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案范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数学教案范例高中数学教案范例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一起看看高中数学教案范例!欢迎查阅! 高中数学教案范例1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
2、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 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
3、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
4、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 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
5、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 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
6、天气预报报道,气温32 ,最低气温26 .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 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 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 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
7、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 t32 .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b,a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8、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A.f(x)g(x) 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
9、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
10、(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
11、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 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 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
12、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A.a1+a8a4+a5 B.a1+a8 C.a1+a8=a4+a5 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
13、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 设计感想 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 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 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
14、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 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 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 高中数学教案范例2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
15、常见到的一个图形,它是在学生学过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之后,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系统地理解直线和平面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确认图形中的已知角是否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能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的形成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引入 1.复习和回顾平面角的有关知识. 平面中的角 定义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16、,叫做角 图形 结构 射线点射线 表示法 AOB,O等 2.复习和回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共同特征.(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 3.观察:陡峭与否,跟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关,而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转化为两个平面所成角例子非常多,比如在这间教室里,谁能举出能够体现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实例?(如图1,课本的开合、门或窗的开关.)从而,引出“二面角”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二面角的定义 平面中的角 二面角 定义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本P17 图形 结构 射线点射线 半平面直线半平面 表
17、示法 AOB,O等 二面角a或-AB- (二)二面角的图示 1.画出直立式、平卧式二面角各一个,并分别给予表示. 2.在正方体中认识二面角.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几何中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成,它有一个旋转量,它的大小可以度量,类似地,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它也有一个旋转量,那么,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样度量?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课本P17). 2.AOB的大小与点O在棱上的位置无关. 说明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
18、所成的角做类比,用“平面角”去度量.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个主要特征:角的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分别与棱垂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 (四)例题分析 例1 一张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将其折成一个 的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说明 检查学生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的掌握情况. 翻折前后应注意哪些量的位置和数量发生了变化, 哪些没变? 例2 如图,已知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 所在平面外有一点P,使PA=PB=PC=a,求二面角 的大小. 说明 求二面角的步骤:作证算答.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可操作性的通法(定义法和线面垂直法). 例3 已
19、知正方体 ,求二面角 的大小.(课本P18例1) 说明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五)问题拓展 例4 如图,山坡的倾斜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是 ,山坡上有一条直道CD,它和坡脚的水平线AB的夹角是 ,沿这条路上山,行走100米后升高多少米? 说明使学生明白数学既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三、巩固练习 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 中,求二面角 的大小. 2. 若二面角 的大小为 ,P在平面 上,点P到 的距离为h,求点P到棱l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1.二面角的定义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其范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作图方法 4.求二面角的大小(作证算答) 五、
20、作业布置 1.课本P18练习14.4(1) 2.在 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个点,它到另一个面的距离是10,求它到棱的距离. 3.把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以BD为轴折叠,使二面角A-BD-C成 的二面角,求A、C两点的距离.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直接传受给学生,而是考虑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法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全过程.“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这两大概念的引出均运用了类比的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铺垫,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有意识地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高中数学教案范例3 一、
21、知识梳理 1.三种抽样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类别 共同点 不同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都是等概率抽样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个体比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匀分成若干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起始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个体比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按个体个数的比例抽取 在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总体中个体有明显差异 (1)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n个个体的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系统抽样的步骤: 将总体中的个体随机编号;将编号分段;在第1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按照事先研究的规则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的步骤:
22、分层;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各层抽样;汇合成样本. (4) 要懂得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矩形的面积=组距 =频率众数是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中位数的左边与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相等,可以由此估计中位数的值 2.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刻画数据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 , , ,其平均数为 则方差 ,标准差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个,而且所有结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 包含 个结果,那么事件 的概率P= 特别提醒:古典概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1 ,即试中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即样本空间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 2 ,即每个
23、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 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特别提醒:几何概型的特点: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不可数的;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二、夯实基础 (1)某单位有职工160名,其中业务人员120名,管理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解职工的某种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人数应分别为_. (2)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都参加了 11场比赛,他们所有比赛得分的情况用如图2所示的茎叶图表示, 则甲、乙两名运动员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 ) A.19、13 B.13、19 C.20、18 D.18、20 (3)统计某
24、校1000名学生的数学会考成绩, 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示,规定不低于60分为 及格,不低于80分为优秀,则及格人数是 ; 优秀率为 。 (4)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4 8.4 9.4 9.9 9.6 9.4 9.7 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 和方差分别为( ) A.9.4, 0.484 B.9.4, 0.016 C.9.5, 0.04 D.9.5, 0.016 (5)将一颗骰子先后抛掷2次,观察向上的点数,则以第一次向上点数为横坐标x,第二次向上的点数为纵坐标y的点(x,y)在圆x2+y2=27的内部的概率_. (6)在长为12cm的
25、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并且以线段AM为边的正方形,则这正方形的面积介于36cm2与81cm2之间的概率为( ) 三、高考链接 07、某班50名学生在一次百米测试中,成绩全部介于13秒与19秒之间,将测试结果按如下方式分成六组:第一组,成绩大于等于13秒且小于14秒;第二组,成绩大于等于14秒且小于15秒 ; 第六组,成绩大于等于18秒且小于等于19秒.右图 是按上述分组方法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设成绩小于17秒 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为 ,成绩大于等于15秒 且小于17秒的学生人数为 ,则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可分析 出 和 分别为( ) 08、从某项综合能力测试中抽取100人的成绩,统计如表,则这100人成绩的标准差为( ) 分数 5 4 3 2 1 人数 20 10 30 30 10 09、在区间 上随机取一个数x, 的值介于0到 之间的概率为( ). 08、现有8名奥运会志愿者,其中志愿者 通晓日语, 通晓俄语, 通晓韩语.从中选出通晓日语、俄语和韩语的志愿者各1名,组成一个小组. ()求 被选中的概率;()求 和 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18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