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理解性默写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79205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理解性默写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5课、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理解性默写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理解性默写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第6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 理解性默写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详细,含答案)论语十二章 1.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4.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就会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的“_”,那样认真反思自己。5.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这两句话来概括。6.唐太宗李世民

2、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8.论语十二章中“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_”。10.论语十二章中,“_,_”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

3、子是“_,_”。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14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15.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所讲的道理相似。16.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1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_,_。”18.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

4、所说的“_,_”自勉。1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20.在论语十二章中,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2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2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24.在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2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_,_,_。”2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_”和“_”。大学之道1.大学之道中,用“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2.大学之道中,用“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4.大学之道中,用“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5.大学之道中的“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是说推究事

6、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6.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8.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9.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10.大学之道中,用“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11.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_,_,_。”12.大学之道中,“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13.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

7、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14.“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老子四章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2.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的结论。4.老子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5.老子中,以高台为喻,

8、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6.老子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7.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如果能做到“_”,就不会失败。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_,_”。9.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10.老子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_,_”。11.老子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1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

9、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13.老子以“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1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1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1.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

10、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就如论语中所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那样认真反思自己。5.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来概括。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8.论语十二章中“己所

11、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吾往也”。10.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

12、,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14.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15.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讲的道理相似。16.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8.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19.礼记·中

13、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20.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

14、;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2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大学之道参考答案1.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2.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4.大学之道中,用“自天子以至于

15、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5.大学之道中的“家齐而后国治”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6.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8.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9.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16、后天下平”。10.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11.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2.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13.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14.“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老子四章 参考答案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

17、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4.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5.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

18、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9.老子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0.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1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3.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1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