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试讲教案.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2833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数学试讲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二数学试讲教案初二数学试讲教案 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勾股定理,并学习了如何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用途;一起看看初二数学试讲教案!欢迎查阅!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形结合”和“转化”数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1、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

2、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一、基础知识梳理 在本章中,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勾股定理,并学习了如何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用途;本章后半部分学习了勾股定理的逆定是以及它的应用.其知识结构如下: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和等于_的平方.就是说,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这就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_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 勾股定理的直接作用是知道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求第三边的长.这里一定要注意找准斜边、直角边;二要熟悉公式的变

3、形: ,. 2.勾股定理逆定理 “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为_.”这一命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为根据边的关系解决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定理的证明采用了构造法.利用已知三角形的边a,b,c(a2+b2=c2),先构造一个直角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证明第三边为c,进而通过“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定理成立. 3.勾股定理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但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应首先确定该三角形的边,当其余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边的平方时,

4、该三角形才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可用来证明两直线是否垂直,这一点同学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不仅可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还可以判定哪一个角是直角,从而产生了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新方法: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通过计算来证明,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其中c为边,若,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所以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首先要确定三角形的边. 二、考点剖析 考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 求:(1) 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2) 阴影部分是长方形; (3) 阴

5、影部分是半圆. 2. 如图,以RtABC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三个半圆,试探索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考点二: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09年山东滨州)如图2,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边BC的长为( ) A.21 B.15 C.6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强化训练】: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cm,7cm ,则斜边长为 . 2.(易错题、注意分类的思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5,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 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 求斜边上的高.(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其高的积,ab=

6、ch) 考点三:应用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求底边上的高 例、(09年湖南长沙)如图1所示,等腰中, 是底边上的高,若,求 AD的长;ABC的面积. 考点四:应用勾股定理解决楼梯上铺地毯问题 例、(09年滨州)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3所示,其中米, ,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 . 分析: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把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发现,所有台阶的高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BC的长度,所有台阶的宽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AC的长度,只需利用勾股定理,求得这两条线段的长即可。 考点五、利用列方程求线段的长(

7、方程思想) 1、小强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2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4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算出来吗? 【强化训练】: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4cm,BC=5cm,求CF 和EC。. 考点六: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勾股树问题 例、如右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5,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和为 分析:勾股树问题中,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另一个是正方形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考点七: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

8、角三角形 例1: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3、4、5(2)5、12、13(3)8、15、17(4)4、5、6,其中能够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强化训练】:已知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a=n-1, b=2n, c=n+1(n1).试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若是,请指出哪一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考点八:其他图形与直角三角形 例:如图是一块地,已知AD=4m,CD=3m,D=90,AB=13m,BC=12m,求这块地的面积。 考点九:与展开图有关的计算 例、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表面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 【强化训练】:如图一个圆柱,底圆周长6cm,

9、高4cm,一只蚂蚁沿外壁爬行,要从A点爬到B点,则最少要爬行 cm 四、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驻足“双基”】 1.设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_. 2.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其中斜边上的高为( ). A.6cm B.8.5cm C.cm D.cm 【提升“学力”】 3.如图,ABC的三边分别为AC=5,BC=12,AB=13,将ABC沿AD折叠,使AC落在AB上,求DC的长. 4.如图,一只鸭子要从边长分别为16m和6m的长方形水池一角M游到水池另一边中点N,那么这只鸭子游的最短路程应为多少米? 5.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

10、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6.如图:在一个高6米,长10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 则该地毯的长度至少是 米。 【聚焦“中考”】 8.(海南省中考题)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 5.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6.如图:在一个高6米,长10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 则该地毯的长度至少是 米。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2 教学

11、目标 1、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 3、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能写出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重点难点 重点: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建立方程模型的探究。 1、展示课本P.2问题一 引导学生设人行道宽度

12、为xm,表示草坪边长为35-2xm,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5-2x)2=900 2、展示课本P.2问题二 引导思考:小明与小亮第一次相遇以后要再次相遇,他们走的路程有何关系?怎样用他们再次相遇的时间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 通过思考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设经过ts小明与小亮相遇,用s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利用路程方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t+0.01t2=3t 3、能把,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化成下列形式: 4x2-140x+32 0.01t2-2t=0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上述方程和,启发学生归纳得出: 如果一个方程

13、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a,b,c是已知数且a0), 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让学生指出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三)讲解例题 例1:把方程(x+3)(3x-4)=(x+2)2化成一般形式,并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2+5x-12=x2+4x+4, 化简,得2x2+x-16=0。 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16。 点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具有两个特

14、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例2: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2x+3=5x-2;(2)x2=25; (3)(x-1)(x-2)=x2+6;(4)(x+2)(3x-1)=(x-1)2。 解方程(1),(3)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 点评: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四)应用新知 课本P.4,练习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显著特征是: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 2、一元二次

15、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根据一般形式确定的。 3、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思考与拓展 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a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1中A组第1,2,3题。 教学后记: 【1

16、.2.1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提问: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现在我们已有了哪几种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9(1-3x)2=25 (二)创设情境 说明: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此方程。解得x1=,

17、x2=-。 1、说一说: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结论: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想一想:展示课本1.1节问题二中的方程0.01t2-2t=0,这个方程能用因式分解法解吗? (三)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0.01t2-2t=0,解答课本1.1节问题二。 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t(0.01t-2)=0,由此得出t=0或0.01t-2=0 解得tl=0,t2=200。 t1=0表明小明与小亮第一次相遇;t2=200表明经过200s小明与小亮再次相遇。 (四)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8例3。 按课本方式引导

18、学生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让学生讨论P.9“说一说”栏目中的问题。 要使学生明确:解方程时不能把方程两边都同除以一个含未知数的式子,若方程两边同除以含未知数的式子,可能使方程漏根。 3、展示课本P.9例4。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然后看书上的解答,交换批改,并说一说在解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应用新知 课本P.10,练习。 (六)课堂小结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先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使它的一边为0,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在解方程时,千万注意两边不能同时除

19、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否则可能丢失方程的一个根。 (七)思考与拓展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议一议:对于含括号的守霜露次方程,应怎样适当变形,再用因式分解法解。 (1)2(3x-2)=(2-3x)(x+1);(2)(x-1)(x+3)=12。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2(3x-2)+(3x-2)(x+1)=0, (3x-2)(x+3)=0,3x-2=0,或x+3=0, 所以xl=,x2=-3 (2)去括号、整理得x2+2x-3=12,x2+2x-15=0, (x+5)(x-3)=0,x+5=0或x-3=0, 所以x1=-5,x2=3 先让学生动手解方程,然后交流自己的解题经验,教师引

20、导学生归纳:对于含括号的一元二次方程,若能把括号看成一个整体变形,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为两个一次式的积,就不用去括号,如上述(1);否则先去括号,把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再看是否能将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积,如上述(2)。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

21、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若p=1,q=1,则pq=l(),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答案:(1),。(2),。(3),。(4),。 2、填空:若x2=a;则x叫a的,x=;若x2=4,则x=; 若x2=2,则x=。 答案:平

22、方根,2,。 (二)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给出1.1节问题一中的方程:(35-2x)2-900=0。 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按课本P.6那样,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将方程(35-2x)2-900=0“降次”为两个一元一

23、次方程来解。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 (四)讲解例题 展示课本P.7例1,例2。 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同学们小结:对于形如(ax+b)2-k=0(k0)的方程,既可用因式分解法解,又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是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本节课主要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ax+b)2=k(k0),然后直接开平方得ax+b=和ax+b=-,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4、,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注意:(1)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边是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形如(ax+b)2=k(k0)的方程,由于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规定k0,当k0时,方程无实数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8,练习。 (六)课堂小结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通过“降次”,把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基本步骤是什么? 3、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你能说出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1)-4x2+1=0;(2)x2+3=0;(3)(5-3x)2

25、=0;(4)(2x+1)2+5=0。 答案:(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和(4)没有实数根;(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通过解答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三种情况。 布置作业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4 考标要求: 1体会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右边是零的形式。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解方程(2+x)(x-3)=0,就相当于解方程() A2+x=0,Bx-3=0C2+x=0且x-3=0,D

26、2+x=0或x-3=0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降次,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解方程的过程: (1)解方程:,小明的解法是:解:两边同除以x得:x=2; (2)解方程:(x-1)(x-2)=2,小亮的解法是:解:x-1=1,x-2=2或者x-1=2,x-2=1,或者,x-1=-1,x-2=-2,或者x-1=-2,x-2=-1=2,=4,=3,=0 其中正确的是() A小明B小亮C都正确D都不正确 3下面方程不适合用因式分解法求解的是() A2-32=0,B2(2x-3)-=0,D 4方程2x(x-3)=5(x-3)的根是() Ax=,Bx=3C=,=3Dx= 5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

27、为:ab=(a+1)(b+1),根据这个规则,方程x(x+1)=0的解是() Ax=0Bx=-1C=0,=-1,D=-1=-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6方程(1+)-(1-)x=0解是=_,=_ 7当x=_时,分式值为零。 8若代数式与代数式4(x-3)的值相等,则x=_ 9已知方程(x-4)(x-9)=0的解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_. 10如果,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bx=0的解是_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1解方程 (1)+2x+1=0(2)4-12x+9=0 (3)25=9(4)7x(2x-3)=4(3-2x) 12解方程=(a-2)

28、(3a-4) 13已知k是关于x的方程4k-8x-k=0的一个根,求k的值。? 14解方程:-2+1=0 15对于向上抛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关系:h=vt-g,其中h是上升到高度,v是初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为方便起见,本题中g取10米/),t是抛出后所经过的时间。 如果将一物体以每秒25米的初速向上抛,物体多少秒后落到地面 初二数学试讲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29、: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a22ab+b2=?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二)创设情境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三)探究新知 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知:反过来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 2、怎样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呢?让学生完成课本P.10的“做一做”并引导学生归纳: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

30、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将方程一边化为0,另一边配方后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四)讲解例题 例1(课本P.11,例5) 解(1)x2+2x-3(观察二次项系数是否为“l”) =x2+2x+12-12-3(在一次项和二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它与原式相等) =(x+1)2-4。(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用同样的方法讲解(2),让学生熟悉上述过程,进一步明确“配方”的意义。 例2引导学生完成P.11P.12例6的填空。 (五)应用新知 1、课本P.12

31、,练习。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经验。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七)思考与拓展 解方程:(1)x2-6x+10=0;(2)x2+x+=0;(3)x2-x-1=0。 说一说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 解(1)将方程的左边配方,得(x-3)2+1=0,移项,得(x-3)2=-1,所以原方程无解。 (2)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3)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有三种:无实数解,如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3)。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 教学后记: 22 /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