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整理)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五篇.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01281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整理)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年整理)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整理)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整理)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五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五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计划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目的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二、教学任务1、

2、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4)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三、 教学措施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 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3、 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4、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5、 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6

3、 、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四、考试安排考试时间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10月4日 (第六周)期中考试 11月4日(第十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 (第十八周)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五、教学进度章节 课 时周次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第1至2周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2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单元复习 3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23至8周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第三节 化学平衡 8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单元复习 4第三章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29至16周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第三节 盐类的

4、水解6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实验 中和滴定1单元复习 5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317至20周第二节 化学电源2第三节 电解池5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单元复习 4机动521周期末复习 22周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2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化学组做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解决学校化学常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集体备课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和校本研究,为创造优秀的教师群体和优秀化学教研组而努力。二、教学工作重点:(一)化学课堂改革为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我校

5、化学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重点继续进行生命化课堂改革,尤其针对新授课和习题课。组织全体老师钻研大纲、钻研考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法、教研学生。初步讨论拟定新授课采取如下的基本模式。1、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根据学习任务学生认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强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4、检测反馈,自主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习题课采用如下的基本模式。1、将试题分类,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2、结合学习目标,针对集中问题,找准切入点,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进行重点点拨。

6、3、总结解题方法,交流讨论成果,注重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教师加强对学情的把握。4、目标检测,利用所学知识作答,自查掌握情况,提升学生应用知识、方法、规律,解题的能力。(二)做好教学常规在抓好其他教学常规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备课这一环节。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备课的具体步骤为:1、教师从自主研究的角度分析课标、教材、学情,形成初稿。2、参照优秀教案对备课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形成教学复稿。3、参与集体备课,进行详细的研讨、补充、改进和完善,形成集体备课稿。4、针对实际教学进行反思、修改形成完善稿。重视集体备课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教学后记。在以前的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评价、课堂

7、生成、同伴点评、思考感悟等。三、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常规要求(一)课前要求做好预习。学生根据教师研究设计的预习内容,自主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主动参与。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哪些是应该记住的、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课上应重点掌握的。(二)课中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转变课堂管理和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过程要求:1、遵守课堂纪律。2、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小组内分工明确,根据个人能力,轮流完成各项任务,组内成员热情互助、主动交流、互学有效。4、学生解决不了

8、的问题或生成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三)课后做到:1、在规定时间内认真、规范、高效地完成作业,对于有疑问的或不会的题目作出相应的标记。参照课本、笔记本独立解决习题中存在问题。2、自主复习、查漏补缺,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巩固、掌握方法、思路、规律。3、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错题本。四、工作计划和措施1、组织化学教师搞好各年级常规教学活动,落实好备课组活动。今年备课地点在初四办公楼二楼会议室,由于校长负责化学组备课活动,教研组老师全员参与,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全面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2、组织好优质课、公开课的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并收集好相关的资料。3、组织

9、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结成帮扶对子,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4、组织好对新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指导工作,做好相关的评价。5、以各级部备课组为主体,全员参与,开展课题的工作,落实课题研究。6、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做好新教材教法的教研总结。7、组织全体教师对教学工作献计献策。8、组织各年级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9、做好各阶段的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时写好考试情况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10、组织老师积极参加读书征文活动和微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在学校和年级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落实学校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情感

10、、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工作目标1、教学内容:完成化学必修12、学生情感与态度: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3、学生能力: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计算能力4、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年度教学任务,在大型考试中,获得理想的优秀率、及格率三、具体措施1、深入学习新课改,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继续学习新课改,研究新课标,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握住其精髓,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合作,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唱独角戏为共同

11、参与,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鲜活、和谐、高效课堂。2、认真落实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严格落实“备、教、批、改、辅”等教学各环节。做到备课充分,合理控制教学深广度,循序渐进;上课富有激情,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及时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一般一星期2-3次,一月组织1-2次化学检测,落实好作业批改和讲解;耐心辅导,注重全体和个体相结合,培优扶困。3、科学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我们要做好学法指导。利用年级广播对学生进行学法讲座,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12、和一些技巧,方法如:比较法、联想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技巧如: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4、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学科特点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探索化学世界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为了弥补直接做实验的一些缺点,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来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做一些常规的实验。5、开展听课评课,营造研讨氛围认真落实学校有关教学要求,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办公室的研讨氛围,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做到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有主题,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做到统一

13、教案、练习、进度。四、教学进度(略)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目标1.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2.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3. 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内容分析1. 地位和功能绪言作为全书的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简要地介绍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纲

14、挈领、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激烈碰撞,破坏化学键,使得各原子间的组合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化学键,产生了新的分子,同时也了解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本模块是以学生此前的化学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对许多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积累为前提,为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而设立的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科书中介绍的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模型及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2. 内容结构绪言在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

15、:一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教科书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二是第三、第四自然段,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培养学生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认识事物的存在具有多样性,物质的稳定具有相对性,而化学变化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相辅相成。与此同时,还指出了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1)完成书中规定的实验、活动。(2)观察周围(包括大自然)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或进行模拟实验。(3)认真学习概念

16、模型,它是学习、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绪言在论证了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之后,坦陈现有理论的缺憾:“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计算或推测化学反应活化能的理论方法”。这种客观的科学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更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将来进行更深入探究的意识。绪言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3. 内容特点绪言中概括地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与思路,同时还简介了“有效碰撞理论”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两个概念模型,对全书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课时分配建议建议用1课时。一、教学设计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

17、象,学生接受相关知识有较大难度,所以绪言教学采取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为宜。教学中对概念模型的表述应尽量简化,对概念模型的认识还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深入,这里更多地是强调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通过绪言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内容上对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有所了解,在方法上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概念模型法有所领悟。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教学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教学建议:根据绪言内容特点,本课可设计成下述教学模式:课前自学查阅资料课上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整

18、理资料、先行讨论形成共识,再通过课堂上的汇报、讲解、交流和评价,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新课引入首先教师指出,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化学家们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如果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不够清楚则无法做到。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这是我们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宗旨。化学反应原理所包含的内容及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正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中的主要过程可以结合学生汇报交流自学与讨论的成果,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 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内容可列举学生熟悉的化学反

19、应进行分析。情景1:说明:同样都与H2反应,由于O2、CuO 、N2的性质不同,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也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内因”。情景2:将H2+O2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数百年,但点燃后却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而且只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成物。说明:外界条件可以促使其反应发生。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物质之间反应的“内因”已经具备,“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情景3:H2+N2即使在高温、高压、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20、,也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方向及限度正是“化学反应原理”要研究的问题。此时有必要指出:在不同物质体系、不同的环境中,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如在第三单元将介绍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在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将分别介绍化学反应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电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这些基本原理与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密切相关,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研究,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2. 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思路与方法概念模型法。教科书介绍了合理简化的概念模型以及如何运用概念模型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对该段内容的处理可分

21、三步进行:(1)建立简化的有效碰撞模型的设想:为了突出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内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选择气相反应体系作为研究有效碰撞的基础模型。其优点是:气体分子运动空间远大于自身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该概念模型最重要的内涵也更加突出,更容易掌握。如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是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2)模型的基本构架模型的建构:在一洁净的容器中,使氢气与氧气按体积比21的比例混合,气体分子因自由运动而不断发生碰撞(互相接触)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假设与事实:研究结果表明,从分子的热运动来看,分子发生碰撞的机会很多。如在常10温常压下每个氢分

22、子、氧分子自身或它们之间的碰撞几率为2.35510次/秒。假如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则化学变化瞬间即可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立论:并不是每次分子间的碰撞都会引发化学反应,只有其中部分的气体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3)活化分子和活化能对该模型的进一步认识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示(图1)。具有足够能量(活化能)的分子活化分子的碰撞是有效碰撞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只有当活化分子采取适合的取向进行碰撞时才能反应。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部分教科书以活化能为0的反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

23、了活化能的大小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结论: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有关;而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活化分子的多少又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的,而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又与分子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可以说,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那么,对于一个特定反应,人类如何使用和控制,还需要研究外部条件对它的影响。这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讨论。最后教科书特别指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当实验条件不同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催化剂的应用就是实例之一。人们尚未掌握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有效的理论推算

24、方法,这种留有缺憾的教学观点值得关注,既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科学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关于催化剂,在化学2中已有介绍,这里着重说明催化剂的作用、意义,在第二章中进一步从由于催化剂的参与改变了活化能,从而改变了反应速率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5 【指导思想】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本备课组的教学教研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为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1、认真分析研究新教材,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2、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会议精神,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实现优质课。3、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状况分析】高二年级共有5名理科学生,高一时学生已完成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的学习,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很有限,这个学期我们要抓好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并结合我们学校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本学期理科班的学生要完成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略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