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体系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体系构建.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引言汉书郦食其传中有句话叫:“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近年来,由于食品物流化,致使大量的劣质食品依然存在。随着社会上一些劣质食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例如2003年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导致众多婴儿受害甚至死亡;2009年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事件;2010年8月南京多人因使用小龙虾导致肌肉溶解;这些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引起了对食品安全的足够重视1。如何保证食品从生产到人们餐桌上全过程的安全,是政府部门和食品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的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只注重食品的生产而忽视了食品的流通,导致食品
2、在流通消费领域不安全的因素增多,这些劣质食品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物流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建设食品安全物流体系存在的风险和建设食品安全物流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从而建立了食品安全物流的保障体系2。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外包(Logistics Outsourcing)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所谓物流外包是指制造企业或销售企业为集中资源和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将其不擅长的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外包的主要形式。对于食品企业例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销售企业来说,食品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
3、线。而食品具有易腐性、鲜活性和保质性,所以对于食品的要求非常严格。现代生活中,食品消费日益趋向系列、方便、安全、休闲及有益身心健康,现代人的饮食变化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快速化、多样化、休闲化、绿色化和保健化。总的来说,当前食品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使食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比以前更为复杂和布满挑战(陈蓝荪,2006) 3-7。同时,食品物流相对于其他行业物流而言,具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由于食品的易腐性、鲜活性和保质性,食品物流有更加特殊的要求,例如要求高度清洁卫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对物流设备和工作人员有较高要求;二是由于食品具有特定的保鲜期和保质期,食品物流对产品提前期有严格标准;三是
4、生鲜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比重不断增大,与食品物流相应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四是由于大部分食品属生鲜农副产品,在进入家庭消费之前,还需经过分类、加工、包装、整理等流通加工活动,食品物流对流通加工要求比其他行业物流要高。因此,对于我国食品企业来说,食品物流的特点以及食品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食品企业自营物流变得力不从心,采用物流外包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然而,食品企业的物流外包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实施物流外包战略可以降低食品企业物流成本,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组织重构;另一方面,如果物流外包决策不当,企业将面临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失去行业竞争优势以及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等诸
5、多风险。因此,食品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潜在影响,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2 理论综述2.1 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2 食品物流化及其特点食品物流化是食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即根据实际需要,将食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过程得趋势化。食品物流相对于其他行业物流而言,具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食品物流对外界环境有
6、特殊要求,比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性;二是由于食品具有特定的保鲜期和保质期,食品物流对产品交货时间即前置期有严格规定;三是食品物流要求高度清洁卫生,同时对物流设备和工作人员有较高要求;四是生鲜食品和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食品物流必须有相应的冷链。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保障问题。有的从食品供应链的政府监管角度来分析食品安全保障问题,有的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食品冷链物流管理的角度来探析食品安全保障问题8。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现状出发,分析食品物流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食品物流业和供应链的角度
7、来探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策略。3 拟建立的食品安全物流化保障体系的构思 为了消除在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隐患,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消费环境,使我国的食品物流行业实现良性发展,本文根据食品物流化产生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关于在食品供应链和整个食品物流业的角度来研究和建立一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思。3.1 拟建立的食品安全物流保障体系食品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安全保障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安全生产、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采购、安全生产加工与包装、食品的安全储运、食品的安全销售与配送以及食品的安全消费。3.1.1 原材料的安全生产目前,我们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原料还是以农户独立生产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的
8、原料来源大多是从农户那里收购的。农户在从事食品原料生产时,鉴于生产主体各自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异性(诸如施用农药品种及施用量等),导致农药残留的多少不等。这些因素导致我们的食品加工企业所采购的原料在安全上得不到保障。笔者认为,实行食品原料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是食品加工企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所谓原料生产“工业化”,就是按照国家、国际技术规范、标准和企业的需求,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操作规范,采用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对食品原料生产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和监控。唯有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加工企业原料的质量安全。3.1.2 食品企业的安全采购与安全生产食品的原材料安全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出食品的质量,所以食品生产
9、企业应该从原材料的生产源头就进行监督控制,以防止出现不安全因素。例如智臣婴儿米粉,所有的原料都是定点生产的,由总公司直接派人监督原料的生产过程,坚决杜绝农药、化肥、激素等有害成分的残留,从各个方面确保产品质量无任何安全隐患9。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有两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来自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物,比如添加非食品级的色素、香味剂、防腐剂、保脆剂、发色剂、护色剂等。还有就是矿物油抛光大米,用硫磺、双氧水、福尔马林等化学原料加工水发食品、注水肉、蔬菜中农残超标、面粉增白剂。另一方面来自不规范的操作,例如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注意操作卫生,从而导致微生物污染;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量不合乎标准等等.要减少这
10、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一方面要在食品安全生产上实现创新,即从食品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生产工序都要做到安全卫生的可防可控,对于生产过程中可防不可控的安全薄弱点,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及安全设备的支撑,另一方面是要提高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3.1.3 改进食品流通加工技术重视食品包装。考虑到包装食品的安全与成本,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量做到便捷性和安全性兼顾。针对食品的生物学特性,食品包装材料在阻隔性方而有特殊要求;同时食品包装材料还要有高的抗拉伸强度、耐撕裂、耐冲击强度,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不与其内食品发生任何化学反应,避免污染内装食品;另外,还要有较高的耐温性,满足食品的高温消毒和低温储藏等要求。此
11、外,要保证食品包装环节不出现食品安全隐患,还必须要加强对包装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规范包装环节的作业流程,完善对包装作业环节的管理。通过这样来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避免山于操作人员的包装处理不当对食品产生污染而导致食品问题的出现。加强食品储运环境的保鲜措施。食品储运过程中,物流中心(或加工配送中心)可引入新型食品保鲜技术,比如辐照保鲜技术、气调保鲜技术、脱氧保鲜技术等,充分保障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包装环节一样,食品的储运环节也要注重过程的规范,优化储运作业流程,减少直至规避食品储运安全隐患。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一方面,通过冷藏车与冷库的配合,实现食品从生产厂家到超市都处于冷藏状态,维持食品品
12、质;另一方面,超市可向消费者提供便携式保温箱的租赁服务,超市到厨房这一段也处于冷藏状态,使得整条食品链均实现冷藏环境。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高、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发展冷链物流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建立冷链食品标准、完善监管机制和大力建设冷链物流设施。3.1.4 食品安全销售加强对食品进货、入库、保管、上柜销售等环节的全程管理,严格审验经销食品的质量及相关证明,确保所经销的食品质量可靠、安全。对采购的食品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履行检查义务,检查食品质量和标签,查验供货者的
13、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销售进口食品时,同时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做好记录、保管和备查工作,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流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3.1.5 食品的安全消费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看购买物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果是熟食的话,要从食物的气味、色泽等方面判断食品是否过期。其次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要看清楚产品的名称,不要被一些山寨系列产品所混淆。最后购买食品后一定要所要购物凭证,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举证。3.2 加强食品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食品流通环节应该充分利用食品物流信息系统数据交流平台,与政府各级食品安全监控部门实现业务信急共享,检测与监控食品安全信
14、息;通过业务监察和统计分析,实现食品安全效能监察和辅助决策。在此,简单介绍一下RFID技术在食品物流中的应用。3.2.1 生产环节在食品生产制造环节应用RFID技术,可以完成生产线自动化运作,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下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3.2.2 存储环节在仓库里,RFID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整个仓库管理中,将供应链物流计划系统制定的收货计划、取货计划、装运计划等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如指定堆放区域、上架取货和补货等。这样,增强了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节省了劳动
15、力和库存空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减少了整个食品物流中由于食品商品误置、送错、损坏和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3.2.3 运输环节在运输管理中,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RFID标签,运输线的依次检查点上安装上RFID接收转发装置。接收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这样可以加强对运输途中的货物进行全程监控10。3.2.4 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采用RFID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降低配送成本、减少人工。3.2.5 零售环节RFID可以改进食品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适时补货,
16、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同时,RFID能对时效性强的食品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3.3完善食品物流标准化3.3.1 食品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行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连接生产、库存、运输、批发、分销、零售的现代物流产业,要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协调,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削减物流资源占用和成本开支,提升上下游企业乃至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其基础就是物流信息标准化,即必须制订出不同物流系统之间信息交流与处理的标准协议和规则,作为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的物流运作桥梁,以顺利实现企业间的物流信息数据的交流、不同物流软件系统的信息交流、不同地区间物流信息的
17、交流、供应链系统间信息的交流等,最终完成物流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目的。3.3.2 食品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食品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如托盘、包装箱等。标准化物流设施既要求选址科学、交通便利,还要通用性强,可满足大部分客户的物流运营需求。今后,标准化物流化设施将朝节能、环保方向发展。3.3.3 食品物流标识标准化食品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如食品物流单位条码、食品储运安全条码以及一些食品物流的相关行业标准等。物流中的物品、工具、机具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因此,区分和识别十分重要,对于物流中的物流对象,需要有易于识别的又易于区分的标识,有时需要自动识别,这就可以用复杂的条形码来代替用肉眼识别的标识。3.3.4
18、食品物流各环节操作标准化食品物流操作环节标准化,包括生产标准化、采购标准化、运输标准化、包装标准化、储藏标准化、销售标准化和信息标准化等。这几个方而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善的食品物流标准体系,这里而既需要物流服务方的全程参与,也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及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的共同协作。4 我国食品物流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风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选择食品的标准从优先考虑价格转向价格与质量并重。一项调查显示:85的人关心食品保质期;72%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问题以及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量等有关因素;47.9%关注相关检验证明;22.3%关注食品
19、的色泽,外观。11-13在这种消费趋势下,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重视食品的色、香、味,更要重视食品的各项指标以及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障。4.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式依然很严峻,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如广州毒酒致人伤亡事件、“苏丹红”事件、“毒大米”事件等。这些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与政府的监管力度有关,还与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在食品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物流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4.2 我国食品物流化发展现状虽然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食品物流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物流,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物流发展的力量主要是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
20、流企业5。现在已经有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积极筹划开展食品物流业务。但总体上,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上以自建物流形式为主。有些企业认识到物流环节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意义,如康师傅、太太乐、哇哈哈等,尝试将成品配送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对第三方物流各操作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保证其服务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总体上讲,中国食品行业的物流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总值750亿元人民币的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腐坏。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食品物流费用占商品价格的32%,而我国食品行业的物流费用达到30%-60%。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
21、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的食品物流建设和监管。4.3 我国食品物流存在的风险4.3.1 食品流通加工技术落后风险食品流通加工技术主要包括食品物流环节相关的包装、储存和保鲜技术等。食品包装是食品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食品进入流通领域的首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产品的包装方式和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存在很多用有毒再生塑料包装食品的现象;由于包装操作不正确导致的二次污染等等。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的保鲜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食品的储运必须在低压真空中实现,而我国的一些食品企业还缺乏这种储运条件。冷链物流的不足造成的食品损失也正在严重威胁到居民的消费安全14。4.3.
22、2 食品信息系统不完善食品流通加工技术落后风险食品信息指为了保证食品的供给、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的顺利进行,给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的关于食品的相关信息。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消耗品,它具有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据了解,我国大中型食品企业物流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一些食品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了自身的物流管理之中,纷纷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我国食品行业缺少一个能在全国范围内共享的食品信息平台,这就使得食品信息的采集、交换缺乏效率。而且目前很多食品信息都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快速召回的需要。食品信息的不完善和食品信息平台的缺失造成食品市场流通与食品物流管理不能有
23、效衔接,致使食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4.3.3 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风险我国食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相对滞后,缺少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辆,目前运营的冷冻冷藏车设施陈旧,制冷技术落后,缺乏规范的保鲜冷链运输车辆和温度控制设施。4.3.4 食品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困难风险4.3.4.1 供应链基础薄弱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略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1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上很少采用。4.3.4.2 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从种植、养殖一直到消费者手中,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
24、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加工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各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4.3.4.3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不完善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等)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不能高效运作。许多信息难以整理、收集、传递、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不能充分共享,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衔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4.3.4.4 食品物流服务范围有限目前我国的食品物流服务大部分只停留在简单的食品配送阶段,很少企业涉及到食品加工。大部分物流企业实行的是人工管理物流过程,不注重信息化管理,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化体系。传统的食品物流的
25、不足导致我国的食品物流运作效率低,使得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成本居高不下,物流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频发。4.4 食品物流化风险分类4.4.1 来自外部市场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不成熟,具体体现在:缺乏对产品、价格、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水平的行业规范,尚未建设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度比较低,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当物流外包中出现服务不能及时到位、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时,在追究外包商责任方面缺乏合理依据(刘志学,杨国军,2007)。同时,市场风险也包含由于市场波动等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如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消费者的需求波动,以及物流服务市场的波动所造成的风险等等。无论对于
26、食品企业还是非食品企业来说,这种物流外包的市场风险都是存在的,而且在近期内难以完全克服。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由于食品的易腐性、鲜活性和保质性,这种市场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更大15。4.4.2 来自物流供应商方面的风险当食品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战略之后,这方面的风险最为复杂,也最难控制16。一是食品企业责任外移,企业对货物存在潜在的控制风险,降低甚至丧失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食品企业将物流外包之后,物流供应商企业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及顾客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客户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必然导致食品企业对物流控制能力的降低,而随着物流供应商在食品企业的物流业务上介入程度的加深,甚至可能出现物流失控的现象。二
27、是由于部分物流供应商的道德水平偏低带来相应的信任风险,例如不能按期、保质履约,甚至人为造成货物丢失。三是信息共享中带来的食品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食品企业物流外包对信息共享的要求比其他物流外包更高,物流供应商较容易得到客户企业例如原材料供应、生产流程、技术工艺、新产品上市以及销售网络等等相关信息,如果物流供应商将企业的运营情况泄露给食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危害将不可估量。4.4.3 来自食品企业自身的风险一是物流外包导致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需要进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食品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防范;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物流外包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28、,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组织重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外包风险。文章针对物流外包的各种风险提出了几种防范措施:科学决策,有效设定物流外包范围;严格遴选和正确评价物流供应商;发展与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加强对物流外包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以及进行规范的合同管理。比如,职工担心失去工作,进而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降低生产率和绩效水平。二是长远来看,物流外包后食品企业更加依赖物流服务商,更关注费用,从而降低了自身的物流创新能力,在与物流供应商合作中处于被动局面。4.4.4 物流外包复杂性带来的管理风险和食品安全隐患物流外包业务自身有其复杂性,增加了食品供应链的环节,导致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
29、转置管理成本上升。在食品企业与物流供应商的合作方面,如果不能有效地沟通协商,不能对物流外包的阶段性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没有有效的服务绩效测评,均会带来相应的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由于与食品物流相应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巨大,食品物流对流通加工要求比其他行业物流要高,食品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使食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比其他行业物更加布满挑战,由此物流外包表现形式更加复杂,例如往往通过物流联盟和共同配送的方式解决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输和配送问题。同时,由于食品的易腐性、鲜活性和保质性,食品物流有更加特殊和更加严格的要求,例如要求高度清洁卫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对物流设备和工
30、作人员有较高要求以及严格标准的产品提前期,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导致重大的食品安全隐患。5 我国食品物流化存在风险的成因分析5.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不完善建国以来,我国食品法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法律与法规的完整性、协调性与严密性仍然欠缺。主要表现为:食品卫生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食品卫生法,未能体现对食品链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物流化流通领域的管理,与之配套的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在2009年7月8日才会议通过,到现在也不过实施一年之久。市场准入制度所需的法规不完善。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检测体系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及手段,造成了不仅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31、残留不能及时检出,而且销售渠道混乱,假冒伪劣问题严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结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主要表现为:标准总体水平偏低;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另外,一些重要的食品流通标准至今尚未制定,例如食品流通领域的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贸易道德规范准则等17-18。5.2 食品流通市场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我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经营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功能、地位不明确,交易方式落后,因此,
32、食品流通市场实现规范管理以及产品交易时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和包装规格化的难度增加。同时,流通过程中食品标识的滥用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伪造食品标识、夸大食品标识展示的信息以及散装食品少有标识等。不仅给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失,而且对消费者安全构成了威胁。另外,食品可追溯的标识系统通用性差,与国际不接轨。虽然中国肉类协会出台了肉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管理规范,可追溯标识的编码工作已在肉类行业试点实行。但该安全信用码只能在中国肉类协会信用系统的成员内部使用,不具备全国通用性,更无法与国际接轨,与现有超市采用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不兼容,并增加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成本等。5.3 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和管理
33、水平低在我国食品流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设施、设备老化,检测能力低等系列问题;且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体系,无法开展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控制、检测与管理活动。据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食品流通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手段,根本不能控制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与卫生19。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条,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条,相比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合格,也难保不在当今的大规模食品物流化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尤其对生鲜易腐产品而言,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
34、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指标都不尽相同。食品物流也缺乏先进的监测技术,不能实现对食品的实时监测与控制20。5.4 食品物流业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食品物流的管理上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也缺乏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完整的食品物流体系。长期以来,由于许多食品企业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还停留在传统的储运模式上,不仅是企业不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而且使食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难以改变,更难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结论 近几年,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如何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成为政府部门和食品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保证了食品在流通中各个环节的安全运行,
35、建立并实施食品物流化保障体系,才能更好的保障食品的安全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食品物流业有待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并逐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这些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行业,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支持21。 目前,我国食品的物流化产业链仍存在诸多风险,包括食品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困难,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食品信息系统不完善食品流通加工技术落后等一系列滞后因素。因此,在食品物流化进程中,各方更应统筹兼顾,制定相关计划,按照标准化流程,将我国的食品物流化产业做强做大,尽量避免因风险带来的威胁,以强势来面对加入WTO给外国粮食产业物流化带来的强大挑战和机遇!22-23食品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食
36、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物流外包带来的风险。1.科学决策,有效设定物流外包范围。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外包范围的大小。依照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显然外部市场的风险在近期内难以完全克服,食品企业的物流决策并不是完全外包为好。例如,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配送环节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采购环节和车间内微观物流则尽量自己解决。总的来说,食品企业要认识和适应当前市场环境,规避市场风险。2.严格遴选和正确评价物流供应商。食品企业首先对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信誉度、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对于食品企业来说,要
37、特别注意物流供应商冷链物流的解决能力和食品安全的相关记录。其次对现有的物流供应商要设立一套考核制度,不断检视供应商的表现,尤其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作为保留或淘汰的依据。3.发展与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食品企业不应该以传统的观点看待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断向供应商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经营观点,另一方面要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发展与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信息共享,确保利润分配的公平合理,设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考察期满后签订长期稳定的供需合同。食品企业与物流供应商之间的这种伙伴关系将杜绝或极大减少物流供应商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38、或消极对待,从而降低食品企业顾客服务质量的现象。4.加强对物流外包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一是建立规范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与物流供应商的信息交互。二是建立物流供应商的竞争机制,同时重视食品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杜绝物流供应商盲目自大,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进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降低服务标准,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现象。三是利用RFID技术、温控技术、GPS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加强与供应商的实时交流和对物流外包中的食品温度控制,减少或者杜绝食品安全隐患。5.进行规范的合同管理。合同可以从法律上对食品企业和物流供应商进行约束和保护。规范的合同可以清楚地描述外包物流的解决方案、外包效绩考核标准、纠纷的解决
39、以及合同终止的条件。对于食品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建立专职的合同管理队伍和合同跟踪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到合同设计和谈判中。通过危险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达到预期的食品物流系统的五大目标:物流系统目标,也即建立的物流系统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一般有五个方面(5s):(1)优质服务(service):无缺货,无损伤和丢失现象,且费用便宜 (2)迅速及时(speed):按用户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送达.(3)节约空间(spacesaving):发展立体设施和有关的物流机械,以充分利用空间和面积,缓解城市土地紧缺的问题。(4)规模适当(scaleoptimization):物流网点的优化布局
40、,合理的物流设施规模、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5)合理库存(stockcontrol):合理的库存策略,合理控制库存量。致 谢本文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本次论文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对本篇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终完成的各个环节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使得我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的设计。在这几个月中,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都对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此,我向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其他本专业教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
41、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指导老师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四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们,谢谢大家! 参 考 文 献1 王海萍.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框架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09期 2 张月华.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8,25(2)
42、: 8-10 3 张辉,王振东.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微型计算机,2007 4 杨辉.HACCP系统与我国食品安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8,26(2):52-555 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 梁金萍.现代物流学.哈尔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 姜国辉,章伟,吴丽雅.食品物流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之初探J.管理学报,2005(2) 8 张振飞,赵鹏,刘泊,等.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储运,2006(1):85-869 李建丽.物流成本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10 陈杰.最新物流成本预算和财务控制管理操作实务全书M.天津出版社11
43、 孙朝苑.企业物流成本与服务M.科学出版社12 张国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13 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4 常东亮.物流成本核算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5 海峰.区域物流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6 陈小龙,朱文贵,张显东.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2(6)17 宋则,常东亮.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上)J.财贸经济:2005(7)18 李慧.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在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6)19 李延喜,马琳.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作业成本法的框架与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20 陈仕娜,郑龙.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在物流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结合运用J.物流技术,2005(2)21 韩桂英.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作业成本会计J.交通财会:1995(8) 22 Paster,T. (2007). The HACCP Training Food Safety. John Willey & Sons Inc 23 Mead PS,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Emerg. Infect. Dis. 1999;5:607-625-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