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1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
2、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
3、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4、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
5、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
6、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7、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
8、,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
9、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
10、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
11、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
12、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
13、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14、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3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
15、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
16、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qing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
17、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
18、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
19、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20、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21、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
22、(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
23、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
24、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
25、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
26、,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
27、,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
28、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
29、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
30、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
31、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
32、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
33、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
34、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35、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
36、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37、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
38、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39、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40、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
41、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