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整理)说课稿汇总8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整理)说课稿汇总8篇(一).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幸福快乐的歌,它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与童年有关。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环球采风中的歌曲红蜻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一、教材分析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木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四三拍,一段体结构,共八小节,短小精炼。两声部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然短小
2、,但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换气记号,运用均匀的气息演唱红蜻蜓。2、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变化力度投入地演唱歌曲。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乐作品。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是:低声部的准确和谐。三、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学及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四、教学过程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音乐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谈话导入,感受意境美这节课在上课前,我用二战历史作为导语,目的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接着,为了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我播放了本节课的学习歌曲红蜻蜓,把孩子们带入到美好的音乐意境中。通过听歌曲,学生对歌曲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歌曲的大致内容,这样做在于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再次,对于歌曲的出处向学生做了简单介绍,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一些音乐常识,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2、循序渐进,感受旋律美在听完歌曲之后,首先让学生读歌词,先让轻声的自由读,然后让
4、学生拍着节拍根据三拍子的特点有节奏的读,记住歌词,掌握节奏。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琴演唱歌曲第一声部的旋律,达到基本熟练之后,让学生学唱歌词,教师做相应的纠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画出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唱词的过程中,我提示学生:一、三段歌词中“红蜻蜓”、“红蜻蜓呀”和第三段中“竹杆尖上”这三处的演唱。(范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牢固掌握歌曲主旋律,突破教学重点】3、艺术处理,实现和声美合唱教学不是两个声部的简单拼凑,而是让学生唱出它的和谐美。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做到两声部音色的统一,力度的均衡及声部的和谐,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
5、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练习,解决突破难点:(1)聆听低声部旋律,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2)采用灵活多变的演唱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倾听对方声部。(3)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合唱。【以上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合作交流。】4、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因此,我在最后,设计让学生听一听日本的其他歌曲,说说自己喜爱的童年歌曲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童年时光,不要虚度光阴,让童年的美好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结束愉快的音乐课。
6、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配合,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合唱的和谐之美,通过由浅入深的递进教学,降低难点,不断突破,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说教法】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新课标这指出了
7、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说程序】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
8、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1、自读释义“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
9、作学习。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2、体验意境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
10、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三)品味诵读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
11、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四)总结拓展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默写古诗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计算机主机的秘密。今天我跟大家汇报的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探索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秘密-计算机主机的秘密这一节中的内容。学习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
12、件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构建完整计算机系统概念,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主机的组成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概念与实物的正确对接。(2)通过浏览教学资源专题网站及相应的教学视频剪辑,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整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3 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我校大多数
13、学生都来自水果湖地区省直机关的子弟,对计算机接触较早,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主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接,教学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作用。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1、教法: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由于初二年级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我首先采用创设情景法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然后用演示观察法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和对信息的思维、理解能力。以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堂
14、内容,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又采用了网络资源学习法和分层教学法及竞争激励法,使得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第四部分:教学媒体手段分析1、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2、自行设计的专题站3、辅助教学的视频剪辑第五部分: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以展示实物、回答问题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不断答问、质疑、总结的过程向大家说明现今计算机主机的组成。2、竞赛分组,协作学习以46个同学为一
15、个小组,将全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台事先打开了机箱盖的主机。让学生边观察边动手边思考,进一步了解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认真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计算机主机的秘密。看哪个小组表达得更准确、更详细。3、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引导学生看书、浏览专题站和教师机上共享的视频剪辑进一步学习主机各部件的作用。教师巡视检查学习情况,辅导少数学习困难的同学。4、谈收获,自由学习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这节课获取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在学习上还存在哪些困惑和疑点?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也可以向老师举手提问。5、总结归纳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
16、了解,教师再对学生普遍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着重讲解,理清学生思路。比如说“内存与外存有什么区别,它们的服务对象分别是什么?” 在授课时我重点突出内存的“中转站”作用。总结内存的服务对象是计算机本身,而外存的服务对象是用户。第六部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认为在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专题网站和视频剪辑进行自主学习,分组竞赛答题,体现了分层次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课后经过认真分析,我感觉这节课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1.在学生分组和任务布置上仍显粗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对评价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或鼓励。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
17、位专家和同仁能给我今天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
18、水的物理性质。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了解氢气的性质。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 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4.教具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19、二、说教法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1.探究学习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2.多种感官协同法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学习情景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投影展示下列资料生物体内都含有水2、实验
20、探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
21、无色的。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3、验证实验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学生在教师的引
22、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4、讲解总结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要求学生
23、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学生讨论后得出: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
24、无味的气体;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
25、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新型燃料氢气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
26、标。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
27、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
28、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铁(Fe) 铜(Cu) 过氧化氢(H2O2) 高锰酸钾(MnO4) 四氧化三铁(Fe3O4)答案:分别是1种 1种 两种 3种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
29、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五、板书设计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电解水实验现象: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二、验证实验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水(H2O) 氢气(H2)+氧气(O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三、氢气(H2)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3验纯方法:管
30、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4爆炸极限:4742。四、单质和化合物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说课稿 篇5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一、教材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
31、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东欧剧变的概况,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2、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书、史论结合的怡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情感与价值观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
32、感和使命感。四、教学策略1、教法运用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2、学法指导(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标签: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高中历史说课模板,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五、过程设计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捆绑在一起,从含义、过程、原因、影响四方面来讲援。1、导入。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重大挫折,史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破题。解决“是什么
33、”的问题。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以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提问:什么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3、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旨在弄清东欧剧变和苏承解体的基本过程。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东欧各国剧变的具体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各国剧变的过程有何共同特点?问题:苏联解体历经哪几个重要步骤?4、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问题。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我以为是本节教学重中
34、之重,必须下力气解决: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钱外长的一段话”,得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在课文上边找出相应的答案,加以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标签: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高中历史说课模板,第二,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在教材中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第三,引导同学们找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原因,然后一起重点分析哪一因素是决定因素?解决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依据生产力标准和实事求是精神加以分析,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讨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5、分析影响。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两方面去分析。6、合作探究,拓展思维由学生提出或老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
35、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问题综合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苏东剧变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7、教学总结与反馈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从剧变发生的时间、过程、实质、原因和评价等方面由学生命制5道左右选择题和一道思考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说课稿
36、篇6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
37、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
38、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三、教学方法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
39、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四、教学程序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第一环节:创设情景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40、。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
41、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题是植物妈妈有办法。下面我就从四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的
42、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2、教学目标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韵味,并能试着仿编诗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
43、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快乐的阅读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赏读情趣拓展延伸仿编诗歌先简单说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在激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了4次读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读后交流收获。第二环节是赏读情趣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决定采用二小节重点指导,三小节扶,四小节放得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了能让学生积极、
44、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蒲公英一起随风出发,在情境朗读中找到美、读出美,读出诗的韵味儿;在第三小节中运用实物演示法,帮学生理解“铠甲”、“挂住”等词语,并从朗读中体会苍耳妈妈办法之“妙”;第四小节中,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出豌豆妈妈的方法之“巧”。下面就是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和仿写诗歌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拓展延伸:让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我再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和学生交流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同时也为创编诗歌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图文并列”式的板书。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主题鲜明。能清晰体现教学思路。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呈现给大家,希望各位老师听后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学理念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二 、说教材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一样思考”中的感悟自然版块,该版块侧重于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