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营盘彝族小学双语教学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撒营盘彝族小学双语教学探讨.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云 南 师 范 大 学自 考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撒营盘彝族小学双语教学探讨 姓 名 张 晓 龙 考 区 昆明市盘龙区 考 号 010309200235 指导教师 李 江 梅 完成时间 2011 年 4 月 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彝语文得到了恢复。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第一批规范彝文,并在全省彝族聚居区开始试行。随后,彝文规范办公室开发了电脑排版系统,编译了彝文教材,并与昆明、楚雄等地州及所属各县市有关的民委、教委合作,开展了彝汉双语教学点试验工作。1993年,撒营盘镇在省民语委的关怀和支持下,也开始了彝汉双语教学的试验。 本文通过分
2、析撒营盘镇彝族小学的彝汉双语教学模式,总结其在不断实践和完善中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措施。首先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双语人才;其次是双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最后是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建议能提高撒营盘小学的彝汉双语教学质量,促进撒营盘小学彝汉双语教学的发展。关键词:双语教学 撒营盘彝族小学 少数民族 探讨一、 双语教学及其意义双语教学有广义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泛指用两种语言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则指一个多名族国家在以少数名族学生为教育对象时,用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语言的教育体制,即我国学者通常说的少数名族
3、双语教育。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是指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名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张语言文字并存的教育体制全峰,张兴,托呼塔别克: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趋势M,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03)。,这是双语教育中的一种常见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设定的双语教育形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形成的稳定成熟,有一定操作性的双语教育范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历史上早已形成各民族相互交错的聚居、杂居和散居的分布状态,在相互交往和联系过程中必然出现语言接触,并形成各种复杂的双语多言现象。随着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学习自己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成为人们社
4、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是指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并存的教育体制。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边疆省份,更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三位一体的省份,是世界上民族语言情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有的一个民族使用3种语言,加之各民族居住分散,全省129个县中,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的县。撒营盘镇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西部,总面积524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距县城80千米,海拔2280米。辖19个村委会,278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汉、彝、苗等多种少数民族,总人口2731
5、3人,其中彝族人口9559人,占总人口的35%。各民族基本上以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形式分布。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交叉分布在各个自然村。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错杂居,这就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学习和掌握汉语提供了天然条件。双语现象不仅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且为学校实施双语教育提供了可能。再者,有些较边远的自然山村,仅居住着彝汉两个民族,其中彝族占92%,彝语是当地的通用语,日常生活中基本不使用汉语。在这些地区,因村民们不懂汉语,不认识字,无法学习文化知识,所以村民们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大部分家庭长年依靠政府救济。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们不通汉语,而老师却只用汉语文教学,因此,
6、大部分边远山区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末位,这严重制约了全镇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提高。这种特有的特点,使得不管是云南省还是撒营盘镇,实行彝汉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为了改变边远山村彝族小学教育质量长期落后的局面,提升全镇的教育品位,在省民语委的支持下,1993年,撒营盘镇开始在边远山村小学开展彝汉双语教学试验,这给全镇的民族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所以,探讨适合撒营盘镇小学的彝汉双语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撒营盘镇小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撒营盘镇的发展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在撒营盘镇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能否发展出去,关键在于科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治区各
7、项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多年来,“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撒营盘镇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我们教育质量、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学习和掌握双语是提高撒营盘镇人口素质的必然要求。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共同语言,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学习和掌握汉语对于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智识、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行双语教学对促进撒营盘镇分散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与融合,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民族大团结,以及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8、有重要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也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强大支撑和坚强后盾。不可否认的是,在我镇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让我镇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对于整个云南的建设、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 撒营盘彝族小学彝汉双语教学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彝语文得到了恢复。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
9、第一批规范彝文,并在全省彝族聚居区开始试行。随后,彝文规范办公室开发了电脑排版系统,编译了彝文教材,并与昆明、楚雄等地州及所属各县市有关的民委、教委合作,开展了彝汉双语教学点试验工作。双语教育在操作中按照时期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浸入型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交替使用学生的母语和非学生母语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双语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师所用语言的基础或者学习期望,或者教师具有一定的传授该语言应用技能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期望,浸入式双语教学具有强迫性,一般是在教与学双方缺乏自如的交流能力的基础上被迫开展的;与常规的教学方法类
10、似,如果教与学双方的期望能够产生足够的互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掌握一定教学技能的教师,使使用浸入型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具备初步使用非母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浸入式教学作为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母语之外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使传统的、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浸入式教育是语言本身的选择,浸入式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地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有效地通过第二语言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第二语
11、言的学习增进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鉴赏。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是主动的、自愿的选择,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理与方法的、崭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2. 保持性双语教学保持学生原本熟悉的语言环境基本不变的教学模式叫做保持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是最为保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维护学生所属族群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关系,也为了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在部分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即把两种语言都作为学科教学语言。学习者的部分课程是外语的,这些课程的讲授、课本、作业、考试等一切教学活动都是要用外语进行的。这些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以该种外语为母语的教师。所以,实行保持性双语教育的
12、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强“即保持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环境中不被挤压掉。这种模式尽量保持母语文化在外语环境中的地位和传承。他要求教师尽量照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才使用非学生母语进行教学。当学生的非母语水平比较高的前提下,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可以转换为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掌握学生所用母语的程度要求比较高,但是对于教师对两种语言交互使用的技巧性方面要求比较低,一些外语听说能力比较差的教师在吃透原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保持性双语教学,将外语原版教材中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应用非母语自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较低。3. 过渡型双语教学首先采用学生母语为主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明显的
13、过渡期之后,完全抛开母语所进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叫做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过渡型双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最高级,最为理想的模式,他要求师生双方有效利用过渡期完成教学语言环境的彻底转变,比如国外著名院校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时候,利用与可时间转变留学生的语言环境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认为是过渡型双语教学的一个特例,过度型双语教学应该非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采取保持型双语教学类似的教学形式,中期则尽快培训学生应用非母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后期则完全使用非学生母语完成教学任务,前期和中期在一起称作过渡期,教学中应该缩短过渡期的时间,尽快进入非母语教学阶段。还有一些双语教学模式类似于: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在用母语
14、或非母语正常教学中穿插使用非母语或母语;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据教材难度和学生接受能力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教学;示范型双语教学模式:选择某门课,用纯母语或纯非母语进行教学,等等。比较这几种双语教学方式,过度型双语教学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其次是浸入型,再则是保持型,过渡型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水平,也要求有着比较好的学校双语学习环境。1993年,撒营盘镇在省民语委的关怀和支持下,也开始了彝汉双语教学的试验。彝汉双语教学试验中采用的是“双语教育体制”中的“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文为主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彝汉双语教学,这是单一型的彝汉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试用于小学
15、阶段的辅助教学。撒营盘镇在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施中,针对当地彝区的学生入学前汉语程度较低或基本不懂汉语的实际情况,在一到三年级开设彝语文课,彝语文课时由一到三年级逐年减少,汉语课时从一到六年级逐年增加,采取先彝后汉、彝汉并进、彝汉兼通、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在一到三年级,其教学语言与目的语言均有两种,即彝语文和汉语文。而在四年级后,教学语言和目的语言都是汉语文。其彝汉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代替母语,而是优化第二语言环境,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同时,以汉语文作为主要教学语文,而彝文在教学过程中起疏通作用,是辅助教学语文。三、 撒营盘彝族小学双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一) 撒营盘彝族小学双语教学取得的
16、成绩十多年来,撒营盘镇彝族小学彝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已经有了一定试验,不仅有效提高了当地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彝文师资培训和社会扫盲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大幅度提高。撒营盘镇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远山区,村寨分散,农务繁杂,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学生流失严重,入学率低,“一年入,二年跑,三年四年没有了”的现象较为严重。但自从开展双语教学以后,得到许多家长的赞同,撒营盘彝族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撒营盘三蒙小学,19641983年间,入学率和巩固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1993年开展彝汉双语文教学以后,入学率已经达到91.1%,现在该校入学
17、率和巩固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学生主动学习双语,接受双语教育的热情高涨。1993年开展彝汉双语文教学以后,双语教育成为云南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个大大提高了云南人民学习双语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双语,使用双语的热情。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仍然坚持学习汉语,使用汉语,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潮。(3)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多年来,彝汉双语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能力,大大增加了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撒营盘彝族小学采用的“先民后汉,民汉并重,以民带汉,民汉俱通”的指导思想和“先彝后汉、彝汉并进、彝汉兼通、共同提高”的双语教学方法,解决了母语与文字、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在学习中要
18、求“彝汉并重”,最终让学生互通两种语言,在这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效。(二) 撒营盘彝族小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撒营盘彝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彝汉双语教师的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从现有的彝汉双语师资水平来看,合格的专职、专业教师数量少,低学历的民办教师及兼职教师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双语教师达标率较低,职后又缺乏相应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双语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一方面专职的民语工作人员、专业的双语教师短缺,另一方面,大中专民语专业毕业生又无法安排工作,于是部分改行或从事单语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无用武之地,双语
19、教育流于形式。 (2)双语教材紧缺或不配套是困扰彝区开展彝汉双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就目前彝汉双语教材的建设状况而言,彝文课文除由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学16册的彝语文课本外,其余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属双语校点自编的,如彝文识字课本、彝汉常用词语、彝文字典、常用彝语对话等,缺乏各教育阶段的配套教材,即使是自编教材至今也没能统一,教学参考书和其他配套读物更是屈指可数,这既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双语师资的培养。(3)彝汉双语教学的方法陈旧,模式单一,设备简单,手段落后。 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设备,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双语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彝汉双语教
20、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和练习法,方法陈旧、单调,教师们多沿袭“汉语授课为主,加辅彝语”或“彝语授课为主,加辅汉语”的传统模式,形式单一,少有互动,课堂乏味,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四、 “双语教学”的实践(一) 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教师是教人如何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将“爱自己的孩子
21、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奉行为始终不渝的教育理念,必须是学校全体教师的座右铭。师爱才是师魂。“爱的教育”和“教育爱”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口。双语教学实践证明,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师资是关键。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向双语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专业发展要求,“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熟练地在双语之间进行切换,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1)针对目前双语教师存在着“懂彝语而无法胜任学科,懂学科而彝语水平欠佳”的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对在职彝汉双语教师进行彝语技能、专业汉语、学科知识,教学
22、技能,双语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采取在职进修、脱产学习、单科进修、自我提高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 建立科学有效的双语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双语教学质量的考核力度,对优秀的双语教师给予优惠奖励政策,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子女就业、偶配工作安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一方面促进双语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双语教师队伍。(二) 科学编好教材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教材编写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抓好教材、辅助课程、读物的编撰工作,同样是双语教学丞待解决的问题。(1)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结合彝区的实际情况,在原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
23、的小学l至6册彝语课本的基础上,优化编制和设置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学段的双语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做到连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2)针对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双语专业的实际,建立不同层次的双语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彝汉双语教科书的编写和编译,尽快形成完整的彝汉双语教材体系,并重视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关系,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相统一。(3)规范、整理、编写与各级、各类、各学段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的配套教材、参考读物、辅助材料、各种练习册,使彝汉双语教材和参考材料都能逐步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三) 创设科学的双语教学环境教育是讲环境的,环境是人格
24、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具教育意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不但从语言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乃是学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双语学校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完全的双语教学是“将汉语作为不分学科的教学媒介语言,将汉语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用中学,学中用,边用边学,学以致用,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借助汉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进行学科思维的学
25、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地创设一个双语教学环境。加强语言环境建设必须明确彝汉双语教学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民、汉双语型人才为目标,这与单纯的汉语教学或彝汉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所以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立体型的,感受双语氛围的大环境,充分发挥彝语、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利用汉语组织教学,促进对彝语和彝族文化的深刻理解,运用双语展开教学,促进汉语、彝语和双语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双语教学中拓宽教学的视野和范围,将单纯的语言课程向双语综合课程延伸,靠拢,指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帮助学生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具体来讲,首先得建设一个体现汉语思维的大环境,校园的大环境的建
26、设能够直接带动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汉语的思维,撒营盘试验区自然条件复杂,交通落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突破因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交通落后的影响,有效、深入地开展双语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在资金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入多媒体设施。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校设立各种宣传板,教学楼内挂上双语书写的名言警句等等,这样学生一进学校就可以感受到双语思维的转变,其次便是在每个班级抓起班级小环境的建设,各种班级活动或者通过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的自我提高等等,都用汉语来进行。这样,从学校的日常活动和各种主题专题活动的举办,加强双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双语氛围,让他们在这
27、样的人文氛围内,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彝汉双语进行理解、表达、思维,以及获取信息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2李晓霞:两难的选择-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授课学校的调查与分析M,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04)3淑芹,吴敏: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中少数民族教师的态度研究M,民族教育研究 2009(1)。4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普忠良:彝族双语教育模式,中国民族教育,1999年第5期。6云南省彝文规范办公室:云南规范彝文试行工作汇报,云南民族语文,19957戴庆厦: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现状及任务,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8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课题组编: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9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利电力局:编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利电力志 -禄劝县地方志丛书2,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10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第五教研室:云南省禄劝县 彝语词汇 彝族汉对照 油印本,中央民族学院民语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