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鱼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鱼病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时,使鱼的机体正常活动受扰乱,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生命活动现象。鱼病复杂多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较高,是鱼类健康养殖的大敌,鱼病的传播对鱼类养殖生产的威胁尤为严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现将鱼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供鱼类养殖借鉴参考。一、主要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池塘放养的鱼中,病鱼或带病原体的鱼与健康鱼群或其子代的直接接触,并将其所带的病原体直接传播给对方的方式,称之为直接传播。主要有2种形式:一种是水平传播。鱼体本身常带有大量的致病菌或寄生虫,一般寄生在鱼的体表、鳍条或鳍基部、鳃瓣及鳃丝上,有的寄生于肠道内或腹腔中。当鱼
2、类体质减弱,防御机能降低,病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不断侵害鱼体,从而引发鱼病。另一种是垂直传播。由亲代直接将病原体传播给子代。某些病毒可从亲代的卵巢、鱼卵传播给子鱼。2.间接传播。病原体借助各种媒介物进行传播,称之为间接传播。主要有4 种形式:水流传播。病鱼将大量病原体以不同方式传播于水体中,凭借水体的流动从这一水域流向另一水域,致使病原体得以广泛传播。粪便传播。病鱼排泄物中的病原体和未经发酵的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粘细菌均可污染水体。动物传播。多种软体动物、水生昆虫或鱼类敌害等经常往来于不同水体,将其携带的病原体传来传去,从而传播给鱼类。人为传播。在发病鱼塘使用过的工具、受污染的池水、底泥的任意排
3、放、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投施未经发酵的有机粪肥、引进未经检疫的亲鱼和苗种等,均可传播和扩散病原体。另外,在拉网起捕、干塘捕捉或并塘等生产过程中,常因操之过急,动作鲁莽造成鱼的体表受伤,受到感染后而发病。二、具体防控措施1.清淤清塘。经过长时间的养殖,池中大量残饵、粪便及腐殖质等有机颗粒沉入水底,与池底泥沙等混合物形成淤泥。若淤泥过厚,有机物的分解将消耗大量氧气,造成下层水体长期缺氧,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引起水质恶化,酸性增强,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养殖前必须进行清淤。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并铲除池塘四周杂草和池中水生植物的根、茎等,曝晒池塘2030
4、天,以松疏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风化分解。鱼种放养前先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100千克/亩,710天后,向池内注水80100厘米,再用漂白粉(有效氯含量30,下同)进行第2次清塘,用量为1520千克/亩,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体、寄生虫、野杂鱼等敌害。2.肥料消毒。应坚持少施、勤施、分散施的施肥原则,既要保持水色,又不引起浮头或泛塘。投施有机粪肥时,需加入0.30.5的EM菌(主要成分:放线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堆沤发酵腐熟,并用12生石灰消毒后再投施入池。这样不仅改善了水体中的肥度,而且还可有效杀灭有机粪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3.鱼种消毒。养殖实践证明,
5、即使最健壮的鱼种,总难免会带有一些病原体。因此,在鱼种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以切断病原传染途径。主要有4种消毒方法:一是使用漂白粉消毒。常用药浴浓度为150毫克/升,当水温为1015时,药浴时间为1520分钟;当水温为1520时,药浴时间为10分钟左右,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细菌,防止细菌性鱼病。二是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消毒。常用药浴浓度为7毫克/升,当水温为10左右时,药浴时间为20分钟左右;当水温为1520时,药浴时间为10分钟左右,可预防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毛管虫等鱼病的发生。三是使用高锰酸钾消毒。常用药浴浓度为1520毫克/升,当水温为1015
6、时,药浴时间为25025分钟;当水温为2025时,药浴时间为1520分钟,可有效防止三代虫、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等鱼病的发生。四是使用食盐消毒。常用药浴浓度为34,一般药浴时间为10分钟左右,可有效防止水霉病、赤皮病、口丝虫、毛管虫等鱼病的发生。4.饵料消毒。病原体往往随饵料带入,所以投喂的饵料应新鲜、适口、无霉变、无腐烂、无污染、无毒性,还应作消毒处理。投喂螺、蚬等动物性饵料时,应用清水冲洗干净,选取活体投喂。投喂水草、陆草等植物性饵料时,应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溶液或23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后再投喂。5.食场消毒。食场是养殖鱼类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病原体和中间寄主栖
7、息之地,同时还是鱼类最容易感染病原体的地方。食场内积存较多残饵,腐败后则变为病原体大量繁殖的温床,为病原体提供良好的繁殖条件,特别在高温鱼病流行季节,这一情况尤为突出,所以食场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病措施。一般每1015天(鱼病流行前57天)应使用漂白粉对食场区水域消毒1次,方法是将250克的漂白粉溶于1015千克水中,在食场及其周围水域均匀泼洒,以阻止病原体的大量滋生。6.定期水体消毒。坚持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鱼病的发生和传播。主要消毒方法:一是每10天左右泼洒1次粒粒菌净(主要成分:溴氯海因、过钙、氧化剂等;规格:24),用量为100克/亩米。二是每半月泼洒1次菌毒双杀(主要成分:戊二
8、醛;规格:20),用量为100毫升/亩米。三是2030天泼洒1次硫酸铜(主要成分:硫酸铜、螯合剂、碳酸氢铵),水温25以下时,用量为80100毫升/亩米、水温25以上时,用量为4050毫升/亩米。四是每月使用1次混杀安(主要成分:阿维菌素、增效因子等),用量为2030毫升/亩米。7.池塘卫生与工具消毒。及时捞除池中残饵、浮草、浮沬等,保持养殖水体环境的清洁卫生,防止池水受到污染。在鱼塘中使用过的网、盆、桶、箱、下水衣等工具,往往成为传播鱼病的媒介。因此,在发病或有致病病原体存在的鱼塘中使用过的工具,应进行消毒后再用。网具类可用10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或50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2030分钟,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曝晒数日后妥善保管,以作备用。其他工具可用5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10分钟左右。另外,工具还应做到专塘专用。8.病鱼处理。当发现池鱼患病时,应立即将病鱼捞起,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对病死的鱼尸不能随意丢弃,而应及时烧毁或作深埋处理,以防止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和病菌的再传播。9.敌害防控。鱼类的主要敌害有:青蛙、水鼠、水鸟等。在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同时,研究不伤害终寄主生命的有效办法。蛙类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夜间进行人工捕捉,鼠类可用鼠笼捕捉,鸟类可在池边设置一些彩条和草人进行恐吓驱赶。211600 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健康路7号)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