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科技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共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桐乡市科技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共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桐乡市科技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桐 乡 市 科 技 局 嘉 兴 学 院 二 0 一 六 年 五 月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十三五”时期是桐乡进入高收入阶段后面临的第一个关键五年,也是我市打造互联网创业新硅谷,争取创建“中国互联网智慧强市”和“国家级互联网创新试验区”的关键五年。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嘉兴市科学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桐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精神,特制定本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一 、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二五”以来,
2、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创新能力日益提高。1. 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自主创新氛围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每年修订一次桐乡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桐乡市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细则等系列科技政策,不断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同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各镇街道成立“科技人才办”推进工作落实。为加速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大力实施“金凤凰计划”,建立“桐乡美国硅谷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3、基地。5年内,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 17.6 亿元,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 2.7 %。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1年的4.08%提高到了2015年4.5%。全市已有28位海内外“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项目落户桐乡并实现产业化。2. 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增强,科技开放与合作不断扩大加强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目前开发区和高桥区两大孵化区域面积共计12.3平方米。园区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强化科技招商,累计孵化企业118家,其中产业化销售在千万以上企业8家,规上企业5家,软件产业、物联网及相关企业47家,同时,扎实推进毛衫、皮毛两大省
4、级重点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立全国皮毛产业首家院士工作站。在巩固前期合作高校院所的同时,加强与省外高校合作,全市企业已与全国80余所高等院校、10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创新载体63家。 3. 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企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速,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8.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8家,跃升为嘉兴市第二位。3家企业入围“高企百强”榜单,数量居嘉兴市首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累计达到40家;全市共有351家规上企业建立各级研发机构,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规上新产品产值率42%,居
5、全省各县市前列。2015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49.945.7,第二产业保持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专利申请量达到19467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3703件,比预期目标翻了一番;累计3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居嘉兴首位。全市拥有专利示范企业94家、嘉兴市级专利示范镇3家,2014年顺利通过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4. 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民生科技事业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培育农业科技企业34家,其中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6家。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5个,其中省级13个。积极推动新农村示范建设
6、,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元丰村的各示范项目效果逐步显现,有效改善了种粮、养蚕、畜禽粪便处理及生活污水处理等难题。作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单位,深入实施49项示范工程,已顺利通过国家课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验收。“智慧养老”项目被列为省级科技惠民计划专项,2015年,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营,“互联网养老”在乌镇已初现端倪。在防震减灾方面,专门成立了地震局,创建防震示范基地18个,实现全市12个镇与街道全覆盖,水位观测质量多次获得全省第一。“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科技事业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显著的时期。但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
7、表现在:一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还没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拥有量离工业强市的目标差得很远。另外,科技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作用发挥还不显著。二是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还缺少有影响力、专业性、规模性的民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我市已有2所本科高校、63家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但是如何将这些科研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与本地产业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还存在共建双方联系不够紧密、持续合力不足,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三
8、是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基层缺乏科技人才,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海归人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数量偏少。缺少一大批具有科学经营理念、超前战略眼光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今后,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二) 发展背景1.“互联网+”模式背景下,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对全市科技发展提出新目标“互联网+”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引擎。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让桐乡受到世界互联网产业界的瞩目。2015年,我市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被列入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将被打造成全省信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全国“互联网+”发
9、展的先行区。“一业驱动四化”和“一网引领四化”作为桐乡发展的两大重点战略,着力将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互联网产业创业发展策源地、特色发展集聚区、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必将对全市科技发展带来新挑战,提出新目标。 2.“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我省创新助力工程的推进和特色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对我市科技创新提供新动力2015年浙江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搭建各类平台集聚资源,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突出牵线搭桥、整合资源的作用,发挥区域特色。此外,省政府提出加快创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培育发展互联网、智能装
10、备、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随着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和特色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推进,必将促使我市寻求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创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开拓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空间。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市科技发展提出新挑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和转型升级将成为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市工业产业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一些附加值低、能耗大、污染重的低效产能,消耗着大量资源,且税收贡献率低;另一方面,一些“高、大、优”项目又无法及时落地。产业层次低、组织结构散、创新能力弱,转型升级缓慢,导致
11、我市存在低端化锁定的倾向。在“十三五”期间,我市要积极推进桐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改两创”,在压缩、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要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科技发展面临巨大挑战。4.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破除环境资源约束实现经济稳定、绿色发展对我市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思想灵魂。“创新”升至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艰难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稳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我市人多地少,建设用地尤为紧
12、张。随着我市以工业为依托的经济发展进程加快, 环境容量和资源消耗趋于饱和,原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种长期粗放式增长,透支了我市的环境健康。在“十三五”时期,我市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破除环境资源约束,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市场强市、旅游强市”战略,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世界互联网大会机遇,推动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发展,把握桐乡建设“网络智慧强市”和“国家级互联网创新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与经济结合为主线,以服务于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事
13、业、服务于科技人才为着眼点,以构建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集群、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为突破口,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优质科技资源整合,着力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围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部署科技工作,围绕提升我市争力和综合实力创新科技工作,围绕“中国互联网智慧强市”勾画科技进步路线图。在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和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在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源、环境、健康、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科技进步,支撑全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
14、绿色经济的发展。2.坚持将创新主体培育作为重点突破。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发挥优势,扬长补短,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与核心技术,重点培育“硅谷型”科技企业,打造培育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充分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充分重视各类创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3.坚持将改革开放和协同创新作为重要路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开放和集成创新,大力加强对内对外科技交流和
15、合作,提高科技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积极引进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4. 坚持将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保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进步的引导作用,强化创新制度供给,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形成信息智能装备产业、互联网产业、旅游业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6、,在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创新“引擎”企业,在若干优势领域建成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基地,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全社会创新活力充分激发;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市民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不断优化。具体目标为: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0%,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左右。RD人员0.8万人年以上,其中企业RD人员0.6万人年以上。专利申请量 “十三五”时期
17、累计达到20000件以上,专利授权量达到15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500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7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三、大力推进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发机构等建设,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共享,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一)全面推进市科创园大平台建设以科技孵化为核心完善科创园大平台体系。按照“研发核心区+科技创业园+高技术产
18、业体”全面结合的发展模式,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通过空间拓展完善功能布局,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做强以应用研发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整合和利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基于互联网的众筹茶馆、“创客公社”等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吸引80、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落户,将桐乡科创院建设成为集“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示范、科技服务、综合配套”五位一体的众创空间示范基地。深化泛孵化器建设。以国家级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园建设为龙头,建设一批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推进“泛孵化器”
19、建设,打造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孵化器集群。市科创园通过品牌输出和产业输出,大力推动现有各类孵化器扩容升级,鼓励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向前后两端延伸,完善创业孵化功能。鼓励支持孵化器结合各乡镇街道的特色产业,建设若干专业孵化器。鼓励投资主体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空间、城市有机更新腾退的土地等,建设民营科技孵化器。 高质量建设好智慧产业园。科创园将依托沪杭高铁、高速的“双门户”区位优势,积极吸纳上海、杭州的优质智慧产业项目和人才,努力打造一个集智慧产业总部经济、培育基地、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园中园智慧产业园。将桐乡科创园建设成为桐乡的智慧产业园,主要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软硬件产业,包括软件开发、互联
20、网服务以及智能终端、电子装备、物联网、新特材料、LED照明等智慧产业,使之成为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基地的重要构建。(二)建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支持各类众创空间主体设立。鼓励乡镇、街道盘活和利用闲置资源,改造和建设各类众创空间。创业初期尚不具备或不需要实体办公条件的创业创新主体,可利用众创空间内的集中登记地作为其住所申办登记。简化公司股东和法定代表人登记流程,为初创期、成长期的创业创新主体提供登记便利;对创业创新主体登记申请提供“直通车”服务,试点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建立联络员机制,为入驻的创业创新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等。对于小微企业、企业创业团队、在校大学生创业团体等
21、,提供科技创新券资助。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分类引导。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对传统的孵化器机构,引导其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和完善运营机制和业务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孵化器2.0”。对培训辅导、创业投资等专业化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天使投资人、成功企业家等,支持其盘活现有闲置厂房、设备等资源,或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合作,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为社会资金投资众创空间建设提供便利。营造众创空间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众创空间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对入驻众创空间创业企业的房租、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费用适当进行
22、补贴。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桐乡国际科创园区域推进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支持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专业创业辅导师、创新创业人才,挖掘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三)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加快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桐乡市科技服务大厅”,重点打造科技情报检索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桐乡市重点产业行业数据库和网上技术交易市场。面向全市企业服务,带动行业企业对科技信息的深层次利用,强化科技成果的查询、集散和交易功能,规范高
23、新技术交易行为,同时开设服务窗口,提供专利申报受理和查询、项目申报受理、科技金融贷款、专利数据库查询等,为我市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发挥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功能。提高毛衫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嘉兴皮毛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加强设计、创意、检测、电子商务等服务机构引进。主动面向企业,为企业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技术升级以及成果交易推广提供科研场所、测试设备、技术支撑、信息咨询服务,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联盟桐乡工作站”和“浙江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桐乡工作站”等平台,积极开展企业与院校科技对接,发挥平台后援团的智囊作用,联合解决中心企业共
24、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组建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优先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技术创新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推进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建设,使其成为引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牢牢把
25、握“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围绕互联网“一核一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与“互联网+”相匹配的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发展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若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一)重点发展互联网及衍生产业着力构建“一核一带多点”互联网产业发展格局。“一核”互联网产业发展乌镇支撑核。以乌镇为互联网发展的引擎与核心,加快打造成为互联网产业创业发展重要策源地。“一带”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带,承接乌镇支撑核的辐射,以乌镇大道为轴,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产业融合发展带。“多点”互联网产业外溢发展辐射群点,承接“一核一带”辐射,在桐乡市域形成互联网产业外溢发展辐射群点,重点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
26、智能制造等,通过多点组线、线成面,实现外扩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衍生产业发展。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的影响力,积极发展与互联网大会密切相关的会务会展业,如各类科技行业高端论坛、世界CJ展、游戏动漫展、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发布会和高科技公司年会等。加大互联网产业软件研发力度,包括数字媒体创意、软件服务业、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积极推进乌镇、石门、濮院等特色小镇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打造适宜互联网科技创意人群工作生活氛围的信息媒体楼宇经济。加快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提升。借助互联网企业入驻优势,大力支持互联网与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着力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鼓励本地大型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在
27、纺织、化纤、建材等行业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努力实现我市传统产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管理经营等互联网化上各环节的内外集成协同。(二)着力打造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互联网特色产业。以大乌镇(乌镇、龙翔)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引擎与核心,桐乡经济开发区、科创园等为节点,加快互联网产业布局,大力促进互联网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争创浙江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做大、做强特色明显的互联网产业,积极创建省级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乌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初步建成“互联网智慧强市”,努力将乌镇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应用示范小镇,并形成具有集聚与规模效应的特色互
28、联网产业基地。构建互联网+融合的特色产业。承接大乌镇互联网产业支撑核的辐射,在桐乡世纪大道两侧,融合传统产业优势,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带,努力培育一批高端智能装备、终端信息化产品、集成产品等领域的专业企业,并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础部件和成台套装备制造为重点,构建经济开发区、科创园等区域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培育新增崇福(皮草)、石门(皮鞋)、洲泉(皮鞋、蚕丝被)等特色产业电子商务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底,培育发展互联网应用企业200家,实现互联网产业产值500亿元。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发挥互联网产业外溢发展与辐射功能,在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同时,抓住国家
29、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培育发展汽车制造业、物联网、生物药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具有较大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努力构建支撑未来桐乡发展的新兴特色产业集聚区。(三)积极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完善创新型企业激励机制。加快设立创新型产业发展基金,不断升级“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计划”,大幅度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实质性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充分运用政府自身的经济职能,拓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大项目的体制机制,重点支持支撑未来桐乡发展的新兴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项目的立项,为引导和帮助创新型企业在未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努力打造我市协同配套的产业生态圈。加大新型企业扶持工作力度
30、。继续加大实施招商引资(智)工作力度,积极完善企业(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对入驻重点企业及落户的重大项目提供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土地补偿、环境协调、竣工验收到正式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继续实施“跨国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支持个别企业以桐乡为总部,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努力形成两头在外的总部经济。五、强化科技创新开放与合作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快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坚定开展以融入杭州为主、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区为辅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理念,努力开创我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开放与合作工作新局面。(一)加快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加大国际开放合作的宣传
31、力度。结合我市在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区位优势,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每年举办优势,充分发挥“美国华人社团”、“北京华人社团”等有效载体,以乌镇作为桐乡的“一号品牌”,围绕互联网的发展、安全、共享和共治等主题,广泛向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宣传我市产业基础、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等政策条件,努力构建我市常态下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和新途径。加强与国际研发机构科技合作。开发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以增资扩股、境外上市、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利用外资途径与渠道,积极促进全球高端人才特别是桐乡籍人才、技术、项目落户我市,吸引支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入驻或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外国高校、研究所、外资研发机构等与我市单
32、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十三五”期间,结合我市毛衫、皮草、等产业特点,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研发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交流合作。提升本地企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跨国企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巨石玻纤、华友钴业等有实力企业赴境外发展示范作用,鼓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桐乡企业,布局全球市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支持一批桐乡企业以境外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关键技术、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我市一批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科技领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环境。(二)加大
33、区域开放与合作力度加大与沪杭产业对接力度。依托沪杭产业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沪杭产业对接。深化临杭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洲泉、河山、大麻等镇产业特色优势,努力构建以大麻、崇福、洲泉为主,覆盖河山、石门等周边城镇的融杭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加强与上海产权交易平台、金融平台、科创中心、文化创意平台的对接,积极引进上海中介服务业、会展业、旅游业、教育培训和医疗服务业等,打造若干个主动对接上海现代业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强与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广州等地高校、研究所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嘉兴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技师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的紧密合作,充分
34、发挥桐乡科创园、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在我市人才、团队、产品研发、孵化等方面的领头羊和生力军作用,不断探索企业与高校、研究所的合作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载体,以推动我市政、产、学、研、用等方面持续高效循环发展。加强国内同类企业的科技合作。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激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内同类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发、项目申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科技合作。积极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完善国内同类企业交流协调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六、着力打造浙北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依托国家、省级“千人计划”、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等项目,树立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才
35、资源转型的新理念,完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机制和评价机制,努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 “人才链”生态圈,着力打造浙北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链”加快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培育。树立产业导向的人才引育新理念,统筹招才引智的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金凤凰计划”等,依托我市6大高新技术园区和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等重要载体,重点培育引进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等一批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尤其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突出管理业绩,并通晓国际管理、善于资本运作的领军型专业人才。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国家
36、、省“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力争达到30名,入选“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的人才力争达到100名,桐乡市级创业领军人才超过200名。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扶持力度。在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团队的同时,加大各类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扶持力度,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振兴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更充足、结构更合理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五年内计划培养技能人才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万人。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市域内嘉兴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分校、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以及杭州下沙、上海松江等高教园的实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尝试建立企业人才定向委培机制和在职人员信息化实训机制,努力培育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队伍
37、。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0万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18%。积极探索柔性招才引智的新方式。重视领军人才、团队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对特别突出的重大人才项目和创新团队可制定“一事一议”操作办法并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实现我市人才资源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化、高匹配,以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二)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有关政策,加快制定适合我市特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支持我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科技人员或研发团队事先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部分可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
38、但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司法保障力度,依法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完善桐乡毛衫、皮草等省级科研平台科研机构绩效工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人员经费比例。对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及科技创新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人才,开辟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探索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聘任高层次科技人才。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激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探索实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试点国有科技创新型企业对重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探索我市科技人才企事业单位
39、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支持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扶持大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鼓励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大学毕业生来我市工作,畅通人才落户通道,健全住房保障、税收减免、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人才服务机制。优化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机制。克服传统人才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应实施不同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机制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坚持同行专业评价原则。依托国内特别是沪、杭等地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选择同行专家对创
40、新创业人才进行科学评价,提升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在专业技术领域“生态位”的能级和潜力。二要坚持创新实绩的市场化评价机制。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等片面化倾向,注重研究团队结构、领军人才人品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预期和市场开拓前景的预测。三要坚持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紧密结合。不断总结和提升现行创新创业人才及项目考核和业绩评估办法,建立事后业绩评估激励机制,构建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相互结合的人才业绩评价体系。七、推进农业和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技术进步推进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加快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明
41、确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重点和目标。紧紧围绕创建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农业现代化试验区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深入实施“1461”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全面优化涉农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重点扶持种业、生态循环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休闲创意农业。至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契机,把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作为我市科技兴农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建设,提高
42、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 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动农业结构升级、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社会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认真组织实施桐乡市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智慧农业示范项目,以省级示范项目带动全市“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市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业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动植物重大疫情信息化防控预警指挥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系统,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结合桐乡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推进面上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全面优化农业科技服
43、务。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三农服务领域的应用,建立功能完备、体系完整、服务高效的全市12316三农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办法,支持农业科技成果本地优先转化,重点扶持水稻、蔬菜、湖羊、蚕桑、杭白菊、水产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且有桐乡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扩建和提升一批名、优、特、新、稀农产品,积极引进适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它观赏植物,引进和创新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健全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和责任制度,壮大和提升农业科技队伍,强化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杭州
44、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二)推进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围绕人口健康、幸福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大力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围绕“9643”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大力推进雅达国际健康生态产业园、平安养生养老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互联网+”益民服务技术、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等科技成果推广工程。创新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联合上海、杭州三甲医院,着力打造区域网络医院,构建线上线下医联体,让城乡居民享受一流的医疗服务。推广乌镇“互联网+” 养老基地的经验,整合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促进
45、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广洪涝灾害预防预警等实用技术,提高城乡防洪防灾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五气共治” 和 “五渣共治” 工程,统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升。重点开发和推广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重点行业废水减排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养殖业污水处理技术、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热电行业烟气清洁排放技术、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河道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和农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实施一批成果转化项目和示范工程,支撑城乡水环境明显好转。切实推进大气和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
46、,实施一批先进实用的成果转化项目,为全市空气净化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修复和保护。开发和推广智慧环保技术,逐步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环保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智能化。着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进一步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开创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地震台站建设。优化地震台站环境,对地震台站进行大范围的修整,提高整个台站的防盗系数,加强对地震台站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加强地震监测,提高监测质量,为省、市地震管理部门提供正确可靠的监测数据。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建立防震减灾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和多部门合作机制。突出防震减灾
47、科普示范基地,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水平,以基地为载体构建青少年为主体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氛围,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通过科普讲座、应急演练、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推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全民抗震救灾意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以贯彻落实中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为契机,做好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的衔接、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严格按国家标准抗震设防。 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贯彻执行桐乡市地震应急预案,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军地联动、快
48、速反应、以人为本、减少损失的原则有序开展各方面工作,组织相关区域和単位适时演练地震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全民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抓好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志愿者综合能力。八、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一)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水平。加速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研究制订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调整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引导提升企业专利申请质量。至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拥有量平稳增长,结构明显优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每百家企业有效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