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doc(2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
2、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二、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三、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
3、难字词;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2)学生齐读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
4、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
5、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
6、悄怆幽邃。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日光下澈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凄神寒骨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佩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 天涯若比邻。()第二课时:(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7、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潭中气氛(气氛感受)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8、?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
9、,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
10、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移步换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11、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
12、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四)总结全文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13、,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教学目的:一积累词语。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
14、、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理解句意。“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则有者矣。”(长定语句)“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教学设想: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指导自
15、读)一导入新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
16、。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二指导自学。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三课外作业。1.把小黑板
17、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第二课时:(教读第14段)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二研习新课。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
18、戍渔阳九百人”。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2.思考与讨论。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泳笔钡拇场悔匾院笮那椴缓茫急感藓迷姥袈蟆捌纠覆烩薄?勺髡咂谖恼碌囊豢肪偷愠稣飧觥摆亍弊郑獠皇谴嫘拇蠢吓笥崖穑渴粤嫡恼碌囊馑枷胍幌耄髡哒庋词欠癖鹩猩钜猓?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
19、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
20、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2.思考与讨论。(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引导要点
21、: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
22、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
23、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
24、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2.思考与讨论。(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
25、气氛的?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
26、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三布置作业。完成“朗读背诵”一、二。第三课时:(教读第5段,总结)一检查作业。二研习新课。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
27、、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2.思考与讨论。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28、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
29、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30、。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四总结性练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宠辱偕()忘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4
31、.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1.(略)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4.两句相对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32、乐而乐本句自对:政通人和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心旷神怡岸芷汀兰一.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1.谪守巴陵( ) A. d B. zh2.属予作文( ) A. zh B. sh3. 浩浩汤汤( ) A. dng B. shng4. 霪雨霏霏( ) A. fi B. fi5. 山岳潜形( ) A. qin B. qin6.宠辱偕忘( ) A. chngB. B. png7. 阴风怒号( ) A. ho B. ho8. 樯倾楫摧( ) A. qng B. qng9. 樯倾楫摧( ) A. j B. j10. 一碧万顷( ) A. qng B. qng二. 根据拼音
33、写出汉字。1. 薄暮mng( )mng( ) 2 忧chn( )畏饥3. 岸芷tng( )兰 4. 锦ln( )游泳5. 虎xio( )猿啼三.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们的本字。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四. 解释加横线的词。1. 霪雨霏霏( ) 2. 樯倾楫摧( ) 3. 去国怀乡( )4. 忧谗畏饥( ) 5. 朝晖夕阴( ) 6. 春和景明( )7. 沙鸥翔集( ) 8.郁郁青青( )五. 将代表下面几种修辞方法的字母填入各句后面的括号中。A. 比喻 B. 拟人 C. 对偶 D. 借代 E. 夸张1.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2.
34、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3.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4.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六.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 对上文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或者 作法 在先 没有 B. 有人 心情 在先 微小C. 或者 作法 在之前 轻微 D. 或许 心情 在之前 没有2. 从中找出四对反义词。 3.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的句式特点是( )。
35、A. 宾语前置B. 判断句C. 介词结构后置D. 定语后置4.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5.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6. 读“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用原文回答问题。“进”指“退”指两个“忧”,依次“忧”什么?忧忧7. 抒发作者宽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 “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的正确读法是( )。A. 先天下之忧而忧B. 先天下之忧而忧C. 先天下之忧而忧D. 先天下之忧
36、而忧9. 本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是,字,朝的文学家,是他的谥号,课文选自。 10. 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试题答案】一. 1. B 2. A 3. B 4. B 5. B6. A 7. B 8. A 9. B 10. A二. 1. 冥冥 2. 谗 3. 汀 4. 鳞 5. 啸三. 1. 具同俱 2. 属同嘱四.1.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2. 折断 3. 国都4. 原指一个人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文中指人家说自己的坏话。5. 本指日光,这里用作动词,是阳光照耀的意思。6. 日光 7.
37、 群鸟停在树上 8. (香气)很浓五. 1. B、C 2. B、C 3. E 4. C、D 5. A、C六. 阅读1. D 2. 喜悲 进退 先后 忧乐 3. A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 B6.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民、君。7. C 8. D9. 岳阳楼记,范仲淹,希文,宋,文正,范文正公集。10. 两句相对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句自对: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教学目标知识目
38、标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德育目标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
39、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教学方法1朗读法。2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感极而悲者矣。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