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798675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6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最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申报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 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 电 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编制日期: 项目可行性研究摘要书项目名称xx县xx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合肥城乡土地规划设计研究

2、所项目所在(市)、县(市)xx县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镇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等四个村项目区的经纬度坐标范围项目申报类型省级重点项目项目性质土地整理项目区地貌类型平原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土地总面积1880.3750公顷,建设规模1635.6428公顷,不动工区面积244.7322公顷(其中:建制镇0.0651公顷,农村居民点212.3521公顷,特殊用地0.1513公顷,河流水面32.1637公顷)。依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用地1622.3148公顷,占建设规模的86.28%;建设用地225.8965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2.01%;未利用地32

3、.1637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71%。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项目区内的土地所有权为xx村、xx村、xx村、xx村四个行政村集体所有。村与村之间土地权属清楚,不存在权属争议项目范围东起xx河,西抵河南,南以xx河为界,北到xx沟为界。项目建设规模1635.6428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49.232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01%项目建设期(年)两年项目投资估算37498212.04元项目背景通过建设此项目,将改变项目区土地利用效率低、旧村庄废弃地较多、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及田间道路路面较差等现状,消除对农业发展的诸多不良因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因此,建设此项目是利国利民

4、的好事、大事,是十分必要的。实施此项目,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挖掘了土地生产潜力,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区所在的xx县位于xx省最北端,地处xx省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xx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xx省xx市、xx县、xx县接壤;西北部与xx省xx县,东北部与xx省xx县毗邻。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

5、38。陇海铁路、 31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项目区地理位置较好。当地政府积极投资农业开发项目,所以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项目合民心,顺民意,得到当地广大公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性很高。项目目标和任务项目的目标对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整理增加耕地的同时,配套完善水利、道路、防护林网等农业基础设施,使农田达到田成方、路贯通、林成网、沟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进一步增强抗灾害能力,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林木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6、调节气候,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的任务1)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方针、原则和目标;2)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土壤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等,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数量及配置;3)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各部门规划,使项目规划与其协调一致,反映区域发展动向;4)落实土地开发整理指标;5)合理规划田块,有效调整土地关系;6)进行项目区主要工程布局与配置;7)综合评价规划方案,进行规划方案效益评价;8)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保证措施。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投资规模本项目总37498212.04 元,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符合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的申报条件。资金筹

7、措因项目所需投资较大,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土地整理所需的建设资金,申请省级财政给予投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社会效益本项目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实现田成方、路贯通、林成网、沟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使农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这对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社会的稳定,带动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本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林木郁闭度增加,农田生态环境将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人文、自然景观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

8、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初步估算区内新增耕地面积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后年净经济效益为189.6067万元项目完成后,项目区的农村经济将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本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显著。综上,本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按土地整理项目标准是可行的,达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结论及建议可行性研究结论1、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等政策精神。2、项目实施所必要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均已具备,可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3、项目规划符合实际、方案合理,工程技术切实可行,且投资收益明显。4项目所制订的增加有

9、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目标均可实现。5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可观。6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实施措施保障有力。问题与建议本项目满足“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立项条件,所涉及的工程内容符合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办法,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得力,实施后的成效显著,建设的意义重大,鉴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困难,建议国家给予充分的扶持并将该项目纳入“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库,以便该项目能尽早得以实施。目 录1项目概况11.1 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1.2项目简介21.2.1项目类型21.2.2项目性质31.2.3项目范围31.

10、2.4项目规模31.2.5项目工期31.2.6 项目任务目标32 报告编制依据43项目区概况53.1 自然条件53.1.1地理位置53.1.2地形地貌53.1.3水文地质53.1.4气候63.1.5植被73.1.6土壤73.1.7自然灾害83.2自然资源83.2.1光热资源83.2.2 水资源93.2.3 生物资源93.3社会经济条件93.4土地利用现状10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0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103.5.2交通状况113.5.3林网建设状况113.5.4电力设施状况12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124 项目分析13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13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11、144.3水资源平衡分析154.3.1需水量分析154.3.2供水量分析164.3.3结论174.4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74.5公众参与分析18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195.1规划原则195.2规划依据19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205.3.1土地利用布局205.3.2农田水利215.3.3道路交通255.3.4农田防护林255.4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25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276 投资估算286.1投资估算依据28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比例296.3投资进度计划307 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317.1土地权属现状31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318

12、项目组织实施管理338.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338.2工程建设管理338.3资金使用管理349效益分析359.1社会效益分析359.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369.3经济效益分析369.3.1效益计算369.3.2经济评价3810.1可行性研究结论3910.2问题与建议39-1项目概况1.1 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实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用地,确保充分、合理、高效利用有限

13、的土地资源,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各类土地的综合效益。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尖锐。而且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还将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压力。因此,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补充耕地数量,缓解人地矛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该项目区内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旧村庄废弃地、未利用土地和废弃散乱的沟、坑塘等,造成

14、了部份土地资源的浪费,其土地整理潜力较大,新增耕地来源可靠,是本县土地开发整理首选项目之一。通过建设此项目,将改变项目区土地利用效率低、旧村庄废弃地较多、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及田间道路路面较差等现状,消除对农业发展的诸多不良因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因此,建设此项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是十分必要的。实施此项目,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挖掘了土地生产潜力,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结构

15、调整,推动农村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区所在的xx县位于xx省最北端,地处xx省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xx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xx省xx市、xx县、xx县接壤;西北部与xx省xx县,东北部与xx省xx县毗邻。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陇海铁路、 31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项目区地理位置较好。当地政府积极投资农业开发项目,所以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项目合民心,顺民意,得到当地广大公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性很高。1.2项目简介1.2.1项目类型本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

16、件具备,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率等方面均满足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立项要求,因此申报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1.2.2项目性质土地整理。1.2.3项目范围项目区位于xx县xx镇,项目区范围东起xx河,西抵河南,南以xx河为界,北到xx沟为界。涉及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等四个村。1.2.4项目规模项目土地总面积1880.3750公顷,建设规模1635.6428公顷,不动工区面积244.7322公顷(其中:建制镇0.0651公顷,农村居民点212.3521公顷,特殊用地0.1513公顷,河流水面32.1637公顷)。依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为

17、:农用地1622.3148公顷,占建设规模的86.28%;建设用地225.8965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2.01%;未利用地32.1637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71%。1.2.5项目工期项目工期两年。1.2.6 项目任务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将新增耕地49.232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01%;灌溉保证率满足75%,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1日暴雨2日;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治理,大力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作用。2 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土地开发整理标准5国家级

18、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6国家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7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项目区概况3.1 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项目区位于xx县xx镇,项目区范围东起xx河,西抵河南,南以xx河为界,北到xx沟为界。涉及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等四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110- 1162545;北纬341610-341854。3.1.2地形地貌项目区属淮北平原,是由黄河故道长期“黄泛”作用而形成的黄河冲积平原,地面广阔,总体地势平坦,呈现缓倾斜平地内浅平洼地的微地貌,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地面标高大多在40

19、-41m之间,属于典型的平原平地。但在局部地块存在有一定的相对高差,田面最大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m。3.1.3水文地质项目区属新汴河流域、王引河水水系。主要河道有xx河、xx河。xx河起源于徐庄,交汇于利民河。xx河均雨源型季节性河流,主要承担行洪排涝功能,其中xx河排涝流量162m3/s,防洪流量326m3/s。由xx省穿境流入的xx河县境内流域面积480.11km2,境外xx省汇流面积267km2,正常蓄水位38.57 m,枯水位36.8 m。项目区位于山东台背斜徐蚌凹折带,属第四系地层,其厚度在300m-600m,初步划分为中下更新统(Q1-2)、上更新统(Q3)和全更新统(Q4)三组。

20、中下更新统(Q1-2):本组地层为冲积湖积层,其顶部常为灰绿色粘土,局部棕黄色亚粘土,多含直径13cm的白色、灰白色钙质结核,局部并含直径14cm黑色铁锰结核,一般呈半固结状态,层厚4070m,顶板埋深111-193m之间,此层为承压水,常夹1-3层以石英为主的细砂、粉砂,单层厚度一般为1.5-7m。据深孔抽水资料,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为0.087-0.47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53-2.99m/昼夜。水质以HCO3-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上更新统(Q3):本组地层以冲积洪积成因的青黄杂色、棕黄色及棕红色的粘土、亚粘土为主,结构致密,常含有直径14mm的黑色铁锰结核及直径15cm

21、的灰黄、灰白色的钙质结核,地层沉积厚度在60147m。此层为承压水,一般夹有1-3层黄色、棕色和浅黄色并以石英粒为主的细砂或粉砂,单层厚1-12m。据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4-0.38升/秒米,渗透系数一般为1-5.7m/昼夜。水质主要为SO4+Cl-型,其次为HCO3-型,水温17左右,矿化度多为1-2克/升。全更新统(Q4):本组地层为冲积-洪积层,表层为黄河泛滥的冲积带,以亚砂土为主所覆盖,在垂向上以亚砂、亚粘、粘土互层,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其沉积厚度一般为56-63m,此层中常夹有1-3层黄色、灰黄色粉砂,单层厚度1.5-10m,均匀松散,以石英粒为主,颗粒分选较好,砂层呈透镜

22、状,常尖灭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变。此层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在1.5-2.7m,矿化度一般小于2克/升。3.1.4气候项目区介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之间,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主要呈现大陆性气候特点,即夏热多雨,冬寒晴燥,春旱多风,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14天,积温4597.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80.6小时,日照率为56%,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30.2千卡/cm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99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90.6 mm,多年平均最大1日降雨量为87.2 mm,多年平均最大3日暴雨量为120.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31

23、.8mm,从蒸发量与降雨量对比看,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43,即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表明气候比较干旱。全县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期,风向多变,年平均风速2.5m/秒。3.1.5土壤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母质主要是黄河泛滥沉积物,形成有少量沙土,主要分布在xx河以西,其他多为壤土。沙土质地轻,土壤剖面发育不明显,结构性差,多为单粒,易板结,通透性好,保水能力差,适耕性好,有效养分较低,据化验,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0.8%,速效氮30-60ppm,速效磷5-8 ppm,速效钾90-110 ppm,代换量6-8毫克当量/100克土,PH值7.8-8.4;壤土质地适中,结构

24、性好,耕层深厚疏松,有团粒结构,为碎粒状,中下部为小块状或碎块状,有锈纹斑及铁锰结核,质地均一,无障碍层次,其保水保肥、抗旱防涝能力强,有效养分较高,有机质一般在0.8-1.0%,速效氮60-100 ppm,速效磷7-9PPM,速效钾100-140 ppm,代换量9-12毫克当量/100克土,PH值8.0-8.5,适宜多种作物生长。3.1.6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和旱灾。水灾方面,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洪泛灾害基本免除,但涝灾仍很频繁。据统计,平均1.3年发生一次不同程度的涝灾,尤其近几年雨水较多,涝灾现象更为严重。旱灾方面,由于大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项目区除了受到涝灾威胁外,也常遭受

25、旱灾的侵袭。尽管目前农民自发地采取了一些抗旱措施,旱灾有所缓和,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统计,平均每1.2年发生一次旱灾。项目区旱灾时有发生,涝灾更为突出,水旱交替,旱涝并存。一年之内往往是旱后有涝,涝后有旱,或是先涝后旱,旱后又涝。旱情主要发生在春种旱、麦后夏种旱、夹秋旱、种麦旱这四个严重的旱期,其中春旱年年发生。由于夏季多暴雨,容易酿成涝渍,所以涝灾多为夏涝。造成项目区水旱灾害的原因除了自然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外,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则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大众作物小麦而言,全生育期需水量420mm,而同期有效降雨量仅242.8 mm,占需水量的57.8%,而项目区几乎没有具备一定

26、抗旱能力的灌溉设施, 所以每到旱季,作物生长受到极大影响。排水方面,虽然田间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沟河,但长年失修,淤塞严重,排水不畅,每逢暴雨,田间积水难以即时排出,以致内涝,直接造成作物减产。3.2社会经济条件xx镇位于砀城东南部,距县城9公里。Xx国道、xx公路穿境而过,镇区内全部通柏油、砂石路,公路四通八达。镇辖29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面积90.5平方公里,耕地72000亩,16014户,61391人。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以旱粮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红薯,兼有少量棉花、大豆、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两熟制,复种指数1.9。目前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良种推广面积不大

27、,产量不高。由于受灌溉条件制约,优质高效良种作物种植没有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高。3.3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07年xx县数字化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数据库,项目土地总面积1880.3750公顷,建设规模1635.6428公顷(其中:建制镇0.0651公顷,农村居民点212.3521公顷,特殊用地0.1513公顷,河流水面32.1637公顷)。依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用地1622.3148公顷,占建设规模的86.28%;建设用地225.8965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2.01%;未利用地32.1637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71%。详见表3.2-1:表3.2-

28、1 整理前土地利用结构表(单位:公顷,%)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整理前比例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1农 用 地11耕地113水浇地0.0000 0.00 114旱地1063.2470 56.54 12园地121果园284.7461 15.14 13林地131有林地143.3258 7.62 15其他农用地153农村道路63.3252 3.37 154坑塘水面13.7954 0.73 156农田水利40.1303 2.13 158晒谷场13.7450 0.73 合计1622.3148 86.28 2建设用地20独立工矿及居民点用地202建制镇0.0651 0.00 203居民点用地225.

29、6801 12.00 206葬墓地0.1513 0.01 合计225.8965 12.01 3未利用地32其他土地321河流水面32.1637 1.71 合计32.1637 1.71 总计1880.3750 100.00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本项目实施所必要的有关道路交通、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均已具备。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项目区东至xx河,北边毗邻xx沟,南至xx河。xx河起源于徐庄,交汇于利民河,底宽38 m,县境内全长36.5公里;xx沟和xx河两条河道均是雨源型季节性河流,主要承担行洪排涝功能。由xx省穿境流入的xx河县境内流域面积480.11km2,境外xx省汇流面积2

30、67km2,正常蓄水位38.57 m,枯水位36.8 m。xx河常年有水,但xx河污染严重,河水已不能用于灌溉,原有河岸边的抽水站也早已废弃。但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在xx县地下水资源勘测资料中,该区属于富水区,地下110m以内为浅层潜水,其含水层累计厚度21.98-36.04m,井深100m时,单井出水量可达38 m3/h,水量充沛,且易于开采。据水质分析报告,该区浅层地下水PH值7.6,硬度0.1-2.0mmol/L,矿化度0.05-0.2g/L,水温15C,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标准,可作为项目区灌溉水源,可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项目区外部排水顺畅,但项目区内部主要支沟淤积严重。项目区

31、内部有以下几条中沟:罗沟、杨沟、八一沟、仲沟和几条断断续续的中沟。几条中沟淤积严重,每下大雨,水不能顺利排入承泄区,造成农作物因受渍害减产。项目区田间地头沟因缺少下田涵,经常被老百姓填埋,造成田间大量的水根本不能排除水。田间地头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死沟。项目区田块灌溉设施主要依靠老百姓自己修建的机井,无整体规划。由于机井级别、数量不够,每到抗旱时刻,灌溉用水常常得不到保障。3.5.2交通状况xx镇位于砀城东南部,距县城9公里。S101国道、砀萧公路穿境而过,镇区内全部通柏油、砂石路,公路四通八达。项目区南北向有关黄路,东西向有朱黄路。这两条路原为沥青路,由于常年失修,目前路面已损坏严重。

32、这两条路xx县人民政府已规划,很快将会实施。项目区内部间道、生产路级别不分,断头路分布较多,未能形成循环,路面状况较差,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均为土路,因长年失修,路面坑坑洼洼,生产运输能力差,遇上阴雨天气,道路泥泞,通行不便,特别是抢收抢种季节,运输困难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3.5.3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内多为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道路两侧、沟渠岸边,没有形成规范的林网,大部分树种为白杨等。3.5.4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内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变电设施齐全,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电力供应。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项目所在地不存在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现象

33、。该项目的实施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 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根据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项目区内土地资源条件和利用现状,开展土地整理应优先整理村庄周围、公路沿线、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用地。项目实施后,土地的主要用途和土地保护、限制及管理措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与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相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制定的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措施,正是通过土地整理活动加以具体落实。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整理田面不平整

34、,田块不规则,整理一些废弃的老宅基地、沟、塘、拐角地等,通过平整土地,格田成方,调整用地结构,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切实有效地保护了耕地。3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xx县、xx镇两级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都把此项目范围内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加以保护。该项目实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致,符合相关的规划。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项目区的土地利用将本着因地制宜、保护耕地、落实地方产业结构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项目区新增耕地主要有以下途径:1、项目区现有农村道路杂乱,废弃道路较多,占地面积较大,拟将

35、这部分废弃道路整理为耕地,除去规划农村道路新占土地外,预计有12.7049公顷可调整为耕地;2、项目区沟道纵横交错,废沟荒渠较多,不少已丧失排水功能,将其整理为耕地,除去规划农田水利用地新占土地外,预计有4.8951顷可调整为耕地;3、项目区坑塘大部分为取土形成的坑塘,没有蓄水灌溉功能,占地较多,拟将这部分坑塘水面整理为耕地,预计可新增耕地4.5598公顷;4、本项目部分农民在镇区买房,留有老宅基地,拟将这部分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农村住宅地中可以出地13.3280公顷;5、项目区存有大量废弃的晒谷场,晒谷场失去原有功能,占地也较多,拟将这部分晒谷场复垦为耕地,废弃的晒谷场中可以出地13.7450

36、公顷。项目区预计可新增耕地49.232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01%。具体情况见表4.1。表4.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对比表(单位:公顷,%)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整理前比例整理后比例面积增减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面积(%)(+、-)1农 用 地11耕地113水浇地0.0000 0.00 1112.4798 59.16 1112.4798 114旱地1063.2470 56.54 0.0000 0.00 -1063.2470 12园地121果园284.7461 15.14 284.7461 15.14 0.0000 13林地131有林地143.3258 7.62 143.3258

37、 7.62 0.0000 15其他农用地153农村道路63.3252 3.37 50.6203 2.69 -12.7049 154坑塘水面13.7954 0.73 9.2356 0.49 -4.5598 156农田水利40.1303 2.13 35.2352 1.87 -4.8951 158晒谷场13.7450 0.73 0.0000 0.00 -13.7450 合计1622.3148 86.28 1635.6428 86.98 13.3280 2建设用地20独立工矿及居民点用地202建制镇0.0651 0.00 0.0651 0.00 0.0000 203居民点用地225.6801 12.0

38、0 212.3521 11.29 -13.3280 206葬墓地0.1513 0.01 0.1513 0.01 0.0000 合计225.8965 12.01 212.5685 11.30 -13.3280 3未利用地32其他土地321河流水面32.1637 1.71 32.1637 1.71 0.0000 合计32.1637 1.71 32.1637 1.71 0.0000 总计1880.3750 100.00 1880.3750 100.00 0.0000 新增耕地49.2328 新增耕地率3.01 项目土地总面积1880.3750公顷,建设规模1635.6428公顷,不动工区面积244.

39、7322公顷(其中:建制镇0.0651公顷,农村居民点212.3521公顷,特殊用地0.1513公顷,河流水面32.1637公顷)。4.3水资源平衡分析4.3.1需水量分析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在xx县地下水资源勘测资料中,该区属于富水区,地下110m以内为浅层潜水,其含水层累计厚度21.98-36.04m,井深100m时,单井出水量可达38 m3/h,水量充沛,且易于开采。据水质分析报告,该区浅层地下水PH值7.6,硬度0.1-2.0mmol/L,矿化度0.05-0.2g/L,水温15C,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标准,可作为项目区灌溉水源。项目区采用打井开采地下水,地埋管道输水,外接“小白龙”

40、浇灌的灌溉方式。1、农业灌溉需水量75%灌溉保证率下的当地农作物灌溉定额(xx县农业局提供)见下表:单位m3/亩作物灌溉保证率50%75%小麦170200大豆133160高梁156187玉米153180棉花167173蔬菜、水稻550650红芋、其它5050果树110120项目区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种植结构为小麦60%、玉米42%、大豆40%,复种指数为1.42。农作物综合灌溉定额M综= M11+ M22+ M33 式中:M综作物综合灌溉定额(m3/亩);M1、M2、M3分别为小麦、玉米、大豆的灌溉定额;1、2、3分别为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比例;经计算,M综=262.54m3/

41、亩。项目区整理后耕地面积1112.4798公顷。灌区采用管道输水,管道水利用系数取0.97。整理后的耕地用于旱作,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3。经计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农作物灌溉用水量由下式计算: W= M综A/水式中:W灌溉用水量;M综作物综合灌溉定额;A灌溉面积;水灌溉水利用系数。经计算,农作物灌溉用水量W=486.78万m3。4.3.2供水量分析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以地下水补给量为前提,达到采补平衡。项目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降雨入渗补给、河流侧渗补给、灌溉回归补给等三个方面。降雨入渗补给量由下式计算:W1=PF式中: W1降雨入渗补给量,

42、m3;降雨入渗补给系数,0.21;P年降雨量,75%灌溉保证率典型年降雨量0.669m;F计算补给区面积,36436600m2。经计算,W1=511.89万m3河流侧渗补给量由下式计算:W2=kiALt式中: W2侧渗补给量,m3;k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3.5m/d;i地下水水力坡降,0.001;A单位长度河道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的剖面面积,8 m2/ m; L计算河道长度,xx河、xx河周边13522m;t渗漏时间,取120天。经计算,W2=4.54万m3。灌溉回归补给量由下式计算:W3=M式中:W3灌水回归补给量,m3;M灌水总量,486.78万 m3;灌溉回归补给系数,0.07。经计算,

43、W3=34.07万m3项目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511.89+4.54+34.07=550.50万m3。即项目区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为550.50万m3。4.3.3结论通过以上分析计算,项目区75%灌溉设计保证率时,灌溉需水量为486.78万m3,可供水量为550.50万m3,可见本项目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足以保证75%设计灌溉保证率时农作物灌溉用水的需要。4.4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不存在绝对的限制因素,但也有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项目区缺乏灌溉设施,致使农田只能靠天收,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才能解决项目区灌溉

44、问题。2、项目区骨干排水设施条件具备,但田间排水设施不全,仅有的少量田间排水沟也因年久失修,加之自然和人为的毁损,已失去其排水功能,一旦大雨来临,项目区内的雨水就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大片农田和道路受淹,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大力加以改善。3、不断强化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土地整理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总体素质普遍偏低,对土地整理可能带来观念转变上的阻碍。4、地方政府底子薄,财力不足,不能进行统一规划和大规模综合治理,有赖于国家加大投资力度。4.5公众参与分析本项目在运作前,已深入实地充分了解民意,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公众一致认为:项目区内的土地集中连片,低平开阔,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统一综合治理,有利于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农业产业化大生产。只要加大资金投入,治水改土,完善农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合理布局,使其生产与生态、环境与田园化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