分析论证确定灌区排水方式应根据涝 渍 碱的成因 结合地形 土壤 水文地质等条件 经分析论证确定山区 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 低水低用的原则 采用长藤结瓜 式的灌溉系统 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平原灌区宜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可能产生盐碱化的平原灌区 灌排渠沟经论证可结合使用 但必须严格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
31、沿江 滨湖圩垸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垸 整治河道 修筑堤防涵闸 分洪蓄涝等工程措施 在确保圩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按照以排为主 排蓄结合 内外水分开 高低水分排 自排提排结合和灌排分开的原则 设置灌排系统和必要的截渗工程圩垸灌区宜利用湖泊 河网等作为蓄涝区蓄涝水面率可取排水区面积的设计蓄涝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设置必要的挡潮 防洪海塘 涵闸及引蓄淡水工程 做到拒咸蓄淡 适时灌排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淀 并应与灌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灌区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 分别进行设计灌区
32、道路 桥涵的布置 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的布置相协调灌区公路和简易公路应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确定其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 田间生产和灌排管理道路可根据需要确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定技术标准灌区防风林 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 可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 并充分利用渠 沟 路旁空地种植树木灌区居民点布置应服从灌区总体设计要求 并应少占耕地 选择在地基坚实 地势较高 水源条件较好和交通方便的地点居民点宜按原有的自然村进行改建灌区的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 在征求电力部门和邮电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 并提出专项设计灌区附属工程设施应根据
33、灌区规模 按本规范第章和水利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配置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评价灌区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要求 按国家现行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的规定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提出环境保护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应针对因兴建灌区工程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 从环境角度论证灌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并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及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设计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及其审批意见具体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提出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灌区工程的经济评价应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 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规定进行国民经济评
34、价应在估算灌区工程投资费用 年运行费用和效益的基础上 提出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 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评价国民经济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可根据经济内部收益率 经济净现值及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进行经济内部收益率应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 且应大于或等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应以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计算期初的现值之和表示 且应大于或等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应以项目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表示 且应大于或等于财务评价应在估算财务投资 年费用和财务效益的基础上 提出财务评价指标计算成果 测算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
35、能力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评价工程项目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可根据财务内部收益率 投资回收期 财务净现值 资产负债率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税率 固定资金投资借款偿还期等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进行财务内部收益率应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 且应大于或等于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投资回收期应以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累计等于零时所需要的时间 以年计 表示财务净现值应以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 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到计算期初的现值之和表示 且应大于或等于零资产负债率应以项目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投资利润率应以项目达到设计规模后的一个正常运行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
36、项目正常运行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表示投资利润率应与行业平均投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资利润率比较 判别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是否达到本行业的平均水平投资利税率应以项目达到设计规模后的一个正常运行年份的年利税总额或项目正常运行期内的年平均利税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表示投资利税率应与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比较 判别项目单位投资对国家累积的贡献是否达到本行业的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应以项目投入运行后可供还贷的各项资金 偿还固定资产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的时间以年计 表示 且应满足贷方要求的期限利用外资的灌区工程 还应说明利用外资的途径 额度 提出偿还外资能力的
37、分析成果 评价利用外资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灌区工程项目应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 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可靠性 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灌区工程经济评价应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当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合理 而财务评价指标稍差时 可在适当压缩财务投资和年费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核算财务评价指标 并提出为维护灌区正常运用需由国家补贴的资金数额和给予的经济优惠政策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蓄水 引水和提水工程蓄 水 工 程有综合利用要求的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 应以灌区灌溉设计标准和总体设计要求为依据 在满足灌溉供水前提下 还应兼顾国民经济其它有关部门的供水需求大 中型灌溉供水
38、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水资源的可利用条件 灌溉用水量和其它用水量等 经调节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灌溉供水水库调节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当灌区设计水平年的需水量大于设计保证率的年来水量时 应根据多年来水过程和需水过程 采用时历年法逐时段 月或旬 进行多年水量平衡计算时历系列不宜少于当灌区设计水平年的需水量小于或等于设计保证率的年来水量时 可根据多年来水过程和需水过程 采用长系列法或典型年法逐时段 月或旬 进行年水量平衡计算小型水库宜采用典型年法进行年调节计算灌溉供水水库的正常蓄水位 应按各项用水设计保证率以满足整个灌区需水量及供水过程的要求为基本目标 经水量平衡计算确定 当
39、灌区需水量与水源来水量不平衡时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 可适当改变灌区灌溉面积或水库兴利库容灌溉供水水库的死水位 应以满足自流引水灌溉要求为基本条件 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多泥沙河流上的灌溉供水水库 应核算死库容能否满足泥沙淤积条件下水库预期使用年限的要求有综合利用要求的水库 还应考虑养殖 航运 发电等对水库最低水位的需要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长藤结瓜 式灌溉系统的水量平衡计算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选定位置较高 库容较大的水库作为骨干水库分区确定灌溉需水量及供水过程对各供水区分别按多种水源来水量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然后按各分区的缺水量总和确定骨干水库的供水量及供水过
40、程在各分区水量平衡计算中 充分利用非灌溉期和丰水年的来水 充蓄库 塘 堰以灌溉水稻为主的水库 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取水口的分层及底部高程应根据当地或相邻地区水库的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等分析确定大 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筑物 小型水库可采用卧管式取水设施引 水 工 程渠首引水工程设计应根据河 湖 水位 河 湖 岸地形 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 引水流量的要求 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 闸 引水方式当河 湖 岸地形较陡 岸坡稳定时 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 当河 湖 岸地形较缓或岸坡不稳定时 可采用引渠式布置渠首工程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引水设计高程适宜 灌溉供水
41、量充足 且管理运用灵活 方便引水口通畅 稳定 必要时对与其相连接的上 下游河 渠段进行整治各个建筑物布置相互协调多泥沙河流上的渠首 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 防止推移质泥沙和过量的悬移质泥沙进入干渠严寒地区或有防漂要求的渠首 防止冰凌和其它漂浮物进入干渠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无坝引水渠首引水口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河 湖枯水期水位应能满足引水设计流量的要求应避免靠近支流汇流处位于河岸较坚实 河槽较稳定 断面较匀称的顺直河段 或位于主流靠岸 河道冲淤变化幅度较小的弯道段凹岸顶点下游处其距弯道段凹岸顶点的距离可按公式计算式中引水口至弯道段凹岸顶点的距离 弧长系数一般可取弯道段
42、水面宽度弯道段河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在弯道段河势不稳定的情况下 可根据高 中 低水位时不同弯曲半径所形成的弯道形态 采取必要的防洪护岸措施无坝引水渠首的引水比宜小于多泥沙河流上无坝引水的引水比宜小于如经模型试验或其它专门论证 引水比可适当提高无坝引水渠首的引水角宜取引水口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倍无坝引水渠首引水口位于水面宽阔或水面坡降较陡的不稳定河段时 可顺水流方向修建能控制入渠流量的导流堤导流堤与水流之间的夹角宜取必要时应经水工模型试验确定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闸前设计水位 应取河 湖历年灌溉期旬或月平均水位进行频率分析 选取相应于灌溉设计保证率的水位作为闸前设计水位 也可取河 湖多年灌溉期
43、枯水位的平均值作为闸前设计水位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设计流量 应取历年灌溉期最大灌溉流量进行频率分析 选取相应于灌溉设计保证率的流量作为进水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闸设计流量 也可取设计代表年的最大灌溉流量作为进水闸设计流量采取侧面引水 正面排沙的有坝 闸 引水渠首 其进水闸应位于溢流坝一端或两端的河岸上 冲沙闸宜紧靠进水闸布置在多泥沙河流上 还应在进水闸前设置拦沙坎 在冲沙闸前设置有导流墙分隔的沉沙槽 并在闸后设置冲沙槽侧面引水 正面排沙的有坝 闸 引水渠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进水闸宜采用锐角进水方式 其前缘线宜与溢流坝坝轴延长线呈夹角冲沙闸前缘线宜与河道主流方向垂直 其底
44、板高程宜低于进水闸闸槛高程 且不高于多年平均枯水位时的河床平均高程冲沙闸通过设计流量时的闸前水位宜低于溢流坝顶 闸的设计过水断面积宜为溢流坝坝址处河道过水断面积的或闸的净宽宜为渠首所在河段总过水净宽的进水闸前的拦沙坎断面宜为形 坎顶高程宜比设计水位时的河床平均高程高冲沙闸前的沉沙槽长度宜为进水闸宽度的倍或比进水闸宽度长其两侧导流墙的顶部高程宜高出溢流坝坝顶冲沙槽槽底坡降宜大于渠首所在河段河道底部平均坡降有坝 闸 引水渠首位于水量较丰沛的多泥沙河流 或坝闸 上 下游水位差较大时 可采取表层引水 底部廊道排沙的引水方式底部冲沙廊道可布置在进水闸前的沉沙槽内 其顶部与进水闸底槛齐平 末端由冲沙闸控制
45、有坝 闸 引水渠首位于河道狭窄 河岸较陡的山区河流可采取隧洞引水方式进水闸可设在隧洞进口处在多泥沙河流上 也可在隧洞出口后设置沉沙槽 其末端可按正面引水 侧面排沙的方式布置进水闸和冲沙闸有坝 闸 引水渠首位于山区多泥沙河流 且要求引水流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量较大时 可利用河势和有利地形采取人工弯道引水方式人工弯道宜布置在引水渠首段 其中心线宜与河道上泄洪闸的中心线成夹角 弯道的曲率半径可取水面宽度的倍 长度不宜小于弯道曲率半径的倍 弯道底部坡降宜缓于河道底部平均坡降在弯道末端可按正面引水 侧面排沙的方式布置进水闸和冲沙闸冲沙闸中心线宜与进水闸中心线呈夹角有坝 闸 引
46、水渠首位于大粒径推移质较多 水面比降较陡的山区河流时 可采取在溢流堰堰顶设底栏栅引水方式溢流堰堰顶高程宜高于河床多年平均高程的底栏栅坡度宜取位于多泥沙河流上重要的大型渠首工程 其防沙 排沙设施的设计布置方案 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综合利用的渠首工程 船闸 筏道不应与电站同侧布置且不宜与进水闸同侧布置船闸 筏道 鱼道 电站的设计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沉沙池灌溉水流含沙量超过输水渠道允许挟沙能力时 应根据地形 地质条件等 在适当地点设置沉沙池沉沙池设计应根据灌区的用水要求和输水渠道的具体情况 以水流的允许含沙量和允许进入输水渠道的泥沙粒径为依据黄河下游自流引水允许含沙量宜小于沉沙池出口允许
47、含沙量不宜大于允许泥沙粒径不宜大于黄河中游自流引水允许含沙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用途确定沉沙池型式可结合冲沙方式 采用定期水力冲沙或人工清淤的条带形沉沙池有天然洼地可以利用时 也可采用沉沙条渠沉沙池进口段宜采用两侧均匀扩散的对称布置 受条件限制时 也可采用单侧扩散布置 但需设置与池厢潜没隔墙相对应的导流墩 墙进口段长度可取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池厢深度可取池底纵坡应根据冲沙流速及具体冲沙条件等进行计算 可取采用定期冲沙的冲沙流速不宜小于池厢横断面宜取矩形或梯形池厢分段应设伸缩沉降缝缝距可取缝内应设防渗止水池厢工作宽度可按公式计算确定式中池厢工作宽度通过池厢的工作流量池厢工
48、作水深可取用池厢深度的池厢平均流速可根据沉沙池内可能沉淀的泥沙粒径按表采用表沉沙池池厢平均流速泥沙粒径池厢平均流速池厢工作长度可按公式计算确定式中池厢工作长度安全系数 可取连续冲沙的沉沙池取小值 定期冲沙的沉沙池取大值泥沙沉降速度可根据泥沙粒径 水温由附录查得沉沙池出口段宜采用两侧均匀收缩的对称布置出口段长度可取水流收缩角宜为必要时 出口处可设置迭梁式活动底坎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沉沙池出口含沙量可按公式和验算式中沉沙池出口含沙量沉沙池进口含沙量常数 可取与泥沙粒径 水力要素有关的系数 淤积时可取冲刷时可取泥沙悬浮指数沉沙池总长度沉沙池平均水深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沉沙
49、池设计 应根据冬 春季运用要求 采取防止冰冻和泄放冰凌措施泵站灌排泵站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 对于等及等以上提水枢纽工程中泵站的设计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泵站设计规范的规定泵站选用的主泵应能满足设计扬程与设计流量的要求 在加权平均扬程下 水泵应在高效区运行 并具有良好的抗汽蚀性能 在最大扬程与最小扬程下 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 不得产生汽蚀和动力机过载选用的主泵允许采用改变转速 车削叶轮和调整叶片安放角等调节运行工况的措施泵站选用的主泵台数按流量大小宜取台 根据泵站的重要性可设台备用泵多于台时 宜设台备用泵泵站动力机应首先采用电动机对电源紧缺且非经常运行的泵站 可采用柴油机 但必须设置能储存
50、燃料油的储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油设备有条件的地方 宜利用水力 风力或其它能源作为泵站动力源泵站选用的动力机与主泵应配套合理动力机功率备用系数 电动机可采用柴油机可采用如选用电动机 应对其启动特性进行校验净扬程高于的轴流泵站与混流泵站 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净扬程低于的轴流泵站 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离心泵站的装置效率 抽取清水时 不宜低于抽取多泥沙水流时 不宜低于从河道取水的灌溉泵站站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应根据地形 地质 水源 动力源等条件确定 并应满足防洪 防冲 防淤 和防污要求 取水口应选在主流稳定靠岸 能保证取水的河段取水建筑物设计应考虑河床变化的影响 并与河道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