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塞维奇情报社会传播理论观点归纳与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萨拉塞维奇情报社会传播理论观点归纳与评价.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萨拉塞维奇情报社会传播理论观点归纳与评价【摘要】:p 从情报研究对象、理论起点、理论主线与内容三个方面简单归纳和评价美国著名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奇的情报社会传播理论的观点,认为其社会传播理论是情报学界较为完整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关键词】:p 萨拉塞维奇 社会传播理论 相关性 情报系统1 引言如果从1945年布什发表的著名论文“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s)算起,情报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情报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情报学家们各抒己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情报科学理论百花争鸣的局面,在情报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美国著名情报学家
2、萨拉塞维奇于1970年在其出版的论文集情报科学引论中认为情报学不同于文献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是专门研究人类通讯系统特性的科学。他把情报学分为两大分支理论情报学和应用情报学。其理论情报学趋于社会传播科学;而应用情报学尽管趋于自然科学,但其理论体系大致包括交流问题、文献问题和情报系统问题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基本属传播学的研究内容1。尤其是当他借鉴哥夫曼的传染病传播理论来将他的概念、理论和观点统一起来后,就形成了较具影响力的社会传播理论。2 情报研究对象传播过程萨拉塞维奇将情报的传播过程作为情报的研究对象,把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重点探讨了社会背景中情报的宏观和
3、微观传播规律;将情报过程看作是结果引起的从一个物(通常称为)向另一个物的传递,称之为情报的一系列连续事件。情报科学的基本课题是从各个角度研究情报的行为、属性、效果以及影响人类和受到人类影响的各个传播过程2。这个观点在研究基点方面和米哈依洛夫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情报的传递活动。但随着与哥夫曼的传染传播理论、费桑的微观情报传播理论结合,他将情报交流从科技领域扩大到社会,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传播理论及模型,走出了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范围的局限,可以说是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近些年来在情报界对情报研究对象的讨论一直很活跃,关于情报的研究对象莫衷一是。萨拉塞维奇
4、认为情报的研究对象是其传播过程,但是纪宴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情报定义中明确说道“情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为了利用情报,一是偶然碰到,二是自己去找,三是别人给送来,它自己是不会走的,所以情报本身无所谓传递”3。其实我们仔细看,纪宴平学者的第三点“别人给送来”,这就是情报的“传递”,为什么给送来,就是萨拉塞维奇后面要说的“相关性”。纪宴平的说法正好从另一侧面佐证了萨拉塞维奇的观点。人们对情报研究对象的分歧,反映了对情报本质认识的差异,由此产生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现象。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假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一千种不同的意见,其中只有一种,也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真实的,唯一的困难在于如何找
5、出并认识这种正确的意见”。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情报研究对象的争鸣与探索中来。3 理论起点知识传播萨拉塞维奇认为,对情报科学来说,具有意义的传播研究是处理人类知识传播的研究,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言,这种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在情报科学领域内,关于知识的传播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进行:一是研究文献的行为,大多数应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另一个是研究用户的行为,大多数应用心理学方法2。社会传播理论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都把眼光投放在数据和信息的传递上,萨拉塞维奇的“知识传播”无疑刮起了情报理论研究的一股新风,后来“知识”风波的涌起就是最好的见证。另外,他创造性地提出从文献
6、行为和用户行为两个方向入手研究知识的传播。前一方向是从定量的角度度量知识传播的效果,后一方向则是从定性的角度考察知识传播的深度。“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人类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依赖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知识无时无刻不在产生,那么知识能否得到迅速传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我们平日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如学校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出版发行单位所从事的以知识信息的选择和组织,知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推广为主要目的的文献出版发行活动;各社会性文献流通单位(如图书馆、信息研究所、群众文化馆或文化站)所从事的文献收集、管理及服务活动;社会成员之间所进行的有关知识或特定技能的交流活动;新闻传播活动以及
7、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活动等都是知识传播的范畴4。由此可见,萨拉塞维奇社会传播理论的起点知识传播是有前瞻性的,在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行为主导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理论主线与内容4.1 传播内容知识与文献在Information science一文中,萨拉塞维奇说到情报科学传播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说是知识,从具体方面来说是文献5。早在16世纪,培根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把知识作为传播内容在理念上提升和拓展了情报学研究的对象和概念体系。社会传播理论把知识作为动态传播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原材料和能日益呈现稀缺或不可再生的情况下,无形的知识资因能够积累
8、、增值和共享,而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技、知识、信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的今天,知识是真正的资本和首要财富6。文献作为传播的静态内容能够消除传播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障碍。从美国著名学者加菲尔德1957年发表科学引文索引开始,文献就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文献的传播还衍生出“引文分析p 学”,我们可以统计文献被引次数来评价一篇文献的学术价值,也可以统计学者的论文被引情况评价学者的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学术交流是没有界限的,引文网络错综复杂,有跨学科的引用借鉴,也有相同学科的传承与创新,更有跨时空的研究探索。文献的传播从定量的角度支撑了社会传播理论。4.2 传播者情报创造者与用户萨拉
9、塞维奇认为情报的行为属性是指情报的传播特性以及与传播相关联的过程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研究传播模式。对情报学来说,有意义的传播模式是人类处理知识传播的过程,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言,这种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他还认为,情报传播活动的主体是情报创造者和使用者8。情报创造者作为传播的头毫无疑问也是情报的传播者,但这只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情报传播者是情报传播行为发生的主体。它包括其传播的组织机构、群体和个人。具体来说指图书馆、档案馆、情报中心、出版发行部门以及在这些机构中从事文献信息资相关工作并使之有序化的人们,他们都是情报的创造者、发送者、传递者,是情报传播的首端7。人们通常把情报使用者即
10、用户当作信息栈的信宿,但是萨拉塞维奇把用户当作情报的传播者,这是其理论突破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虽然学术界对情报用户的研究开始得不算晚,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太成熟。很多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都没有把其作为基础理论的一部分单独列出来加以研究,甚至有些直接忽视了用户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国内。把用户当作信息传播者在Web2.0时代有了更新的意义。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比如在维基、博客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浏览信息
11、,还可以任意地转载、发表评论、写博客、分享自己的想法。把用户作为传播者同时也扩展了传播的内容。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曾把知识分为可表达的知识和不可表达的知识8,也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事实上,根据专家的估计,人类的知识大部分是这种“隐性知识”,而表现为文本、报告等外显形式的“显性知识”只占小部分,只是知识宝藏的冰山一角,也即“我们所知道的远远多于我们能够说出来的”9。而用户,则是这些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目前,随着知识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了对隐性知识传播的探索。由此看来,萨拉塞维奇的社会传播理论还是知识管理的先河之作。4.3 传播量度
12、相关性萨拉塞维奇认为相关性是情报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最关键、最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是所有情报传播过程的效能的量度,情报系统要传播相关的情报,研究相关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相关性,提高情报的效用。他以最概括的语言对相关性做出了如下定义:“相关性是交流过程中来与终点(接受者)之间接触效率的量度”10。对相关性的研究,大约可追溯到1960年,当时,马罗(Maron)和库恩斯(Kuhns)将概率运算应用于计算机标引,以期建立一个相关性理论。萨拉塞维奇对相关性倾注了极大精力,终于使自己成为了一位相关性领域的专家。1969年,他完成了对相关性研究的基本工作。1970年,他应用布拉德福离散律进行相关性研究。197
13、_年,他发表了Relev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on the no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对早期相关性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论,此文相当于相关性的一个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1。20_6-20_7年他又发表了3篇文章对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完善。兰卡斯特对萨拉塞维奇所进行的相关性研究工作非常敬佩。马费成先生也曾著文论述过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其中将相关性作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但他只论述了情报检索中的相关性和知识系统中的情报相关性,对相关性本质的阐释和论述还不够深入全面
14、12。可以这么说,相关性是社会传播理论的亮点,是萨拉塞维奇情报理论不同凡响的地方。相关性可以度量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因为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才得以传播利用,这种相关可以是算法相关、主题相关、需求相关、情景相关,也可以是社会认知相关13。从信息检索的角度看,相关性可以评价人类信息的需求,我们总是力图检索与需求相关的信息。但是,情报科学中的相关性实际上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户的情报检索,另一则是客观知识体系的自组织建立起来的相关性。迄今为止,相关性研究仅仅注意到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情报的相关性还可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组织,比如:知识地图,通过揭示知识存储地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找到所
15、需的知识。知识表示,即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对知识的一组约定。它是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是知识组织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知识组织方法都是要建立在知识表示的基础上。知识挖掘,即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现在全球范围内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加,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查询和维护,而是希望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较高层次的处理和分析p ,以得到关于数据总体特征和对发展趋势的预测,知识挖掘显得尤为重要。专家系统,它是根据人们在某一领域内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来建立的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以对复杂问题给出专家水
16、平的结果。这些都可以是相关性研究的重点。4.4 传播控制情报系统萨拉塞维奇是将过程和系统放在一起研究的,他认为情报传播过程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情报系统,情报科学就是要研究情报系统的结构、目的、功能、属性、行为和性能。为此,他对情报系统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任何情报系统都具有5个基本功能:存取功能,即存取信息、知识、数据、文献等;情报描述功能,即以某种描述形式和结构对获得的情报进行概念描述,如用自然语言、索引语言、分类方法等;文档组织功能,即储存材料和/或储存它们的表述;查询和检索功能,即以组织的方式和约定的描述方式从系统中将所储存的东西取出来;传播功能,即系统以某种有组织的方式按用户要求输出2。情报
17、系统,即情报传递交流系统,是将情报从情报传递给有关用户的职能系统。情报系统是由包括人、设备、情报传递交流过程及目的等系统对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是人们为了搜集、处理、贮存、传递交流情报而建立的一种人工系统。萨拉塞维奇把情报系统放在“大情报”环境下,是大情报实践观的体现。他的情报系统从科技情报延拓到各类社会需求的情报,从单一领域的情报系统演变为综合的社会情报系统。它可以指导情报服务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早期科技情报的局限,拓宽情报领域,涉足社会、经济、文化、休闲等信息,改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情报需求。“大情报”突破了米哈依洛夫情报学理论体系,推动了情报学科的理论建设1
18、4。“情报”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工作领域,“情报”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应建立综合的社会情报系统,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情报需求。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在实践中的影响力日益突出,情报系统应该拥有网络舆情预警和监测的功能,及时监测网络舆论,为决策提供依据。这样的情报系统才能适应时代特征,推动情报工作实践的发展和情报学理论建设。5 总结与评价萨拉塞维奇把情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目标看作是情报的传播过程,把人类的情报传播过程看作是与能量交换、物质交流具有同等地位的普遍性活动。并且把情报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即将传播放在社会背景上来分析p ,着眼探讨在社
19、会的不同平面上情报的宏观和微观传播规律15。这也是我们视其为社会传播派的原因之一。从社会角度研究情报传播的同时,萨拉塞维奇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控制情报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情报系统的原理上。社会传播理论概括全面,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其理论亮点情报传播量度相关性,对后来的情报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社会传播理论是情报学基本理论研究中较为完整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对情报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不菲的贡献。6 结束语萨拉塞维奇在其40余年的情报学研究生涯中发表了大量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0年出版的情报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一书。该书从某
20、种程度上反映了萨拉塞维奇对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观点,社会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也都囊括在内,当然,萨拉塞维奇之后又写了不少著作继续完善他的理论。作为情报界的泰斗,目前萨拉塞维奇仍然活跃于情报研究的各个领域。【参考文献】:p :1 张敏勤.情报学研究流派综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5,22(6):141-142,149.2 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情报科学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3 纪宴平.论情报的定义.情报学刊,1984,5(2):17-20.4 倪延年.知识传播功能论.中国图书馆学报,20_2(5):13-16.5 Saracevic T.Information sc
21、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9,50(12):1051-1063.6 刘珺.知识传播与信息生产力.情报探索,20_7(5):38-40.7 陈寿祺.论文献信息传播理论的几个问题.图书与情报,1998(1):56-59.8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_(
22、5): 150-169.9 曹建东,潘杰义,司公奇.组织内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量化研究.情报杂志,20_7(8):69-72.10 Saracevic T.Relev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on the no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5,26(6):321-343.11 谢新洲,王益明.美国著名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奇.情报理论与实践,1994(3):43,55.12 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情报学报,20_7(1):3-13.13 张新民,罗卫东.相关性与情报学.理论与探索,2021,31(1):12-14,64.14 邹志仁.“大情报”观之我见.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4):228-229.15 丁久辉,蔡景平.情报学理论学派与情报学研究热点分析p .情报探索,2021(1):17-19.作者简介 陈珏静,女,1987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篇。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