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土地资源开发的现状 修改后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土地资源开发的现状 修改后1.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要成都市土地资源开发的现状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土地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它亦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其承载能力反过来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目前,耕地等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今后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代替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已刻不容缓。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本文阐述了土地资
2、源的基本概念和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主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几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关键字:土地资源 土地开发利用 现状 对策19AbstractABSTRACTLand resource i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material foundation in our count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s always one of the major stra
3、tegic issues.Land resourc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ed,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basic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important constraints, its carrying capacity in turn will restrict economy and social prog
4、ress speed, structure and mode. At present, the shortage of arable land resources,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n future development, resource constraints will replace capital constraint gradually ris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contradiction
5、. Therefor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rategic change has been crunch time. Our country is big country of resource, but according to the per capita consumption meter, can also be called resource Xiaoguo.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sup
6、ply is always the most basic contradic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l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Chinas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ut forward sever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Land resou
7、rces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11.1 研究背景11.2 文献综述11.3 选题意义21.4 研究方法21.4.1 土地利用变化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整合21.4.2 系统分析方法21.4.3 尺度推绎方法的研究2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21.4.5 统计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2第2章土地资源的相关概念及评价52.1 土地资源的含义52.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52.3 成都及其土地资源概况62.4 成都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62.4.1 农用地72.4.2 建设用地7
8、2.4.3 水利设施用地82.5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分析82.5.1 农业地区82.5.2 城市村镇建设用区92.5.3 生态保护区92.5.4 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92.6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分析82.6.1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92.6.2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92.6.3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92.6.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92.6.5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9第3章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03.1 耕地保有量动态平衡分析及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平衡分析103.2 耕地保有量103.2.1
9、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因素103.2.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113.3 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缺失113.4土地利用不合理12 3.4.1 园地增加较多,占用了大量耕地12 3.4.2 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较快,但利用率不高12 3.4.3 城市周围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不合理123.5 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矛盾突出12第5章改善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对策134.1 基本农田保护134.1.1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定134.1.2 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134.1.3 保护面积134.1.4 保护重点134.2 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144.3 完善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运作机制144.4 完善
10、政府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干预154.5 加强对土地的宏观管理164.6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切实加强建设用地的审批164.7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174.8 加强对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174.9 优化城市土地生态系统18 4.9.1 加强土地利用污染的控制18 4.9.2 提升土地利用环境质量19结束语21参考文献22致谢23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是生存之本。在我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里,人们对土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土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土地,人民的生活将会难以维持,城市建设更是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土
11、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土地的利用不能单纯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必须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研究方案,让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为社会带来最大的综合效益。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根据诺瑟姆S形曲线证明,我国城市化发展己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城市化率从 30%向 70%发展的加速发展阶段。而根据城市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 20 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还应该更快。纵观国内外许多大城
12、市在经历过去近半世纪的快速发展后出现的众多问题,如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城市规模扩展速度过快,耕地面积锐减、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生态方面存在着绿地减少、空气污染、水环境恶化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土地利用将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冲击,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也将更为频繁和剧烈,若不加以重视,城市土地利用中的本来己经十分严重的各种问题也将日益恶化,成为各种难以治愈的“城市病”,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调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工作。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一段时间内
13、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水平,而根据评价结果对评价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等信息也可以快速的获得,这样就将为我们对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使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1.1 文献综述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综合体,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区域级别差异,不同类型的土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用,也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它既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和日常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黄宜广,庞佑林,2001)。陈洪博在其主编的土地科学词典中指出:“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而后两者难以用量化指标表示,对其全面的评价目前尚有困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众多相关土地资源利用的文献和专著进行研究,掌握了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第一手资料,并用此来指导实践,将理论与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分析成都市目前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笔者自己的对策和建议。1.2 选题意义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任何时候谈发展,都必须立足于其土地资源的基本现
15、状。加强对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作为城市的主要资源,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聚集、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从一般意义而言,正确认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规划,有助于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体而言,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加强对城市土地效益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第一,解决“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正常发展用地”的矛盾第二,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诸多严重问题的需要第三,避免部分国家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不合理用
16、地的“前车之鉴”。本文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大方面,结合成都市的城镇化发展分析其土地利用的主要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列举阐述现阶段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找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良建议,以期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1.3 研究方法1.3.1 土地利用变化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整合 整合多学科知识,运用多尺度数据,创造一致性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下去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理论方法或是具体实践内容,这种整合都是必要的,因为它
17、可以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紧密有效地连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各个方面,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体系而发挥作用。1.3.2 系统分析方法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过程是不同尺度区域空间内诸多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协同耦合的过程,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建立在这一过程之上的复杂开放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种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认识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1.3.3 尺度推绎方法的研究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就无法回避尺度问题,因为尺度口径的大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影响极大,在不同的尺度等级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成果往往不同。在尺度
18、问题的研究中,尺度推绎问题,尤其是跨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很薄弱,而这个领域对于土地利用管理经验的推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成果提出了有益的借鉴,但这些方法本身是否适合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值得商榷。由此可见,土地利用变化尺度推绎方法的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描述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通常用于对事物及其发生规律进行宏观的、概括的描述。本文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中,将较多地采用这一方法。如对城市土地效益概念的描述等。定量分析方法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要准确、深入地揭示事物地运动规律,必须借助该方
19、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研究需要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如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首先要用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综合测算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并进行城市土地利用障碍诊断。1.4.5统计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多方面的长时间序列的大量数据。如对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度量以及对于城市土地效益的定量评价,都需要运用研究区多年来与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相关的统计数据。由于统计数据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实地调查与考察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才是最为可靠的研究证据,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在现实中的可
20、操作性。第3章 土地利用现状第2章 土地资源的相关概念及评价2.1 土地资源的含义地球上的土地是指除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之外的一切地表构造,它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活地形、土壤、表层岩石以及依附于地表的植被。土地的特性则由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状况、植被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土地作为资源,其意义越来越大。首先,土地是人类栖息和生物生存的主要空间。当前,我们这个地球已经越来越狭窄,人们深切认识到土地面积正在成为人口环境容量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性的地价上涨反映了这个事实,因为地表面积是一切自然系统和人类环境所要求的二维空间,也是容纳一切人工自然的场所,人类活动都以土地为基础。地球的土地
21、面积是有限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不适于耕作或栖息。海平面以上的土地大约有20%的地区太冷,20%的地区太干旱,20%的地区太陡峭,10%的地区没有土壤,总共有70%被称为严峻的环境,没有居民或者居民很少,人类很难在这类地区长期居住。其余地区,特别是海拔低、地势平缓、亚热带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有利这四方面具备的地区,才是人类主要的栖息地。而世界上有一半人口集中在5%的土地上,其中主要包括世界最富饶的河流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这些适于人类栖息的土地也正是人群居住用地,工业交通用地,农、林、牧业用地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用地相互交错争夺的地域。它的总的发展趋势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不断被排挤,农
22、、林、牧业用地也趋于缩减,而城市的工业占地和交通网占地则日趋扩大。但是,为保全生物圈基本结构的稳定,人类又必须保留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用地。这就使土地资源越发紧张,越来越显得不足。其次,土地具有生产性。由一定光、热、水因子形成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使土地能支持生物活动,生产一定的生物量。其中,土壤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是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衣食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主要构成因素。2.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它既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日常土地管理的
23、重要依据。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以表明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确定土地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实质是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2.3 成都及其土地资源的概况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
24、文化古城之一。自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发达的商业、农业和手工业业闻名全国,水旱从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世称“天府”。成都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它成为我国西南部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为四川省省会至今,现如今的成都已是一个特大中心城市,现辖410个区、4个市、6个全县,共20个区(市)县,总人口1404.7万人,非农业人口约为920.2万人幅员面积12360Km,行政区划的格局是大城市带大郊区。成都市地处属于四川盆地,幅员面积12360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土地总面积12390
25、平方公里,毗邻德阳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的土地资源按照土壤的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土面积的40.1%;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复种指数在室22.4%。2.4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成都是拥有850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成都平原为主的广大区域是成都市传统的经济腹地。成都市已经形成
26、以成都市区为核心,以成都平原为依托,快速增长成都经济圈,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1997年重庆直辖后,成都的城市首位度已高达4.6,成为四川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完善的唯一大城市。从城市规模来看,成都市域人口1044.3万,占全省的12%;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各项经济指标占据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平;从发展速度来看,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经济指标增长率始终位居四川全省前列;从发展条件来看,其城市发展潜力指数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全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幅员面积的40.91%,林地次之,占25.64%,第三为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8%。土地利用率达90.2%,垦
27、殖指数40.91%。土地平均产值,以国内生产总值计为703万元/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亩产粮食581.4公斤。土地利用的圈层结构明显,即中心区域为城市和近郊区,作为大城市发展用地区,为城市各项功能服务;第二圈层为中郊平原区,主要生产粮食、油料等,为全市提供粮、油、菜、肉、蛋等农副产品;第三层为远郊区,以农、林、果生产为主。地形地貌的特点,造就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天府之国的物质基础。目前成都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具体数据如下:2.4.1农用地农用地总面积912695.54公顷,占总幅员面积的75.04%,以耕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面积497634.54公顷,占农用地的54
28、.53%,其中大于25度以上需退耕还林的陡坡耕地5413040公顷,占1.09%,灌溉水田348710.39公顷,占耕地的70.07%,粮果间作地21780公顷,占耕地的4.38%。林地面积311892.65公顷,占农用地的34.17%。其中有林地200869.9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4.40%,全市森林覆盖率27.7%。园地面积45283.17公顷,占农用地4.96%以果园为主,面积38624.04公顷,占85.29%,茶园4437.25公顷,占9.8%,桑园955.81公顷,占2.11%,其他园地1266.07公顷,占2.8%。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水面共42115.37公顷,占农用地的4
29、.16%,其中河流水面27981.69公顷,占66.44%,坑塘水面11886.89%公顷,占28.22%,水库面积22.17.96公顷,占5.27%,湖泊水面28.83公顷,占0.07%。牧草地15769.85公顷,占农用地的1.73%,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寒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人烟稀少,不适宜放牧,暂处于未利用状态。2.4.2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184608.41公顷,占幅面积15.18%,以居民点工矿用地占多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143244.2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7.59%,其中城镇用地36189.66公顷,占25.275%农村居民点用地94079公顷,占65.68%,独立工矿
30、用地9193.33公顷,占6.4%,特殊用地3773.09公顷,占2.63%。交通用地22509,占12.19%,以农村道路占地为主,面积12873.64公顷,占57.19%,公路8197.3公顷,占36.42%,铁路835.33公顷,占3.71%,民用机场603.55公顷,占2.68%。2.4.3水利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18854.3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21%,其中沟渠18579.93公顷,占98.54%,水工建筑物274.45公顷,占1.46%。未利用地119008.73公顷,占幅员面积的9.8%,其中以田坎占多数,其次为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田(土)坎面积77165.71公顷,占未利
31、用地的64.84%。2.5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分析成都市土地利用潜力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利用土地的开发潜力,二是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2.5.1 农业地区全市二十个区(市)县范围除城镇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外属于农业用地区。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本区的土地主要用于种养植业等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油、蔬菜、水果生产。农业用地区内可保留一部分农村居民点。对本区的土地要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地力、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农业生产的布局,县级土地利用要进一步划出蔬菜生产、粮油、水果等农业用地区的亚区。本区的农耕地是我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业基础地位
32、不动摇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已建立的56个农业生产基地,必须依法严格保护,非农业建设不能随便占用。现有耕地中有71%的中低产田(土),中产田通过完善生产条件,推广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每亩可增产100公斤左右,低产田(土)增产潜力更大,需要经过工程措施,深度开发,提高产出率;园地中还存在19%的低产园,主要是低产果园,通过品种改造,加强科学管理可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水果质量;有林地11%属于低产林,主要是疏林地、灌木林地,应进一步加强中幼林抚育,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现有养殖水面一半属低产水面,潜力较大。2.5.2城市、村镇建设用地区包括中心城区、六个组团、四个县级市、四个县城和21
33、0个建制镇规划范围。规划面积2087.27 km2。(折163.09万亩)。本区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工矿建设。城镇土地要集约利用,优化配置。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要按照创服务业新优势,打造商贸之都、金融之都、物流之都、会展之都的定位,确保中央商务区建设和城市基础配套建设的需要,不再摆大型工业项目。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节约用地,提高城镇土地的利用率。主要在居民点用地中,1996年人均居民点用地132.8平方米,其中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40.4平方米,除去林盘地,院坝外,居住用地农村人均66平方米。通过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土地整理可节约出大量土地,按2010年人口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50%计算,农
34、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逐步降到120平方米,可节约出土地26973公顷。2.5.3 生态环境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的龙门山、邛崃山、长丘山一带。本区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全市有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十二个,自然保护区四个,森林公园七个。本区的用地属于我国长江上游水源涵养保护区,也是成都市的生态环境屏障。只能用于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用地,不能改变为其他用途。要严禁违法采矿、开山取石、取土行为,严格控制新修建筑物,保持现有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2.5.4 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全市可开发的未利用地18777公顷,主要是河滩地、荒草地、废弃地,其中宜
35、开垦为耕地的3333公顷。2.6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为了保障成都市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确定规划期间新民市实施的土地利用战略:2.6.1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首位,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保持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改造中低产田,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整理、兴修水利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2.6.2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重点镇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
36、础设施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6.3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6.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实现城乡统筹、部门协调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和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的用地需求。处理
37、好农业与非农业以及各业内部的用地关系,做到地尽其用。2.6.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生态功能用地和重要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3章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3.1 耕地保有量动态平衡分析及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平衡分析历史的经验说明,稳定、健康发展的农业生产,才能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物质基础和适当的地理空间。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保全社会的粮食安全、保农业的可持续
38、发展,是全国的大局,也是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3.2 耕地保有量3.2.1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因素耕地减少方面:建设占用,根据以上预测,我市因建设占用,到2020年规划期内耕地将减少约57万亩。退耕还林,我市位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退耕还林,建立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保护区的任务重。近几年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大部分已退耕还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的大局考虑,实事求是地规划全市到2020年再退耕还林7万亩,主要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瘦薄地退耕还林,作为生态保护林地。灾毁耕地。我市丘陵、山区及河道流域有部分不稳定的地质、地貌结构,加上洪水的危害,每年都有少量面积的耕
39、地因各种自然灾害而被毁损,灾毁后有的可以复耕,在修编中忽略不计。农业结构调整。在我国已加入WTO的形势下,我市大宗农产品市场面临国外优势产品的冲击。为占领市场,提高效益,随市场的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变化主要反映在:发展花卉、苗木、优质特产果园、水产养殖等方面。规划期主成都市_十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火纲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要通过改造现有低产果园、茶园、桑园等来支撑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基本上不占耕地转产,确需占用少量耕地的要保持今后再逆转为耕地的基本条件。耕地增加方面:土地开发。我
40、市还有7.02万亩荒地、河滩地等土地后备资源可供开发,因生态保护和开发难度逐步加大,规划期内有3.36万亩可安排开发为耕地。农地整理。主要是农村中的废弃沟凼、路段及劣质烂泥田等,随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可以对以上农地逐一进行整理,经调查预测规划期内可增加耕地面积32.98亩。农房整理。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2003年为145.66万亩,人均用地148 m2。规划期间,拟采取在平坝区适当集中修建中心村,在丘陵山区修建聚居点,农村居民居住适当集中,既改善了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又可调整部分土地复耕增加耕地面积。加上农转非和就近搬迁入城镇居住的人口,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从148m2
41、调减到人均用地120 km2左右,规划期间内拟安排约200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则可整理出耕地25.66万田。3.2.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灾毁等原因。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后具有可逆转性,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政策调整,其他农用地可逆转为耕地,但建设占用耕地则不可逆转。因而在耕地保有量的计算中,应考虑建设占用耕地的变量因素。按此预测,我市规划期中耕地的动态平衡如下:按照国家政策,退耕还林7万亩不作为耕地减少,则成都市通过开发、整理,耕地保有量可保持在2003年的水平,做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持平。耕地的保有量仅是保护耕地
42、生产力的一个指标,我市还要做到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并重,通过整治土地环境,保持耕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质量、培育地力,全方位提高我市耕地生产能力,以弥补耕地绝对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3.3 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缺失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建设用地量大,后备土地资源缺失,土地供需矛盾特别尖锐,矛盾集中反映在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证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1996年人口密度793/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051公顷(0.76亩)。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仅18777公顷,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和河滩中,陡坡、土质差,开发难度大,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
43、资源更少,不足3333公顷。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比重偏低,这也使得耕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生产力水平受降水的影响非常明显。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的效益不高。3.4土地利用不合理3.4.1园地增加较多,占用了大量耕地园地增加较多,占用了大量耕地。1996年园地面积比1988年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初期时的27333公顷增加了17950.17公顷,此外耕地中还有21780公顷为粮果间作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3.4.2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较快,但利用率不高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较快,但利用率不高。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比1988年的95120公顷增加厂48124.21公顷,平均半
44、年增加6015公顷。扣除特殊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后,城乡居民占地130277.79公顷,占总幅员的10.54%,人均132.8平方米,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建设无规划,土地利用率低,交通、用电、用水十分不便,不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有待加强规划引导。3.4.3城市周围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不合理违反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乱搭乱建现象突出,自目建设度假村、高档别墅,乡镇企业布局较乱,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城镇内部存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在农村,居民点布局较分散,空心村和零星户仍然存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378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农业用地产出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市总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
45、提高。3.5 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矛盾突出成都的地貌,平原占40%,丘陵27.6%,山地32.4%,大量耕地均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而建设用地也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成都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中具有带动城市发展的龙头作用,建设与保护的矛盾非常突出,必要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受到制约。上轮规划注重了对城镇周围、交通干线两侧农田的保护,对建设发展预计不够,造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布局上不合理,也影响了基本农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第4章 改善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对策第四章 改善成都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对策4.1 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定的长期不
46、得占用的耕地。4.1.1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定1996年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四川省基本农田保护调条例实施方法及四川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方案,成都市划定了422989公顷耕地为基本农田,占1996年耕地面积497634公顷的85%,已落实到乡、村、组、地块和农户。4.1.2 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属成都平原的区域89%以上划入基本农田,丘陵区域一、一二台土的水田、旱地,山区除25度以上陡坡耕地、劣质耕地外,梯田、宽谷地带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具体分布为:温江、郸县、新都、新津四个平原县89.5%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双流县、大邑
47、县、蒲江县、金堂县的平坝区耕地90%以上划为基本农田,山区、丘陵除需退耕还林的耕地、劣质耕地外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率85%-88%;城区的蔬菜基地划入基本农田;0青白江区、龙泉释区是成都市工业区,又处于丘陵、山区,保护率80%以上。4.1.3 保护面积规划期基本农田保护总量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部、省的要求,保证上一轮规划基本农田面积634万亩不减少。我市本次修编2020年耕地保有量645.89万亩,从1996年以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转为园地、具有耕地生产能匀的可耕地面积58.75万亩,这部分农用地可逆转为耕地,纳入基本农田总量计算。将1996年基期园地67.92万亩中质量较好的地划入基
48、本农田。2020年我市有足够的耕地可划入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有量可保证634万亩。4.1.4 保护重点已建成的农业生产基地。我市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营,已形成56个粮、油、菜、优质水果、花卉、药材等种植业生产基地,共计面积359万亩,这些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生产嚣件和较高的产出水平,是我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必须绝对加以保护,不是国家建设的特别需要,不准侵占。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土)。全市还有中、低产田(土)286.38万亩,通过加大投入,逐年改造,到2020年共改造160万亩。这些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良好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土地的农业适用性较强,这部分经过改造成为高产田(土)的耕地,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