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整理)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2756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整理)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整理)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整理)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整理)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

2、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因此,我就打破通过观察 发现 猜想 验证 概括的传统教学思路,除了在外在形式上认识规律(教材意图),又从乘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进一步从算式意义方面得出了(a+b)c=ab+bc这样确凿无疑的结论。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而是又进入“质”的深化。这种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有效的建立模型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难点。从课后作业可

3、以看出,这种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前。在突破本节第二个难点:乘法分配律容易跟乘法结合律混淆的现象时。敢于挑战自我,不再泛泛地讲两个规律的区别与联系,而采用反式教学写出25(48)=254+258的现象,让学生既懂得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区别,又找到了乘法分配律概念的重点。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扩展型的练习,对分配律的概念加以升华。这些方面,只是我对自己原来的教学在反思与对比中觉得是对我而言较为进步的一点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由于紧强导致只顾自己思路,而忘了对学生的回答或知识的恰当与否做出及时评定。还有,恐

4、怕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而把“总结”与“拓展”放错了位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等等问题。深入思考,觉得还是自己的业务不够熟练,驾驭课堂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因此,我想: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深入钻研,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二、多听课,学习别人长处,多查阅资料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思路的“创新”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师,甚至忘记“传统”形象,这是我最高的追求目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什么?生:张阿姨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师:能自己列式解答吗?

5、(教师巡视,学生解答)让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板演。师:说说655+455这种解答方法是怎样想到的?生: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师:(65+45)5这种方法呢?生: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生:想的方法不同导致列的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师: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连接?生:等号揭示:(65+45)5=655+455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吗?(从数,运算符号思考)生:结果相等,都有三个数,5左边出现了1次,右边出现了两次,左边先加再乘,右边先乘再加师: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右边呢?生: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

6、5的积加45乘5的积。师:你能模仿着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学生试写学生列举验证,教师将学生列举的等式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得数。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师:由此你想到些什么?生:这里有规律。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种普遍存在的规律呢?生:(字母、符号、文字)师:试着写一写吧生:(a+b)c=ac+bc(+)=+师:小结:像这样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指着算式说)顺着读,(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反过来读乘法分配律反思:乘法分配律一课是苏教国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

7、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接触过加法、乘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个运算律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举例得出结论

8、”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由于乘法分配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本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

9、中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运算律的知识,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教学环节和前面学习运算律的教学基本相似,所以学生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所以乘法分配律的归纳和揭示还是比较顺利的。我重点是结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运算律的区别。特别是对几个数字的观察和比较以及等式两边的式子分别表示的意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理解,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习奠定基础。相对于其他运算律的简便运算,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在实际的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我是分层进行教学的。首先安排的是

10、最基本,学生直接根据乘法分配律就可以直接进行简便运算。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逆向的运用。接着,在练习环节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变化,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间的联系,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运算律。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是在逆向的运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可能也与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关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

11、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做到让学生进行“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因为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策略很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过比较,学

12、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具体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 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

13、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哦,简单,简单!”黄玄昶又乐滋滋地高高举起他的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回答又正中我的下怀,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答案吗?说实话,开公开课我就喜欢像他这样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一步一步被我“引进”来,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攻克预设的教学难点,最后解决相应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真的,经过我的“引导”,他能“自主探索”,寻求规律,最后消除疑问,这不是一件看上去很“完美”的事吗?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

14、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6 记得曾经在教孩子们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总是遇到很多问题,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是很好,吐槽了很久,现在在教二年级的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没有进行归纳而已。二年级的课本上有这样一种题型,如:(1)6x9=5x9+9=7x99=(2)9x4=9x3+9=9x59=(3)8x9=7x9+9=9x99=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我一看到这题,我就想到乘法分配律,但是在二年级刚接触乘法,不可能就

15、跟他们讲乘法分配律。我在上练习课的时候我特意把这题拿出来讲了,我想如果这里学生题解好了,对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是有帮助的。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一题的第2,3个算式,他们是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的,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这个没有难度,而且他们根据第一题,后面的两题都不要做,直接写出了结果,每一题中的3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学生就答不上来。我就举了个示范,6x9是6个9相加,5x9+9是5个9相加再加1个9,5个9加1个9是6个9,6个9相加就是6x9,所以5x9+9=6x9=54。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于这个他们能理解,只是想不到而已,那么7x99=,可

16、以交给孩子们完成,第(2)(3)题我也是让学生来说一说。另外我还补充了一题,6x714,我发现竟然有孩子会想到14就是2个7,6个7减去2个7就是4个7,就是4x7=28。特别棒!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7 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乘法分配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

17、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竖式计算;125811;125(80+8);125(100-12);(100+25)88;(100+20+5)88等等。10189竖式计算;(

18、100+1)89;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从而通过比较等

19、号两边两个算式的不同与相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当我在一个班按照此教学设计教学后,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表现有两点:有些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例如看到3544不能想到3540354;由于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其逆应用以及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如:他们认为64643664(6436)64;265(1055)2651052655。针对此情况,我重新设计了教案。增加了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同学比负责抬水、浇水的同学多多少人?这样学生又列出另外两个算式,通过计算后用等号连接: 25(42)254252,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组算式,充分地

20、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一来,促使了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学生的发现自然也就更丰富、更有深度了:无论是两个数的和还是两个数的差去乘一位数,都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减。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从右到左的观察等式,尝试用乘法的意义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即:4个25加2个25就等于(42)个25,4个25减2个25就等于(42)个25,这样帮助学生突破乘法分配律逆应用这个教学难点。我通过对两个班不同的教学设计,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多动心思,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

21、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9 今年我“高升”了!从毕业开始,一直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徘徊,今年“高升”到了四年级!得到消息后,先是兴奋,再是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能教大孩子了。忐忑的是能教了这些大孩子吗?于是每天像是刚工作时一样,每天手写备课、拎着凳子去听师傅的每一节课,不敢有丝毫怠慢。更忐忑的是接到通知,于老师要来听课,其中有我!于是马上请教我的师傅车老师,车老师认为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课,而且是一节特别值得研究的课,于是决定讲这节课。经过初步备课,我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属于运算律中最有难度的部分,而且类型颇多,每一种都能让学生琢磨半天,这让我感觉这节课确实很有意思,

22、也很有挑战。因为从来没有执教过高年级,我决定先“拜访”名师。于是我上网搜视频,设计。当我看到葛丽霞老师的视频,我被惊艳了!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几个精彩瞬间如“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用字母表示法还有课的小结”仍记忆犹新,于是我决定就模仿葛丽霞老师的这节课。视频看了三遍,教案看了无数遍。于是就“拿来”了这节课。可是经过于老师的指导,我发现,我模仿的是教案的话,每一句话后面深意,每一句话的目的,我真的明白了吗?备课,备了教案,备了老师,却把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忘记了。没有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探索到学生的易错点,难点。后来,与我的师傅车老师一起研究,对教案进行了重建,重建教案主要有以

23、下几个改进:1、形意结合。初次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对教材的挖掘比较肤浅,在教学中,只是重视了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要用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外形上,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括号里的每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结果他们在应用时,只会按照总结出的规律生搬硬套,全班竟有一半的人出现了问题;当课堂进行到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时,很多学生更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课堂效果特差。于是,重建教案中,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不仅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要用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24、而且重视了对规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理解。借此机会我再次打开教学参考,进行了细细地研读。“对12105简算时,要将105想成100与5的和。先求100个12是多少,再求5个12是多少,合起来就是105个12是多少。”是呀,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我只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却缺乏对规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理解。2、讲解到位,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初建教案时,最后环节设计了展示二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电子课本,其目的是将前后的知识点加以联系。我的课堂设计也延续了这一亮点,可是我只是自顾自的讲解了一番,孩子根本不知所云!起初我的感觉是这一环节主要是考虑优等生的提升,所以在

25、讲解时也只是匆匆了事!但是,课后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明白回顾这一环节的内容,在出示乘法情境图的时候可以采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出示23(10+2)=2310+232这一算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运用过乘法分配律,还可出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a+b)2=a2+b2,唯有此,才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水到渠成。新航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我应该以此次讲课为契机,适应数学教学的变化,向名师课堂学习,从“拿来”到“思考”,关注学生,让数学回归本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

26、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

27、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

28、: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附以相应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类型一:(a+b)c a(b-c)例:A (40+8)25 B 15(40-8)类型二:ab+ac ab-ac例:A 3634+3666 B 325113-32513类型三:100+1或80+1例:A

29、78102 B 12581类型四:100-1或40-1例:A 4598 B 2539类型五:+1或-1例:A 83+8399 B 9131-9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学生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应用。开始导入我是利用小学教学热身赛展开的教学。937963和9(3763)。左右两排学生做不同的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难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用括号的必要性和简便性,通过学生总结说特点引导他们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学以致

30、用的好习惯。上周去滨州听课,学到了“猜测-举例验证-总结-应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并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在本课中用所应用。但是在引入时应该让学生们把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和联系理解透彻了,学生们会很快的猜想出这条规律,整节课讲速度有些慢,导致了几个经典的练习题没有处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804)25=8025425此题的处理,我感到比较欣慰。当发现学生们(804)25=80254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错误的算式,让和我做的一样的同学举手,大约有5、6个同学高兴地举起手,还有一个同学得意地说“刚才我还以为

31、做错了呢?”看到这种情景我接着说:“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此句话给了这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的信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正确的解法。这道题学生们非常容易做错,这样的处理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现在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

32、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着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我对“乘法分配律”这一堂课在实践理念方面作如下的探索。1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

33、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口头讲故事创设情境“森林超市”, “招聘广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们去过森林超市吗?想不想去看一看?小狗开了一家森林超市,想通过招聘广告应聘一名营业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小猪看到广告后,前来应聘,小熊决定进行考试过三关,择优录取。小狗还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吗?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说想。接着我分别让班上的一组、二组分别和三组、四组扮演小猪和小兔进行解题比赛,学生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并争先恐后地做题,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

34、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先后得出:(1)508+1258 =400+1000=1400(元),(50+125)8=1758=1400(元);(2):(55+45)5 =100 5 =500(元), 555+455=275+225=500(元);(3)154+34 =60+12=72(元), (15+3)4=184=72(元)。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通过不同计算得到相同的结果,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确实有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在此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上面两题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式子也有相同的形式,这里是否存在

35、着规律?让学生带着一点疑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让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进行一人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3、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

36、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10+7)6=()6 +( )6 ;8(125+9)=8( )+8( );748+752= ( )( +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体现,情景创设题目有点多,需减少一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这一系列问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最后,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并提出建议!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3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

37、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是计算的一个难点。因为它不仅仅是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这节课刘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没有把目标定位局限于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简便计算,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老师的及时点拨,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整节课的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刘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很科学,思路清晰,发现问题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

38、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知识推理方法,这节课不仅教会了乘法分配律,更教会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也正是新课标强调的对学生其中两基培养的体现。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如

39、(4+2)25其意义就是6个25与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个25再加2个25也就是6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

40、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开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人负责,人负责。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

41、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当然,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建议: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更要注重其内涵。如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缺乏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尤其要抓住关键词“

42、分别”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否则,象3899+38这样的形式,就会成为学生练习中的拦路虎。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

43、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东新四小学 王唯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1)计算3525=35(

44、2)(6025)4=65(4)(1255)8=(125)5(34)5 6=()()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二、探究发现(出现课件2)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生:我估

45、计大约有90块瓷砖。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生:6949(板书)=5436=90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生:(64)9(板书)= 109=90(块)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6949 (64)9(板书)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师:这几们同

46、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板书用连接算式)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师:大家齐读一遍。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ab)c=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