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带条文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带条文解释).pdf(1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目 次 1 总 则 . 6 2 术语和符号 . 7 2.1 术 语 . 7 2.2 符 号 . 9 3 防烟系统设计 . 12 3.1 一般规定 . 12 3.2 自然通风设施 . 13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 13 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 15 4 排烟系统设计 . 19 4.1 一般规定 . 19 4.2 防烟分区 . 19 4.3 自然排烟设施 . 20 4.4 机械排烟设施 . 21 4.5 补风系统 . 24 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 24 5 系统控制. 30 5.1 防烟系统 . 30 5.2 排烟系统 . 30 6 系统施工. 32 6.1 一般规定
2、. 32 6.2 进场检验 . 32 6.3 风管安装 . 34 6.4 部件安装 . 37 6.5 风机安装 . 38 7 系统调试. 40 7.1 一般规定 . 40 7.2 单机调试 . 40 7.3 联动调试 . 42 8 系统验收. 43 8.1 一般规定 . 43 8.2 工程验收 . 43 9 维护管理. 46 附录 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排烟量 . 47 附录 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 50 附录 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 52 附录 D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53 表 D.0.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53 表 D.0.2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进场
3、检验检查记录 . 54 表 D.0.3 防烟、排烟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 55 表 D.0.4 防烟、排烟系统系统调试检查记录 . 56 附录 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 57 附录 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58 表 F.0.1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 58 表 F.0.2 防烟、排烟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59 附录 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60 本规范用词说明 . 61 引用标准名录 . 6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
4、ms . 2 2.2 Symbols . 3 3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design . 7 3.1 General requierment . 7 3.2 Natural ventilation facilities . 8 3.3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facilities . 8 3.4 Calculation of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system . 10 4 Smoke exhaust system design . 14 4.1 General requierment . 14 4.2 Smo
5、ke control zone . 14 4.3 Natural smoke exhaust facilities . 15 4.4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 facilities . 16 4.5 Makeup air system . 19 4.6 Calculation of smoke exhaust system . 19 5 System Control . 25 5.1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 25 5.2 Smoke exhaust system . 25 6 System installation . 27 6.1 Gene
6、ral requirement . 27 6.2 Field inspection . 28 6.3 Ductwork installation . 29 6.4 Components installation . 32 6.5 Fan installation . 33 7 System commissioning . 35 7.1 General requirement . 35 7.2 Single machine commissioning . 35 7.3 Joint commissioning . 37 8 System acceptance . 38 8.1 General re
7、quirement . 38 8.2 Project acceptance . 38 9 Maintenance management . 41 Appendix 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smoke and surroundings.42 Appendix B Maximum volumetric flow rate for single exhaust inlet . 45 Appendix C Project partialization and itemization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46 Appendi
8、x D Quality inspec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 47 D.0.1 Quality management inspection on construction site . 47 D.0.2 Field inspection on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48 D.0.3 Construction process inspection on subproject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49 D.0.4 System commissioning inspection o
9、n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0 Appendix E Data inspection on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1 Appendix F Acceptance of smoke management project . 52 F.0.1 Project acceptance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2 F.0.2 Hidden project acceptance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3 Appendi
10、x 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spection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5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6 1 总 则 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1.
11、0.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0.5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
12、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1.2 排烟系统 Smoke Exhaust System 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2.1.3 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Without Air Shaft 无送风井道,采用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的送风方式。 2.1.4 自然排烟 Natural Smoke Exhaust 利用火灾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压作用, 通过建筑开口将建筑内的烟气直接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2.1.5 自然排烟窗(口) Natural Sm
13、oke Vent 具有排烟作用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可通过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方式开启。 2.1.6 烟羽流 Smoke Plume 火灾时烟气卷吸周围空气所形成的混合烟气流。烟羽流按火焰及烟的流动情形,可分为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等。 2.1.7 轴对称型烟羽流 Axisymmetric Plume 上升过程不与四周墙壁或障碍物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羽流。 2.1.8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Balcony Spill Plume 从着火房间的门(窗)梁处溢出,并沿着着火房间外的阳台或水平突出物流动,至阳台或水平突出物的边缘向上溢出至相邻高大空间的烟羽流。 2.1.9
14、窗口型烟羽流 Window Plume 从发生通风受限火灾的房间或隔间的门、窗等开口处溢出至相邻高大空间的烟羽流。 2.1.10 挡烟垂壁 Draft Curtain 用不燃材料制成,垂直安装在建筑顶棚、梁或吊顶下,能在火灾时形成一定的蓄烟空间的挡烟分隔设施。 2.1.11 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 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的用于蓄积火灾烟气的空间。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 2.1.12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设计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 2.1.13 烟羽流质量流量 Mass Flow Rate of Plume 单位时间内烟羽流通过某一高
15、度的水平断面的质量,单位为 kg/s。 2.1.14 排烟防火阀 Combination Fire And Smoke Damper 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的管道上,平时呈开启状态,火灾时当排烟管道内烟气温度达到 280时关闭,并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漏烟量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起隔烟阻火作用的阀门。一般由阀体、叶片、执行机构和温感器等部件组成。 2.1.15 排烟阀 Smoke Damper 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各支管端部(烟气吸入口)处,平时呈关闭状态并满足漏风量要求,火灾时可手动和电动启闭,起排烟作用的阀门。一般由阀体、叶片、执行机构等部件组成。 2.1.16 排烟口 Smoke Exhaust In
16、let 机械排烟系统中烟气的入口。 2.1.17 固定窗 Fixed Window for Fire Forcible Entry 设置在设有机械防烟排烟系统的场所中,窗扇固定、平时不可开启,仅在火灾时便于人工破拆以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外窗。 2.1.18 可熔性采光带(窗) Fusible Daylighting Band 采用在 120150能自行熔化且不产生熔滴的材料制作,设置在建筑空间上部,用于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设施。 2.1.19 独立前室 Independent Anteroom 只与一部疏散楼梯相连的前室。 2.1.20 共用前室 Shared Anteroom (居住建筑)剪
17、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 2.1.21 合用前室 Combined Anteroom 防烟楼梯间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 2.2 符 号 2.2.1 计算几何参数 11,ba排烟口的长和宽 A每个电梯门和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 kA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 0A所有进气口总面积 mA门的面积 fA每个送风阀门的面积 gA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 lA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 vA排烟口截面积 wA窗口开口面积 B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 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 m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 bd排烟窗(口)下烟气的厚度 D排烟口的当量直径 H排烟空间的室内净高度 1H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
18、wH窗口开口的高度 qH最小清晰高度 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 W烟羽流扩散宽度 mW单扇门的宽度 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1Z火焰极限高度 bZ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 wZ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 2.2.2 计算风量、风速 g重力加速度 jL-楼梯间的加压送风系统所需的总送风量 sL-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所需的总送风量 1L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 2L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 3L未开启常闭送风阀门漏风总量 M烟羽流质量流量 v门洞断面风速 V排烟量 maxV最大允许排烟量 2.2.3 计算压力、热量、时间 pC空气的定压比热 F门的总推力 dcF门把手处克服
19、闭门器所需的力 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 0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 P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 P压力差 Q火灾达到稳态时的热释放速率 cQ火灾热释放速率中的对流部分 t自动灭火系统启动时间 T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 0T环境的绝对温度 T烟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2.2.4 计算系数 火灾增长系数 w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 排烟位置系数; 0C进气口流量系数 vC排烟口流量系数 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 n指数 2.2.5 计算其他符号 1N设计层数内的疏散门开启的数量 2N漏风电梯门和疏散门的数量 3N漏风阀门的数量 3 防烟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
20、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 建筑高度大于 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 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 采用全敞开的
21、阳台或凹廊; 2)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3.0m2。 2 当独立前室、 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 2 款的要求。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
22、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 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采用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3.1.6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
23、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 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 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3.1.7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规范 5.1.3 条规定。 3.1.8 避难层的防烟系统可根据建筑构造、 设备布置等因素选择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9 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下列情况可仅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 避难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 30m; 2 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 60m。 3.
24、2 自然通风设施 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 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 10m 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 5 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0m2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 3 层。 3.2.2 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 独立前室、 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 2.0m2,合用前室、共用前室不应小于 3.0m2。 3.2.3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 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 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 2.0m2。 3.2.4 可开启外窗应方
25、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可开启外窗应在距地面高度为1.3m1.5m 的位置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3.1 建筑高度大于 100m的建筑, 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 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3.3.2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分别设置送风井(管)道,送风口(阀)和送风机。 3.3.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50m 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大于 32m 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
26、于建筑高度的 1/2; 2 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规范第 3.4.2 条规定的送风量增加 20%; 3 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 3.3.4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且地下部分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共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本规范第 3.4.5 条的要求分别计算地上、地下部分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 2 应采取有效措施分别满足地上、地下部分的送风量的要求。 3.3.5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送风机的进风
27、口应直通室外,且应采取防止烟气被吸入的措施; 2 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 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且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20.0m; 4 送风机宜设置在系统的下部,且应采取保证各层送风量均匀性的措施; 5 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送风机房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的规定; 6 当送风机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安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时,应采取火灾时自动
28、开启阀门的措施。 3.3.6 加压送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除直灌式加压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隔 23 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 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 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7m/s; 4 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 3.3.7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15m/s;送风管道的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 3.3.8 机械加压送风
29、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独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它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h; 2 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5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h。 3.3.9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0h 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 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3.10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且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 3.3.11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 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于
30、1m2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 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m2的固定窗。 3.3.12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避难层(间),尚应在外墙设置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 1%。有效面积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4.3.5 条的规定。 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3.4.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 1.2 倍。 3.4.2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应由本规范第 3.4.5第 3.4.8 条的规定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 24m 时,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
31、消防电梯前室应按计算值与表 3.4.2-1表 3.4.2-4 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表 3.4.2-1 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系统负担高度 h(m) 加压送风量(m3/h) 24h50 35,40036,900 50h100 37,10040,200 表 3.4.2-2 楼梯间自然通风,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系统负担高度 h(m) 加压送风量(m3/h) 24h50 42,40044,700 50h100 45,00048,600 表 3.4.2-3 前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系统负担高度 h(m) 加压送风量(m3/h) 24h50 36
32、,10039,200 50h100 39,60045,800 3.4.2-4 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注:1 表 3.4.2-1 至表 3.4.2-4 的风量按开启 1 个 2.0m1.6m 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 0.75 计算; 2 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两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 3 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4 4 对于有多个门的独立前室,其送风量应按前室门的个数计算确定。 3.4.3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 30m3/
33、h 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 1.0m/s 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3.4.4 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 25Pa30Pa; 2 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 40Pa50Pa; 3 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最大允许压力差应由本规范第3.4.9 条计算确定。 3.4.5 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1LLLj (3.4.5-1) 31LLLs (3.4.5-2) 式中:Lj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s前室的机械加
34、压送风量; 1L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 2L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 3L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 3.4.6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11vNALk (3.4.6) 系统负担高度 h(m) 送风部位 加压送风量(m3/h) 24h50 楼梯间 25,30027,500 合用前室 24,80025,800 50h100 楼梯间 27,80032,200 合用前室 26,00028,100 式中:kA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2); v门洞断面风速;(m/s) 1) 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合用前
35、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不应小于 0.7m/s; 2) 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 1.0m/s; 3) 当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 4) 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且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 0.6(lA/gA+1)m/s;lA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2);gA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m2)。 1N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 1) 楼梯
36、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 24m 以下时,设计 2 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1N=2;当地上楼梯间为 24m 及以上时,设计 3 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1N=3;当地下楼梯间时,设计 1 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1N=1; 2) 前室:采用常闭风口,计算风量时取1N=3。 3.4.7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21225. 1827. 0NPALn (3.4.7) 式中: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 0.002m0.004m。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 (Pa) ;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0.7m/s 时, 取P=6.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37、 1.0m/s 时, 取P=12.0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1.2m/s 时, 取P=17.0Pa。 n指数(一般取n=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2N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2N=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1N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3.4.8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33083. 0NALf (3.4.8) 式中:fA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2); 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3/sm2); 3N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3N=楼层数-3。 3.4.9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mmmmdcAWdWFFP (3.
38、4.9-1) )/(mmdcdWMF (3.4.9-2) 式中:P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 mA门的面积(m2); m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 110N; dcF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mW单扇门的宽度(m)。 4 排烟系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平面布局等因素,优先采用自然排烟系统。 4.1.2 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4.1.3 建筑的中庭、与中庭相连通的回廊及周围场所的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 2 周围场所应
39、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要求设置排烟设施; 3 回廊排烟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周围场所各房间均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可不设,但商店建筑的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 2)当周围场所任一房间未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 4 当中庭与周围场所未采用防火隔墙、防火玻璃隔墙、防火卷帘时,中庭与周围场所之间应设置挡烟垂壁; 5 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的排烟设计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4.6.5 条的规定; 6 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应根据建筑构造及本规范第 4.6 节规定, 选择设置自然排烟系统或机械排烟系统。 4.1.4 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
40、规范第 4.4.144.4.16 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 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 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3000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3 总建筑面积大于 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 60m 的走道; 5 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本规范 4.4.17 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4.2 防烟分区 4.2.1 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采用挡烟垂壁、结构梁及隔墙等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4.2.2 挡烟
41、垂壁等挡烟分隔设施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 4.6.2 条规定的储烟仓厚度。对于有吊顶的空间,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25%时,吊顶内空间高度不得计入储烟仓厚度。 4.2.3 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 4.2.4 公共建筑、 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 4.2.4 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 8 倍。 表 4.2.4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 空间净高 H(m) 最大允许面积(m2) 长边最大允许长度(m) H3.0
42、 500 24 3.0H6.0 1000 36 H6.0 2000 60m;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不应大于 75m 注: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 2.5m 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 60m; 2、当空间净高大于 9m 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3、汽车库防烟分区的划分及其排烟量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防火规范GB50067 的规定。 4.3 自然排烟设施 4.3.1 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自然排烟窗(口)。 4.3.2 防烟分区内自然排烟窗(口)的面积、数量、位置应按本规范第 4.6.3 条规定经计算确定,且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
43、(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 30m。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 其水平距离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 2.8 倍; 当公共建筑空间净高大于等于 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不应大于 37.5m。 4.3.3 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储烟仓以内,但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 3m的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度的 1/2 以上; 2 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形式应有利于火灾烟气的排出; 3 当房间面积不大于 200m2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可不限; 4 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
44、,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 3.0m; 5 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2.0m。 4.3.4 厂房、仓库的自然排烟窗(口)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设置在外墙时,自然排烟窗(口)应沿建筑物的两条对边均匀设置; 2 当设置在屋顶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屋面均匀设置且宜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开启;当屋面斜度小于等于 12时,每 2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当屋面斜度大于 12时,每 4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 4.3.5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效面积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开窗角大于 70的
45、悬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 70时,其面积应按窗最大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2 当采用开窗角大于 70的平开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 70时,其面积应按窗最大开启时的竖向投影面积计算; 3 当采用推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面积计算; 4 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有效开口面积计算; 5 当平推窗设置在顶部时, 其面积可按窗的 1/2 周长与平推距离乘积计算, 且不应大于窗面积; 6 当平推窗设置在外墙时, 其面积可按窗的 1/4 周长与平推距离乘积计算, 且不应大于窗面积。 4.3.6 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高位不便于直接
46、开启的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距地面高度(1.31.5)m 的手动开启装置。净空高度大于 9m 的中庭、建筑面积大于 2000m2的营业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尚应设置集中手动开启装置和自动开启设施。 4.3.7 除洁净厂房外,设置自然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2500m2的制鞋、制衣、玩具、塑料、木器加工储存等丙类工业建筑,除自然排烟所需排烟窗(口)外,尚宜在屋面上增设可熔性采光带(窗),其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或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 10%; 2 其他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 5%。 注:可熔性采光带
47、(窗)的有效面积应按其实际面积计算。 4.4 机械排烟设施 4.4.1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4.4.2 建筑高度超过 50m 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 100m 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 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 100m。 4.4.3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且当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合用系统的管道上,需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超过 10 个。 4.4.4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最高处,烟气出口宜朝上,
48、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 3.3.5 条第 3 款的规定。 4.4.5 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并应符合本规范第 3.3.5 条第 5 款的规定,且风机两侧应有 600mm 以上的空间。对于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共用的系统,其排烟风机与排风风机的合用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 机房内不得设置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 3 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的连接部件应能在 280时连续 30min 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4.4.6 排烟风机应满足 280时连续工作 30min 的要求,排烟风机应与风机入口处的排烟防火
49、阀联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4.4.7 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金属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20m/s;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 15m/s;排烟管道的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执行。 4.4.8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5h; 2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5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
50、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 1.0h; 3 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 1.0h,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 0.5h。 4.4.9 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 150mm 的距离。 4.4.10 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 1 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2 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 3 排烟风机入口处。 4.4.11 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 1.0h 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