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网络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网络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2019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方案题目:网络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姓名:万福莲 班级:1503班 指导教师:任金花一、 论文提纲(一) 网络圈群的特征及功能1. 网络圈群的特征(1) 交流方式多样(2) 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3) 成员关系相对私密(4) 话题范围广泛2. 网络圈群的功能(二)网络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现状 1.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混乱 2.虚假信息泛滥,失去甄别能力 3.网络沉迷严重,阻碍身心健康 4.网络剽窃频发,学术造假盛行 (三)网络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网络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2.网络
2、圈群影响下高校道德教育原因分析(四)网络圈群影响下加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对策1.创新德育理论,强化网络伦理规范 2.创新德育内容,倡导心灵环保 3.创新德育技术,建立校园信息网 (1)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2)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3)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开发BBS和博客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5)利用QQ、E-mail作学生的思想工作。(五)结论二、研究阶段和进度安排1、2018年9月,开展选题调研,初步确定题目。2、2018年10月,搜集相关资料,写作开题报告。3、2018年11月,进行开题论证,完善研究思路。4、2018年1
3、2月-2019年2月,写论文(设计)初稿,3月初交初稿。5、2019年3月至4月,修改论文(设计),4月底交底稿。6、2019年5月至6月上旬,教师进行评阅,组织结题答辩。三、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 2004年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下发文件。 梁允胜(2006)在其主编的书“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的与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到檀传宝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式欣赏型德育。欣赏型德育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这就需要教师构思一个能够渗透欣赏型
4、德育理念的教学框架,使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框架进行创造,从而丰富教学,使德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画、一首动听的歌。坚持审美化、和谐化、生本化和情感化原则。这种欣赏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深化素质教育,但具有地区限制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应用的普遍性并不会太高,实施难度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朱小蔓、朱曦在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中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情感和人性作为道德人格最基本的因素,这种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道德教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的德育范式就是情感性道德教育。
5、我国现今的道德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价值多样化与信仰根基的动摇,是当代道德教育滑坡;利益的多重化与崇尚财富的心理,使得当代道德教育弱化;文化的多元化与文化的不自觉,使得当代教育困惑。(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现代人的信仰逐渐迷失在现代化的社会,例如,大学毕业的女生要找“四有新人”有车,有房,有工作,有钱的男人;拜金主义盛行,伪劣假冒商品等。这就需要进行价值引导,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更好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在道德而不是外在的表象。正如R.S.Peters 在Ethics and E
6、ducation 中提到“注意力集中到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之类的问题,而不是去关心教育最终的外在成果是什么”。 甘剑梅在“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中提到的中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中指出,原本由中小学教师创造的实践方式得到理论上的解释与表达,从而使学校德育实践获得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德育模式意味着知识生产权力的变化,知识的生产不再是少数专家或国家权力机关所独有的专利,实践者自身成了知识的生产者。(郭小明,2003,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这正是知识生产的现代特性。美国学者戴维斯在所谓的“做的社会学”中强调:重要的是做的人的意志、做的过程、做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国外研究现
7、状: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十年里,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就涌现出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家及其学说,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 以美国人诺丁斯和英国人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主要是强调浓厚的情感,注重关爱,体贴教育切入。(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情感上入手,这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相对较不好实行,需要学校大的环境支撑,更要教师自身情感上的丰富;这使初中学生容易受外界情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以美国的拉斯恩、西蒙、哈明和凯钦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流派提出,要恪守“如何获得
8、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念,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批评,自我指导能力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一)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主体德育模式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综观我国高校德育模式研究成果,很多研究成果与主体德育模式理论契合。2014年赵进军、唐跃英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四位一体”德育模式,提出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新的德育模式,以学
9、校德育为龙头,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企业德育为补充,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中心基点。2016年,高月萍基于高校学生思想特点的德育模式研究,指出学生在当下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还要强化师生双方作为交往行为的主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德育模式的改革。(二)情感德育模式理论情感德育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关怀的相互性,重视情感、行为、情境在道德中的作用,主张以情感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2015年孙元儒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指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高校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目标的消极化,德育思想太片面,内容太空,太过于刻板,因此
10、他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是:深化德育内涵,用积极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学生,转换德育思想,用积极视角发现和解读学生问题;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用积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使学生有更加强大的心理,拓展德育途径,诱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与启发使学生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三)实践德育模式理论实践德育模式,即让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真实的工作中进行道德教育。2005年朱冬英提出要从“理论灌输”转换到“实践参与”的高校教育模式;应加强德育实践实训环节,可以多安排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践和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
11、;要广泛地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同时要健全和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系。2014年王汇在研究中提出了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模式改革的一个观点。他觉得应该建立正确的高校德育特色观念,要求学生将做人和做事有机结合,确立高校德育的实践观念,深化理解和感悟,从而顺利地实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的体验来内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的意志坚定,完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最后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德育模式,将培养职业创造能力放在高校德育的首要位置。2015年张晓丹提出基于“实践理性”的高校院校德育模式建构,指出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和
12、能力锻炼,却忽视了“实践理性”,然而高校“实践理性”德育模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2016年古玥提出关于高校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指出现在高校的理论性的德育的现实困难,高校德育观念不明确,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及素质培养,滞后的价值观念导致德育目的不明确,都是比较抽象化的,内容比较空;德育模式的固化还是一味地以理论型为主要。因此提出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需要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的理论,注重情感的培养,学习对生活的考量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因为校园环境是学生的重要营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学习,采
13、用开放型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四、参考文献1杨帆,戎杰.“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6(17)2童训.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xue报.2017(24)3 张国强.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模式J.菏泽学院学报.2018(01)4邵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人民论坛. 2018(12)5朱海龙.从自主选择到道德必教一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代省思J.中国德育. 2018(06)6朱海龙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的当代审视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7陈鹤松.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究J.广
14、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5)8朱海龙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之“痛与改革的线索突破J.教育导刊. 2017(02)9关玉娟,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J.法制博览.2017(08)10姜姗,基于生态文明维度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伦理内涵J.黑河学院学报、2017(03)11于晓波,韩立.互联网+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8)12张华.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之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03)13杨帆,戎杰.“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17)14陈帅以德性促德行一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1)15黄一映.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驱动新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07)16黄一映.粤北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与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3)17黄一映.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教学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7(05)18王婧.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519李健华.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机制N.光明日报.2014(12)20江雪梅,李凤旺.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J.教育探索,2007,190(4):88-8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