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19999.docx

上传人:you****now 文档编号:48302156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1999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1999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1999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19999.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决定性促进和导向作用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抉择。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动我国经济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命题。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策略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兴起,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

2、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全球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全球资源提供了市场条件。为了利用好这一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因此,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背景,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点,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重要命题。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我国顺利走过了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而且依靠制度增长和要素增长,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连续不断的增长的事实和中外一些舆论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只要照此方式运转下去,中国的经济还将高速增长1。但是,理性的考察和分析后就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加剧了经济内外失衡,即投资与消费失衡和内需与外需失衡。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粗放型增长模式积累下一些矛盾与问题,并在新形势下逐步变得尖锐和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已经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结构与传统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

4、尖锐,如国际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但我国由于就业压力大和资源准入低的特点,在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投资热情依然很高。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以支承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如很多产业规模很大,但大而不强,大而不壮,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没有一流的设计、过硬的产品、多元化的服务,缺少技术标准的参与权,市场准入的话语权,产品贸易的定价权。三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难以实现。如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逐年下降,投资与消费失调、内需与外需不合理等。四是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已发生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5、放缓,而且对国际贸易和传统工业的保护有所加强,制造业的竞争重新成为各个国竞争的角力点,中国赖以依托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地位正逐步丧失。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外贸贸易争端压力居高不下、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唯一的出路就是产业机构升级,而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 我国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2。第一,我国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作支撑。近年来,我国在高速铁路、核电机组、电动汽车、超高速

6、计算机等一系列世界前沿性先进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无不以巨大的国内市场作支撑。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通过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获得规模起步,构筑技术创新与市场化和商业化应用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此外,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 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21个大类所占份额名列世界前六位,15个大类名列前三,7个大类名列第一3。第二,可以较小的技术变迁获得较大的边际收益,便于实现前端起步跨越式

7、发展。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实践证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内生的技术进步之所以能够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因为技术进步自身不仅可以带来产出的增加,而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使其他要素的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目前,尽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还存着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的投资等因素,使技术的传播扩散比以前更快,我国更容易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已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可以较小的技术变迁获得较大的边际收益。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看,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在成长的幼稚阶段,技术尚未成熟。中国与发达工业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不大,并非居于明显劣势,有易于起步和接

8、近平行竞争的特点,完全可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突破发达国家对技术的主导和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在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云计算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第三,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资本与人才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的积极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简称研发)经费投入达6 9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0.3%,按汇率折算的结果已超过德国,排到世界第三位;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由上年的1.70%提高到1.75%,再创历史新高;

9、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252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0%。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4 。第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已经形成,国家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国务院也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和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发达国家都已把加快

10、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提出了“云计算”、“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千方百计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因此,能否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培育和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我国审时度势、积极而又及时地开展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科学思考、前瞻谋划和战略布局,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把发展战略性新兴

11、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政策建议(一)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世界各国、地区产业发展

12、的历程告诉人们,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竞争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产业技术变革的积累,最终将酝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惟其这样才能占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首先,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与利益,往往通过标准战略,将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揉合在一起,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以巩固自己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利益最大化的地位。其次,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大肆掠夺研发资源,导

13、致发展中国家本土技术的边缘化、研发资源的流失、技术发展路径的依赖,这对已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种状况,如果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采取模仿模式、代工模式、追随模式,就将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陷阱,就难以由产业链低端迈向产业链高端,就难以摆脱技术依赖的羁绊,就难以分享产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因此,技术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条件和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步明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的物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局部环节取得领先优势,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动汽车、物联网、云计算、le

14、d等领域的创新产业联盟纷纷组建。但是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多不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差距明显,技术专利、技术标准和主导设计在很多领域受制于人,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比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led上游外延片和芯片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led上游区域85%-90%的原始性发明专利被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控制;物联网领域的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电动汽车的电池生产所需的重要装备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型成套设备、重

15、要基础件、新材料、高速铁路的关键零部件等也严重依赖于国外厂商。目前,更为严峻的形势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国家调整强化创新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一是发达国家提出“全球经济再平衡” 战略,在制造业实施了“再工业化”策略,在贸易领域实施了“反倾销”举措,以保护本国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纷纷出台了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规划,加大了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出台了更加优惠的吸引产业转移政策,力争突破科技发展对经济的瓶颈束缚,这无疑使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面临更加复杂、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局面。因此,我国发

16、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瓶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一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市场拓展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努力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销售到成熟用户的良好接续,促进产业链的完整发展。二是要围绕着技术创新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三是以优化制度安排为突破点,构建以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7、,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市场环境。五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二)政府的正确定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主要靠市场和优秀企业,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政府角色居于次要。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国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发展路径,这就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新兴产业要不要延续这一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靠政府还是主要靠市场,这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一个非常重要又难以回避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高成长性、高回报性产业,也是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

18、的产业。一是技术风险,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本身不成熟,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不完善,进而就可能影响到技术产品的适应性、先进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产生技术性风险。二是市场风险,项技术被开发出来后,常常不能准确定位其市场用途,同时还将受到用户的转换成本、用户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的成熟、企业的市场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三是社会风险,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地方或部门通过颁布和制定旨在保护地方和部门局部利益的法律和政策所带来的风险等。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场失灵。此时,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政府需要合理的公共政策选择,推动、引导、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国际经

19、验来看,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例如巴西在发展乙醇燃料时,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因素,巴西政府通过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进行支持,最终使巴西的生物燃料乙醇产量居世界第二,石油混合乙醇燃料的汽车使用量居世界第一。日本研制“大飞机”项目也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法律、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有力扶持,不仅提供50%的研制经费,而且带有浓厚国家背景的日本航空公司成为mrj项目(百座以下支线客机)最大的客户。因此,起步落后的日本“大飞机”项目却率先走向市场获得了量产。从物联网、云计算、碳捕获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多数国家采取的也是以政府需求拉动发展的,如美国先期在医疗保健机构、

20、大型组织和政府机构采用rfid标签,跟踪管理个人档案文件,欧洲提出利用一些社会福利先导项目推动物联网部署;美国、日本、韩国在政府机构内大力构建政府云计算系统,以促进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所以,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长处是可以集中社会力量,在看准方向的前提下进行多部门协作和大规模投资,从而使新技术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例如美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都是属于这一类比较成功的例子。由于政府决策层远离技术前沿和生产一线,既缺少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又很难精通相应的专业技术,容易理论脱离实际;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往往缺乏盈利性约束,一旦决策失误将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例如2010年全国各地大举投资

21、新能源产业,使用于太阳能电地的多晶硅产能从4 000吨增加到80 000吨,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许多项目还未发挥效益就面临淘汰。另外,政府的支持还容易造就一些离开补贴就无法生存的企业和利用政府影响垄断的企业,这都不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政府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惟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否则会阻碍产业的发展,甚至可能使其走上弯路,起到相反的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扶持,但真正要使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最终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发展方向,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推动和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关系,要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发展

22、模式。政府管机制设计和宏观调控,起组织、引导、培育的作用,这样搞符合政策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充分论证的科学规划确保产业的发展质量,可以完善有效的机制设计激活产业的发展动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和环境。采用市场机制主导微观项目的投资决策、具体的市场运作与商业实现,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功能,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的配置,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内生发展、持续成长的优势。(三)资本运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力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 人类社会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是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高度融合时,往往会呈现出经济

23、的高度繁荣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因此,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关系,谁在产业革命的大潮中成功地做到了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入融合,谁就能在产业革命当中占得优势、赢得先机,迅速崛起、发展强劲。比如以汽车、石油等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美国, 就与美国的发达的金融体系有直接关系。另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只有推进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和金融业的深度融合,依靠技术与金融的 “双轮驱动”,促进新兴产业与金融

24、资本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重视资本运作的力量。第一,要多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建议由中央财政出资或外汇储备出资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并引导社会资本采用标准的市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运作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同时,大力引进天使基金、创业投资资金、私募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第二,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信贷管理制度、专业金融机

25、构、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高收益类债券等债券品种;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证券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保险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服务。进一步深化科技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以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产品责任和公众责任等方面为需求的创新保险产品,同时加强风险跟踪和风险管理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服务。第四

26、,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突出利用全球资本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融资,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四)商业模式创新是重要环节据科学投资杂志调查,在创业企业中因为战略原因而失败的只有23%,因为执行原因而夭折的也只不过是28%,但因为没有找到赢利模式而走上绝路的却高达49%。没有一个合理的赢利模式或曰商业模式,不管企业名气有多大,资产有多大,也必定走向衰亡。新兴产业不仅在技术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上也与传统产业不同,它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6。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市场认可度,是战略性

27、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找准满足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和用户接受的营销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商业模式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苹果公司的发展是经典范例。从1997年到2003年,苹果公司侧重于产品创新,虽然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但体现在公司市值方面不甚理想。到了2007年以后,由于苹果公司以itunes、ipod、iphone及其应用商店和18.5万个应用程序为平台,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将互联网的“联系平台”、“浏览平台”发展到现在的“交互平台”、“工作平台”。用户既是网络的消费者,也是网络内容的产生者,甚至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苹果公司

28、创新型的商业模式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应用需要,为客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2010年苹果公司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一举超过了手机巨头诺基亚,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苹果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使得全球的移动通信终端业界的竞争重心从硬件逐步转向了软件,从操作系统转向了软件商店,从制造转向了服务,开创了产业全新的发展领域,引领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具有核心技术并不能等同于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而且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第一,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创新。要引导企业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强化制造业产品的软件化

29、、服务外包化功能,扩大市场辐射能力,推进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规模大、需求层次多的特点,侧重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第二,以新经济为载体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新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基础、人才创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特征。第三,要通过发展新经济业态来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一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高度融合,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教育、文化、金融、通信、物流服务,改善我国的

30、产业投资环境。(五)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生力量产业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任何一个新兴的产业都是在一项或者是一组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复制一个庞大的技术群而发展起来的,其后续的发展还需要持续的技术来源,此时需要大量的微细的技术创新来不断扩展增值业务,扩展边缘业务,来强化产业的渗透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有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摇篮,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美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70%以上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欧盟,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2倍,单位r&d投入产生的新成果是大企业的3-5倍。在德国,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

31、的99%,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他们从不会进入福布斯财富500强的排行榜,却很多是世界单项产品的领军者。产业发展的实证告诉人们,在劳动密集型和市场多样化的行业中,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是新兴产业发展持续的技术来源,他们是建立完整产业链和围绕新兴产业开拓增值业务的有生力量,他们还是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不可替代角色。微软、苹果、雅虎、百度、用友、阿里巴巴、腾讯等都是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成功发展的典型范例。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注重中小企业的作用。第一,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要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发

32、项目,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根据产业链需要,大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第二,推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继续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驿站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继续推进技术转移等专业化联盟建设。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推进各类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发展,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第三,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引导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倾斜。扩大开放领域,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对高新技术、高成长等政府鼓励的产业实行积

33、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基础等条件形成支撑与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集群。第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不断加大投融资服务,创新融资服务产品,促进银、保、企合作。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信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六)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重要途径当前,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技术的相互借鉴、交叉许可已成普遍规则,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科技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带来了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相对弱势地位限制了其对科技全球化机遇的

34、利用,科技全球化可能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另一方面,科技全球化也加速了技术的扩散,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带来了发展契机,信息化和研发外包带来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程度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只要善于捕捉机遇,选择优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有效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及特点,紧紧围绕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应成为我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一,应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35、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鼓励内外资企业积极承接境外研发外包业务,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合作,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第二,应切实提

36、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第三,应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第四

37、,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将逐步实现了境内外联动的产业布局,扩大我国海外利益,有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要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有效对外投资,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大力提升我国企业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要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有效防范跨国经营的各类风险。三、结语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发展战略

38、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和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的契机、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国有效吸引、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因此,我国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市场化,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39、参考文献:1 顾建光.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转折点 eb/ol 2010-06-202 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 中国发展观察,2010(1):12-14.3 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跨越n经济日报,2011-06-20.4 李胤.2010年我国科技事业成绩斐然 eb/ol2011-05-265 万钢 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 eb/ol 2011-04-286 厉建荣.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eb/ol2010-11-30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wang xin-

40、xin(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world today is undergoing period of big development and major changes.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core element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an make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or regio

41、n achiev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t has decisive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cop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

42、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 twelfth five-year plan”period . tak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s lead to walk along the path of innovation drive and endogenous growth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concerning to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background;strategy stud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商业计划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