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ppt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4837521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PPT 页数:162 大小: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ppt(1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文阅读 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二部分,专题十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栏,目,导,航,一、紧扣时代,知人论世二、悟读诗语,揣摩诗意三、题材归类,把握情感,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全国卷高

2、考古诗歌的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歌,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本书针对唐宋诗歌进行分时代解读整体风格,旨在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一、紧扣时代,知人论世,(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

3、)、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3作品风格,(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B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C结尾用典,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现自身的怀才不遇,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自己也终将再得起用,暗含了对个人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D“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

4、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C,解析C项应该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相信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2)首联中“嗟”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嗟”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颔联“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句借江树含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颈联用孙楚、屈原的典故表达伤怀之情,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二)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二年左右。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1时代特征:政治开明,经济

5、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2代表诗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3作品风格,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6、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C,(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

7、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解析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三)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唐代宗大历初至唐文宗大和末,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1时代特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上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2代表诗人:刘长卿、卢纶、李益、白居易、元稹、韦应物、李绅、韩愈、柳

8、宗元、孟郊、李贺、贾岛、刘禹锡等。,3作品风格,(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前一半写盛德,后一半写业衰,在盛衰对比中,道出一个古今兴亡的教训。诗人咏古抒怀,借此警策开元盛世之后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B颔联咏功业,对仗难度大,却自成巧思。上句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表现刘备的英雄气概;下句化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C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这一联嘲讽刘备长于择相,短于教子,从而导致嗣子不肖,后业不继。两句词意互相抗衡、声情顿挫美妙。D尾联感叹后主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赐宴,命原蜀宫歌伎

9、现场歌舞,而刘禅对此嬉笑自若。尾联化用此意,表现刘禅不惜先业。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于刘备死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C,解析C无“嘲讽”之意。颈联意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叹惜刘备功业不能卒成。,(2)这首诗首联写得“突兀劲挺”,请仔细揣摩分析,说说其有何妙处? 答案境界雄阔绝伦。“天下”“千秋”等字眼写出了“英雄气”至大无垠,万古长存。这样遣词用语显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臆。用典不着痕迹。“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说过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诗仅添一“气”字。意在言外,旨意深远。“尚凛然”写出千秋之后先主之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凸显其当年叱

10、咤风云的英雄气,寄托了诗人敬仰之情。(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四)感时伤怀的晚唐诗歌晚唐,是从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末,前后长达八十余年。1时代特征: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晚唐士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代表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韦庄、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3作品风格,(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

11、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解析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A,(2)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答:_答案相同:两首诗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都将“妃子的笑容”和“运输者的艰辛”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不同: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的“惊”,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杜诗对

12、比精巧,寓意含蓄而有不尽之意。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笑”,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委婉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五)格高韵远的北宋诗歌1时代特征:北宋重文轻武,文化空前繁荣,军事上对外偏弱。社会比较稳定,没有较大规模的动乱,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城市规模大,市民阶层出现。2代表诗(词)人:柳永、王禹偁、钱惟演、林逋、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3作品风格,(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着笙歌声。B词人

13、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D涟漪微动,惊起的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解析C项没有表现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C,(2)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答案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机;水面与沙鸟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解析该词下片在写景上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

14、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桨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六)工巧多变的南宋诗歌1时代特征: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2代表诗(词)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姜夔、辛弃疾、赵师秀、

15、文天祥等。,3作品风格,(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解析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不正确。,A,(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

16、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_ _答案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游山西村更侧重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附:唐宋主要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七)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明代诗歌1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明代政治上最大的事件,一是宦官专权,二是内阁争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出现理学,西洋传教士来华,思想活跃,但科举考试开始出现八

17、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严格执行闭关政策,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落后于欧洲,嘉庆之后,中国走向衰落。2代表诗(词)人:高启、宋濂、杨基、李梦阳、王世贞、谢榛、李攀龙、袁宏道等。,3作品风格,(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表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C这首诗一、二句交代行踪,写诗人穿着轻便的衣服,拖着轻软的鞋,步行于江村,暗示了农村生活一定是别有一番景象。五、六句写商船

18、、来往车辆的繁忙。D第七、八句则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A,解析B项,诗的前三联也有听觉描写,如“时闻响纬车”。C项,五、六句写“商船、来往车辆的繁忙”有误,应该是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D项,“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有误,应该是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 _答案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缫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作者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象这里村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

19、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的闲情逸致。,3作品风格,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二、悟读诗语,揣摩诗意,训练8,交代写作缘由(题草书卷后)暗示作者感情(醉中所作)明确了诗歌题材(题字诗),点明所咏对象(精卫)暗含作者感情态度(赞美),交代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交代了事件(子由出使契丹)表明了诗歌题材(送别)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担心、旷达),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表明了

20、对象(元九、李二十)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表明了事件(望汉江)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角度二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

21、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

22、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训练9(2019山东日照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这首诗

23、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_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解析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通往洛阳的驿道上梨花处处盛开。使用的手法是想象,同时借“驿路梨花处处开”之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

24、的喜悦之情。,角度三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训练10(2019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

25、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诗眼是“愁”。首联描述自己拄杖伫立在北城头,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引发了愁绪;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北雁南归,对国土之忧愁涌上心头;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忧愁满怀;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感慨壮志难酬之悲,愁味悠长。,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到全诗的诗眼(诗情感词语)“愁”,然后再结合全诗赏析诗人“愁”情的原因,可以一联一联分析,这就要求考生结合注释要先读懂全诗:首

26、联,描述自己在深秋傍晚独自拄杖伫立在城北门楼,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引发满腹的“愁”绪。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北雁南归,带来了长安杜陵的浓厚秋意,诗人心头涌上的是国土之“愁”。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满怀忧愁。尾联追忆自己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如今时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悲,透露悠长的愁味。综上分析,本题分四点,围绕“愁”情,一联联具体回答即可。,角度四读正文(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

27、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训练11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古今兴亡盛衰之感,浮云、太阳,诗人望长,安而不见,(二)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

28、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渔竿、秋草、燕子、斜阳等(不能少于4个)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解析(1)精准审题:诗歌中

29、的意象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2)解题思路: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的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三)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注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

30、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龙蛇:比喻双方军队。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请找出诗歌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四)抓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

31、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训练14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答案显性词语:悔 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隐性词语:忽 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五)懂诗家语“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

32、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1特殊句法训练15,答案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解析诗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定语挪前。下句

33、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定语挪后。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解析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歌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诗句应理解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34、,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2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训练16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3互文见义,训练17指出下列诗

35、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

36、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2)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3悟意象“月”,代指“故国”。“风雪”,借指路途的艰辛。“凤麟”,借指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子由)。4辨句法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我”;“契丹”是双宾语的第2个宾语,交代地点。最后的两句诗,要结合注释(典故)理解,即: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5明题材此诗是一首送别抒情诗。虽写的是寻常题材,寄予的是兄弟亲情,但表达的却是家国大义。全诗既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

37、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也抒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手法有:用典,“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但却表现了苏轼不作儿女之态的乐观旷达;“第一人”用李揆代指子由,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切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兄弟之情,情深无限。,诗意赏析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首联点题。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

38、深。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出使边塞,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美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地,切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

39、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化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精警含蓄之语。,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答案(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2)中年多病,时光日迫;(3)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解析(1)审题指导: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2)解题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三、题材归类,把握情感,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

40、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训练19(2019广西南宁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 “香”,并用“幽泉

41、”“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解析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D,(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

42、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解析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

43、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训练2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双调折桂令九日(元)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

44、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采用了虚写的手法。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D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解析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A,(2)作品末尾三句“回首

45、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答:_答案(1)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3)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及象征。(4)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这四点写出三点即可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训练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积年

46、仍远别,多难不安居。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注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错莫:纷乱昏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

47、情无所不在。,解析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C,(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分离的痛苦。,(四)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48、训练22(2019吉林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和游景叔月报三捷黄庭坚汉家飞将用庙谋,复我匹夫匹妇仇。真成折棰禽胡月,不是黄榆牧马秋。幄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愿见呼韩朝渭上,诸将不用万户侯。注庙谋:兵略。折棰:喻轻易取胜。黄榆:边塞。呼韩:匈奴单于呼韩邪,曾主动与汉交好。,(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将游景叔比作汉飞将军李广,借以表现游景叔的非凡谋略和豪壮气魄。B第二句表明战事取胜、已为“匹夫匹妇”复仇,照应了题目“月报三捷”的内涵。C中间两联承接首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突出了将士们苦战得胜的功绩。D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表意

49、深远,体现了格律诗结尾“合要渊永”的章法特点。,解析C项,中间两联没有“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没有写“苦战”,而是高歌战斗胜利。,C,(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加以分析。 答:_答案尾联写相对于获得功名利禄,取得连续胜利(“三捷”)的诸将(将士们)更希望最终获得全胜而使敌人来降;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求回报的爱国情怀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失地尽复的期盼。,(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训练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

50、,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阃(kn)外:指统兵在外。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q),倾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