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805142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77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最新“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doc(1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在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山东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自己的四年级班级开展了“在农历的天空下”晨诵课程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实践,已经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晨诵课程成果。常老师说,我们的先人为了掌握农务,长期观察天文,创造了农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主要是运用二十四节气指

2、导农作物的收种管理。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所以,诗词课程就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五两个年级,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学习诗歌为主体,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配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学习农历(阴历、月亮历),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唐诗宋词元曲,是先人们创造出来的辉煌。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常老师说,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诗词已经成为我们心灵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最好的诗”,而是“此时此刻最适合”的诗。小寒那天,他们开

3、始了梅花诗词之旅。寒假里,老师给孩子们设计了“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的假期作业,里面有十一首梅花诗词和四首关于春节、元宵节的诗词。每天,老师都会通过短信提醒孩子们背诵。在这个冬天里,他们共读了苏联作家维比安基的冬季森林报,这是一套世界科普名著,分为春夏秋冬四本。在这个白皑皑的冬天里,他们一起去滑雪,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们送走了冬天。大寒之后,立春来了,春天也就开始了。读关于春天的诗歌。三八妇女节献母亲之花;农历三月三、惊蛰、谷雨等都读那些与之相关的诗歌。比如桃花开的时候,他们走进桃花林,去欣赏那满山的桃花。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崔护的那首“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读陶渊明

4、的桃花源记。桃花之后,海棠、杜鹃、蔷薇、兰花、牡丹次第开放,诵读老师精心挑选的“花之咏”组诗。春天结束时,他们读完了春季森林报,认识了榛子花、兰花积雪草、三色堇、欧洲野菊等很多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花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书。夏天来了,读关于夏天的诗,夏天的田园诗。秋天读秋天的诗无论清明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能让孩子们享受到诗歌的美味大餐。在农历的天空下,孩子们更加优雅、从容,真正过上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介绍引子:农历课程的由来晨诵项目是新教育实验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我们的先人

5、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这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常丽华(网名:芷眉)老师,从2007年冬至开始,在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班学生开始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穿越着一首又一首古典诗词,他们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完全向着诗歌,向着大自然敞开。走过了一年的旅程后,常丽华老师的农历课程

6、实验获得极大的成功,成为了全国各实验区老师效仿的榜样。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农历课程”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农历课程是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的变化,以24节气为线索,学习诗歌,以诵读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学习古典诗词、农历、二十四节气、民间故事、民俗等。完成这一课程的时间是一年。每位学生从课程第一天起,要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农历游记”,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涉及唐诗宋词、农历绘画、书法、民风习俗等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穿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穿越华夏民族的历史,在

7、穿越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憩息劳作的,是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在我们的头顶,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奇妙的课程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我们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8、春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同时,我们将走进李白,感受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我们跟着苏轼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成就的伟人,我们要在他的一首又一首的诗歌的吟诵中,触摸这一伟大诗人的伟大灵魂;同时,我们也要去看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体会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强烈责任心我们相信,在穿越这一个诗歌的四季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芬芳和色泽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心情和精神

9、后,我们的生命也必定会丰盈而深邃起来。二、内容与安排(一)农历课程的内容在常丽华老师的引领下,经过我县广大实验教师地不懈努力,农历课程的内容逐渐丰盈起来。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节气诵诗系列。在农历24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雨水沾衣欲湿杏花雨惊蛰一雷惊蛰始春风青梅如豆柳如梅清明踏歌椎骨过清明谷雨茶香熏染谷雨花立夏一夜熏风带暑来小满麦穗初齐粒渐满芒种五月繁忙喜满仓夏至昼晷云极宵漏长小暑热雨纷纷小暑新大暑映日荷花别样红立秋一枕新凉一扇风处暑残暑消尽秋渐浓白露清露盈盈凉意生秋风秋风折桂月毕天寒露马穿山径菊初黄霜降草木摇落露为霜立冬冬到寒气至

10、小雪刺梧犹绿槿花然大雪当年瑞雪多盈尺冬至冬至阳生春又来小寒风劲雪寒孕新春大寒淡日寒云久吞吐2、农历节日诵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多个节日时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三月三三月三日气象新清明(与24节气重复)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七夕惆怅佳期又一年中秋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阳岁岁重阳今重阳腊八谷粟为粥和豆煮除夕相守夜欢哗3、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

11、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春天诗词之旅斜风细雨不须归桃花诗词之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诗词之旅也无风雨也无晴荷花诗词之旅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诗词之旅我言秋日胜春朝菊花诗词之旅此花开尽更无花冬天诗词之旅独钓寒江雪梅花诗词之旅曾为梅花醉似泥4、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一位位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近他的灵魂。春天走进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进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进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5、实践活动系列

12、。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除此外,也可在“午读”中进行相关节气的文章、资料、故事的阅读,作为诵诗的补充。(二)农历课程的安排教师要根据季节与节气的变化,把上述五部分内容进行穿插搭配,合理进行。以春季为例,示例如下:季节节气(节日)内容主题春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雨水沾衣欲湿杏花雨春天诗词之旅斜风细雨不须归惊蛰一雷惊蛰始桃花诗词之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风青梅如豆柳如梅春风竖蛋实践活动清明踏歌椎骨过清明清明踏青实践活动走进陶渊明但使愿无违谷雨茶香熏染谷雨花三月三

13、三月三日气象新三、操作与建议(一)五种诵诗内容的课程操作。每种各举一例,仅作抛砖引玉。1、节气诵诗系列。主要包含“节气常识、农业(天气)谚语、诵读诗词、课程延伸”四部分内容,以“惊蛰”节气为例。一雷惊蛰始“惊蛰”诵诗预案(安峪中心校曲良霞)一、开启黎明诵读二十四节气歌二、复习诗歌雨水诵诗释志南的绝句二、节气常识1、生谈对节气的了解。2、看相关视频。3、师小结: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是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

14、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在文学手法上是怎样表述这个节气的呢?我们来听听我国散文家苇岸对惊蛰的描述:“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这样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三、节气谚语苇岸说“惊蛰”是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我们可以来看看惊蛰的谚语。“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

15、,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各种植物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惊蛰过,暖和和”。我们学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其实还不是春天本身,而仅仅是春天这部辉煌歌剧的前奏或序曲,因为它明显地还带着冬天的色泽。而“雨水”这段日子,是冬天和春天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只有到了惊蛰,春天才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春耕就开始了。四、诵读诗歌今天我们要学的观田家就详细地给我们描述农民忙碌的情景。观田家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yn,饮犊西涧水。饥劬q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bng无宿储,徭役

16、yoy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lsh出闾l里。1、借助注音把诗歌读准、读通顺。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观田家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释1、田家:农民2、丁壮:健壮的人,指青壮年3、在野:在田间劳动4、场圃:场地和园圃;庭院。这里指菜园子。5、就理:收拾整理。6、晏:yn,迟,晚。7、劬:q,过分劳苦,勤劳。8、膏泽:滋润土壤的雨水。9、仓禀:bng,粮仓。10、徭役:yoy,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11、禄食:lsh,俸禄。12、闾:l

17、,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4、了解作者。其实像韦应物的封建官吏

18、有千千万万,但能像他这样自责的人却是很少的。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认识这位山水田园派诗人吧!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观田家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5、各种形式的诵读。一声春雷,春耕开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

19、闾里。起早贪黑,又累又饿,但看到长势喜人的禾苗,他们就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即使这样的辛劳,家里还是没有隔夜的粮食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劳而不获,获而不劳让诗人深感惭愧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

20、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孩子们呢,无论我们以后是农人还是当官的,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接上楼)五、课外延伸推荐午读和其它节日一样,惊蛰日也有它的由来和习俗,让我们利用午读时间来了解吧:惊蛰的由来惊蛰的饮食习俗乡村惊蛰2、农历节日诵诗系列。主要包括“节日知识、节日习俗、诵读诗词、节日谚语、课程延伸”几部分,以“端午诵诗”为例。节分端午自谁言端午节预案一、导入:节气常识1、为何称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21、,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它属于夏季的节日。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端午的别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22、二、了解:节气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1、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

23、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

24、,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5、饮雄黄酒: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6、山西端午习俗运城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手腕或脚腕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三、诵读:走进诗词端

25、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注解】:(1)堪:可;能(2)渺渺:浩淼(3)直:正义,公正【诗人简介】:文秀,唐代诗人,大概距今1300年。其诗作传世甚少,均收于全唐诗。【诗意概述】: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诗作赏析】:端午节是大诗人屈原的生命,穿越岁月千年,大诗人用灵魂和着墨汁垒砌了离骚。千百年诗词歌赋的香甜从粽子里我们品味。纵身的一跃,在

26、历史的瞬间,平静了汨罗江的风浪。千古奇冤岂是缈缈江水能洗得?深沉的慨叹道出了世人的哀怨,萦绕心头的思念久随滚滚江河!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注解】(1)讵(j):岂,表示反问。(2)殒(yn):死。(3)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

27、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简介】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号柯山,淮安人。在“苏门四学士”中,他的诗作最富关怀人民的内容,而尤以乐府及古体

28、诗描写农家生活、民生疾苦为突出。风格平顺晓畅,坦易自然,有唐人风,开南宋范成大、陆游清圆流畅之先河。为文则晓洁明快“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轼语)。词亦秀雅清丽。有柯山集63卷。兼习医,并有医书1卷。耒(li)【诗意概述】: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诗作赏析】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

29、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注解】:(1)艾符:古俗,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恶。(2)祈:祈愿。(3)蒲:菖蒲,香蒲,草本植物,花密集成棒状,果穗成熟叫蒲棒,有绒

30、毛,可入酒浸泡,饮则健胃。(4)榴锦:榴花(5)湮没:(ynm)埋没消失。意指平淡无奇,庸碌一生,不为世人所知。【诗人简介】:殷尧藩,(约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唐才子传云:秀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尧藩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诗意概述】年少时每逢端午倍添思念之情,谁知在白发皓首才又感慨顿生。不想仿效习俗挂上艾蒿,只祈求举杯品饮着菖蒲酒闲话太平生活。鬓角间的白发日渐增多,火红的榴花耀眼鲜活。可叹千载贤愚同生同灭,瞬息一生,有多少庸碌无奇又有多少流芳百世!四、积累:节气谚语1、端午谚语: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31、。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无雨是丰年。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2、端午对联:仲夏登高日,酒酣始敢向天问端阳解粽时,人醉方知颂离骚糯米粽、雄黄酒、一缕香艾插门首忆屈原、划龙舟、中华风俗千古留龙舟竞渡声威震天问流传汨水殇悬艾剑佩香囊,序值五月乃防虫蛊赛龙舟分角黍,时逾千年犹忆忠良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南方过端午)佩香囊,系彩线,祈福平安(北方过端午)3、季节组诗系列。一个旅程按一周(5天)的时间来进行,分开启、组

32、诗、结题三个章节。在开启预案中,要让学生了解主题的相关知识。组诗的选择要有层次,要以名家名篇为首,但不要选学生已经很熟悉的诗了。结题预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名句品读中感悟精神。以“桃花诗词之旅”为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诗词之旅(陈村中心校张伟霞)一、开启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可是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桃花的娇娆让人怜惜,桃花的绚丽让人沉醉。她姹紫嫣红的美丽不仅被寓以春天的象征,更有美人之寓意,在古代桃花诗中除了将桃花象征春天,以桃花比作美人或是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

33、建的世外仙境,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二、组诗桃花诗词之旅之一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预案:一、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1、学生自由读。2、抽生读。二、理解诗意。1、思考: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抽生描述,再现诗中的画面。)2、师描述: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妖娆地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

34、的鸭子,它们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3、同桌互读,脑中再现画面。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觉到了什么?4、介绍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道:“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是根据惠崇的画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三、引读。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鲜为人知,让我们一起来读其中脍

35、炙人口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真正能流传千古的永远是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惠崇的画,比如苏轼的这首诗。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惠崇晚景”,来吟诵苏轼的诗歌吧: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桃花诗词之旅之二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导入: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争开不待叶”,烂漫地盛开于枝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二、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学生自读(正音)、抽生范读三、理解诗意。1、思考:从诗题看,这首诗会写什么呢?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交代了什么?诗的

36、第二句和第四句中,作者的神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全班交流: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同桌互读,注意读神态的变化,从作者陶醉其中的神态,感受桃花的烂漫。、抽生表演读。、多种形式诵读(男女生分读,赛读,师领读

37、)三、延伸。“可爱深红爱浅红”呢?从问句中,我们体会到这些花太美了,原来作者哪朵都爱呀,甚至是整个春天!对全班同学说:“可爱深红爱浅红?你们33个同学,我更爱谁一些?美丽一万倍的xxx?需要毅力的xxx?把故事唤醒的xx?我爱你们每一个。无论深红还是浅红,我爱着整个春天。”桃花诗词之旅之三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教学预案一、导入可以由春游曲中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过渡到桃花的诗词之旅。简单介绍诗经周南。二、朗读桃夭中每章的第一句1、诵读每章节的第一句。a、出示三章中的第一句,让学生看

38、拼音自由读。桃夭(yo)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zhu)桃之夭夭,有蕡其实。(fn)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n)b、指名读,要求正确。c、同桌互读,要求流利。d、分小组分句子朗读全班齐读。2、理解诗意。a、出示重点字的意思。夭夭:充满生气的样子。灼灼:花朵盛开的样子。华:花。之子:这个人,这儿指新娘。于归:出嫁。宜:使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蕡:果实丰腴。蓁蓁:树叶繁茂。b、诗句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将原文和译文分成了白色和红色,分别请男生和女生来读。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灼灼其华。花儿开得红灿灿。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39、一枝艳丽的桃花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正好盖住了译文。全班再一起读一读原文吧。c、二、三节同上。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有蕡其实。丰腴的鲜桃结满枝。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最后一句结束的时候,一棵结着鲜美桃子的桃树出现在屏幕上,盖住了译文,全班同学一起读原文。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其叶蓁蓁。叶子长得密稠稠。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3、引读:桃夭是贺新婚歌,也就是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红灿灿的桃花啊,不就是那美丽的新娘么?让我们一起来祝

40、福她吧: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果实累累的桃树预示着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呢。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吧: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那枝叶茂密的桃树是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呢,让我们再来祝福她吧: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取到这样的新娘,怎能不使一家子幸福美满呢?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她吧: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花诗词之旅之四(略)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41、风。桃花诗词之旅之五(略)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三、结题桃花可以说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尤物。漫步两千年古典文化的长廊,那一枝枝绽放在诗歌中的桃花,我们同样能得到美的享受。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天真烂漫,正如: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你们的奔放灿烂,正如: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亲爱的男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热情如火桃花: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亲爱的女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秀丽多姿的桃花: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这一切,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花开花谢,桃花也自然被诗人们用来感慨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我们无奈: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我们感慨: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我们留恋: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4、走进名人系列。选择诗人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诵读,结合者诗人的生平故事加以理解,感受诗词的温度,领悟诗人的情怀,触摸诗人的灵魂,以“走进苏轼”为例:一蓑烟雨任平生走进“苏轼:常丽华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公元一零八二年三月湖北黄州的一个下午,日子很普通,与平时没有任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