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口腔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第 2 页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与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理念,顺应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遵循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以大医学整体改革为基本依托,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为核心内容,以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先进经验为对照借鉴,以创造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改革动力,以突出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鲜明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口腔医学人才。(二)原则1.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2.坚持以素质教
2、育为主线的原则,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3.坚持工学结合,将课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及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探讨课程建设方案的优化。4.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5.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作用。6.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争创特色。三、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一)深化完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推动完善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
3、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使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专业主干课程到优质课程标准,争取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 门,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推动课程标准的建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第 3 页(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以“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为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兼顾就业的多样化,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4、,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深化课程内容改革1.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和现实岗位设置为基本,深入分析岗位任务及任职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压缩课程学时总数,尽量减轻学生负担。在制定或修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注重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通过课程的分化,注重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以利于学生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将教学内容更新作为重点近年来,我国的口腔医学发展迅速,在基础理论、临床技术和设备器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要及时将来自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
5、及新成果引入教学,剔除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本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最新成果等内容,及时补充讲义,开设新技术讲座,充实授课内容,使课程教学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步,提高教学过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努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延续中发挥重要作用。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并强化与一线业务的对接和基本训练。推行双证书制度,参照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证书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培训考试内容与专业教
6、学内容相互衔接沟通,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四)增设新课程,整合改造旧课程,充实加强主干课程(1)增加人文社会课程,强化通识及基础教育-第 4 页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增加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用课程的学时,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艺术欣赏、口腔医学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合并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学时。(3)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居高不下,增加口腔正畸学的学时。(4)针对口腔疾病多发的特点,将口腔预防医学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5)强调以实用和必需为
7、度,将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等四门课程整合为口腔内科学一门课程。(五)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将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课程平台组成,即必修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和隐性课程平台。必修课程平台保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网络课程平台涵盖基础与专业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对必修课程平台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今后主要的改革建设方向。选修课程平台包括社会科学、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隐性课程平台包含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在内,与其他三个课程平台互相配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8、分,对学生成长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熏陶作用,是其他三个课程平台的重要补充。(六)构建更加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临床医疗活动,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审核各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制定训练考核标准。1基本技能训练环节。进一步增大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和比例,加大基本训练强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动手能力差的现状。2临床模拟实训环节。由教师提出模拟标准临床病例,并指导学生分组独立查阅资料,进行实训设计,提出实训方案。实训方案经过课堂讨论和指导教师审定后由实训小组付诸实施,撰写实训报告,组织报告会,交流经验与体会。(七)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1.改革传统的经教
9、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第 5 页式,以指导性自学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口腔专业操作、实践多的特点,开发制作和引进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全面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多种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推广应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程等教学手段,加速建立比较系统的
10、口腔医学网络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逼真、形象、具有可重复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使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为教学服务,而且成为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力量。(八)改革考试模式探索考试模式改革,抓考风,带学风,变单一的知识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考试,重视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技能考核。考试内容不只局限于讲授的内容,还包括规定的自学内容,命题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降低记忆性题目的比例;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在完善题库建设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九)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标准,形成校内为主、内
11、外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1依托学校有关专业实验实训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2加强校内口腔实训中心建设,提高实验课开出率及实验质量,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规模大,面积足,设施全,档次高,管理好,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3本着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原则,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合作领域。4对实践教学带教人员进行资格认定。5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十)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第 6 页1 根据行业的新发展和专业特点尽量选
12、用新版规划教材,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2鼓励、支持教师承担编写任务,主编或参编与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编写口腔医学专业实训指导书 1 套,组织编写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习题集。3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工作,重要的教材研究课题可推荐列为学校教改项目,明确任务和要求,解决必要的条件和经费。4建立教材档案,全面记录反映教材建设的状况和成果。深入开展与医药卫生单位在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产学结合教育机制,力争在专业改造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五、保障措施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
13、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1加强对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导,采取层层负责制的形式分解落实教学改革任务。各级领导均应把课程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2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全员竞争聘任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得,进一步完善各种单项激励制度的机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竞争氛围,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使课程建设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注重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各项改革规定向教学一线、向教师有较大倾斜。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