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案件报道的辅助叙事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媒体案件报道的辅助叙事功能.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论新媒体案件报道的辅助叙事功能【摘 要】随着近几年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普及,新媒体以其信息推送的便捷性和时效性逐渐成为受众获得讯息的首要渠道。在涉及犯罪题材的重大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特性也令其在叙事层面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本文以澎湃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对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报道为例,探究新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领域中发挥的独特叙事功能。【关键词】:p 】新媒体;犯罪新闻; 叙事功能【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般项目“犯罪新闻叙事研究”(RWYB20_5)。移动互联在近些年急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阅读习惯、出行、支付理念上,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生活习惯,尤其体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
2、渠道上。尽管现在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在一些大型活动、社会事件中还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人们更多地通过移动互联方式获取实时信息和动态。传统媒体的消息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再现。在对犯罪新闻的报道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有自己的独特性,尤其体现于对事件叙事的辅助作用上。一、实现犯罪新闻传播的正功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了他著名的功能分析p 范式,对功能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正功能和反功能、非功能的划分。1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犯罪新闻的传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其传播的正功能,主要体现在犯罪预防及犯罪控制两个方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新闻报道,在强化内容传播的正功能上,体现出其独特的效能。所谓犯罪
3、预防,即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作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2犯罪学研究领域中普遍认为,预防比事后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因为预防建立在对产生犯罪的原因和犯罪实现条件的科学分析p 之上,能够对症下药地从根本上减少犯罪。预防是犯罪控制系统中最基本的手段。3显然,媒体对于犯罪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预防犯罪的正功能。以澎湃新闻客户端对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报道为例,从20_年8月12日报道公安部要求重启侦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到8月27日报道落网的消息,再到9月23日转载深圳都市报报道白银案将被拍成电影的消息,历时1个多月,澎湃新闻对该案件相关的原创及转载报
4、道逾20篇。20篇报道中,有案件发生基本情况的叙述,有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报道,有从刑侦专业角度对案情的分析p ,有对其他久未侦破案件的报道等等。这些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不但能够帮助读者对这个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刑事案件有基本认知,也对社会公众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同时对存在犯罪倾向的潜在而言,也起到了震慑作用,让他们知道在这样一个科技手段先进的时代,无论历经多少年,犯下的罪行总有一天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也印证了大众传播社会学的一种观点,即“社会传播把对越轨行为的默认转化为制裁,从而发挥了强化社会规范的功能”。4二、平衡受众的认知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
5、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对于关注度高、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导向,尤其能够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我们对符号作出的反应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相同的符号作为中介(或控制)的,因此一个人对他的物理现实或客观现实的理解和关系是由符号环境作为中介的。5通过媒体报道形成的社会舆论,即是一种人为构建的符号环境。媒体不但设置了社会热点,也塑造了受众的认知。犯罪严重威胁着社会公众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因此对罪案的报道、知悉犯罪动向、犯罪形态等是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同时,侦查过程中的犯罪新闻报道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认同感,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心。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为例,各
6、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以官方公布的基本情况为主,例如犯罪手法、受害人情况、侦破过程等。这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侦查能力、司法机关维护法律正义的信心。然而在犯罪新闻报道领域,最易引起受众兴趣的,除了案件基本情况,显然还有的犯罪动机以及对其个人隐私情况的窥探。同时,对仍在审理阶段的大案要案的报道,媒体的尺度把握显得非常关键。我国传统的犯罪新闻报道,存在“公审”“声讨”“有罪推定”的积习,这体现了犯罪新闻报道与司法权的冲突。案件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就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来处理,而法律思维与社会一般心理存在差别,这导致了民众的不解、不满,这类情绪极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传播,形
7、成趋向性的网络舆情。在嫌疑人宣布落网之后的3天内,澎湃新闻对甘肃白银杀人案的报道中,有这样几篇连续报道:“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重启侦查:_年间9名女子被残杀在家中”、“甘肃强奸残害女性致11死案告破,受害者家属听闻哭泣不止”、“甘蒙连环杀人嫌犯素描:两次高考落榜,沉默内向但喜欢去舞厅”。从报道的角度来看,涉及到基本案情的追踪报道以及的犯罪动机等相关情况。从报道的方式来看,涉及到案件情况的,基本以官方通报为主,而鉴于案件调查审理的需要,权威的案情通报内容有限,不会有太多的案件细节披露。另一方面,出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也是媒体记者的报道天性,还是有部分涉及到嫌疑人自身情况的报道被推送。但是从整体来
8、看,即便是对于嫌疑人个人情况、犯罪动机的报道,还是掌握了比较好的尺度,没有过多无依据的揣测,没有引用过多非事件当事人的议论作为报道的内容。这与当年同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爆头哥”周克华枪击案相比,显然理性了很多。在周克华案中,各类网络新媒体对周克华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其情人的隐私都大肆挖掘,由于大量小道消息的传播,甚至还有人通过网络恶意传播在抓捕过程中被民警击毙的周克华其实并非是其本人,而是替身的假消息,对社会舆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公众既有的刻板成见推动了舆论的传播。如同对事实的感知要经过道德视角的过滤一样,它们也通过选择性注意、刻板成见、标志符号、幻象而在这其
9、中起到引导作用。6正因如此,代表未来媒体发展方向的各类网络新媒体,更应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从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编辑着手,在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平衡受众的认知,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犯罪事件本身的警示作用上来。三、强化代入式新闻体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即时性和互动性,借助于无线互联的发展,很多传统媒体也开始开发自己的新媒体客户端,实现自身与受众的即时无线互联。但从用户体验来看,相比澎湃新闻等其他新媒体客户端,还是相对逊色很多。以央视对白银事件的报道为例,尽管在央视一套、四套、新闻频道等都有相关报道,但新闻素材基本相同,且报道角度比较有局限,主要还
10、是以案件基本情况为主,兼带刑侦技术专业人士的访谈,以及记者在白银当地、居住地的一些走访。在央视移动新闻客户端(即央视影音),可以通过搜索视频看到相应节目,与受众的互动也仅限于视频下的观众留言。相对而言,澎湃新闻对白银事件的报道则显得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前面提到,澎湃新闻对该案件相关的原创及转载报道逾20篇,除了对案件、嫌疑人基本情况的报道之外,还有“南大碎尸案20年回首:家人至今未见尸骨,案件仍在侦办中”、“连环杀人案所在的西北小城白银:从拓荒移民到厂矿三代”、“甘肃连环命案嫌犯印象:沉默的黑娃与活跃的网民布图”、“媒体称白银杀人案将拍成电影,公安部金盾影视和陆川或参与”等相关报道。尤其是有关
11、“南大碎尸案”及关于白银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迁的深度报道,均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澎湃新闻以白银事件为切入点,将关注点放大到更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给具有相似经历的公众以更切身的感受,同时引发人们对经济转型、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这种思考的角度显得尤为可贵。与此同时,澎湃新闻客户端还有个板块叫“问吧”,当有新闻热点发生时,会邀请一些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士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受众可以通过该平台向相关人士提问,同时得到解答。在白银案的提问板块,解答受众提问的是澎湃新闻白银案任务报道组,有很多公众感兴趣但在新闻报道里不方便提供的信息,由在新闻一线的报道组通过“问吧”板块向公众做出回答。例如有您就凶手选择
12、杀人跟红色衣服有无关联进行提问,并指出媒体记者写新闻时观点不统一。报道组据此回答,从受害者家属的回忆看,没有关联,同时指出记者写新闻没有观点,只有事实,而事实于知情人的回忆,是逐步披露、互相验证的。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先写出已获得的信息,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大,会进一步交叉验证和修正,力图越来越准确。在回答读者提问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严谨的新闻报道产生的过程,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对媒体报道的信任。此外,对于嫌疑人本身及其家人,也有读者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记者也就自身采访的感受回答了读者,嫌疑人冷静残忍,就像身边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并指出嫌疑人的妻子情绪崩溃,大儿子接受过采访,而小儿子未曾露面,并希望
13、公众能够给他的家庭成员一个空间。以上的种种体现出新媒体的人文关怀,在对犯罪新闻的报道中,更能体现代入式体验的辅助叙事特点。诚然,新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能够充分利用其媒体特点,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辅助叙事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新闻热点转移快等,这也与如今资讯爆棚的时代特点有关。因此,新媒体从业者还需在新闻价值的可延续性上下功夫。注释:14孙永兴.功能视角下越轨新闻的传播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_(2):53-58.23张远煌 主编.犯罪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241、2435董璐 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7:143.6张春华主编.社会舆情核心议题与治理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123.(作者: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助教)责编:姚少宝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