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教学单位 音乐学院 学生学号012300614817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学生姓名 易 芙 容 专业名称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程 迎 接 2016 年1月8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摘要: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之作,该曲也是因为第三乐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本文通过对该乐章整体细致的和声分析,揭示出作曲家当时的创作上具有既遵循古典风格又透漏出浪漫气质的特征;通过曲式结构分析,明晰了本曲结构既体现了回旋曲式特点,又体现了三部性结构和再现中调性统一的奏鸣曲式结构原则,此曲堪称钢
2、琴奏鸣曲创作的典范之作。关键词: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和声分析;曲式分析A Musical Analysis of the 3rd Movement of Beethovens C Minor Piano SonataAbstract: C minor piano Rondo sonata harmony s the peak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early work, this song is also because of the third movement dramatic melody and familiar to the world. I
3、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movement of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harmony, reveals the composer has on the creation of both follow the classical style and at the time of revealed out romantic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formal structure analysis, clear the this structure reflected th
4、e cyclotron form features, and embodies the three structure and tonal unity in the sonata form structure principle, this piece is a piano sonata creation of apotheosis.Key words: Beethoven; C minor piano Rondo sonata harmony 3rd movemen; Harmonic analysis; The buckling analysis目 录前言1(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
5、 (二)文献综述 1一、和声分析 3 (一)呈示部分析 3 (二)发展部分析 6 (三)再现部及尾声分析 8二、曲式结构分析 12 (一)呈示部分析 12 (二)发展部分析 13 (三)再现部及尾声分析 14 (四)曲式结构图示15三、结语16参考文献 17附录:和声注释 18后记 2727前 言(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研究贝多芬奏鸣曲的文献非常的多,但是对于贝多芬某一作品的和声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却是不多。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对贝多芬的这首耳熟能详作品的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探究作品中和声语言、曲式结构,为深刻理解贝多芬奏鸣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提供借鉴。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贝多芬是
6、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世界音乐宝库中钢琴音乐的典范之作。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贝多芬钢琴作品的认识,还尝试从音乐本体的研究出发提升该类研究理论上的深度。现实意义:当前浩瀚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文献中,多是对于乐曲的赏析和情感表达以及对演奏技术的分析,忽略了音乐本体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建立在专业性、细致性基础上详实的理论性分析欠缺。本课题就是着眼于作品音乐本体的理论性分析,达到探究贝多芬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曲式规范的运用,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紧密联系,以期对贝多
7、芬作品研究起到丰富的意义。研究方法:乐谱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列举法等。获取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图书馆查询、网上浏览等途径。(二)文献综述1、关于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已有的研究文献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演奏和情感表现方面,代表性的如:龚易男的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载音乐时空2015年02期)和王森林的贝多芬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与演奏(载黄河之声2010年底22期)均是对悲怆第三乐章进行简单的音乐分析,重点阐述演奏技巧、风格和情感处理。刘燕忠的如何把握贝多芬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载歌海2009年02期)则从情绪处理角度分析应运用怎样一种戏剧、多变的情绪来处理这一乐章,
8、使作品演奏得更具情感;李茜、张冉的谈贝多芬奏鸣曲及其演奏(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分析探讨了贝多芬悲怆标题的由来、悲怆的各乐章的曲式结构、作品的概况及历史地位、作品感情把握与弹奏此曲的技术分析等内容,给弹奏者一个弹奏的参考依据。2、对整部悲怆奏鸣曲的分析文献关于整部悲怆奏鸣曲的分析文献中,对第三乐章的和声与曲式分析上有所涉及的文献主要有:徐兆庆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艺术与演奏手法(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阐述了悲怆奏鸣曲在戏剧性、交响性上有着创新的发展,引子有着独立震撼的表现意义,对比、曲式运用、主题发展,织体叠加等手法的独到运用等方面充分表现
9、了作品激情、向上、抗争、憧憬的音乐形象,在弹奏手法上应注意充分表现好作品的上述特征。邓荔枝在其硕士论文贝多芬奏鸣曲与的比较研究以及演奏诠释(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度硕士论文)中则是重点对悲怆和告别这两部作品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研究,并以此分析研究为基础,从演奏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诠释,文中涉及到了第三乐章的和声和曲式分析,但较为简略。3、专事研究贝多芬奏鸣曲的专著该类文献主要有: 匈魏纳莱奥著器乐曲式学 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63页。一书,主要内容是对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包含悲怆奏鸣曲)进行了曲式结构分析,在和声方面未作详述。郑兴三编著的贝多芬
10、钢琴奏鸣曲研究 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42页。主要内容为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包含悲怆奏鸣曲)的曲体分析和演奏注释,亦未作和声详述。综上所述,专事研究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文献较少,既有的也主要集中于演奏技术和情感表达方面,对于从音乐本体出发对其和声技术作专门细致分析的文献还没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一、和声分析(一)呈示部分析1、主部主部的主题8小节,c小调,以弱起开始,主部主题句的前半句和声是在主持续音上的主到属的交替进行,第3-4小节以D6-tsvi7-D的进行构成半终止,tsvi7代替t46起着经过的作用。谱例1主题
11、句的第6小节以主六和弦到重导五六和弦,随后进入本句的终止式K46-D-t。主部的主题句看似为完满的终止,但其低声部为弱起节奏,并将主和弦在低声部分解进行,冲淡了终止完满感,使音乐具有继续进行的动力。谱例2第二乐句前半句和声也是K46-D-t的终止式进行,但终止的主和弦时值短促,随后立即出现D7/s-s的进行,音乐向下属方向离调。谱例3在第13-14小节,本应结束之处和声配置D7-tsvi的意外进行构成阻碍终止,并再次以D34/s-s的进行向下属方向离调,在第15-16小节以s-D-t形成完满终止,随之两次以强的力度重复D-t的正格终止式,结束乐段。该乐段最后的主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转向连接部的f
12、小调。谱例42、连接部连接部以属到主的进行为主,一开始是f小调的属二到主和弦的第一转位的和声进行,到第21小节以f小调的主和弦为中介和弦,调性转到bE大调,为二度关系的转调。第22小节至23小节为第18至19小节的转调模进,调性上的变化为副部的进入做好准备。谱例53、副部(第一插部)整个副部的和声沿用主部的主到属进行为主的和声配置风格,副部第一乐句(第25-29小节)在第29小节以D2作为中介和弦转到be小调,形成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使副部调性与主部调性形成对比。谱例6副部第二乐句(第30-36小节)通过第33-36小节的属持续,连续的D-T正格进行之后终止在属七和弦上,构成开放终止,同时以此
13、和弦为中介转回同主音大调bE大调。谱例74、结束部结束部的规模稍大,从第37小节至61小节,和声比较丰富。第40-41小节、第46-47小节和第49-50小节加入了重属和弦和副属和弦,造成调性的游离,最终在第56小节结尾处转到主调c小调。结束部整体可分为第37-43小节、第44-51小节和第52-61小节的三个部分,前两部分结束为S-K46-D7-T和S-D7-T的完全终止,第三部分结束为新调(c小调)的半终止,结束部终止在属七和弦形成开放性终止,很好的预示着主部的再现。谱例85、主部的再现从第62小节至78小节为主部的完全再现,调性在c小调。(二)发展部分析 本曲的发展部为插部型复乐段结构,
14、又具有三声中部特征,可分为两部分。1、第一部分从第79小节至107小节为发展部第一部分,具有三声中部特征,大量运用副三和弦,进行了多次转调,和声色彩丰富。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可分为4+4+4+4小节的四句,第二句第84-86小节由bA大调转到bE大调,第三句为旋律第一句高八度重复。谱例9第二段落(第95-98小节),只有4小节,为复调性模仿式织体,运用调性并置转回bA大调,和声半终止于属七和弦。谱例10第99至107小节为本部分的第三段落,和声配置也是以副属和弦和重属和弦为多,结尾处转到c小调,106-107小节和声进行为sii56-DD56-D形成开放终止,引入下一部分。谱例112、第二
15、部分从第107-120小节为发展部第二部分,开始的音与前部分结束的音重叠在一起,织体以和弦分解为主。第107-112小节和声为属和弦(属七和弦)到主的六次重复进行。以第107-108的两小节为单位,依次在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进行八度重复。造成紧张的气氛。谱例12 第113-115小节,将和弦分解的节奏变为三连音,旋律声部进行和弦转位式的上行模进,使整体音域逐渐拉宽。谱例13至第116小节和弦分解上行至f3音。第117-120小节则为本曲富有标志性的下行级进,形成瀑布倾泻式的旋律线条。谱例14第113-120小节,和声在属和声上构成属持续,为再现部的进入做好准备。(三)再现部及尾声分析1、主部
16、再现部主部为呈示部主部的减缩再现,只再现了其中的前8小节。和声配置上完全一致。2、连接部再现部的连接部与呈示部连接部相比有所变化,规模也小很多,只有5小节,主要运用主部主题的第二句材料发展而来。在和声上,运用了模进转调,并在结尾通过小下属作为中介和弦转到C大调。谱例153、副部再现部的副部是呈示部的副部在C大调上的再现,具有调性服从的意义,这也是本曲界定为奏鸣曲式的关键。在和声上,同样还是以属到主的进行为主。谱例16副部的结尾处和声转到下属的进行,出现下属变和弦(增三和弦结构),和声色彩新颖。谱例174、结束部该曲结束部很好的体现了其结束的功能。第143小节-152小节为结束部的第一个段落,通
17、过属与重属的变换和属与主的正格和声进行,并通过S-K46-D7-T的完全终止,总结了再现部。谱例18第154-170小节为结束部的第二个段落。为合唱式织体,和声变化丰富,期间经过多次调性变换,从C大调c小调bA大调C大调,最后回到c小调,该段落调性的变化,仿佛是对于乐曲前面调性变化的一个总结。谱例19至第166小节,音乐并未结束,结束部的结尾形成属持续,为主部再现做好准备。谱例205、主部再次再现第171-182小节为呈示部主部的缩减再现(省略了补充部分),和声处理完全一样,这里不再赘述。6、尾声第183-210小节,尾声规模较大达到28小节,调性在c小调。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尾声第一段落(第1
18、83-193小节),下属和弦及其副属和弦有较多的运用,使调性向下属方向偏离,第一句以S6-DDvii56-K46-D-t的和声进行构成完全终止。谱例21第二句将第一句的三连音旋律材料进行高低八度的反复,随后进行扩充,将休止符变为隐伏的旋律,进行音程扩大的模进,并以sii6-D-t的进行构成完全终止。谱例22尾声第二段落(第194-202小节),和声配置为sii56-D7-t6的完全进行及其反复,随后通过拿波里六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转入bA大调。谱例23第119-122小节,为该段落在属和声上形成的半终止,旋律则为本曲富有标志性的下行级进瀑布倾泻式的线条。谱例24第三段落(第203-210小节),
19、前四小节和声为bA大调的变格进行及其反复,随后通过T为中介和弦,最后转回全曲主调c小调,旋律最后一次出现下行级进的瀑布倾泻式的线条,和声配置为DDvii56-K46-D7-t的终止式完满结束全曲。谱例23二、曲式结构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结构为回旋奏鸣曲。其在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副部之后,增添了主部的再现,中间部分是由新主题构成的插部,再现部的副部出现调性服从的奏鸣原则,因此这一乐章既是奏鸣曲式,整体又呈回旋特性,可判定为回旋奏鸣曲式。 在(匈)魏纳莱奥的器乐曲式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97页)中称该乐章曲结构为“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即通常所说的“奏鸣回旋曲式”。(一
20、)呈示部分析呈示部(第178小节)。1、主部第1-17小节,其结构可划分为a句8小节、b句9小节。两句均为正格终止,调性在c小调。2、连接部第18-24小节,可分转调模进的两句,第一句4小节在f小调,第二句4小节在bE大调,第二句的结束音与副部的第一个音紧紧镶嵌在一起,构成浸入式终止。3、副部第25-36小节,前5小节调性在bE大调,是主部的关系大调,随后转入同主音小调be小调,最后以属七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转回bE大调。整体可划分为两句,第一句9小节,旋律优美,富于欢乐的歌唱性。第二句4小节,左手柱式和弦,右手为三连音的旋律,与后续的结束部旋律节奏一致。4、结束部第37-61小节,前半部分调性
21、为bE大调,后半部分转到c小调,为主部的再现做好准备。本部分可划分为三句:第37-43小节为第一句,主要是左右手的三连音节奏和弦分解旋律为主;第44-51小节为第二句,以合唱式进行为主,具有复调的因素,似乎预示着插部的风格;第51-61小节为第三句,也是左右手的三连音节奏和弦分解旋律为主,最后瀑布般倾泻的下行旋律,使这一部分自由延长在属七和声上,等待着具有回旋特点的主部的再现。5、主部再现第62-78小节,是主部的完全再现。(二)发展部分析发展部为插部型(第79120小节)。其纵向声部结构有点类似于三声中部。其核心主题为第79-82小节,两声部,具有歌唱性,从第83-86小节,运用主题高低声部
22、呼应和模仿的手法。第87-94小节是在前8小节的基础上增至三声部,并且运用声部交换、卡农式模仿形成切分节奏等发展技法。中间四个小节(第9598小节),出现短小的模仿结构。第99小节开始将用八分音符顿音的音阶上下行旋律先置于低音声部后转移到高音区,终止于属和弦,形成半终止。第107-116小节 为左右手交替呼应式属和弦与主和弦分解旋律,极具流动感。最后依旧是本曲招牌式的瀑布般倾泻的下行旋律,使这一部分自由延长在属七和声上,使再现部的出现变得迫切。(三)再现部及尾声分析再现部(第121182小节)。前面8小节的主部毫无变化,连接部为第129130小节,出现模进离调到下属的f小调。副部(第13414
23、3小节)调性转到C大调,为主调的同名大调,体现着奏鸣曲式调性统一的原则。旋律的呼吸分句明显。结束部(第144170小节)是呈示部中结束部的转调再现,结束处有变化,类似于属持续,为主部的最后依次再现做准备。主部再现(第171-182小节)是呈示部中主部的缩减再现,更具结束感。尾声(第183210小节)。刚开始为叠入式旋律,后面出现新的材料,收拢性质的强奏乐句,在一串三连音进行旋律和五度级进下行的细碎型材料之后,通过拿波里六和弦转到bA大调,随后紧跟本曲招牌式的瀑布般倾泻的下行旋律,使这一部分暂时停顿在自由延长的属七和声上。弱起的核心主题经过八度的重复,转回c小调,更弱的重导七和弦和终止四六和声之
24、后,又是本曲招牌式的瀑布般倾泻的音阶下行三连音节奏的旋律,全曲在主调(c小调)主和弦上完满结束。(四)曲式结构图示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构为回旋奏鸣曲式,图示如下:呈示部A(1-78)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主部A B Ac f- bE bE-be-bE bE-c c1-17 18-24 25-36 37-61 62-78发展部(插部型)B(79-120)CI II IIIbA-bE-bA-bE-bA-c c c79-107 107-112 113-120再现部A(121-182)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主部A B1 Ac c-f-C C C-c-bA-c c121-128 129-1
25、34 134-143 143-170 171-182尾声(183-210)I II IIIC c-bA bA-c183-193 194-202 203-210三、结语奏鸣曲 悲怆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的一份礼物,该曲创作于1798年初,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顶峰之作,该曲也是因为第三乐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乐章的和声配置于古典中透漏出浪漫的气质,调性布局以主调为核心,又包含离调和转调成分,描绘出一种游离不定的情绪。其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欢快和不可压制的生命活动力,而在这看似热闹的旋律中,副三和弦的运用使和声有着渐进的色彩变化。大调
26、中的副部主题虽然说很明快,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情绪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真正正地坚强与稳定的意志。全曲让人领略到贝多芬独特思想信念和无比潇洒的创作风格。在曲式结构上既遵循了奏鸣曲式的原则,有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使得整体结构呈现出回旋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参考文献1贝多芬著.钢琴奏鸣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匈)魏纳莱奥著、张瑞译.器乐曲式学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3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俄)斯波索宾等合著.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5 李
27、茜、张冉.谈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及其演奏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6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J .歌海,2009年02期.7徐兆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艺术与演奏手法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8王森林.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与演奏J .黄河之声,2010年第22期.9 龚易男.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J .音乐时空,2015年02期.10邓荔枝.贝多芬奏鸣曲Opus 13 No.8(悲怆)与Opus 81a(告别)的比较研究以及演奏诠释D .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度硕士论文.附录:和声注释 后 记这篇论文得以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程迎接副教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从论文的题目到参考文献的收集,从论文结构的布局到论文最后的定稿。每个细节,程老师都耐心的指导,让我以专业化的程度去涉足贝多芬作品的理论分析。在老师的帮助下,让我在写作过程中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三年以来对我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所给予的真诚、耐心地帮助。 易芙容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