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树品种选育现状及其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茶树品种选育现状及其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福建茶树品种选育现状及其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分析p 【摘要】:p :通过分析p 福建茶树品种资搜集保护与利用、茶树育种目标的变迁与品种选育、育成品种来与茶类适制性、品种对产业推动和茶类贡献及茶农增效等概况,结果表明:福建茶树品种资丰富,已搜集保护与利用品种资或育种材料7 000多个;随着早生、高产到优质育种目标的变迁,现已育成品种45个,其中356的品种适制乌龙茶、红茶和绿茶,267的品种适制白茶,具有多茶类适制和转制茶类灵活的优势;茶树良种的陆续育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茶园面积的增长、茶叶单产的提高和茶类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对今后福建茶树资搜集、多元化和
2、个性化特色育种、良种推广和茶类加工等进行了展望。【关键词】:p :福建;茶树;品种资;茶类适制性;推广应用中图分类号:S 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84(20_)08-909-08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atus of collecting, protecting and lying e_isting resource of tea germplasms, breeding new varieties and formulating objectives, piling information on tea origins a
3、nd suitability for processing, promoting business and new products, as well as searching for means to improve farmers ine for the tea industry in Fujian.The resource on germplasms for breeding is abundant in the province.There are more than 7,000 varieties collected and well preserved for studies an
4、d lications.The objectives set forth by th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on tea breeding have undergone changes over the years, from early budding to high yield to e_celled quality.To date, there have been 45 cultivars successfully bred locally.Among them, 356 were deemed suitable for making oolong, blac
5、k or green teas, and 267 for white tea.This allowed a fle_ibility for tea processing and fresh leaves utilization.Each new cultivar was bred individually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cultiv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and market demand.As a result, the plantation acreage and production of teas had rapidl
6、y increased in the past, supported by the optimized operations and marketing for the industry.Prospects in the areas of germplasm collection, breeding diversific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unique cultivar promo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tea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Fujian; tea; ge
7、rmplasm resources; processing suitability; promotion; lication福建茶树品种资丰富,通过品种资单株筛选与杂交创新,已育成茶树良种45个1-2,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高达955,远高于全国565的平均水平3。20_年福建全省茶园面积2467万hm2,茶叶产量3796万t,每667 m2產量达1026 kg,毛茶产值210亿元 。茶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福建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20_年8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的六条措施6。本文就福建茶树品种资搜集保护与选育研究等基
8、本情况进行概述,并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统计和调研等数据,对福建育成茶树品种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p 与总结,旨在为福建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提供参考。1福建茶树品种资保护与品种选育研究现状11茶树品种资搜集保护与利用资是茶树品种选育研究的物质基础。20世纪30年代开始,福建对茶树品种资进行了多次系统的考察与广泛搜集,陆续建立了福建省茶树品种资圃(福安)、安溪县茶科所品种资圃、武夷山市茶科所资圃,2021年后新增了武夷山龟岩种植园资圃和闽台乌龙茶品种园(漳平)。现有的5个迁地保护茶树品种资圃共保存了白鸡冠、坦洋菜茶、奇曲、蕉城野生大茶树等地方茶树种质资和审定
9、(认定、鉴定)茶树品种以及杂交创新品系与育种材料7 20_多个7,其中福建省茶树品种资圃保存数超过6 000个,成为中国乌龙茶种质资保存中心8。“九五”以来,持续开展了茶树品种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同工酶、分子标记、抗逆性等的系统鉴定与评价,筛选出金牡丹、黄玫瑰2份优异乌龙茶资和F53、F55、F57、F64、F70、F78等6份优质乌龙茶资9。近年还筛选出EGCG高于1310、芽叶紫色11、特早生12等茶树特异种质资,同时通过资创意利用,探索茶树观赏应用新途径13-14。12福建茶树品种选育研究121茶树育种目标的变迁与选育概况育种的目的是提供符合生产发展需求的优质高效茶树品种,因
10、此育种目标也随着生产和市场需求而改变。1963年,福建茶园面积3107万hm2,产量仅048万t,扩大面积、提高产量、满足出口换汇需求是当时茶叶生产的主要目标。1965年,福建茶叶科技工作者按有关育种程序对地方茶树品种资进行了系统评价,筛选出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黄棪等地方良种在全省推广应用1。与此同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着手开展茶树人工杂交育种研究,特早生、高产的福云6号是育成品种的典型代表,该品种比对照增产30以上15,至今仍是国内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育成的国家级茶树良种。20世纪90年代,我国茶叶生产流通体制发生变革,名优茶市场的迅速崛起,其价格与春茶上市时间关系密切,早生茶
11、树品种需求量快速扩张。进入21世纪,随着福云6号早生品种在广西等华南茶区的推广,福建茶树早生早上市的优势散失,加上名优茶市场趋向饱和,品质优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目标,品质育种随之成为茶树育种的首要目标。福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茶树品种资,也成就了茶树品种选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自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茶树品种审定工作以来,先后育成福鼎大白茶、铁观音、茗科1号(又名金观音)等国家审(鉴)定品种26个和白芽奇兰、紫玫瑰、大红袍等19个省级茶树良种,良种数达45个,占347个全国茶树良种的1301-2,为国内育成品种数最多的省份。从育成时间看,1964年我国制订了有关茶树育种程序,开始全
12、国性的茶树系统育种工作1至1989年的25年间,福建育成品种19个,而1990年以来育成品种26个,数量明显增加且稳定(图1),为福建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良种支撑。122福建育成品种来福建育成品种来广泛,大体概括为2个类型(表1):一是从地方优异茶树品种资或地方有性群体中单株筛选育成,本类型品种共计25个,占556。这类品种具有明显的区域栽培优势,如铁观音和本山、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肉桂、福建水仙、白芽奇兰、八仙茶等。二是以福鼎大白茶、云南大叶茶、铁观音、黄棪等作为骨干亲本人工杂交或自然杂交育成,本类型品种有20个,占444,这类品种大多数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15-16,其中福鼎大
13、白茶和云南大叶茶为骨干亲本育成的福云6号,种植面积曾长期位居福建第一,目前种植面积仅次于铁观音;以铁观音和黄棪为骨干亲本的杂交后代如金观音、金牡丹、黄玫瑰等品种香气高、品质优,适合多茶类生产17-20,是制作高香型茶叶的主要鲜叶来,已成为“十五”以来福建省主推并深受茶企、茶农喜爱的“五新”茶树品种。近10年来,福建茶树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总体较平稳增长(图2、3)。其中茶园面积年增长幅度为2561125,平均增長率477,10年间新增茶园8687万hm2,2021年增长率最高达1125,新增茶园191万hm2;20_年茶叶产量3796万t,是20_年20_6万t的190倍,接近翻一番。分析p 其
14、主要原因有五:一是育成品种较集中,可选择种植品种较多;二是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类扶持政策,茶农种植“五新”茶树新品种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省茶产业发展后劲及综合竞争力逐步提升27;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和企业均积极稳妥地进行茶类和茶树品种结构调整;四是“安溪中国茶都”建成与运行,清香型乌龙茶营销异军突起,促进了乌龙茶品种的种植与推广;五是“坦洋工夫”的复兴有效带动高香型茶树品种种植和红茶生产17。22福建主栽茶树品种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由于受到茶叶市场多元化需求和茶树综合经济性状表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福建主栽茶树品种推广种植不平衡(表4)。单纯以推广增量衡量,大致可将茶树品种分为高增长和
15、低增长2个类型,其中金观音、铁观音、福建水仙、金牡丹、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黄观音、白芽奇兰、肉桂等茶树品种近5年累计新增面积超过667 hm2,为高增长类型,这些类型品种多为地方主栽品种,区域栽培优势强,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推广种植面积增量较大;其次为低增长类型,这些品种近5年累计新增面积小于667 hm2,主要有梅占、紫牡丹、紫玫瑰、歌乐茶、大叶乌龙、金萱、霞浦春波绿、佛手、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八仙茶、本山等。这2个类型中,超过全省茶园总面积1的主栽培品种有铁观音、福云6号等17个,其累计推广面积达22260万hm2,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005,极大地推动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另
16、有福建主推多茶类适制的“五新”品种如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紫牡丹、紫玫瑰等,其种植基础面积较小,但年均增长均超过20,发展空间和潜力大,将是今后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3福建茶树品种对茶类生产的贡献福建绝大多数茶树品种具有多茶类适制特点,可生产的茶类涉及青茶(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等,对于满足茶叶市场多元化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_年福建茶树品种对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和其他茶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2、31、11、5和1,总产量达387 959 t。从图4可看出,20_年乌龙茶产量首次超过绿茶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绿茶生产整体较平稳;红茶于2021年呈跳跃性发展后产量以年均286
17、8的速度增长,20_年受市场供需影响增速回落至210;白茶20_年突破1万t后发展较快,成为较具发展潜力的一大茶类。从图4的趋势还可预测,“十三五”福建茶树品种对四大茶类的贡献还将延续当前的态势。若以20_年全省茶叶平均单产(每667 m2产量10259 kg)为基数,充分考虑适制茶类茶树品种数与品种的实际茶类生产及其种植面积等因素,按公式估算茶类最大生产量(适制不同茶类品种的种植面积单产)/09014(其中09014表示表4统计28个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014)来估算茶类的年最大产能潜力,则乌龙茶、绿茶、红茶和白茶的年最大产能潜力分别为260 606、20_373、203 804和1
18、58 145 t(表5),说明当前福建茶树品种的乌龙茶增产潜力空间不大,仅为2928,绿茶增产潜力可达6608,而白茶和红茶分别还有70893和35999的巨大产能提升空间。为此,福建可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充分发挥品种的多茶类适制优势,灵活调整优化相应茶类生产比例,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24福建主栽茶树品种经济效益评估茶叶是福建山区农民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茶农增收的主要经济来。采用福建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和铁观音等作为杂交亲本材料,已在省内外衍生育成30多个茶树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28,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省内多年多点试验与生产示范结果表明16,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等10多个茶树
19、品种的应用,比福建水仙、毛蟹、福云6号等主栽品种每亩年可增收6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十二五”期间,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宁德综合试验站在蕉城区、福鼎市、福安市、周宁县、大田县建立了金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等茶树新品种核心示范片。20_年对各示范片4足龄茶树按乌龙茶采摘标准进行产量测定和产值评估,结果表明:紫牡丹和金牡丹等茶树新品种年均每667 m2产乌龙茶654 kg,与全国采摘茶园平均每667 m2产量672 kg相当3,平均售价1346元kg-1,每667 m2产值7 80010 800元,平均产值8 718元,比福建铁观音亩增收468元以上,产值提高638以上(表6),是今后福建持
20、续主推的茶树品种。3展望茶樹品种资是茶学领域研究的物质基础,是生物学研究和茶树良种选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福建茶叶科技工作者长期对茶树品种资进行了广泛搜集和妥善保存,为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物质基础。福建现有地方茶树品种或通过有性群体种单株筛选育成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8-35,且区域栽培优势明显,已成为当前福建区域性主栽品种;通过杂交育成的茶树品种大多以高香类型为主,多茶类适制性较强,制优率高,受亲本选择和遗传背景的影响,产品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今后应加强基因资多样、丰富的野生或半野生类型茶树种质资的保护和核心种质筛选36及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明确育种目标与重点,特别是
21、通过远缘杂交创新和优异基因应用,扩大茶树育种材料变异范围和选择谱,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茶树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福建茶树良种数量众多,“新老”品种并推,茶农选种难度大。当前应参考“高低”2个增长类型、酚氨比值、传统主栽品种特性和实际生产推广情况对福建茶树品种进行科学筛分,充分挖掘良种的个性化优势和潜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茶类生产区域的品种推广建议,减少同质化良种的种植比例,进而突出区域性产品独特的风味品质,满足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在推广多茶类适制、高香优质茶树品种的同时,还应重视省外优秀茶树良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工作,不断拓宽品种资应用渠道,为福建省的茶树新品种选育和茶叶生产提供有益补充。“十二五”
22、以来,我国茶叶生产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在当前茶叶市场需求跟不上产能增加的大背景下,更应结合茶叶市场需求,准确预测产销供需走向,利用福建多茶类适制的品种优势,灵活调整茶类加工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各自最佳产能,不断调整优化茶类结构,研发个性化新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可借助福建省现有深加工和再加工茶叶产品的产业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进一步对茶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也为福建茶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保障。【参考文献】:p :1杨亚军,梁月荣.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_.2余文权,陈
23、常颂,等.福建茶树品种图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_.320_年全国茶叶生产稳定发展结构优化产值增加J.茶世界,20_,(1):31-32.4尤志明,杨如兴,陈林,等.“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茶叶科技成效及“十三五”工作展望J.茶叶学报,20_,57(1):1-8.5梅宇,王智超,林璇.20_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p J.茶世界,20_,(4):21-30.6福建省召开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J.中国茶叶,20_,(9):35.7杨如兴,尤志明,何孝延,等.福建原生茶树种质资的保护与创新利用J.茶叶学报,20_,56(3):126-132.8赵东,我国茶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
24、趋势J.茶叶,1997,23(3):21-24.9杨亚军,虞富莲,陈亮,等.茶树优异资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J.茶叶科学,20_3,23(S):1-8.10林金科,郑金贵,陈荣冰,等.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的筛选与研究J.作物学报,20_5,31,(11):1511-1517.11杨如兴,孔祥瑞,张磊,等.茶树品种(品系)芽叶色泽表型遗传数量分类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_, 24(4): 444-451.12杨如兴,张磊,尤志明,等.白云特早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分析p J.福建农业学报,2021,26(6):971-976.13杨如兴,陈芝芝,张磊,等.奇曲茶树盆景的制作
25、方法:中国,ZL 20_ 1 05103866 P.20_-05-06.14陈芝芝,杨如兴,张磊,等.一种观叶茶树盆景的制作方法:中国,ZL 20_ 1 05229370 P.20_-04-29.15郭元超,沈丰年,黄修岩,等.J.茶叶科学简报,1983(1):3-11.16郭吉春,杨如兴,叶乃兴,等.10个高优茶树新品种的育成与应用J.福建茶叶,20_3,(3):19-21.17杨如兴.坦洋工夫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策略分析p J.福建农业学报,20_, 28(3): 296-300.18张磊,杨如兴,陈芝芝,等.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茗科1号香气成分的影响 J.福建农业学报,20_, 28(12)
26、: 1257-1262.19邬龄盛.“韵香茗红”红茶和“紫牡丹”岩茶工艺简介J.茶叶科学技术,20_,(3):37.20邬龄盛.浅析花香型白茶发展前景J.福建茶叶,20_,(6):43-44.21程启坤.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J.中国茶叶,1983,(1):38.22张泽岑.对茶树早期鉴定品质指标和酚氨比的一点看法J.茶叶通讯,1991,(3):22-25.23汤呜绍.福建茶叶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1996,(3):1-5.24林桂镗.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促进山区尽快先富J.福建茶叶,1980,(1-2):1-3.25谢逸安.“八五”期间发展福建茶叶生产的浅见J.福建茶叶,
27、1990,(4):2-6.26刘宜渠.福建省茶叶生产结构调整意见J.福建茶叶,20_,(3):5-6.27高峰.風雨改革路创新构和谐福建茶产业三十年成效及今后的发展思路J.中国茶叶,2021,(2):4-7.28叶乃兴,杨如兴,郭吉春,等.福建茶树遗传资的多样性和品种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_4,33(2):174-177.29刘振,姚明哲,王新超,等.基于ESTSSR的福建茶区茶树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p J.中国农业科学,2021,42(5):1720-1727.30谭月萍,李娟,刘硕谦,等.43份茶树品种资遗传多样性的SSR研究J.茶叶科学,2021,29(4):2
28、71-274.31姜燕华,段云裳,王丽鸳,等.福建茶树品种的SSR分析p 及其人为选择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21,30(3):12-16.32郭春芳,唐玉海,孙云,等.茶树种质资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p J.热带作物学报,2021,29(2):181-185.33段云裳,姜燕华,王丽鸳,等.中国红、绿茶适制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SSR分析p J.中国农业科学,2021,44(1):99-109.34黄福平,梁月荣,陆建良,等.乌龙茶种质资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J.茶叶科学,20_4,24(3):-189.35吴晓梅,姚明哲,马春雷,等.利用ESTSSR标记研究适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J.茶叶科学,2021,30(3):195-202.36王新超,刘振,姚明哲,等.中国茶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J.茶叶科学,2021,29(2):159-167.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